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有大公德于民的史量才

有大公德于民的史量才

时间:2022-0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见,史量才所办女学的贡献还在于他开了我国女子学科技的先河。勿用置疑,其销量一路狂飙往下跌,直跌至7000来份。史量才对这份德高望重的报纸心仪已久,仰慕它是我国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远、销量最多的权威老报。众所周知的拒绝袁世凯为称帝行贿案发生在1915年,当时,正处在辞退留聘经理席子佩设计诬告史量才并索赔款24万银的困境中。司马迁受宫刑,写成了万古不朽的《史记》,史量才虽死犹生成就了千载铭记的史量才精神。

史量才原名家修,1880年1月2日生于江苏江宁县(今南京江宁区)杨板桥村,七岁丧母,以后随父史春帆迁居上海松江泗泾镇。1889年乡试中秀才,因冒籍之过,愤而弃举子业,与松江雷继兴、龚镜清等青年自学西学。1901年考入“杭州蚕学馆”,1903年毕业,赴沪受聘王培孙的“王氏育才学堂”任教。1905年,创办“上海女子蚕业学校”(以往所注1904年的应以1905年为准)。上海滩是个藏污纳垢也是藏龙卧虎的冒险家乐园,一介毫无任何背景的年轻人初涉这大海大滩,就急不可待地去创业,命运之神将会给他带来什么样的前景呢?

办女蚕校兴太湖诸郡蚕桑业

早年,史父将多年走街串巷贩卖人参的积蓄与邻村庞家桥的庞品三到泗泾镇合伙开了爿小药铺,他的到来,增添了泰和堂的热气,庞品三十分喜爱这天资过人的少年。不幸他中年丧偶,长女庞明德也在七岁丧母,正值她裹脚的年龄,没人管,便长成天足。日后,两位父亲便将两个同命苦孩子许下了儿女亲。史家修在争女权、开女智、倡女学的时代潮流来袭时,意识到要站到时代前沿去迎接挑战。1904年,将这位乡村有名的“私塾天足女先生”庞明德迎娶来沪。因办学的需要,毅然让天足妻子任女子蚕校的校务,让她服务社会、自立社会。

1905年1月9日“女子蚕业学校”招生广告赫然刊登在《时报》报头左行,宣告其办学宗旨:“本校注重育蚕栽桑等一切理学教授普通学科手工余课,以扩充女子之职业。分置别科正科二科,别科一年暂卒业,正科三年卒业。学膳等费每月六元。凡15以上、20以下有志实业而欲来学者,均可向报名处报名,并取阅详细章程,明年正月二十五日开校。”当时在女子蚕校任教的资深教师、报人、作家包天笑在他的《钏影楼回忆录》内对他兼课的几家女校评价最好的就是注重职业培养的女子蚕校:“像民立女中、女子蚕校,我所教的这一班都非常齐整,用不着疾言厉色。城东女学班次既杂,人数亦多,往往不大齐整,似非稍加严峻不可。”1911年,由于史量才投身的光复上海运动成功,同时被委任为松江盐政局长、上海海关清理处长,公务烦忙,便将上海女子蚕校“旋迁苏州浒墅关,即今江苏省立女子蚕桑学校也”,发展至今就合并入“苏州大学”了,他也成为苏大一员了。黄炎培在《史量才先生之生平》中写道:“光绪三十年,创蚕桑学堂于上海桂墅里(当时夫人庞明德襄理校务),实为吾国女子蚕业教育之嚆矢。30年来,环太湖诸郡蚕桑业之兴,先生与有力焉。”可见,史量才所办女学的贡献还在于他开了我国女子学科技的先河。

办《申报》坚持报格

民国肇始,政局不稳,党争不断,也使党派报如雨后春笋,报纸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迎来了机遇难得的“报业黄金时代”。

史量才在为如何寻求救国良方着急,办学虽说是救国之本,然而,远水难救近火,何况,他的学校规模较小,微不足道。他短暂的官场经历,与他疾恶如仇的性格很难和谐,很难有所作为。自1908年兼任《时报》编辑以后,他深切体会到报纸的巨大力量,尤其在这政局动荡、人心不安的时期,报纸的启迪民智、教育大众、振臂疾呼的作用更是任何公器无可比拟、望尘莫及的!于是,他毅然决然选择了办报救国的道路。他并非自己命名挂牌开爿崭新的报馆,那样,在读者心目中建立威望须待时日,国家前途危在旦夕,急于快出重拳。恰逢天字第一号的老《申报》在风起云涌的革命形势中皇帝女儿不愁嫁,墨守成规,自以为是,蔑视层出不穷又激烈竞争的各家报纸。勿用置疑,其销量一路狂飙往下跌,直跌至7000来份。经营无方的老板席子佩绝无重返往日的一万余份的回天之力,决定抛出这烫手山芋。

史量才对这份德高望重的报纸心仪已久,仰慕它是我国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远、销量最多的权威老报。他不能放过这千载难逢的机会,买进它!他要凭借老《申报》的老资格、老牌子、老经验、老人马做一番事业,而且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他的打算得到了张謇、赵凤昌、应季中、程德全等社会名流要人的大力支持,史量才自任总经理,从此开始了他的报业生涯。

