首页 理论教育 史家之绝唱

史家之绝唱

时间:2022-0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申报》创刊人美查办报开启的纪实风气、办报模式和经营方式,给《申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史量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将“史家办报”宗旨贯穿始终,把《申报》做大做强直到峰巅极致,使之成为社会的权威言论机关、为后人修史提供便利的一部可信历史。至今还有老人把《申报》当作所有报纸的代名词,可见它的影响深远。“申报评论”有自己明朗的立场、观点,对社会不公、新生事物能及时给予批评或支持。

申报》创刊人美查办报开启的纪实风气、办报模式和经营方式,给《申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史量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将“史家办报”宗旨贯穿始终,把《申报》做大做强直到峰巅极致,使之成为社会的权威言论机关、为后人修史提供便利的一部可信历史。下面分三点来谈:

美查开启《申报》纪实风气

“申报”,顾名思义是“申”地之报。这个“申”就是上海的代称,而这申字因战国时楚国四大君子之一黄歇而来。黄歇号春申君,松江一带是他的封地,传说,上海的母亲河黄浦江是他开凿而成,故有“申江”“春江”“歇浦”“黄浦”等名。春申君的名号在上海民间影响很深。给一张报纸冠以“申报”,一看就知道是上海办的报了。“拿张‘申报纸’过来!”至今还有老人把《申报》当作所有报纸的代名词,可见它的影响深远。

1872年4月30日《申报》在上海望平街(今山东中路的一段)创刊,原名《申江新报》,为了有别于早在10年前就有的《上海新报》,就简化为两个字:《申报》!

1860年,《申报》创刊人是英国商人安纳斯脱·美查,和他哥哥来到中国,做茶叶、布匹生意。他们粗通中国语言文字,为了解贸易行情,而阅读《上海新报》,因此,他们对在中国办报纸有相当的了解和认识。《上海新报》是他们同胞亨利·奚安门于1850年创办的上海第一张英文版的报纸《北华捷报》发行10年后停刊,又推出的上海第一张中文报,但销路仍不好,最多时也未超出400份。可是靠着广告,倒赚了不少钱。当时,美查生意亏了本,于是,他与他的三个朋友商定也合资筹办一份给华人看的中文报纸,所订合约中写明由美查负实际经营责任,不论赢亏,他占2/3,其余三人合占1/3。

美查的办报宗旨方针带有西方自由主义色彩,注重纪实。《申报》创刊号上开宗明义可见一斑:凡“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足以新人听闻者,靡不毕载。务求其翔实无妄,使观者明白易晓”。为区别于《上海新报》模式,他加以改革:把《上海新报》聘请华人钱昕伯、何桂笙、蔡尔康等秀才,隐姓埋名地翻译、整理文字者称“秉笔华士”改称为主笔、总主笔;而且主笔要出名字,更要“文责自负”。同时,设立“主笔房”,并将其命名为“尊闻阁”。办报初期,美查亲自以“申报主人名义”发表评论,以“尊闻阁主”笔名参加采访、编写新闻。“申报评论”有自己明朗的立场、观点,对社会不公、新生事物能及时给予批评或支持。例如:1865年,英国威尔斯公司在苏州河上造了一座名叫“外摆渡桥”的木桥(过河叫摆渡),洋人过桥不取分文,华人过桥要付两文钱,使华人极为不满。“申报评论”就在创刊号上发表尖锐议论:“此桥建成已多年……每年应有2万金,获利甚巨,何以为此贪得无厌?[1]并声明华人已向工部局交涉,如无结果,他们就添置免费摆渡船抵制。工部局迫于舆论压力,就取消了收费,市民们兴奋地欢呼从此可“白渡”此桥了。1907年,将木桥改成钢桥时,就在桥头上刻上“外白渡桥”。2007年重修此百年老桥时“外白渡桥”几个鎏金大字,更闪耀着历史的光芒。

