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钟俊
交通大学1934届级友在毕业时共有137人,分别属于机械(20人)、土木(42人)、电机(35人)、管理(28人)、科学(数、理、化,14人)等学院。在母校发展的各个时期,前后共有15位级友在母校工作,做出了一定贡献。其中,在母校工作时从事教育为主的以电机学院专业的最多,有林津、张思侯、张煦、赵元良、张钟俊、朱兰成、曹鹤荪、季文美、辛一心、方文均等10位。其中,曹鹤荪、季文美为母校建立了航空系,辛一心为母校造船系的建立起了不少作用,而林津等6位则在母校电机方面从事教育和科研工作。在1934届土木学院级友中,先后有丁观海、宋家治、徐人寿、王达时、俞调梅5位在母校担任教学工作。
世界各国的大学,都有毕业生回校工作,为母校的教学科研事业做出贡献的史料。但从拙文收集的材料来看,在137位级友中,总数达15位的级友(占全级总数的九分之一,特别是电机学院级友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回到母校耕耘,这在国内外都是罕见的。因此,欣逢毕业60周年出版纪念册的机会,提供这方面的一些史料,从不同的角度充实母校校史,并表达出1934届对母校哺育恩情的反哺。
兹将上列15位级友在母校的工作的情况按母校的不同阶段简叙于下:
抗战前交大
林津级友于1934年毕业留校,在钟兆琳老师的领导下在电机学院电机实验室工作。除辅导学生做实验外,还为上海民族电机工业提供开发和鉴定服务。抗战开始后,林津同学即赴昆明,在资源委员会属下唯一的电工器材制造厂电器制造组工作。后赴美国西屋电机制造厂进行合作研究,1949年回国到一机部工作。
抗战时期重庆小龙坎交大分校
抗战时上海沦陷,徐家汇的交大校址由日人设立同文书院,交大则被迫暂借于绍兴路中华学艺社上课。当时,北大、清华、南开大学到昆明合并为西南联大,中央大学由南京迁到重庆沙坪坝,复旦大学迁至重庆北碚,武汉大学迁至四川乐山,浙江大学历经数省,最后到达贵州遵义办学。在重庆工作的交大校友,希望在抗战后方重庆建立交通大学,于是推举原交大化学系主任徐名材老师(当时在资源委员会动力油料厂任厂长)筹备重庆交大。适有当时教育部提供的增设机电两个班(每班学生定额40人)的经费即用于复校,校名定为重庆交大分校,借重庆小龙坎中央无线电器材厂(厂长是现在电子系王端骧教授)的工人宿舍于1940年开学。由于教育经费极少,大部分教师由中央大学交大校友兼任,专职教师则由徐老师约聘当时由国外留学回来的1934届级友曹鹤荪、张钟俊、季文美、丁观海等来出任。兹分别叙述这四人在重庆交大分校的耕耘情况:
(1)曹鹤荪级友留学意大利,学习空气动力学,获博士学位。回国后原在成都航空委员会航空研究院工作,1940年转来重庆交大分校,担任机械系主任。第一年讲授一年级的“普通物理学”,第二年讲授二年级的“理论力学”,备课及讲课非常认真,深得学生爱戴。
(2)张钟俊级友留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博士学位。1939年回国后,先后担任四川乐山武汉大学电机系及重庆中央大学电机系教授,1940年夏由徐名材老师约聘至重庆小龙坎交大分校工作,担任电机系主任。第一年讲授“微积分”,第二年讲授“微分方程”“矢量分析”。因张钟俊级友在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时,数学是其第二专业,故所有数学课程均能胜任。
(3)季文美级友留学意大利,获飞机结构博士学位。1941年由航空委员会南川飞机制造厂应召转到重庆小龙坎交大分校,担任二年级的“应用力学”及“材料力学”课程,讲课内容新颖,深受同学欢迎。季文美编写的教学讲义出版后,风行一时,多次重版,未曾发现一个错字或公式误植,足见季文美级友的认真负责。
(4)丁观海级友留学美国密执安大学。1935年与同学王隽英结婚,次年生了个男孩取名丁肇中(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观海在导师美国教授铁木辛科的培育下取得硕士学位后全家回国到重庆工作,担任重庆大学土木系教授,其夫人则在重庆师范学院任教。由于当时交大分校二年级“力学”课程较多,丁观海自告奋勇每周来兼课三小时,为交大分校添注新活力做出了很大贡献。丁观海在抗战胜利后赴台湾工作,曾任台湾大学工学院院长一职多年。
