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服苏联,独霸欧洲,是希特勒蓄谋已久的阴谋。为了实现这一梦想,早在法国投降之后,就开始了入侵苏联的准备工作。1940年12月28日,希特勒发布第21号训令,正式确定了代号为“巴巴罗萨”的侵苏计划。巴巴罗萨是12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名字,希特勒用他的名字为侵苏计划命名,无非是想给这次战争涂上圣战的色彩。
“巴巴罗萨”计划的总目的是:在对英战争结束以前,以坦克、摩托化部队及航空兵部队实施“闪电”式的突然袭击,分割围歼苏联西部苏军主力,尔后向战略纵深发展进攻,攻占列宁格勒、莫斯科和顿巴斯一线,最后目标是阿尔汉格尔斯克、伏尔加河、阿斯特拉罕一线,占领苏联欧洲部分,再使用空军破坏苏联乌拉尔工业区,使苏联波罗的海舰队无法活动,空军丧失作战能力,工业、农业遭受破坏,苏联便会投降。
为实现这一计划,德军集中了181个师又20个旅共550万人,坦克4300辆,火炮4万7千余门,飞机4980架以及舰艇192艘。将这些力量编为北方、中央和南方3个集团军群,在三个战略方向同时对苏联进攻。以中央集团军群为主要突击方向,企图从中央突破苏军防御,切断苏军南北联系,歼灭苏军主力,同时迁回列宁格勒和乌克兰地区,然后包围莫斯科。
为了顺利实现希特勒的“巴巴罗萨”计划,德军从多方面对苏联进行声东击西的战役欺骗,使斯大林对德军的入侵企图产生错误判断。
在外交上,德国通过各种形式表示要与苏联友好,主动与苏联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并一再声称要恪守这一条约。希特勒甚至一反常态,批准向苏联出售新式飞机和一些先进的技术兵器,以表示对苏的“信任”姿态。因为他很清楚,在德国即将进攻苏联这短时期内,苏联根本来不及利用德的新技术,而这种作法倒可以将苏迷惑。
1940年9月27日,在柏林签订了“德意日三国协定”。协定的主要矛头首先是指向苏联,其次是指向美国和英国。为了掩盖侵苏的意图,他们故做姿态,诡称“协定”中的条款毫不影响三缔约国与苏俄现存的政治地位。实际上,“协定”的险恶用心是非常清楚的。希特勒企图利用日本在远东牵制苏联,同时激化日美争夺太平洋的矛盾,把美国兵力吸引到太平洋上,以便同英国争夺大西洋。
在军事上,希特勒大肆渲染德军对英国的进攻行动。实际上,由于德国海军力量相对薄弱,进攻英国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此时的希特勒已经决定放弃对英国的攻击,而希特勒却故意把过时的进攻英国的“海狮计划”透露给苏联情报机关。
德国空军对英国本土的空袭持续到1941年5月之后。这时,一列列满载德国“军用物资”的火车仍旧源源不断地运往英吉利海峡东岸,各种渡海、登陆器材和作战物资在此地堆积如山。德军的许多舰艇在海峡停泊待命,各种规模的登陆作战演习持续不绝,频频出动的德军机群在海峡和英国上空呼啸盘旋,对英国本土的许多重要目标投弹扫射。一张张英国地图发到了德军士兵手中,成批的英语翻译配到了部队。德国广播电台日夜制造进攻英国的舆论。在英吉利海峡东岸的港口,到处张贴着“打到英国去,活捉丘吉尔”的标语。看来,一场大规模的战争灾难,就要降临到英国人的头上。
此外,为了避免苏联对德军东调产生疑虑,希特勒还指定德国驻苏大使向苏联进行解释:向波兰调兵是为了接替退伍的老兵;部队进驻罗马尼亚是派一些教官去协助该国进行军事训练,等等,以保障德军隐蔽地向东线集结。
4月初,英国首相丘吉尔根据大量情报,十分认真地警告斯大林:希特勒进攻的将是苏联,而不是英国。此后,英国方面于6月18日向苏联驻伦敦大使发出紧急警报。苏联驻柏林大使馆的报告以及苏联在日本的杰出情报人员理查德·佐尔格的报告,都提到了德国人入侵苏联的确切日期。但是斯大林却一直犹豫不决,他对这些报告均持有怀疑态度。直至6月21日夜,当大量情报和事实已证实德军将于次日凌晨发动进攻时,斯大林才指示铁木辛哥下令各边防军区所有部队立即进入战争准备,占领国境线上的筑垒地区,但已为时太晚。苏军的大部分部队还未接到命令,德军的炮火攻击已开始了。