在史量才看来,办报是庄严、伟大的公共事业,必需要像司马迁写《史记》那样,不带任何偏见,忠实记录历史一幕幕真像。他的办报宗旨就是“为后人修史取材之便”服务,由此确立他的办报方针:“不偏不倚、言论自由、为民喉舌”12个字,人称他是“史家办报”。为了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其宗旨方针,他身先士卒,坚持原则。众所周知的拒绝袁世凯为称帝行贿案发生在1915年,当时,正处在辞退留聘经理席子佩设计诬告史量才并索赔款24万银的困境中。官司缠身,资金严重匮乏的史量才丝毫不为袁世凯重金所动,相反,于次日即9月3日的《申报·本馆启事》将这一丑闻披露报端,严正声明:“有人携款15万来沪运动报界,主张变更国体者”、“按本馆同人自民国二年十月二十日接手后,以至今日,所有股东除营业赢余外,所有馆中办事人及主笔等,除薪水分红外,从未受过他种机关或个人分文津贴及分文运动。此次即有人来,亦必终守此志。”不饮盗泉之水,无私则廉。并向世人进一步阐明《申报》办报理念、原则立场:“在本报宗旨以维持多数人当时切实之幸福为主,不事理论,不尚新奇,故每遇一事发生,必察真正人民之利害,秉良心以立论,始终如一,虽少急激之谈,亦无反复之调。”并态度坚决表示“此次筹安会之变更国体论,值此外患无已之时,国乱稍定之日,共和政体之下,无端自扰,有共和一日寔难赞同一日,特此布闻。”他为捍卫报人天职,坚持原则,不畏强权,大义凛然的行动保住了《申报》的报格。他常对同人说:“人有人格,报有报格,国有国格。三格不存,人将非人,报将非报,国将不国。”他言行一致,给所有的报人做出了榜样。传之久远的针锋相对的史、蒋关于枪与报的对话惊心动魄,同样体现了他为保住报格和人格不惜直犯最高当局,尽管这对话尚未查到确切出处,但它符合史量才的性格,即使是别人推测之言,但也十分传神,这不正说明他那大无畏的以身殉职精神吗!司马迁受宫刑,写成了万古不朽的《史记》,史量才虽死犹生成就了千载铭记的史量才精神。尽管历史脚步已跨越2000多年,那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刚直不阿的高尚品行、高贵人格不是一脉相承的吗?

有大公德于民

史量才用他的热血生命给自己一生画上了悲壮而惨烈的句号,他的生和死都给人们留下深层的思考和启迪。他究竟给历史、社会、后人建立了怎样的大公德?

且不说有口皆碑的《申报》,在他主持的22年中,如何不断进行改革、完善,将有78年历史的《申报》推向辉煌鼎盛的峰巅。1919年,他被公推为世界报业大会副会长,让晚于世界报业200多年的中国报业在国际上赢得了一席不容小觑的地位。

他的大公德在社会各领域都有建树。他重视民族工业,力挺国产,1917年,为困境中的“中华书局”解难。1918年,首先示范试用首创国产卷筒纸,并在晚年为筹办温溪造纸厂的国产卷筒纸,殚精竭虑。1924年支持资金紧缺的研制国产药品和固本肥皂的“五洲大药房”。1926年,开办“民生纱厂”,使许多无业贫民和家乡生活难以为继的年轻人饭碗有了着落。1929年,任我国近代最具规模、影响的首届“西湖博览会”参议,为之出谋献策。1933年,任事关国防建设的“天利氮气厂筹备会”主席与董事长。1922年,他担任中华全国道路建设协会副会长,捐资筑沪杭公路70公里。1932年,任中国航空协会常务理事,天上地上都有他出资出力的贡献。

科学文化教育方面,他同样不遗余力,为支持陶行知搞“科学下嫁”慷慨捐赠10万大洋;晚年,为提高广大青年、民众文化素质,以利于他们更方便从业,创办了不收费的申报业余补习学校、申报妇女补习学校、申报新闻函授学校和申报流通图书馆;他早在学生时代就义务为第二故乡创办泗泾米业养正小学,后为第一故乡创办杨板桥小学,免费教育,包揽全部经费;他资助中华职业学校、上海美专、新华艺专、暨南大学中山大学、之江大学的创办。他与人发起成立了江苏教务总会和人文社。他是中山文化馆的常务理事。

他关心大众身体健康,为遏制流行病之祸,亲自出任上海时疫院长。他不仅为中山医院建院出资,还捐赠一栋护士楼。他捐赠给之江大学一栋体育办公楼和一座钟楼。作为上海市民地方维持会会长,“一·二八”抗战时,他领导开办了九所伤兵医院。他还资助宋庆龄开办伤兵医院。1934年,他荣任“万国红十字会”副会长,又一次为国人取得了可贵的国际地位。

1928年与人发起成立“赈物救助会”,为深受水旱虫冰雹等灾害的东北同胞雪中送炭;他担任“闸北平民教养院筹备与临时习艺所委员会”会议主席,收容大批流离失所的难民和儿童。“一·二八”抗战后,将院名改为“淞沪广慈院”,以资纪念。他还对佛学界、琴坛演奏会都有贡献。

1934年11月13日下午,他不幸在杭州回沪的沪杭国道上遇难。国内外铺天盖地、此起彼伏的唁电唁函、追悼活动无不感天动地。上海八十一公团“追悼史量才先生大会”上,市长赞曰:“史量才先生是社会的一个领袖……他的影响于国家、影响于社会是很大的。他从事于文化事业……史先生尽力于中国的舆论,来开发民智……史先生对于上海社会的各种事业,凡是有利于国家社会的,他无不参加、提倡,他还用他的资财来参加、提倡。上海社会上许多事业,因为他的资财来参加、提倡,辅助发达不少……我建议,发起纪念会,以志永远纪念。”会上,市商会会长则称:“……他一生的尽瘁,非但应了古人所说以死事勤,且够得上‘有大公德于民’六个字。”生则尽以天下为己任的国人天职,将大爱洒满人间;死则无愧此生,留大公德于民。史量才千秋不朽。

(《苏州大学校刊》,2010年总1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