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钱学森:事业发展为了国家享誉世界的杰出科学家

钱学森:事业发展为了国家享誉世界的杰出科学家

时间:2022-0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钱学森是享誉世界的杰出科学家、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爱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典范。爱国是钱学森科学精神的基石。钱学森始终关注国家的强盛、人民的幸福,晚年辞去一线领导职务之后,他潜心研究、充分运用系统工程的思想理论,深入探寻解决我国发展建设中重大问题的方法途径,更加致力于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发展、改善民生。在爱国主义伟大旗帜的指引下,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殚精竭虑、无私奉献,创造了科技领域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

常万全

钱学森是享誉世界的杰出科学家、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爱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典范。钱学森一生不仅取得了彪炳史册的科学成就,更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科学精神。钱学森科学精神内涵丰富、博大精深,集中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追求真理的崇高品格、与时俱进的鲜明特征。感受最深的是“爱国、创新、求实、包容、人本”五个方面。

一、创惊世伟业、建不朽功勋,一生奋斗为爱国

爱国是钱学森科学精神的基石。正是矢志报国、振兴中华的博大情怀为钱学森投身事业、勇攀高峰提供了不竭动力,造就了波澜壮阔的传奇生涯,成就了科学大家的不朽功勋。

一是负笈海外,志在报国。钱学森出生在山河破碎、满目疮痍的旧中国,目睹民族苦难,亲历风雨岁月,痛心黑暗时局,少年时就树立了科学报国的远大志向,在赴美求学之前就下定了学成必归的决心。他在美20年,从未买过一美元的养老保险,淡然拒持航空公司股票。他多次深情地说,我是中国人,我的事业在中国,成就在中国,归宿在中国。当新中国成立喜讯传来,他欢欣鼓舞、无比振奋,立即抓紧做好一切回国准备。面对麦卡锡时代美国当局的政治迫害和封锁羁绊,他大义凛然、毫无畏惧,进行了长达5年不屈不挠的顽强斗争。钱学森不为金钱名利所惑,不为威逼恐吓所屈,不为艰难险阻所移,这种赤诚报国之心坚不可摧、牢不可破,日月可鉴、感人至深。

二是献身国防,志在强国。钱学森归国之时,正是我国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要时期,建设强大的经济和强大的国防是毛主席、党中央提出的两件大事。钱学森深受党和国家信任,受命研究起草了《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科学设计了我国导弹航天科研生产的总体布局,为我国航天事业的起步发展奠定了基础。面对苏联背信弃义、撤走专家的艰难处境,他团结和带领广大科技人员,艰苦奋斗、攻坚克难,突破了导弹武器研制试验一系列重大技术难题,实现了我国近程导弹、中程导弹、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成功。邓小平同志曾深刻指出:“大家要记住那个年代,钱学森、李四光、钱三强那一批老科学家,在那么困难的条件下,把两弹一星和好多高科技搞起来。”并强调:“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三是壮心不已,志在富国。钱学森始终关注国家的强盛、人民的幸福,晚年辞去一线领导职务之后,他潜心研究、充分运用系统工程的思想理论,深入探寻解决我国发展建设中重大问题的方法途径,更加致力于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发展、改善民生。他大力推动科技兴农,呼吁创建知识密集型农业,倡导发展沙产业、草产业,帮助农民科技致富。他系统研究城市学、建筑学、园林学等,倡导建设“山水城市”,为我国城市建设摸索了新的发展模式。他十分关注我国风能开发和利用事业,推动风力发电产业化,促进了我国新能源利用事业发展。为了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钱学森一刻也没有停止思考与探索,堪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愧为“人民科学家”。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在爱国主义伟大旗帜的指引下,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殚精竭虑、无私奉献,创造了科技领域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更要大力学习弘扬钱学森的爱国精神,增强民族自信,高标准履行好职能使命,继续谱写爱国主义的壮丽篇章。

二、立科技前沿、谋战略全局,敢为人先勇创新

创新是钱学森科学精神的灵魂。他始终站在世界科技发展的最新前沿把握未来趋势,始终站在国家科技进步的战略全局进行顶层谋划,始终站在人类知识探索的尖端领域创建深邃理论,在中华民族勇攀科技高峰的创新实践中树立了一座历史丰碑。