6月22日凌晨4时30分,法西斯德国未经宣战就以突袭的方式向苏联展开了全线进攻。德军首先以大量航空兵集中对苏联西部重要城市、交通枢纽、陆海空军基地,以及正向西开进的苏军和位于驻地或野营的军队,进行猛烈的轰炸,并在苏联国境纵深空降伞兵占领要地。不到半天工夫,苏联西部的66个机场就遭到毁坏,损失1200架飞机,其中800多架是在地面被击毁的。德军在空袭的同时,以数千万大炮对苏军的军事目标和军队集结地进行猛烈轰击。随后,德军以数十个坦克兵团和机械化师为先导,在北起巴伦支海南至里海的3000公里长的战线上发起全线进攻。霎时间铁流滚滚,万炮齐鸣,德军像猛兽一般长驱直入。由于苏联对德国大规模突然袭击估计不足,缺乏必要的警惕,临战前,苏联还没有进行战争动员,军队整编和改装也没有完成,西部边境虽部署了170个师零2个旅,但没有一个是满员的。军队缺乏战斗准备,部队在照常进行野营训练,有的军官还在休假。后勤保障也不适应战时要求。因此,在德军进攻初期,德军很快就突破了苏军的防御。苏军损失惨重,一度处于困境。战争第1天,德军就侵入苏联境内25至50公里。
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在大量航空兵的支援下,从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向苏联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发起进攻。至黄昏,其坦克部队向纵深前进了55公里。指挥这支坦克劲旅的是冯·曼斯坦因将军。他是希特勒将领中的现实派,认为只有在最初几个星期里彻底摧毁苏联的主要军事力量,夺取莫斯科,推翻现政权,“巴巴罗萨”计划才可能实现,否则,对苏联的入侵可能会使德国陷入灭顶之灾。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他才以比其他德国将领更为迫切的心情要求他的装甲部队毫不停留地向纵深推进。27日,北方集团军群占领了陶格夫正尔斯,强渡了西德维纳河,28日占领利耶帕亚,29日占领里加。据德军宣布,在西德维纳河南岸作战中,共歼灭苏军15个师。7月10日,德军集中了29个师,向列宁格勒进攻。8月下旬,列宁格勒与莫斯科的铁路交通被切断。9月8日,北方集团军群完成了对列宁格勒的包围。9月底,德军多次发动猛攻,但均被苏军击退。
德军中央集团军群,以坦克兵第2、第3群实施主要突击。第一天傍晚第二坦克群前进了30至45公里,已形成了对苏军西方面军的包围形势。至6月29日,先后在比亚威斯托克和斯洛尼姆地区完成了对苏军4个军团约50万人的钳形合围。
被围的苏军拼命想在这个无情铁圈的南段撕开一道铁口突围。他们在泽尔巴小镇附近的密林中集结残存的坦克、大炮,发起了孤注一掷的大突围。狂奔疾驰的骑兵一马当先,他们高高挥舞着马刀和冲锋枪齐声高呼:“乌拉!乌拉!”接着,一批又一批密集成群的步兵发起冲锋,无数寒光闪闪的刺刀在胸前举着。他们肩并肩地一批又一批地向前冲去,总是一成不变地、拼死地高呼“乌拉!乌拉!”他们被德国的坦克、炮兵、步兵火力成片地扫倒,广阔的田野里堆满了他们的尸体,呈现出一片棕褐色。最后,被围的苏军经过奋力激战,在遭受重大伤亡之后,终于突出了德军的包围圈。
中央战线的迅速溃败,使苏军陷入岌岌可危的被动境地。为扭转战局,争取主动,斯大林将预备队集群编入西方面军,并解除了西方面军司令员巴甫洛夫的指挥职务,召回莫斯科。任命国防委员铁木辛哥为西方面军司令员。与巴甫洛夫一同被召回莫斯科的还有参谋长克里莫夫斯基,通信兵主任格里哥里也夫、炮兵主任克里奇等。他们回到莫斯科后即被逮捕、审判和处决。巴甫洛夫在战争中担任指挥只有6天,当时他的部队大部在前方,战争尚未打响就已被德军包围。当时德军占压倒一切的优势,任何其他指挥官都是无能为力的。后来苏军最高统帅部也承认对巴甫洛夫等人的处理是不够公正的。
德军南方集团军群,进展较慢,直到6月底才攻占利沃夫城。8月3日,在乌曼地区合围了苏军西南方面军的两个集团军。9月15日在中央集团军群南下兵团的配合下,在基辅以东的罗姆内地区,又合围了苏军西南方面军的4个集团军。苏军在这次被围战斗中,损失也十分严重。
由于希特勒借进攻英国的假象及一系列外交欺骗,制造了声东击西的战略态势,致使其在苏德战争初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由于他们进行的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所以遭到了苏联军民的顽强抗击,使其很快就陷入了人民战争的灭顶灾难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