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水荒困扰中国

水荒困扰中国

时间:2022-0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造物主在水资源分配上对中国不公正,老天爷则在降水方面对中国不“友好”。而中国年降水深度仅630毫米,并且大都集中在汛期4个月,不仅不能拦蓄利用,反而成为洪水四处泛滥。因此,中国被列为全世界13个贫水国家之一。由于水资源的严重不足,使中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干旱状态。中科院的院士们认为,解决中国的水危机,只有两条途径,一是开源,二是节流。

到2000年,我国的粮食产量要稳定在50000吨以上。达到这一目标,最大的制约因素是什么?

原农业部部长刘江认为:“是水”。

这又是一个受到我们忽视的因素:水,怎么会成为粮食生产的制约因素呢?

看完这一节,你就会知道,水资源的不足与水灾的频发,是怎样严重地影响着中国的粮食发展的。

水是生命的源泉。没有水,就没有人类,没有一切生物,有如茫茫宇宙中的其他星球。

地球之所以是一个有生命的星体,就在于它有水。在宇宙中,地球实际上是一个“水球”,因为地球表面70.8%的面积被水覆盖着。

不过,地球表面虽然70%以上的是水,但全球淡水资源只占总储水量的2.53%,大约3.5亿立方米,而这些淡水中,绝大部分又是很难为人类利用的两极冰盖、高山冰川和冰冻地带的冰。人类真正可利用的河湖和地下水,只占全球淡水资源的0.34%,大约105万亿立方米。

这意味着,同石油一样,水也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你多用一点,它就要少一点,你现在多用一点,就可能将来会少一点。据科学家测算,全世界的淡水使用目前每年为4.13万亿立方米,随着世界人口的持续增长,估计到2000年将增加到7万亿立方米。显然,这与105万亿立方米的总淡水储备量,是多么地令人紧张。

因此,早在1977年3月,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就向全世界发出警告:继石油危机之后,人类将面临水的危机。

事实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感到了水资源缺乏的危机。据联合国有关机构最新公布的报告表明,目前全世界已有占人口40%的80多个国家面临水资源缺乏的危机。

这其中便有中国!

中国有20条1000公里以上的江河,有2600多个湖泊,有数万座水库,水资源总量达2.8亿立方米,仅次于巴西、前苏联、加拿大、美国、印尼,居世界第6位。但我们有12亿多人口,按人均计算,人均占有量为2400立方米,居世界第9位,不足人均世界水平1.2万立方米的1/4。有的地方人均占有量更低,像北京的人均占有量,就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5%左右。

造物主在水资源分配上对中国不公正,老天爷则在降水方面对中国不“友好”。全世界年均降水深度为800毫米,而且降水均匀。而中国年降水深度仅630毫米,并且大都集中在汛期4个月,不仅不能拦蓄利用,反而成为洪水四处泛滥。以至经常发生南方暴雨连连,洪水泛滥,十年有九年闹水灾;北方则滴雨不下,干旱严重,十年则有九年是旱年,其中四五年是大旱年。

因此,中国被列为全世界13个贫水国家之一。1979年,中国有154个城市缺水,到现在,全国600多个城市,有300多座城市缺水,其中严重缺水的有108个。

除城市缺水外,农业缺水更加严重。据估计,我国农业用水每年缺水量达300亿立方米,为农业需求量的30%,8000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3亿亩农田受旱。我们的耕地每亩平均分摊灌溉用水1700立方米,而世界的平均水平是2300立方米。到2000年,我国缺水量将达1000亿立方米。全国7亿亩水浇地中,有40%的得不到中度灌溉。因为干旱,全国平均每年有3亿亩粮田受灾,年平均少收粮食189亿公斤,相当于两个山西省的粮食产量。河北省人均水资源量只有全国的1/26,比严重干旱的阿拉伯半岛还低。

据农业专家介绍,我国80%的粮食、90%的棉花、95%的蔬菜生产靠农业灌溉。然而,我国恰恰又是一个水资源极为缺乏的国家。即使这有限的水资源,其分布也非常不理想,与我国的耕地和人口分布状况极不协调。长江以北耕地占全国的64%,而地上水资源仅占17%;其中粮食增产潜力最大的黄淮海地区的耕地占全国耕地的42%,而地上水资源不到全国的6%。