一是登高望远,敏锐把握新趋势。钱学森高度关注世界科技前沿动向,总是能够精准把握时代脉搏,科学预判发展前景,深刻洞察趋势影响。20世纪40年代,他就极富远见地提出用火箭助推飞机实现洲际飞行。50年代,他就敏锐预见到喷气和导弹技术在未来战争中的重要地位。60年代,他就提出未来战争必然会发展成为陆、海、空、天战。80年代,他就预见到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将引发新的产业革命。90年代,他又提出了现代战争是“核威慑下的信息化战争”的重要论断。他的一些观点曾被认为是科学幻想、遥不可及,但历史发展验证着他的远见卓识。他以非凡的眼光高瞻远瞩、洞察大势,为我国科技发展的长远谋划和超前部署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是胸怀全局,精心思谋新战略。钱学森视野广阔、思维超前,善于根据中央的部署要求,从长远和全局思谋我国科技特别是国防尖端科技发展。他担任我国首个长远科学规划制定工作的综合组组长,集思广益,博采众长,为全面勾画国家科技蓝图、科学确定发展重点作出重要贡献;他组织制定了地地导弹“八年四弹规划”、卫星发展“三部曲”、科研生产“三步棋”等发展路线图,科学引导我国导弹航天事业连上台阶;他积极参与规划我国科学技术体系结构与布局,倡导筹建了中科院力学所、国防部五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等科研机构和自动化学会、系统工程学会等学术组织。钱学森这些前瞻性、创造性、开拓性的谋划,展现出远大深邃的战略智慧,引领了我国国防科技事业一个时代的发展。

三是洞察规律,勇于创建新理论。钱学森科学思想活跃,理论思维精深,在应用力学、喷气推进与航天技术等多个最前沿的领域取得了多项突破性成果,完成了多部科学巨著,特别是开创了物理力学、工程控制论两门新兴学科,为人类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领域,他创见丰富,积极倡导学科大跨度交叉融合创新,主张从整体上研究解决系统性问题,特别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组织管理问题,为系统科学思维科学、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等研究发展与推广应用,作出了许多开创性贡献。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最重要的战斗力。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依靠科技创新抢占未来安全与发展制高点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激发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已成为时代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学习弘扬钱学森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努力推动武器装备建设科学发展、自主发展、跨越发展。

三、循科学规律、守人生根本,求真务实干事业

求实是钱学森科学精神的本质。钱学森在科学探索中,始终以务实精神遵循客观规律,以严谨态度精益求精,将自己全部生命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达到了无我的价值状态和本真的人生境界。

一是立足国情,突出特色。钱学森一贯坚持看事情、想问题、抓工作都要立足中国国情这个最大的实际。特别是在发展战略和高技术规划方面,强调不能一味跟踪外国技术,而是要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有所选择、突出重点,自力更生、务求突破。在国防尖端科技组织管理和工程实施方面,更是强调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全国一盘棋,举国大协作,探索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导弹航天发展路子。他模范实践“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十六字方针”,带动形成了严、慎、细、实的过硬作风,成为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行为规范。正是秉持立足国情、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使钱学森的科学实践之路成就斐然、贡献卓著,有力地促进了国防科技事业在遵循规律中稳步推进,在突出特色中不断跨越。

二是学用哲学,科学指导。钱学森始终注重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坚定地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切科学的理论源泉。他认真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系统理解掌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重大思想观点。党的十七大召开后,年迈卧床的钱老仍以极大的热情学习党的十七大文件。他认为,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又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到长远的指导作用。他还结合自己的科学实践,提出了许多关于在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建设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建议。钱学森把一个科学家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一名共产党员坚定的理想信念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取得震惊世界的科学成就的同时,达到了超乎常人的人生境界。

三是事业至上,淡泊名利。钱学森把科学看得最重、把名利看得最轻,从不计较名利得失、唯一考虑国家事业。他一生有三个“不在意”:一是对“官”不在意,主动请辞多个领导职务。二是对“钱”不在意,把著作稿费和科研成果奖金,基本上都捐给国家或交了党费。三是对“名”不在意,反复强调自己只是“为人民服务的普通科技工作者”,只是沧海一粟,真正伟大的是中国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到无求品自高。钱学森在地位待遇、荣誉声望上的淡定和低调,正是催生他在科学研究中不竭进取的精神动力。

淡泊才能明志,宁静才能致远。钱学森求真务实干事业的一生,为广大科研工作者做人、做事、做学问树立了楷模。我们一定要大力学习弘扬钱学森的求实精神,坚决抵制和克服经济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学风浮躁、急功近利等问题,切实纯正学术风气、净化科研环境。

四、集众人之智、采百家之长,海纳百川善包容

包容是钱学森科学精神的精髓。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在科学研究上,钱学森一贯鼓励百家争鸣,倡导兼收并蓄,善于广集群智,展现了一代科学巨擘的大胸襟、大格局、大智慧。

