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千
小龙坎建校
重庆交大始建于小龙坎,与中央大学、重庆大学相毗邻。小龙坎在沙坪坝,距离公路较远,但有小路相通,不过两公里。建校初期,借用一家无线电器材厂的宿舍。一年级招收100人,分2个班级。在小龙坎期间,深得当时中央大学和重庆大学的支持与帮助——派老师来讲课,借实验室使用。我们还利用重庆大学的操场上体育课,二年级时又借用无线电器材厂尚未启用的厂房作宿舍。
当时学校的情况是“授课有良师,首推‘陈曹张’”。当时的教师大多为交大校友,教授基础课程和主持教学的有当时中央大学电机系主任陈章,任交大教务长。曹鹤荪和张钟俊先生刚从国外回来不久就应聘来校授课,一直到总校迁重庆九龙坡和以后迁回上海。
迁建九龙坡,喜迎总校人
初建九龙坡时,房子虽已盖好,但电灯未装,晚上靠油灯自修。每间宿舍一般住16人,有两张大方桌供自修用。附近有家茶馆,有汽油灯和四张方桌,但在那里自修要泡茶,还要买点花生或包子,去的人并不多。1942年,总校同学来九龙坡,同学有电机、机械、运输管理三个系。由于他们的学习成绩好,给重庆同学压力很大,但也成为赶学的动力。
当时的资源委员会为鼓励交大学生勤学,于1943年对交大四名学生——上海来的严宝哲和胡枚成,以及重庆的冯大千和吴昊各发给奖学金400元,并派往自贡市电厂实习(暑假)。
自己办食堂,大饼牛肉汤
1942~1943年,学生自治会鉴于附近小街的饮食店价格太高,向学校借了数千元在马路边盖了两间草房,取名“合作食堂”,招请了一名北方厨师,专卖大饼和牛肉汤。因价廉物美,大受同学欢迎,小街其他饮食店大伤脑筋。由于学生没有商业经验,又没有正规的管理制度,放手信任厨师去搞,结果该厨师与外面的饮食店串通,私卖存货,携款潜逃,食堂因之关门。此外,当年学校食堂有一位姓杜的四川厨师,擅长用菠菜、碎牛肉炖豆腐,同学们都爱吃,一时“交大豆腐”名传四邻,附近的学校和单位都派人来取经。
一声征调令,人心齐警惶
1943年末,为配合美军开辟反击日寇第二战场,由当时的军事委员会征调应届大学毕业生(中文系除外),充任美军英语翻译,答允:“应征者提前毕业,服役期满回校领取毕生证书,可参加选拔考试送往美国留学;拒绝应征或服役不满者开除学籍”。消息传来,人心惶惶,后来检查体格时,有部分同学“因病”不合格,得以留校读完最后一学期。应征者在重庆北碚复旦大学短期集训后,分批派往国内外各抗日战场服役。直至抗战胜利,在昆明集中遣散,而所有遣散费只够一张由昆明到重庆的汽车票。服役期间,1944届机械系同学杨大雄在一次执行任务时殉职。选拔留学考试后来虽在南京举行,但题目太难,使荒废一年半学业的同学们只得望“洋”兴叹!
九龙坡到重庆的交通主要有重庆两路口到九龙坡的上、下午各一班公交汽车。至于长庆到九龙坡对江李家沱的小火轮是长途客轮,虽在李家沱停靠,但船速太慢,乘坐的人较少。如果错过了公共汽车,只好步行回校,约三个小时才能到达。
由学校到江边过渡经李家沱可步行至南温泉,此外九龙坡江边有一所蒋介石的居处。交大学生吃完饭后在马路边散步,可见其黑色小轿车经过,如到江边,偶或能见到其身影。
【注释】
[1]原载:《校友通讯——交通大学1946届》,交通大学1946届同学会编,1997年12月,第二期,第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