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毛泽东的大儿子,这位童年时代就随母亲入狱坐牢,少年时代流浪街头,青年时期又在异国参加反法西斯战斗,回国后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光荣牺牲的男子汉,毫无疑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的红色后代中的第一人。
作为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的人生注定与艰难困苦联系在一起。
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惨遭杀害。从此,岸英永远失去了母亲和母爱。
新中国成立后,岸英在看电影《三毛流浪记》时还激动地说:“那时我和岸青在上海的流浪生活和三毛相比,除了偷和给资本家做干儿子外,其他几乎都经历过。”毛泽东也感慨地说:“为了革命事业,这些孩子从小就吃百家饭、走万里路啊。”
岸英、岸青是1937年年初到达莫斯科的。
1938年,有人从苏联带来了岸英、岸青的照片。看着相片上结结实实的两个小伙子,毛泽东喜出望外,久久凝视,热泪盈眶,看了一遍又一遍。要知道,他们父子分别不见已经整整十年!儿子尝尽了悲欢离合、人间苦难;父亲也走过了长征的二万五千里,备受艰难。而杨开慧也已经是“十年生死两茫茫”了,怎能不再思量!怎能不情难忘!
1938年3月,因有人要去苏联,毛泽东赶紧在4日这天给两个儿子写了一封家书:
亲爱的岸英、岸青:
时常想念你们,知道你们情形尚好,有进步,并接到了你们的照片,十分的欢喜。现因有便,托致此信,也希望你们写信给我。我是盼望你们来信啊!我的情形还好。以后有机会再写信给你们。祝你们健康、愉快与进步!
毛泽东
三月四日
这是毛泽东给儿子写的第一封家书。此时的毛泽东在延安孤身一人,妻子贺子珍一气之下与他诀别,他的心情不能不有些郁闷。尽管大部分时间都消耗在忙也忙不完的工作上,但当一人独处的时候,他的内心何尝不有一丝惆怅和忧伤呢?为了革命,他已经失去了六个孩子。他是丈夫,他思念妻子;他是父亲,他想念儿子。短短的一封家书又如何能诉尽十年的别离和思念呢?看到儿子已经长大,毛泽东怎么不激动,怎么不怜惜呢?但繁忙的毛泽东没有时间与儿子话家长里短,没有心思诉思念之苦痛,他只是对“亲爱的岸英岸青”说:“时常想念你们,知道你们情形尚好,有进步,并接到了你们的照片,十分的欢喜。”语气十分的平静随和,甚至难以让人感受到那种十年别离无消息的兴奋。但就在这平静的表面下,依然掩饰不了毛泽东内心的波澜,他跟儿子说“也希望你们写信给我”,接着又加重了语气,说:“我是盼望你们来信啊!”紧接着再说了一遍“以后有机会再写信给你们”。毫无疑问,毛泽东的幸福感觉就像这三月里开冻的河流,虽不闻涛声,但滚滚奔涌,势不可当,隐隐作声。
整整一个月后的4月4日,毛泽东又迫不及待地托去苏联治疗眼病的“刘师长”刘伯承捎信给儿子,为了让儿子知道自己的模样,还附寄了一张照片。
毛泽东在信中说:
岸英、岸青二儿:
早一向给你们的信收到了没有?收到了,写点回信给我。现有刘师长来你们那里,托致此信,附照片一张,我们情形及打日本的情形他都可以晓得,他是一个很好的人。和森的女儿,我忘记了她的名字,去年我接到她寄来的照片,我也时常记念她。
问你们的好!
毛泽东
四月四日
不久,儿子的回信千里迢迢地从莫斯科送到了延安,毛泽东虽没有手捧家书欣喜若狂,但分别了十年之久的父子总算有了书信来往,令毛泽东喜不自胜。
因为坠马致使右手臂粉碎性骨折的周恩来,1939年8月在邓颖超的陪同下从延安赴莫斯科治疗。8月26日,毛泽东又给儿子写了一封家书,托周恩来带给儿子。
岸英、岸青二儿:
你们上次信收到了。十分欢喜!
