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的一生十分重视农民,对农民有深厚的感情。他认为,不懂得中国农民,就办不好中国的事情。民主革命时期,正是他看到了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主力军地位,领导中国革命走上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胜利之路。新中国成立后,他仍旧把很大的精力放在农村。他认为,中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多数的国家,要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宏伟目标,离不开农业的发展和广大农民的支持。
20世纪50年代,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时期。农业的改造、农村的变革和严重的自然灾害,关系到千百万农民的切身利益,也时刻牵动着毛主席的心。他身居北京中南海,在日理万机、夜以继日地为党和国家的大事操劳的同时,每年都要抽出几个月的时间,巡视大江南北,深入农村,走村串户,参观访问。每当他看到田野里那金灿烂的稻海、麦浪,闻到遍地油菜花飘香,看到房前屋后瓜果累累和山坡上牛羊肥壮时,脸上就洋溢着欣悦的表情。他对农业的发展、农村的兴旺和农民生活的改善寄予了深切的希望。
毛主席在视察农村的时候,总觉得自己所见所闻有一定的局限,感到不满足。他对身边工作人员说:“我不可能每个地方都走到,请你们也来帮帮我的忙吧。你们每年回家了解一下家乡的情况,回来向我谈谈,或者写在纸上给我看。你们回家见到了农民,我见到了你们,也就间接见到了农民。你们都把家乡的情况告诉我,我的消息就灵通了。这对我,对中央都有帮助,对你们也是一种学习。”“你们到了大城市,当了干部,不要忘记劳动人民。”
有一次,高碧岑陪毛主席在中南海游泳池游泳。他忽然问高碧岑:“你是怎么学会游泳的?”高碧岑说:“是小时候在家放牛,天热了,牛就往池塘和河沟里跑,我拉不住牛,只好牵着牛尾巴或爬到牛背上跟牛一块下水,时间长了我就慢慢学会游泳了。”他听了哈哈一笑,风趣地说:“看来,教会你游泳的是那个‘牛老师’啰。”高碧岑说:“是牛帮了忙。”停了一会儿,他意味深长地对高碧岑说,“现在你到了北京,不要忘了那个‘牛老师’,不要忘了农村这个大课堂,不要忘了农村的老百姓。”高碧岑觉得毛泽东对农民有很深的感情,也领会到他对自己的期望。
从1955年起,毛主席指示有关部门从全国各地选调一批干部,陆续充实到他身边工作。5月中旬,他亲自给身边的工作人员讲话,正式提出把回家做社会调查当作一项重要工作任务。随即亲笔题写了《出差守则》,规定了调查的内容、要求和纪律。从下半年开始,先后有十几个省的30多人回乡做社会调查,回京后都写出了探家调查报告。毛主席在百忙中,先后五次抽出时间亲自听取汇报,阅批调查报告。他听汇报,要听真实情况,要听具体的人和事,要听农民说的原话。如果是方言土语或者是难懂的话,他一遍听不清还要再问一遍。有的话虽是农民骂娘的,他也要听。他看调查报告,要看做调查人亲笔写的,请别人代写代抄的他不喜欢。这样,他既可以原汁原味地了解各地的乡情民意,又能了解做调查人的综合分析能力和思想文化水平。有的报告,他还写了批语批示,或批给中央和省的领导同志阅处。
河南籍王文礼的调查报告,一连写了6遍,反映家乡农民生活困难,吃不饱;干部在开展合作化工作中有强迫命令。毛主席看得很仔细,帮他改了错别字,鼓励他“写得不坏”。还将这份报告批给当时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吴芝圃“认真一阅”。
家在广西的凌理德,在调查报告中反映他们那里遭了严重旱灾,农作物几乎干死了。农民没饭吃,挖野生植物充饥,有的人挖“黄狗藤”吃。毛主席看了报告,面带忧愁地问他:“‘黄狗藤’”是什么东西?长在什么地方?有没有毒?对农民的身体有没有伤害?下次回家带点来,我也尝尝。”
战士马维探家回来,了解到家乡人民生活贫困,还带回一个农民吃的又黑又硬的窝窝头,交给毛主席说:“我们家乡的人民就是吃这种窝窝头,我讲的是实话。”毛主席接过窝窝头,立即掰开一块放在嘴里。当他咽下这块粗糙的窝窝头时,泪水溢满了眼眶。他又把窝窝头分给身边的人吃:“你们都吃一点,这就是我们农民的口粮,这就是种粮食的人吃的粮食啊!”他心情沉重,喃喃自语:“我们是社会主义,应该让人民过上富裕的日子。”
毛主席看到湖北籍的饶和生在调查报告里“农民的口粮标准定得低,不够吃”的话时,就用征求意见的口气问饶和生:“你说多少才够吃?”饶和生认真想了想说:“每人每年至少要四五百斤稻谷。”他点了点头,鼓励饶和生说:“你敢于替农民说话就好。”
