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母校航空系十年回忆(—)

母校航空系十年回忆(—)

时间:2022-0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过了几个月,吴保丰主任告诉我说,“重庆交大分校将改称总校,交大增设航空系一事,教育部已经口头答应,交通部也同意”。1942年秋,学校搬到九龙坡新校址,并正式成立航空系。这种年年要准备教新课的局面,在航空系初创的三年内总是存在的。这是航空系教师少,课程门数多,选修课逐年增加造成的。在抗战时期,航空系教师的生活是清苦的,但心情是愉快的。这种不团结也出现在航空系内。

曹鹤荪

1941年,吴保丰到重庆小龙坎交通大学分校接任分校主任后不久,有一天他找我去谈话。他说交通大学过去只重视陆上交通技术人才的培养,现在是否应该考虑也培养些海空方面的技术人才,这样陆海空全面培养才能说得上是名符其实的交通大学。他问我如果办起一个航空系来有没有困难。当时我听到交大要办航空系,心里万分高兴。我说:“困难当然有,但教师是最主要的,有了教师,其他事情就好办了。请教师我可以负责。”过了几个月,吴保丰主任告诉我说,“重庆交大分校将改称总校,交大增设航空系一事,教育部已经口头答应,交通部也同意”。

1942年秋,学校搬到九龙坡新校址,并正式成立航空系。一年级招收新生30名,在校机械电机两系的同学听到了,有的也提出要求转航空系。为了满足学生的要求,学校同意增设二年级一个班。这样一、二年级同时上马,加速了航空系的建设,但也增加了困难。

第一个困难是准备时间太短。1942年航空系的教授有季文美、许玉赞、马明德、岳劼毅和我共5人。季、许、马三位都是陆续从工厂转来的。约一年后,杨彭基从滑翔机厂转来。他们都是一到校就安排讲课,还要准备下学年三年级开设的新课程,一点喘息的机会也没有。我是一直教书的,但也有困难。我来交大之前,教过航空机械学校高级机械班的“理论空气动力学”,到交大后因为只有电机、机械两班一年级学生,我只得改教“物理”。第二年我和学生一起“升级”,我改教他们的“应用力学”。这种年年要准备教新课的局面,在航空系初创的三年内总是存在的。但航空系的教师都没有被这种困难难倒,出色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第二个困难是缺少教材。当时交大没有图书馆,只有一个十分简陋的图书室,藏书很少。学生的教材,图书馆内不易借到,校外也不易买到。因此,教师的备课和讲课,都必须考虑到学生没有教材这一特殊情况。例如,黑板就得多写些,讲课速度就得放慢些,内容就得精简些。1945年冬搬回上海后,情况有所好转,但合适的教材仍然很少,因此我们开始自编教材。我们和龙门书店及上海科学图书仪器公司商定好,或由他们选定教材,我们翻译;或由我们自己编写,请他们印刷出版。在短短的三五年内,马明德翻译了《机械设计》,季文美编写了《应用力学》,我编写了《流体力学》,并和大连工学院张理京合译了《工程数学》等。缺少教材是件坏事,但它促进了我们自己编写教材,把坏事变成了好事。

第三个困难是没有经费和缺少实验实习设备。自从成立航空系以来,还没有拿到开办费,也没有拿到逐年添置仪器设备专款。无论在重庆还是上海,都是在外单位的支援下,自己设法建立实验室和实习室。在重庆,南川飞机制造厂等拨赠我校一架飞机、一架滑翔机、三台飞机发动机,以及不少航空仪表和飞机部件。我们在这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实验室,迁回上海时因运输困难,绝大部分器材留在了重庆。幸得航空委员会上海办事处的帮助,拨赠我校三架飞机、几台航空发动机以及各种仪表零件。王宏基、马明德和我曾同到江湾仓库去挑选日本投降时留下的航空器材。助教贾日升、吴耀祖自告奋勇,发动并组织了高年级学生,带足干粮,提前一天到达大场。至深夜路上车辆稀少时,把停留在大场机场比较完整的一架运输机和一架教练机推出机场,穿过闹市,于第二天早晨推到徐家汇校部。交大航空系的建立就是这样一靠外单位的支援,二靠全系师生员工的努力,一点一滴、白手起家的。