你们近来好否?有进步否?
我还好,也看了一点书,但不多,心里觉得很不满足。
不如你们是专门学习的时候。
为你们及所有小同志,托林伯渠老同志买了一批书,寄给你们,不知收到否?来信告我。下次再写。
祝你们发展,向上,愉快!
毛泽东
一九三九年八月二十六日
这封家书虽然文字不多,但却洋溢着浓浓的父爱,可见毛泽东依然沉浸在与儿子交流沟通的愉悦之中,心情十分放松欢快。而自从与岸英、岸青联系上之后,作为父亲的毛泽东就立即想到了儿子读书学习的问题,并马上托林伯渠买了一大批图书邮寄过去,供儿子和他的中国同学们阅读学习。这一年,毛岸英已经十七岁。毛泽东更加关心儿子的成长,与即将成年的爱子交流思想和读书心得。但遗憾的是他这次寄到莫斯科的书在途中遗失了。
在前后5年时间里,岸英不仅知识丰富了,视野开阔了,而且水平和写作能力也有了明显提高。于是,他给父亲写了一封长信,汇报学习体会和对世界政治、军事和国际关系的认识。毛泽东看了儿子的来信,十分欢喜,就写了一封长信,给儿子的学习提出了重要的意见。
岸英、岸青二儿:
很早以前,接到岸英的长信、岸青的信、岸英寄来的照片本、单张相片,并且是几次的信与照片,我都未复,很对你们不起,知你们悬念。
你们长进了,很欢喜的。岸英文理通顺,字也写得不坏。有进取的志气,是很好的。唯有一事向你们建议,趁着年纪尚轻,多向自然科学学习,少谈些政治。政治是要谈的。但目前以潜心多习自然科学为宜,社会科学辅之。将来可倒置过来,以社会科学为主、自然科学为辅。总之注意科学,只有科学是真学问,将来用处无穷。
人家恭维你抬举你,这有一样好处,就是鼓励你上进;但有一样坏处,就是易长自满之气,得意忘形,有不知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危险。你们有你们的前程,或好或坏,决定于你们自己及你们的直接环境,我不想来干涉你们。我的意见,只当作建议,由你们自己考虑决定。总之我欢喜你们,望你们更好。
岸英要我写诗,我一点诗兴也没有,因此写不出。关于寄书,前年我托西安林伯渠老同志寄了一大堆给你们少集团,听说没有收到,真是可惜。现再酌检一点寄上,大批的待后。
我的身体今年差些。自己不满意自己;读书也少,因为颇忙。
你们情形如何?甚以为念。
毛泽东
一九四一年一月三十一日
这封家书出自作为政治家的毛泽东之手,更令我们感受到了作为父亲的毛泽东对政治的一种难以言说的情怀。这很容易让我们想起曾国藩,毛泽东青年时代“独服”这位曾文正公,这个创造着“无湘不成军”的湖南人,在他的家书中也同样这样劝慰他的子孙——“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可怜天下父母心。无论是对工作学习,还是对为人处世,毛泽东在这封家书中对儿子的谆谆教诲,无疑都是一条透着人生真谛的真理,普普通通的话语中凝聚着一个伟人对儿子的希望,既丰富博大,又温情细腻,一个慈父的爱也在这平平常常的告诫中令人感动不已!伟人毛泽东爱子的热烈心跳力透纸背,伸手可触,余音绕梁。
1941年6月22日,德国法西斯背信弃义,向苏联发动了闪电式的进攻,苏德战争爆发,从此掀开了苏联人民卫国战争的序幕。
1941年冬末,鉴于卫国战争的严峻形势,联共(布)中央建议16周岁以上的外国公民加入苏联国籍。当老师动员岸英加入苏联国籍时,19岁的毛岸英却说:“我是中国人,我爱我的祖国。只要祖国一声令下,我就要回到祖国去。”但毛岸英并不是一个狭隘的民族主义者,他愿意为苏联人民的独立和自由献身,在战争最艰苦的时刻,他积极要求参加前线作战。为此,他还用流利的俄文给斯大林写了一封信。
