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们不能走日本的老路

我们不能走日本的老路

时间:2022-0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相应的便是粮食产量持续滑坡。由于粮食总产量下降,日本的粮食供需差距迅速拉大,他们只好通过大量进口粮食来求得平衡。中国工业化发展的趋势已无可逆转,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必将走日本、韩国和台湾的老路。保持耕地总量平衡,已成为中国土地管理中的一项关键性工作。我们不走日本的老路,我们也不能走日本的老路。

中国的经济已稳步跨入了一个持续快速发展的阶段,这是中国人日思夜盼的时代。

但是,从国际的经验来看,经济快速发展往往导致耕地面积的减少,进而影响到粮食生产与消费的平衡。日本、韩国、台湾便是很好的例证。

目前的中国,与50年代的日本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从农业角度看,均为人口高度密集时期,1950年,日本人均粮食播种面积为1.2亩,而目前中国为1.34亩;从经济发展阶段看,均为工业化进程的开始阶段。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日本的大量农田被建设工厂、仓库、高速公路等占用,耕地面积日益萎缩,大量的农民离开了土地,粮食产量日趋下降。1955年,日本的粮食播种面积达到550万公顷的历史最高水平,到1994年便下降到240万公顷,整整减少了一半多。相应的便是粮食产量持续滑坡。日本粮食产量在1960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此后,除水稻单产有所增长外,其粮食总产量下跌了32%,几乎每年下降1%。

由于粮食总产量下降,日本的粮食供需差距迅速拉大,他们只好通过大量进口粮食来求得平衡。1950年,日本每年进口粮食400万吨,当时尚只占其消费总量的25%;而到1990年,年进口量达到2800万吨,占其消费总量的75%。这意味着,日本的粮食消费2/3依赖进口来维持。

韩国和台湾也呈现相似的状况。韩国自1965年粮田面积达到峰值后,即以每年1.2%的速度减少,到1994年已经下降了46%;台湾从1962年到1994年,粮田面积也是以每年1.2%的速度减少,32年时间减少了42%。

日本、韩国和台湾都在工业化进程中,出现了耕地面积的大幅度减少,以至无法维持粮食供需平衡,惟有靠大量进口来弥补粮食缺口。布朗先生认为,快速的工业化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占用大量耕地,这将超过土地生产力的增长,并最终导致粮食总产量的下降。中国现在也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中国以后的状况必然与日本、韩国和台湾一样的结局。

中国工业化发展的趋势已无可逆转,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必将走日本、韩国和台湾的老路。很简单的道理,中国是一个有12亿多人口的大国,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国情,根本不可能像日本、韩国和台湾一样靠吃外国米来生活。日本的人口只有中国的1/10;韩国只有中国的3%。他们能从国际市场进口一定的粮食来维持国内粮食的供需平衡,而中国如果也像他们一样70%的粮食依赖进口,那将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也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数字。很显然,中国未来的粮食只能靠自力更生才能解决。

这就意味着中国在工业化进程中,绝对不能以牺牲耕地和牺牲农业为代价,而应该做到工业和农业同步协调地发展。固然,在工业化过程中必然需要占用一部分耕地,但除了统筹规划外,一定要实行占补平衡的制度,尽量以其他方式弥补土地的占用,以保持耕地的总量平衡。

保持耕地总量平衡,已成为中国土地管理中的一项关键性工作。新组建的国土资源部已制定了《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确定19.2亿亩为1997至2010年这一规划期内的耕地保有量,并确保这一耕地数在这14年间只增不减。现在,这一规划已层层落实,要求各地政府严格控制建设规模,对土地进行用途管制。建设用地一律实行占补平衡,绝对不随意乱占滥用。

经济要发展,耕地要平衡,这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无论是抑制前者还是牺牲后者,都是不符合我国发展思路的。我们不走日本的老路,我们也不能走日本的老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