美查经营有术,通过打价格战,将办了10年的《上海新报》打败,使它在《申报》创刊当年年底就停刊关门。从而,独步上海滩21年。美查在销售上独树一帜,把销售从上海大街小巷各种类型的大小店铺寄卖发展到乡镇、外地,并在各大城市设立分销处,到1887年,就有32处。其销量从创办时600份到1909年上升到10000多份。《申报》事业蓬勃发展,又创刊了普及大众的《民报》。美查对中国文化书籍有浓厚兴趣,为发展、扩大《申报》事业,先后开办了三家文化附属机构:“申昌书局”出版发行市面上流行书籍;“点石斋书局”出版发行精良图书、画册、画页及士子科考必读的科艺书;“古今图书集成书局”则出版发行大部头书,重金征求珍版、佳本,如《聚珍版丛书》、《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尤其是《古今图书集成》卷帙浩繁,收集了许多行将失传的孤本、珍本,使之得以流传于世。此外,首次出版了《亚细亚东部舆地全图》;所发行的《瀛环锁记》、《四溟锁记》、《环宇锁记》实为我国最早的月刊。[2]这些堪称当时出版界开风气之先的创举,对我国文化、出版事业都有着很大影响。

1875年10月11日的《申报》刊登《论本馆办报本意》宣称:“本馆不敢自夸惟照义所开,亦愿自申不全忘义。”在“义”与“利”权衡下,面对强势的官方,美查会对写评论主笔说:“以后要谨慎,不要得罪官方。”[3]美查的报格与史量才的报格迥然不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资深望重前辈宁树藩教授在考察美查、史量才时有比较:“前期《申报》客观上对中国社会作出了不少贡献,不容抹杀;可是为了赚钱,常常不惜牺牲报格……时而迎合权势……;史量才认真吸取借鉴前期《申报》丰富经验,但与之办报宗旨、思路大别”,[4]尽管他的“报馆应有独立之精神”与西方“隐相符合”。[5]但,“他没在市场竞争激烈的商海中随波逐流,迷失方向;而是一直把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作为追求目标。”[6]

美查兄弟年事已高,思念起故国家乡。1889年,便将他们所经营的事业,连同美查创办17年的《申报》,改组成“美查有限公司”,由四位华洋合股董事共同管理,其中一名华人,董事会负责人叫埃皮诺脱。美查兄弟收回本利10万两,便航海回国,安度晚年去了。1908年,年逾七十的美查,辞别人世。噩耗传来,申报馆上下同人都非常悲痛。次日即1908年3月29日,《申报》头版头条就刊出公告和悼词《报馆开幕伟人美查事略》,高度褒扬他的贡献,并表达对他逝世的深切惋惜和哀悼。

史量才实践《申报》的“史家办报”理想

众所周知,《申报》是中国最权威的第一大报,而“谈《申报》,必谈史量才”[7]民国肇始,天下不宁。史量才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办报救国道路,来施展怀抱。1912年10月20日,史量才以主人的身份、总经理的职称,主持《申报》,驾驶着《申报》这艘中国舆论母舰开始了他“不挟任何主义,亦无任何政治背景,纯以服务社会为职志”[8]的劈波斩浪的远航。这里且不说史量才主持《申报》22年,如何将接盘时的7000份,发展到近16万份的经营管理和种种举措,就着重谈他以“史家办报”的精神,把《申报》馆办成历史馆的史实。

“为后人修史取材”、“为社会立一权威言论机关”,是史量才的办报宗旨,这就是向社会、向世人庄严地宣告他办报就是要肩负起“以报记史”的重任。人们都说他办报是“史家办报”,他姓史,这里不仅指他史量才办报,更是指他以“志士”的身份、“史官”的责任办报,其中饱含着历代优秀“史家”“秉笔直书”的精神和文化传统。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他要谱写一曲“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只有高度的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在肩的报业大家才有这样的高起点,而美查却未意识到这点。

史量才的办报方针:“不偏不倚,言论自由,为民喉舌。”旗帜鲜明地表示他所办的民间报,绝不受制于任何党派和官方。其中“言论自由”四个字就体现了人人平等,官民一样的新观念。他向世界亮出了勇气、胆识、气度和格局。民国是个战乱频繁、动荡不安、国将不国的时代,社会需要这样一位手握“话筒”的舆论权威出现。宁树藩教授在《史量才办报的成功之路》一文中写道:“纵观旧中国,我们看到大批各色各样的报界精英,却难发现献身报纸事业的出色报业家……时代终于为我们奉献了这样一位报业家,他就是史量才……他以非凡的气魄,以建立现代化的大型报业为职志,对《申报》进行系统改革,并采取一些重大措施,至1928年收购《新闻报》股权,实行‘强强联合’,把报业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在旧中国别无二家。随之继续前进,将这生机勃勃的报业投入蓬勃兴起的抗日救亡、反对专制的运动中,又在政治上出现了飞跃,报业达到了另一高峰,举世瞩目。”