有其父,必有其子。毛岸英不愧是毛泽东的儿子!他始终以一颗赤子之心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祖国,在许多人向往自己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的时候,他不因自己的祖国贫穷落后而丧失自我。而更加令人尊敬的是,在法西斯强盗面前,毛岸英没有退缩没有迟疑,而是毛遂自荐,积极主动要求上前线杀敌,要为“千千万万被杀害的苏联人民报仇”。可是毛岸英这信发出后,没有得到任何回音。他十分焦急,苦苦等待。就在这时,毛岸英认识了苏共驻共产国际的代表、苏军政治部副主任曼努意尔斯基将军,并提出希望允许他上前线作战。最后在这位将军的热心帮助下,毛岸英进入伊万诺沃苏雅士官学校快速班学习军事指挥。
1945年,在苏军攻克柏林以前,他奉命回到莫斯科。为了表彰他的战功,也因为他是毛泽东的儿子,斯大林亲自接见了他,并赠他一支手枪作为纪念。
浮云一别,流水十年。1946年1月7日,在苏联经过长达九年的学习和磨炼之后,毛岸英回到了日夜思念的阔别十年的祖国,回到了父亲毛泽东的身边。而这却是他们父子分别整整19年后的第一次见面!
听说毛岸英要回到延安,参加重庆谈判回来以后就一直患病的毛泽东一下子来了精神,抱病亲自到机场迎接他情有独钟的长子。当他看到身着苏联陆军上尉军服的毛岸英从飞机上走下来时,他高兴地笑着走上前去,一把紧紧地抱住了儿子,说:“你长这么高了!”接着,才同来宾——苏联医生阿洛夫和米尔尼柯夫一一握手。
毛岸英的归来,19年后的第一次父子相逢,使从1945年11月就开始患植物神经失调症的毛泽东,心情和身体似乎一下子好了许多,精神倍爽,病除大半。并在当日挥毫泼墨,给远在苏联的毛岸青写了一封信,抬头就称“岸青,我的亲爱的儿”,怜子之心跃然纸上。
19年,魂牵梦绕挂肚牵肠的7000个日日夜夜,父子终于重逢,毛泽东怎能不高兴,他仔细打量着这个英俊的小伙子,魁梧的身材,开阔的眉宇,他怎能不发自心底地感到快慰,他简直是满意极了!第一天,毛泽东就特意吩咐做了几样菜,庆贺父子俩苦别之后的团聚。
懂俄语、英语、德语,穿着苏军呢子制服和马靴,会跳交谊舞,写得一手无师自通又得乃父真传的狂草,为人处世大方、开朗、不拘小节的毛岸英,在延安确实显得很“洋气”。但毛泽东对自己的儿子要求非常严格。父子俩在一起只吃了两天饭,毛泽东便要毛岸英到机关食堂吃大灶。父亲提醒他说:延安虽“土”,但这里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到处都有“真人”,不要“显摆”自己。毛岸英深深懂得父亲的教诲,完全明白父亲的用心,逐渐从了解、理解、认同与敬重,走向了能够与父亲进行思想的交融与沟通。
有一天,毛泽东把毛岸英喊去,父子俩坐在王家坪院子的槐树下交谈。毛泽东在询问毛岸英在苏联的学习情况后,说:“你在苏联长大,对国内生活不熟悉。在苏联大学读书,住的是洋学堂,我们中国还有个学堂,这就是农业大学、劳动大学。”
毛岸英对父亲的话心领神会,高兴地说:“我愿意向农民学习。”
不久,毛泽东把毛岸英介绍给当时著名的劳动模范吴满有,让他到吴家学种地,上“劳动大学”。毛泽东对毛岸英说:“这就是校长,你过去吃的是面包牛奶,回来要吃中国的小米,可养人喽!”又指着毛岸英笑着对吴满有说:“我现在给你送来一个学生,他住过外国的大学,没住过中国的大学。”
听毛泽东这么说,吴满有似乎有些受宠若惊,说:“咱叫什么大学?咱啥也不懂。”
毛泽东诚恳地说:“他还是个娃娃,我就拜托给你了,你要教他种地嘛。告诉他,庄稼怎样种出来的,怎样多打粮食。”
“这我还行。”吴满有高兴地答应了。
