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对白雪有特殊的感情,他崇敬白雪纯洁无瑕,向往白雪的境界。毛泽东的家乡湖南,飞雪并不多见。
因此,北国的风光,毛泽东久久萦怀:“我看到北海的垂柳,枝头悬挂着晶莹的冰柱,因而想到唐朝诗人岑参咏雪后披上冬装的树木的诗句:千树万树梨花开。1936年,在陕北干燥的窑洞里,毛泽东深情地向斯诺袒露心迹。
1945年,从重庆到全国,到处都在吟诵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毛泽东的一生,可以说就是一首“雪”的诗,艰苦、豪迈、冷峻、生动、多彩。雪,带给他诗人的灵感,借以抒发圣洁的情怀。
1951年冬天,北京迎来了第一场大雪。工作了一夜的毛泽东在天亮时放下了笔,他伸了一个懒腰,朝门口走去。刚跨出门槛,便猛地停住了脚步,好一场纷纷飘扬的瑞雪!他仰天凝视,目光从天空移到松柏、屋顶,最后又俯视着白茫茫的庭院。他久久站立着,好像陶醉在童话世界一般。
一名卫士看毛泽东一动不动,赶忙拿起扫帚去打扫。毛泽东急切制止:“不能扫了,他的伤口刚刚合上,怎么忍心又割一刀?”毛泽东的话一语双关,既是对卫士破坏雪景的制止,又是对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刘青山、张子善等人的批评。
卫士怔怔地望着地上的“伤口”,不明就里。毛泽东走出廊檐,走下台阶,步子迈得极慢,像是怕惊醒一个甜美的梦。刚走两步,他回过头来看自己的脚印,目光中闪耀着孩子般的神情。毛泽东站立在雪中,伸手接雪,待雪花融成水珠,他用舌头轻轻一舔,咂巴咂巴嘴,舒畅地笑了。
不忍心践踏洁白的雪地,他沿着原来的脚印,慢慢地退了回来。回到廊檐下,他松了口气,来回踱步,而后又走出门,沿着中南海散步。他不舍得踩自家院里的雪,到了外面,却专拣干净的雪地走,听凭脚下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他还不时回过头来,欣赏自己留下的足迹,欣赏积压在松柏上的积雪。一阵寒风吹过,树枝上挂着的雪花簌簌地飘落下来。
雪地里的毛泽东突然问身边的卫士李银桥:“你贪污了没有?”李银桥很诧异,回答没有。毛泽东不依不饶:“你现在不贪污,以后贪污不贪污?”在得到李银桥确定的答复后,毛泽东深感欣慰:“那就好。以后要保持反腐蚀,不要叫糖衣炮弹打中。”他还问李银桥喜欢雪不,李银桥回答说喜欢。毛泽东高兴地说:“农民喜欢雪,瑞雪兆丰年。害虫不喜欢雪,一下雪,苍蝇就没有了。我也喜欢雪,我们都喜欢雪。”
天降大雪,毛泽东的精神就格外焕发。在过去,岷山上的千里积雪,激发了诗人克服困难的斗志;而如今,中南海的冰封世界,提醒着他惩前毖后的决心。毛泽东爱雪,他对雪的钟爱,隐含着他对美好、纯洁、高尚的人类社会的向往。
当年,毛泽东每月的工资200元左右,江青100多元。为了厉行节约,毛泽东让卫士李银桥每个月都列开支计划,一家每天的伙食定为3元。毛泽东说3元高了,李银桥解释其中还包括待客,毛泽东这才点头同意了。
当时,全国正在轰轰烈烈地开展“三反”运动。毛泽东在“三反”运动中指示:“应把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斗争看作如同镇压反革命一样的重要,一样的发动广大群众包括民主党派及社会各界人士去进行,一样的大张旗鼓去进行,一样的首长负责亲自动手,号召坦白和检举,轻者批评教育,重者撤职惩办、判处徒刑(劳动改造),直至枪毙一大批最严重的贪污犯。”毛泽东由雪联想到“三反”运动,决心清理革命队伍内部的蛀虫。
(参见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编著:《走近毛泽东》,中华书局2009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