为了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他的办报宗旨和方针,他身体力行,用他的新闻笔法,将78年报龄的《申报》办成一部历史大书:

首先,建立完整档案——征收全份旧申报。

1913年3月17日《申报》报头左边紧靠着一条醒目启事《征收全份旧申报》:“本馆现在有人托购自开办日至民国元年为止之申报一份,如有人完备者或所缺不多者,请来本馆接洽,自有相当价值为酬。”为什么走马上任才4个多月,史量才就准备花大把钱去征收旧《申报》呢?

古人云:“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在外忧内患的时代,要保住国格,传承先人的遗训,首重的就是保存好“国史”。在史量才接办前,《申报》已经出版发行了整整40年,而馆中却没有留存《申报》以前的档案。40年历史被中断,岂不是极大的缺损?为了给后人留存一份完整的档案,他责无旁贷地担负起追回缺损的使命,他选择经营报纸就是为了便于承担一份国民的责任。何为“担当”?自觉地、主动地、认真地保存前人忠实记录的历史资料,用“翔实无妄”的报纸为社会建立档案,不让他经手的报纸因种种诱惑沦为一笔糊涂账、遗留给后人一部片面乃至真假难辨、是非不明的历史。《〈申报〉的保存和影印》一文还指出:“《申报》是一部我国近现代史,就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侵略、奴役和压迫我国人民,人民起而反抗他们侵略、奴役和压迫的历史。”而史量才正是这百科全书、万有宝库的总编撰、总保管,是这段历史忠实记载人。可,要征收到40年的旧《申报》谈何容易?大海捞针,事倍功半,但他百折不挠地追寻,仅“征收全份旧申报”启事就登了117次,整整花了九个月时间。不灰心,不放弃,不停步,多方打听,皇天不负苦心人,几年后,终于发现了线索,找到了藏报主顾。藏家是张仲照,号笙香,居住沪南,从事米业,“识见益广,谈锋益健”[9],平日爱读报、喜收藏。长达30余年,他收藏了整整一万号《申报》。史量才闻风而动,立刻派经理张竹平,带上他不惜代价的嘱托上门洽谈,然而,“往返数月,一再加酬,均未能如愿”。[10]莫非老人不打算出让?史量才必须亲自出马,登门拜访。他将自己办报的宗旨及收购旧《申报》的动机目的坦诚相告,表示能体谅老人对《申报》不忍割舍几十年的深厚感情,恳切地自我检讨说:“某过矣,想张公决非计金,定另有高见耶。后生以小人之心度君子腹,罪深不可言,乞谅其愚而求得其情。”[11]

面见征主,促膝交谈,耳聆目睹这位不失为传统的读书人,有如此襟怀和气度,和高远的办报境界,张老先生这才放下心来。“公乃大笑‘是获吾心矣!以贵馆之所出而归之贵馆,乃天经地义也。’表示不收分文。”闻听此言,“史量才钦佩、感激之情难以言宣,于是面订拜受之日,亲往张宅恭迎。”[12]

据现居美国洛杉矶、被选举为侨界的“模范母亲”的张仲照99岁重孙女张周慧英回忆,“史量才来接收《申报》时,她10岁左右,参加这个喜庆活动,像嫁女办喜事一样热闹。洋鼓洋号吹吹打打,爆竹声不绝于耳。庭前荷花池旁还有鼓乐鸣奏,大厅挂上了申报馆送来的《申报老友》匾额。史量才特备花轿前来迎接。申报馆还订了两块大洋一桌酒席,宴请宾客,最后,在室外照相留念,她坐在地上。”[13]