一是弘扬学术民主。钱学森坚决反对学术专权,热情鼓励后学挑战权威,积极营造平等、自由、民主、宽松的学术氛围。他倡议和指导的“物理力学讨论班”、“系统学讨论班”等学术研讨活动,以自由交流、大胆质疑、激烈争论而闻名,堪称学术民主的典范。在重大技术问题的决策上,他坚持发扬学术民主,注重集思广益,总是诚恳地说,提出的建议如果办成了,功劳是大家的;失败了,责任由我承担。钱学森积极倡导、模范践行学术民主,对我国国防科技战线形成自由平等、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良好学术氛围,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二是致力融会贯通。钱学森勤于学习,精于思考,善于触类旁通。他研究的领域跨度很大,突破了学科专业的局限,驰骋在整个现代自然科学体系中,其涉猎之广泛、知识之渊博、视野之开阔、思想之丰富,无不令人赞叹。为顺应现代科技各门类既高度分化又高度融合的趋势,钱学森力图通过“人机结合”、“人网结合”、以人为主的方式,把古今中外人类的知识、思维、经验以及各种情报、资料、信息,统统集成起来,以“集大成、得智慧”。钱学森关于“大成智慧”的思想,开辟了人类思维的新境界,留给我们无尽的启迪和思索。

三是始终虚怀若谷。钱学森胸襟广、度量大,能容人、容事、容歧见。他年轻时不迷信权威,敢于和导师争论;成名后不自居权威,坚持谁说得对就听谁的。有下属在他的经典名著《工程控制论》中,发现一个算法可以简化,他虚心听取,诚恳接受。有年轻人写信指出他论文中的错误,他闻过则喜,深表感谢。他一生硕果累累、誉满天下,但从不居功自傲,始终严谨谦虚,反对别人称他为“导弹之父”或“航天之父”,把一切成就都归于党、归于集体。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在知识爆炸、信息如潮、网络交织的当今时代,保守封闭者,只能坐井观天、孤芳自赏;开放包容者,才能博采众长、成就大事。我们一定要大力学习弘扬钱学森的包容精神,以更高远的眼光、更宽广的胸怀、更开放的心态,批判吸收一切人类文明成果,为推动国防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不竭智慧和无穷力量。

五、传毕生所学、育栋梁之才,科技事业人为本

人本是钱学森科学精神的特征。钱学森深知,没有大批优秀人才,就没有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他认真贯彻中央决策指示,把培养人才作为第一责任,以先进的人才理念、前瞻的教育思想、无私的人梯精神,热心培养青年,大力提携后来,为我国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是倾心培养人才。他深刻洞察世界新科技革命和新军事变革趋势,紧紧着眼国家长远发展,提出一系列关于人才建设的重要思想和建议。他反对死记硬背、“人云亦云”的应试教育,主张通过跨学科综合交叉教育,培养科技与哲学统一、工程与理论并重、文科与理科同修、科学与艺术融合、品德与智慧兼备的创新型人才。他情系教育事业,关心高校发展,热心关注和指导了多所大学的建设。他格外关注军队人才建设,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呼吁培养大学生军官、硕士师长、博士军长。直到耄耋之年,他仍然忧国忧才,苦苦思索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问题,“大师之问”振聋发聩、引人深思。

二是倾力打造帅才。科技帅才是国家科技人才方阵的领军人物,是科研战线的“指挥员”和“先锋官”。钱学森对这类特殊高端人才培养极其重视,多次强调要培养“工程师加科学家加思想家”式的科技帅才。他慧眼识才,在一次导弹试验中发现了坚持独立思考、善于逆向思维的王永志。他大胆用才,推荐38岁的孙家栋担任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技术总负责人。他真心爱才,亲自为宋健指引研究方向,悉心传授经典著作,为国家培养了一名出类拔萃的科技领导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大批当年曾受过钱学森培养、扶植的年轻人,后来都成长为杰出的科技领军人物,在不同领域各展其才、各建奇功。

三是倾情科普教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推动国家科技进步,需要提高全民族的科技素质。钱学森不仅重视培养科技帅才,还致力于向人民群众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理念、弘扬科学精神。他认为科学研究决不是个别“精英”的专属活动,经常会工工整整地亲笔给工人、农民、学生和普通科技人员回信,探讨学术问题,阐释困惑疑问。他非常重视和支持科普事业,多次为青年学生和科技人员做学术报告,在百忙之中还抽出时间编著科普书籍、撰写科普文章、指导科教影片拍摄。作为伟大的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常说:“人民给了我们科学知识,作为一个科学家,有责任再把科学知识还给人民,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社会义务。”

成事在人,败事在人。人才是关系事业兴衰成败的第一资源。我们一定要大力学习弘扬钱学森人才为本的科学精神,把培养优秀人才作为抓工作、搞建设、谋发展的基础工程和首要任务,更新人才理念,改进培养模式,完善制度机制,努力创造人才辈出、群英荟萃的生动局面。

大师远去、精神长存,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围绕主题主线深入推进,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建设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一定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贯彻胡主席“七一”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大力学习、传承、弘扬钱学森科学精神,扎实工作,开拓进取,为国家强盛、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文原载于《解放军报》2011年12月10日第3版,作者为中央军委委员、总装备部部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