管楚良的报告里反映一个农村干部贪污了400元钱,引起了毛主席的不满。他用手使劲往桌子上一拍,面带怒容地说:“不要让他吃大了肚子,叫他吐出来!”随即问管楚良:“这个干部贪污的事是否有人揭发?上级领导是否知道?”管楚良支支吾吾说不清楚。毛主席嘱咐他:“下次回家再了解一下,看看是否解决了?不能叫农民的汗水白流。”
高碧岑的调查报告里反映乡党支部书记兼合作社社长夏凤楼,不顾自家口粮紧,带头向国家卖余粮,还带病领着社员搞生产。毛主席看到这里忽然停下,他点燃一支烟,深深地吸了一口,紧锁双眉,沉思片刻后对高碧岑说:“这样好的同志,你写封信回家问问,他的病是否好了?家里还有什么困难?你下次回家再去看看他。”高碧岑按照他的意思很快给家里写了信,问及夏书记的近况,后来高碧岑每次回家都要到他家看看。但是,为了遵守纪律,高碧岑一直没把毛主席对他的关怀告诉过他,直到他因病去世。
家在山东德州地区平原县的李宝森,1959年奉派回家做调查。他看到家乡遭受严重旱灾,群众没粮食吃,甚至个别人因饿而死亡。再加上干部作风简单粗暴,引起群众对政府不满,讲怪话,发牢骚,不下地干活,情况很严重。他原计划在家住20天,因没粮食吃就提前归队了。他回到北京,心里很不是滋味,但又不敢向领导反映。因那时有一种风气,对当前形势只能说好,不能说坏。他本想向毛主席写份回家调查报告,但又怕情况说不准,干扰了毛主席的工作。正在他思想矛盾的时候,有一天他碰到了毛主席的秘书罗光禄,便向他简述了这次回家的所见所闻。罗秘书听了便对他说:“你怎么不向主席写个材料?你写好了交给我,由我转交给毛主席,就不用通过别的领导了。”李宝森立即写了一份20多页的材料。主要反映两个问题:一是群众没饭吃;二是干部作风简单粗暴,因而引起群众不满。他将报告交给罗秘书后的第二天,卫士长李银桥悄悄告诉他:“你写的材料,主席很重视,一连看了三遍。主席可能要找你谈。”后来因毛主席的工作实在繁忙,就把李宝森的报告批给了国务院分管农业的副总理谭震林,委托谭副总理找李宝森商谈解决。第四天,谭震林电话约见李宝森谈话,说:“主席要我征求你的意见,由我找你商谈,你是否同意?”随即拿出李宝森给主席的报告边看边问。特别是反映老百姓没有饭吃的事,问得非常仔细。并当着李宝森的面给省的有关领导打电话查证核实。问明群众缺粮挨饿的原因,提出解决的办法。李宝森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对党中央关心群众疾苦深深感动。对于干部作风粗暴的问题,谭震林对李宝森说:“主席要我捎话给你,‘你们山东有个梁山,梁山上有个李逵,是个好汉。但他同别人斗嘴时,讲道理讲不过人家,就动拳头打人。’这事你知道吗?”李宝森听了毛主席要谭副总理捎的话,明白了其中的含义,便说:“这事听说过。我们村的支部书记也是个好人,打日本鬼子,打国民党很坚决,很勇敢,但是领导群众搞生产就缺少点办法,动不动就训人,搞得老百姓很有意见。”谭震林说:“绝大多数干部是好的,但水平低,作风简单粗暴。对这些干部主要是教育帮助的问题,你同意这样做吗?”李宝森表示同意。这次谈话后不久,李宝森接到家里来信说,省里给调去了大批粮食,群众的吃粮得到了缓解。他这才如释重负,他向毛主席反映的问题终于得到解决。李宝森深深感到,毛主席是非常想了解真实情况的,是真心实意为人民谋利益的。这是毛主席一生的追求,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更是毛主席心中装有农民的体现。毛泽东之所以能够做到公而忘私,就是因为他注重调查研究,能掌握第一手真实材料,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做到完全彻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时代的车轮已经跨入了21世纪,中国的历史又揭开了新的一页。经过改革开放,农村的面貌发生了新的巨大变化。广大农民送走了贫穷,迎来了小康,忍饥挨饿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在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指引下,中国人民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如果毛主席在天有灵,他一定会感到欣慰的!这就是毛主席的农民情结。
(参见山东档案馆编著:《毛泽东与山东》,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