花轿迎来旧《申报》归,史量才获得至宝,珍惜备至。不仅举办盛大、隆重的迎“宝”活动,还在馆内“特辟专室珍藏。室中相对高悬玉照二,一为该馆创办人美查先生,一即我外太公张笙香像,以为永久纪念。藏报室落成之日,请中外宾客参观,张笙香应邀赴会演说藏报经过。听者皆敬佩其恒心,更赞叹他的义举。”[14]

1921年12月31日,《申报·本埠新闻》以《邑绅善行之褒扬——本报老友张笙香君》为标题,报道了褒扬他义举盛况:“南市学商公会会董张仲照号笙香,年高德劭,善行甚多,其更有为他人所难能者即藏报一事……圣请褒扬。兹奉大总统颁给‘宗仁主义’四字匾额一方,并褒词褒章证书等件,送县给领。昨日,经沈知事排齐马队、警队、军乐亭,亲送大南门外张宅第,洵极盛云。”[15]至于,尚缺的后十年旧《申报》,可推测是设法从散户手中征集凑齐的。

1922年,《申报》走过整整半个世纪的风雨无阻岁月,也是史量才主持《申报》十周年,为纪念这重要的一年,更为填补报载之不足,及战乱动荡时期那些尚未涉及或残缺中断的历史加以整理补充,特别编辑出版发行百科全书式的大型学术刊物《最近之五十年》,在其摄影版首页特别刊登着美查与张笙香二人玉照,以示创刊人与捐赠者在中国近现代史、新闻史上留下的雪泥鸿爪,有着同等的价值、地位。

1928年11月19日,《申报》为创刊发行二万号大庆,特出专刊记载此盛事,发表《本报二万号之沿革纪略》阐明“报纸为天下之公器,当以敏捷正确为天职……”史量才发表了《申报二万号发行之纪念》讲演,进一步强调为历史建立档案的重要:“慨自17年中,兵争俶扰,而国家之文献荡然无存。一旦政治清明,朝失而求之于野,此戋戋报纸,或将为修史者所取材乎。”专刊题名请笙香老人题写。也将老人撰写的文章连同他的玉照一并刊登在这版纪念号上。

经理张竹平的演讲《余所纪念于此纪念日者》为史量才的这一观点作了更明白的补充:“或谓申报乃历史之缩影,申报馆乃历史馆,申报同人即编纂历史者。……报纸……实为庄严伟大之公共事业……本报以大无畏之精神,抱大牺牲之决心,认定此与寻常业务不同。营业固当顾全,然,为利公而非利私,故经千锤自炼,而不移此志。”

第二,注重学术文化积累——出版发行“年鉴”等系列刊物。

史量才说:“《申报》息息负历史文化之责……开风气于方新,所求不负其使命者,固未尝不一日去诸怀抱也……同人深知民族生命之系于文化,文化之传后无穷者为历史。”[16]故于1932年,特别刊发《〈申报〉六十年纪念宣言》向社会表达“肩荷此社会先驱,推进时代之重责。”“不排徊、不推诿、不畏缩”的“最大之决心”。相继出版发行了学术文化界公共园地的《申报月刊》和开风气之先的《申报年鉴》。史量才在《申报六十年发行年鉴之旨趣》中对“以报记史”的职责阐发得极为详尽:“屏除彩觞征逐之习俗,加重其自身之责任……废虚荣以尚实务”,“有志于谋人群之幸福者,于此急起研索……求治者以史为鉴,同人则以史自役。”“俾日报月刊为经,年鉴为纬。”“合三事错综以观之,庶足无挂漏之虞。”多么细致周全的“史家春秋笔法”!

史量才把办报失责,提高到犯罪高度告诫同人:“诸公承予之意而办报,……报馆之责,在辨明是非,是非苟颠倒即罪孽也。报馆之责,在提倡公道,公道苟不伸张,即罪孽也;国家赖舆论以匡救,苟稍失职,即罪孽也;社会赖舆论以改进,苟稍不力,即罪孽也……报纸之权威愈大,则其所造成之罪孽亦愈大。”[17]。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溢于字里行间,真可谓“治《申报》如烹小鲜”,孜孜以求,不倦探索前行。

1933—1934年,编制出版发行了扛鼎之作、权威地图《中华民国新地图》、《中国分省地图》,连同《申报图画》、《申报丛书》、《上海名人词典》等刊物,极大地丰富了我国文化宝库。这种致力于社会进步的文化自觉,不为哗众取宠、眼球效应的切实之豪举,其学术价值的重量是不言而喻的。