由于水资源的严重不足,使中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干旱状态。据对解放后46年的灾情统计,在我国自然灾害中,旱灾对我国农业产量影响量大。进入90年代,每年受旱面积4亿亩左右,比50年代增加一倍以上,成灾面积增加3倍。仅1990~1994年的干旱就使我国粮食生产减少了350多万吨。

一方面我国的水资源严重匮乏,另一方面,非常有限的水资源还在受到严重的污染,水质在不断地恶化。据对全国53000公里河段的调查,因污染而不能用于灌溉的河水约占25.3%,符合饮用水和渔业用水标准的只占14.1%。

毫无疑问,水资源的短缺,将成为阻碍我国粮食生产发展的一大因素。如果我们不从现在开始做好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因水资源的短缺而影响粮食生产进而影响到我们饿肚子的现象就有可能随时发生。

1998年6月3日,在中科院院士大会上,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国家科技部副部长徐冠华院士公布了中国科学院提交给国务院的报告《中国水问题的出路》。这份报告开头的一句话就是:“水问题将成为21世纪我国经济发展最突出的问题。”

在此一个月前,一直对中国的粮食问题表示关注的莱斯特·R·布朗先生也在华盛顿召开了一个记者招待会,向各国记者散发了他们在《世界观察》上发表的报告《中国水短缺会动摇世界粮食安全》。这篇报告的第一句话是:“中国农业的水源出乎意料地锐减对世界粮食安全构成威胁。”

撇开布朗那耸人听闻的“威胁论”,我们发现这两个报告都比较客观地指出了中国水资源短缺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作用。中科院报告指出,我国目前7亿亩有效灌溉面积中,约有1亿亩因灌溉水源不足,影响粮食生产至少300~400公斤,到21世纪中叶,要满足16亿人口的粮食需求,首要的问题就是要保障灌溉用水量。布朗则指出,中国70%的粮食供给来自灌溉农业,但由于三个方面的原因,目前的灌溉水量将日益减少:一是大量的地表水从河流和水库转供给城市;二是地下水超采;三是高速化导致的水污染。

那么,面对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短缺,中国人难道只能束手待毙?其实不然。虽然随着人口的增加与工业化速度的加快,我国的水资源缺乏的矛盾将更进一步的加剧,但只要我们从现在起就开始高度重视水问题,认真研究水问题,并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水不仅不会成为影响我国粮食生产的障碍因素,而且还有可能成为保障粮食生产的基础条件之一。

中科院的院士们认为,解决中国的水危机,只有两条途径,一是开源,二是节流。而最首要的与最根本的是节流。徐冠华院士认为:“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惟一出路就是在农业、工业、矿业、城市和生活等各方面全方位节约利用水资源,发挥有限水资源的最大效益和潜力,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逐步减少用水量。”

中科院报告分析说,根据国际经验,美国水资源利用过程,从80年代开始总用水量及人均用水量均呈逐年减少趋势。6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最快的日本,工业用水于70年代末,农业用水于80年代初,分别达到零增长和负增长。这些国际实验,可为我国所借鉴。从全国用水现状来看,节水的潜力还是很大的。在农业方面,只要将传统的大水漫灌改为小畦或畦分段灌溉,仅此一项措施就可节省水量20~25%。工业节水的潜力更大,现在我国许多工业企业生产工艺落后,耗水量大,如果普遍采用先进的节水工艺,每年就可节约用水150亿立方米左右。城市生活用水浪费也相当严重,如采取节水措施,可节水1/3到1/2。

徐冠华院士说:“作为缓解缺水矛盾的措施,节约用水决非权宜之计,而是关系到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应当把节水型社会作为奋斗目标,把节水作为一项国策。”

布朗则建议:“要解决水问题,中国必须全面调整它的农业、能源和工业结构,实现水的高效利用,同时减少对水的污染。”他还建议中国通过种植低耗水作物,节约农业用水。

除了节水,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便是管水。中国已制定了一系列保护水资源的法律法规,现在的关键是如何付诸实施,依法管水。

管水,首先就是要防治水污染,要按照“水法”和“环境保护法”的规定,谁污染,谁治理,新开工厂不同步完成污水处理设施不得投产,对污染大户,要坚决责令停产治理。其次是要合理开发和使用水资源。实行统一规划、蓄泄兼筹、防治污染、集中管理的制度,合理开发,恰当调配,有偿使用。

为了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我们要像保护耕地一样地保护我们的水资源,因为这同样是我们的命根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