几天后,毛岸英按父亲的吩咐,脱去大头皮鞋,换上父亲送给他的硬帮布鞋,穿上父亲穿过的已不知打了多少补丁的灰布棉袄,背上随身衣服、铺盖和一斗多小米,步行20多里路,汗流浃背地来到了吴家枣园。从此,吃惯了洋面包的毛岸英,和陕北的乡亲们一起同吃、同睡、同劳动,睡一样的土炕,干一样的农活。他时刻牢记着父亲的嘱咐,什么活重,什么活脏,就拣什么活干。他学会了犁地,还学会了种洋芋,像大家一样脖子上挂着个布袋,一手抓粪,一手点种。他把学习得来的农业技术记在随身所带的本子上。歇息时,他还和乡亲们一起聊天读报,有时晚上还教农民及孩子们识字,给小朋友们讲故事,和农民兄弟打成一片。因此,乡亲们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非常喜欢他,乐意和他在一起。
毛岸英积极摆正自己的位置,自愿穿起大裤裆的棉裤走进“劳动大学”,用布满老茧的勤劳双手换回了“毕业证书”。其间,他还经常出门去拜访老革命、老同志,虚心地向他们讨教。他参加土改工作队,还抽时间翻译出版了恩格斯的《法德农民问题》等论著。
50多天后,也就是1946年的夏天,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胡宗南部也正在加紧作进攻延安的部署,形势越来越紧张。经毛泽东同意,村干部决定送毛岸英回延安去。当他离开吴家枣园时,村干部和男女老少同来送行,毛岸英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和他朝夕相处的乡亲。
毛岸英回到父亲身边,汇报了几个月的收获。见岸英一身灰土布褂子,头上扎着白羊肚毛巾的英雄结,英俊的脸庞闪着黧黑的光芒。毛泽东上下打量着儿子,高兴地说:“好啊!白胖子成了黑胖子喽!”
在延安,毛岸英丝毫没有因为自己是毛泽东的儿子而搞什么特殊化,他穿的是一件旧军大衣,住的和普通干部群众一样,吃也是在机关的大食堂。要知道,那时延安有规定,凡是从苏联学习归来的人,特别是高干的爱人、子女,可以吃中灶。但毛岸英不肯,他坚持和大家一样,他不能辜负父亲对他的期望,他要把自己锻炼成一个了解中国国情、深知人民疾苦、能吃苦耐劳、意志顽强的人。1946年11月,毛岸英随中宣部从延安撤到瓦窑堡一带,把自己的劳动和学习心得写信告诉了父亲。
毛泽东在他53岁生日这天给岸英回了一信:
岸英儿:
来信两封均收到。第二封信写得很好,这表示较之你初回国时不但文字有进步,思想品质也有进步。你的那些工作是好的。坚持读文章的计划,很有必要,再读一年也是好的。我身体比你走时更好些了。江青、李讷都如常。
祝你进步!
毛泽东
一九四六年十二月廿六日
1947年8月,毛岸英离开土改工作团,去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参加全国土地工作会议。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毛泽东收到了仍在苏联东方语言学院学习的毛岸青的来信。信是用俄文写的,毛泽东请人译出后,非常高兴。当即回复岸青一信。因为要译成俄文,1947年9月12日毛泽东又致信毛岸英:
岸英儿:
别后,晋西北一信,平山一信,均已收到。看你的信,你在进步中,甚为喜慰。永寿这孩子有很大进步,他的信写得很好。复他一信,请你译成外国语。连同原文,托便带去。我们在此很好,我的身体比在延安要好得多,主要是脑子休息了。你要看历史小说。明清两朝人写的笔记小说(明以前笔记不必多看),可托周扬同志设法,或能找到一些。我们这里打了胜仗,打得敌人很怕我们。问你好!