接着,为推进社会文化进步——兴办三校一馆。

在完成报刊论时治史“新闻为先锋”使命的同时,又创办系列文化教育事业,史量才“以为一国之兴,文化实基础”[18],可以起“默化潜移而指导”大众的作用。1933年,“申报新闻函授学校”、“申报业余补习学校”、“申报妇女补习学校”、“申报流通图书馆”等机构相继诞生,为新闻事业培养人才,为国民普及文化、提高素质,从而开启民智推进社会文化进步。史量才把三校一馆看作是他整个服务社会事业的组成部分,“一则以史事为经,一则以学艺为纬”[19],这些紧密结合时代、民众需求的创新事业,与他“史家办报”原则上一脉相承,对推动社会进步具有不容置疑的社会价值。

《申报》、史量才与史同在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史量才死后的《申报》火烛小心,到1937年被日军侵占、1945年被蒋政权控制,1949年5月27日,《解放日报》进驻被停刊,《申报》的尾声变了调。但是,瑕不掩玉,《申报》作为一部真实、客观、公正的可信历史,被社会公认。

史量才与历代优秀史官一样,具有刚直不阿、无私无畏的品质,因执着地坚持原则、不妥协屈从于强权、恶势力,引来不少麻烦直至杀身大祸。最后,他用殷红的鲜血染红了《申报》。

宁树藩教授对他高度评价:“史量才是我国第一位杰出的报业家,辉煌的业绩彪炳史册,垂教后世”“一代杰出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战士,我国最大的报业家,就这样以身殉职。这是旧中国的悲哀,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他留下的精神遗产,今天仍然是激励我们新闻事业的强大力量”。[20]

在物欲横流、道德败坏,假新闻、有偿新闻泛滥的今天,在史量才诞辰130周年的纪念日子里,展示《申报》电子版,研讨《申报》,传承他的精神、业绩,用他的“三格”原则指导我们言行,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申报》终刊了,但它不灭的光焰在继续燃烧,它永远定格在中国史册中!史量才死了,他却活着,活在“精神不死”、“流芳百世”的永恒里,活在中华民族的青史中。

有句话说得真好:“史量才的献身,就是《申报》的永生!”

让《申报》电子版的宏大威力,为中国当代新闻媒体事业的春天作出更新贡献!

(2010年10月24日于湖南长沙“国际图书馆东亚文献合作暨华文报刊数字化研讨会”上)

【注释】

[1]吉建富:《海派报业》。

[2]徐载平、徐瑞芳:《清末四十年申报史料》。

[3]吉建富:《海派报业》。

[4]《史量才办报的成功之路》,见《宁树藩文集》。

[5]谢介子:《世界报界名人来华者之言论丛辑及予之感想·葛拉士先生之言论》,见《最近之五十年》。

[6]《史量才办报的成功之路》,见《宁树藩文集》。

[7]胡憨珠:《申报与史量才》。

[8]俞颂华:《忆史先生》。

[9](美)刘冰:《张笙香赠送早期〈申报〉》,刊于《上海滩》2008年第6期。

[10](美)刘冰:《张笙香赠送早期〈申报〉》,刊于《上海滩》2008年第6期。

[11](美)刘冰:《张笙香赠送早期〈申报〉》,刊于《上海滩》2008年第6期。

[12](美)刘冰:《张笙香赠送早期〈申报〉》,刊于《上海滩》2008年第6期。

[13](美)刘冰:《张笙香赠送早期〈申报〉》,刊于《上海滩》2008年第6期。

[14](美)刘冰:《张笙香赠送早期〈申报〉》,刊于《上海滩》2008年第6期。

[15](美)刘冰:《张笙香赠送早期〈申报〉》,刊于《上海滩》2008年第6期。

[16]史量才:《申报六十年发行年鉴之旨趣》。

[17]《办报果罪孽耶》,张蕴和为悼念史量才而作。

[18]黄炎培:《史量才先生之生平》。

[19]史量才:《申报流通图书馆一周年纪念册序》。

[20]《史量才办报的成功之路》,见《宁树藩文集》343页、34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