由于当时在交大分校工作的几位级友都在国外得到名师传授,其教课内容及观点新颖,理论联系国内外实际,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很有好处,可以作为这一时期交大较突出的优点。
抗战时的重庆交大
在重庆工作的交大校友迫切地希望通过各种途径使交通大学在重庆复校,1941年夏改聘吴保丰校友(重庆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处长兼交通部技术人员训练所所长)继任重庆小龙坎交大分校主任,利用交通部技训所在重庆九龙坡建设校舍的机会,建立重庆交通大学。1942年夏,重庆交通大学在九龙坡正式诞生,成立了机械、电机、土木、造船、航空、工业管理和运输管理等七个系,并筹建电信研究所,招收两年制的硕士研究生。当时在校耕耘的1934届级友有曹鹤荪、季文美、张钟俊、张思侯、张煦、朱兰成、宋家治、徐人寿、王达时、辛一心等10位,兹分别叙述一下他们的工作岗位:
(1)曹鹤荪和季文美共同筹建航空系,由曹任系主任。曹鹤荪讲授“空气动力学”,季文美讲授“飞机结构学”,他们成功地建立了交大航空系,开始为母校培养航空工业专业学生。
(2)张钟俊除了担任电机系的“交流电路”“配电工程”“电力传输”等课程的讲授外,并任电信研究所主任,招收两年制电信工程硕士生。课程设置以美国哈佛大学应用物理系为蓝本,加强基础课程的训练,例如开设了“近代物理”“近代数学”及“电磁学”“电信网络”“无线电理论”等课程。所招研究生由交通部电信总局、中央电工器材厂和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拨给与助教工资相同的奖学金。研究所教授主要由校电机系、交通部电信总局和电工器材厂的高级工程师兼任,两年内开设了近10门课程,为研究生打好了基础。张钟俊在所内开设了“高级电工数学”(应用复变函数)和“电信网络”两门课。
(3)张煦和张思侯级友,两人首先在交通部技训所工作。张煦1940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到重庆,担任技训所高级班主任。张煦和张思侯都在重庆交大电机系兼任课程,为建立电讯组的课程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张思侯兼任“无线电工程”一课,一直讲授到他被公派去美国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为止。
(4)朱兰成级友是1938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得科学博士学位的,后来在美国国防科委担任无线电方面的领导工作。1943年,他担任美军驻华统帅魏德迈的技术顾问,指导在昆明飞机场建立盲目降落设备。某日,在重庆市区与级友张钟俊相遇,因朱已完成他的昆明任务,由张钟俊级友邀请他到电信研究所为研究生开设“微波电路”一课。他是我校聘请国外专家讲学最早的一位,精力充沛,课程内容非常熟悉,介绍了不少美国最新的微波技术,深得研究生欢迎。
(5)宋家治级友。重庆交大成立后设有土木系,由校友薛次幸兼任。但薛另兼交通部西南公路总局局长,不能经常来校,因而请宋家治级友兼管业务。抗战胜利后,宋去台湾公共工程局及台湾电力公司工作。
(6)徐人寿级友于1939年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土木工程硕士学位,回国后在福建省工作。重庆交大成立后,即由厦门大学回母校土木系任教,开设了好几门新课程。抗战胜利后徐人寿首批到台湾工作,任基隆港务局局长,主持港湾恢复,1948年任台湾铁路局处长。
(7)王达时级友于1938年获得美国密执安大学土木硕士学位,回国后在重庆大学土木系任教。重庆交大成立后,即到母校土木系任教,不久继宋家治级友兼代土木系主任。王达时级友为恢复和发展交大土木系做出了卓越贡献。