航空系的课程表、课程设置、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加强基础,更新内容,一专多能,严格要求。

在加强基础方面我们主要抓了“数学”与“力学”两条线。举例来说,老的交大机械系二年级数学,安排了两学期每周二小时的“微分方程”,我们把它改为每周三小时一学期讲完。授课时间减少了,但要求提高了,即要求加强偏微分方程的内容。第二学期增设“工程数学”这门新课程,内容包括矢量、矩阵、复变函数与保角变换、拉氏变换以及几种特殊函数等。在“应用力学”这门课程中,我们大大削减了与“物理”重复的部分,增强了哥氏加速度和分析力学内容,应用拉格朗日方程导出运动方程,与“微分方程”这门课程衔接起来。

航空技术是一门正在不断发展的学科,因此,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是航空系课程内容和课程设置的一个特点。例如“空气动力学”重点逐渐从理想流体到粘性流体,从不可压缩到可压缩,从亚音速到超音速,从二维流动到三维流动等的转变,并出现了独立的学科分支。如超音速空气力学,粘性流体力学机翼理论、边界层理论;又如飞机结构从桁架结构到薄膜薄壁结构的转变,航空发动机从活塞式发动机到喷气发动机和涡轮喷气发动机的转变。这些转变必然反映到航空系的教学上来,主要是课程内容,其次是课程设置。为了避免教材的经常变更,我们允许并且鼓励教师逐年编写补充教材。

航空系鼓励教师多开课、开新课和一专多能。航空系的教授都能开几门课,其中包括基础课和专业课。这是航空系教师少,课程门数多,选修课逐年增加造成的。航空系是一个小系,但航空系的教师还经常为其他的系开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我经常同时担任两门不同课程的讲授。我任课次数最多的是“工程数学”和“理论空气动力学”,但我在交大几年间也担任过“物理”“应用力学”“流体力学”“机构学”和“振动力学”等课程的讲授。

严格要求是交大的好风气、好传统,航空系教师都以老一辈裘维裕、周铭、徐名材老师为榜样,对学生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大家也认识到对学生严格要求,首先要对自己严格要求。在抗战时期,航空系教师的生活是清苦的,但心情是愉快的。九龙坡是个小镇,只有三四十户人家。在那里买不到报纸,听不到广播,看不到电影。因为离城较远,有警报可以不进防空洞,没有重庆市区慌乱的紧张局面。平时的文娱活动很少,偶而打几次桥牌,约几个人同去玩南温泉,或进城去买东西。回到上海后环境大不相同,但航空系的教师也很少进城,很少看电影,很少聊天,而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抓紧时间搞编译工作。我们翻译和编写的几本教材都是在这段时间内完成的。

航空系教师之间一直是很团结的,但在上海解放前夕,校内出现了“少壮派”和“元老派”两派之争,伤害了和气,影响了工作。这种不团结也出现在航空系内。“少壮派”在朝,“元老派”在野。我是“少壮派”的“派头头”之一,对这种不团结,我是有责任的。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大调整,交大航空系和南京中央大学、杭州浙江大学两校的航空系都被调整到南京,成立华东航空学院。后来华东航空学院又迁来西安,成立了西北工业大学。

航空系的十年在交大校史上是一个短暂的时间,但它标志着交通大学事业的一个新发展,也为后来建立西北工业大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是值得自豪的。我能参加交大航空系建立这一工作是终生难忘的。今年6月我能有机会参加西安、上海两地举行的庆祝建校90周年和迁校30周年的纪念活动,联想交大航空系的过去十年,深有所感。谨作此文,聊志纪念。祝西安和上海两个母校繁荣昌盛,为祖国四化建设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注释】

[1]原载:《交大校友(1987)》,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87年5月,第93—9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