毛泽东
一九四七年九月十二日
信中的“永寿这孩子”就是毛岸青,他在上海时曾化名杨永寿。此前毛泽东已经收到毛岸英从山西临县和河北平山县的两封信,因为忙于打仗,一直没有回复。这次因为收到了“有很大进步,他的信写得很好”的毛岸青从苏联的来信,他才分别给毛岸青和毛岸英各写了一封信,并将给毛岸青的信一起寄给毛岸英,请毛岸英翻译成俄文。显然,毛泽东为两个儿子的进步感到高兴。在信中,毛泽东再次对毛岸英谈到了读书的问题,并强调指出“你要看历史小说”,而且指出是“明清两朝人写的笔记小说”,且注明“明以前笔记不必多看”。学识渊博又人情味十足的毛泽东,以自己的读书心得和经验,再次为爱子指明了读书的方向。可怜天下父母心,伟人毛泽东也不例外。
1947年8月,贺子珍携姣姣和毛岸青兄妹回国。毛泽东知道后极为喜悦,于10月8日写信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毛岸英:
岸英:
告诉你,永寿回来了,到了哈尔滨。要进中学学中文,我已同意。这个孩子很久不见,很想看见他。你现在怎么样?工作,还是学习?一个人无论学什么或做什么,只要有热情,有恒心,不要那种无着落的与人民利益不相符合的个人主义的虚荣心,总是会有进步的。
你给李讷写信没有?她和我们的距离已很近,时常有信有她画的画寄的,身体好。我和江青都好。我比上次写信时更好些。这里气候已颇凉,要穿棉衣了。再谈。问你好!
毛泽东
一九四七年十月八日
1984年,刘思齐回忆说:“从此,岸英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学习中,一直遵循着父亲对他的这一宝贵教导。岸英非常珍惜它,在他牺牲后,我在他的日记和几本笔记本的扉页上都看见过他对这一段话的摘录。这一教导已经成了他的座右铭。1949年5月,北平和平解放不久,父亲住在北平西郊香山的双清别墅,就在绿树成荫、和风煦煦、水波荡漾的双清池畔,岸英和我再一次聆听了父亲这一教导。当时的情景现在仍历历在目:父亲笑容可掬,语重心长,意深情切;岸英两眼熠熠闪光,聚精会神地聆听指教。我还记得,小鸟就在旁边的绿树丛中婉转啾鸣,池中红色的小鲤鱼也游上了水面,在我们的脚畔悠然地漂浮着,轻轻地摆着小尾巴,仿佛也在那里侧耳细听。后来岸英对我说:爸爸的这一教导,应该成为我们这一辈子的座右铭。”
因为自重庆谈判回到延安后,毛泽东的身体一直不是很好。岸英在延安第一次见到父亲时,毛泽东依然在病中。所以每次给父亲写信时,岸英都要关心毛泽东的身体状况。而为了让儿子放心工作,毛泽东每次回信都要说说自己的身体情况,以免儿子牵挂。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第二天,毛岸英就陪同两个扫雷专家,带领华北军区的一个工兵排,作为中央机关的先遣队,首批进入北平。
天下厎定,政权稳握。作为开国领袖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按中国几千年封建传统的说法,他无疑是“太子”,是一个炙手可热的人物。但毛岸英却始终牢记着父亲毛泽东在写给他的家书中的教导:“一个人无论学什么或做什么,只要有热情,有恒心,不要那种无着落的与人民利益不相符合的个人主义的虚荣心,总是会有进步的。”始终以一个共产党员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他既没有半点儿优越感,更没有搞什么特权,反而更加谦虚谨慎了。在北京参加工作后,许多亲戚朋友给他写信,有的直接到北京来找他,要求安排工作,但毛岸英像父亲一样,对于违背党的原则的事情一律拒之,在法理和情理的天平上,他始终顾大局、识大体,不搞个人关系。并对亲友不合理的要求进行了严厉批评和坚决抵制。