(8)辛一心级友于1938年获得英国新堡杜伦大学造船工程硕士,曾与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大学合作科研。于1940年返国,先在陕西城固西北工学院任教,不久即来重庆。在重庆招商局主持船务处,并兼任重庆交大造船系教授,先后讲授“船舶静力学”“船体结构振动”“船舶摇摆”“船舶推进学”“船舶结构力学”“船舶流体力学”“船舶动力学”等课程,为母校造船工程系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以上10位级友是在重庆交大时期担任主力教师,为交大航空系、造船系及电信研究所的建立,土木系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抗战胜利复员回上海时期的交大
1945底,重庆交大复员回上海,在徐家汇原校址开学,恢复了三院制(工学院、管理学院及理学院),增设了不少系科。1934届级友,除了徐人寿、宋家治去台湾工作,张思侯、朱兰成去美外,其余曹鹤荪、季文美、张钟俊、张煦、王达时、辛一心6位级友都在徐家汇母校任教或兼任,并有俞调梅级友来母校任教。俞调梅于1938年获得英国伦敦大学工程硕士学位后,于1940年回国,曾任教东吴大学、中正大学等校,是在母校较早开设新课程“土力学”者。
在这一时期,交大发展很快,分散在全国高校执教的交大校友,纷纷回徐家汇母校工作,人才济济。1934届级友当时在母校工作的只有7位,但都是骨干教师,并都担负了一些行政工作。如曹鹤荪兼任教务长,季文美兼任总务长,王达时兼任工学院院长,张钟俊兼任电信研究所主任,辛一心和俞调梅分别兼任造船系和土木系主任。有人称1934届级友是当时交大教师中的“少壮派”。
1949年后院系调整时期的交大
1949年后由于学习苏联,自1952年起进行院系大调整,交大只保留机械(包括造船)和电机两方面专业。王达时和俞调梅调整到同济大学,曹鹤荪调整到哈尔滨军工学院,季文美调整到华东航空学院(后又到西安的西北工业大学),张煦调整到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留在母校工作的只有张钟俊和辛一心两级友。方文均于1949年获得美国密执安大学造船工程硕士学位后于1950年回国,在中央重工业部船舶工业局工作,负责筹建船模试验池。他于1955年来母校兼课主讲“船舶阻力”等三门课程,为母校船模试验池的建立做出了贡献。
迁校西安及分设两地后的交大
1955年,国务院决定将交通大学迁往西安,1957年又根据当时实际情况及西安和上海两地的需要,分设西安部分和上海部分,1959年又将两部分分别独立,称为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在交通大学全部迁往西安后,在徐家汇原校址设立了上海造船学院,内分造船、船舶动力和船舶电机三个系(造船学院后来成为上海交通大学的重要部分)。赵元良级友是在那时来母校船舶电机系任职的。赵元良在意大利留学获博士学位后,回国到四川乐山武汉大学任电机系教授。他是从闵行电力专科学校调到造船学院,俟后即在上海交通大学主持电工基础教研组的教学工作。
总之,在上列的交大六个时期中,1934届级友在重庆时期对母校的贡献最大。当时各位级友刚好学成回国,都是年龄在30岁以下的青年,风华正茂,而今都已经从交大毕业60年了,已入耄耋之年。
特别值得在纪念册上一提的还有:钱学森级友由于在我国的航天事业中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张光斗级友由于在我国水利工程事业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中国科学院推选为学部委员——国家学术的最高荣誉称号。级友张煦,由于在我国通讯技术政策及传授通信新技术,从载波电话、数字通讯到光纤通信,做出了突出贡献,被中国科学院推选为学部委员。张钟俊则因其半个世纪来对推动我国自动化技术和推广高级自动化的应用做了重要工作,也被中国科学院推选为学部委员。1934届级友中,共有上列4人获此殊荣。
【注释】
[1]原载:《交通大学1934届同学毕业60周年纪念册》,1994年8月,第4—1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