1949年10月,舅父杨开智托人找他要求安排工作,提出:“希望在长沙有厅长方面的位置。”对自己亲舅舅的不正当要求,毛岸英在给表舅向三立的回信中说道:“我非常替他惭愧。新的时代,这种一步登高的做官思想,已是极端落后的人。而尤其以通过我父亲即能‘上任’,更是要不得的想法。新中国之所以不同于旧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不同于国民党,毛泽东之所以不同于蒋介石,毛泽东的子女妻舅之所以不同于蒋介石的子女妻舅,除了其他更基本的原因外,正在于此:皇亲贵戚仗势发财,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靠自己的劳动和才能吃饭的时代已经来临了。在这一点上,中国人民已经获得了根本的胜利。而这一层,舅父恐怕还没有觉悟,望他慢慢觉悟,否则很难在新中国工作下去,翻身是广大群众的翻身,而不是几个特殊人物的翻身。”
在信中,毛岸英还说:“我爱我的外祖母,我对她有深厚的描写不出的感情。但她现在也许骂我‘不孝’,骂我不照顾杨家,不照顾向家,我得忍受这种骂。”后来和他一起坐牢的保姆孙嫂陈玉英也来信,诉说家庭困难。对此,毛岸英给予了同情和理解,并向有关组织进行报告,请组织出面给予合理解决,并没有用自己的所谓身份去谋私情私利。毛岸英的所作所为不能不谓之大公无私、大义灭亲,在政治上逐渐走向成熟,毛泽东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1950年10月,美帝国主义把朝鲜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毛泽东号召全国人民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毛岸英不顾毛泽东身边的人劝阻,主动申请要求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坚决要求入朝参战。毛泽东说:“好哇!你去朝鲜,可以在战火中经受考验嘛。”表示支持。
在父亲毛泽东设家宴为彭德怀饯行时,毛岸英主动要求“彭叔叔”带他去朝鲜。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和负责保卫的李克农都不同意。因为他们知道毛泽东一家为革命斗争已经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更何况这次出国作战,面对的是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火力的美军,要“锻炼”也绝不能选择这种随时可能牺牲的时候和地点。当中南海里的许多人都来劝毛泽东出面阻止时,得到的回答只是:“谁叫他是毛泽东的儿子!他不去谁还去!”
应该说,当时毛岸英完全可以待在机器总厂当他的党总支副书记,不必参军去朝鲜。但“知父莫若子”,毛岸英与父亲毛泽东真可谓心心相印、息息相通,想到一块了。
因为毛岸英懂俄语、英语,过去又从事过机密情报工作,他便留在了志愿军司令部彭德怀元帅身边工作,任俄语翻译兼机要秘书,并当选支部书记。但志愿军司令部除了彭德怀等几个领导了解他的身世,其他人都只知道这是一个活泼、朴实、能干的年轻人。据时任解放军代总参谋长的聂荣臻元帅回忆:“彭总入朝时,为了和驻朝鲜的苏联顾问取得联系,确定带一名俄文翻译,原先确定从延安时期就担任中央领导俄文翻译的张伯衡同志,但当时张已担任军委外文处处长。由于大批苏联顾问来到北京,张伯衡工作很忙,难以离开。后来又挑选了一名年轻的新翻译,可是军委作战部长李涛同志提出,入朝作战非常机密,应选一名经过政治考验和可靠的翻译。当时时间很紧,我立即向毛主席请示怎么办。主席立刻就说:“那就让岸英去吧,我通知他。”就这样,毛岸英就随彭总一起入朝了。
因此,彭德怀说毛岸英是“我们志愿军的第一个志愿兵”。
11月25日这天,毛岸英和高瑞欣、成普、徐亩元是作战值班员。谁知美军飞机这次来得既隐蔽又突然,四架野马式战斗轰炸机连俯冲的动作都没有做,就平行飞行着迅速投下了带亮点的燃烧弹,正好击中了木板房。因为当时毛岸英与高瑞欣正在专心地收拾作战地图和文件,而所处的位置又离门很远,等他们站起来向外面跑的时候,还没等他们跨出门槛就被上千度的燃烧弹所吞没,木板房瞬间便化成灰烬,毛岸英和高瑞欣壮烈牺牲。
毛岸英牺牲当天,彭德怀便打电报告诉了周恩来。周恩来在与刘少奇等同志商量后,暂时压下了电报,没有告诉毛泽东。直至第三次战役取得胜利后,毛泽东感冒也已好了的时候,叶子龙等人才向毛泽东报告了此事。据在场的卫士回忆,毛泽东听后怔住了,一声不响,身边的人都不约而同地低下了头,不知道该怎么办,没人敢说一句话。只见毛泽东的眼圈湿了,却没有流泪。过了许久,他才发出一声叹息:“谁叫他是毛泽东的儿子呢!……”这时,大家都禁不住泪流满面。
作为中国的最高领导人,毛泽东如今又成了牺牲的十几万志愿军的烈属之一,尽管他的内心万分痛苦,但他必须带一个好头。因此,他同意彭德怀的建议,将毛岸英葬在朝鲜。正因为如此,才有后来的14万人民子弟兵埋骨异国他乡。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和战后,毛泽东曾多次接见和慰问烈属,心情都显得十分沉重,因为他自己同样也是烈属。烈属见烈属,两眼泪汪汪。尽管许多烈属想迁回亲人的遗骨,但当人们知道毛主席的儿子也牺牲在朝鲜、埋葬在朝鲜时,他们就都不再说什么。其实,面对这样的领袖,他的人民还能说什么呢?毛泽东用无言的行动教育了人民,这不正是新中国强大起来的重要精神力量吗!
毛岸英入朝参战虽然只有短短的34天,尽管他没有做出像邱少云、罗盛教、黄继光、杨根思那样的英雄壮举,也没有获得任何荣誉称号和纪念奖章。但是,他作为毛泽东的儿子,作为“志愿军第一人”,一直提倡少宣传个人的毛泽东当然地认为自己的儿子不足以宣传,也不同意别人去宣传,因此毛岸英的英雄事迹在当时就鲜为人知。而且毛泽东对儿子为国捐躯,从来没有抱怨过彭德怀,反倒宽慰地说:“革命战争总是要付出代价的。岸英是一个普通的战士,为国际共产主义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尽了一个共产党员应尽的责任。不要因为是我的儿子,就不应该为中朝人民共同事业而牺牲。世上哪有这样的道理呀!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这就是一位伟大的父亲在丧子之痛后所发出的铮铮之音。
如今,那场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里矗立着一块高高的大理石墓碑。墓碑的正面镌刻着“毛岸英同志之墓”几个大字,它的背面刻着:
毛岸英同志原籍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是中国人民领袖毛泽东的长子,一九五〇年他坚决请求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11月25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牺牲。
毛岸英的牺牲,是毛泽东贡献给新中国宝贵的精神财富!
毛岸英的牺牲,是毛泽东所开创的一代共产党人的新家风!
毛岸英的牺牲,是毛泽东书写的人类父子关系历史上的最动人的篇章!
一个如他的名字一样伟岸的英雄的名字,一个永远值得我们挖掘和品味的名字,一个永远给我们留下思考和怀念的名字!一个永远不应该忘记的名字——毛岸英,毛泽东的大儿子,牺牲于抗美援朝战场,年仅28岁,而他的档案里却没有任何立功的记载。但这却镌刻着伟大的父子情深的英雄名字。
(参见丁晓平:《毛泽东的亲情世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