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注定我们这一代要以最少的土地养活自己,因此也就注定了我们这一代必须把粮食生产摆在头等重要的位置。
这是无法改变的现实,也是无法回避的现实!
——我们别无选择!
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耕地的产出率是有限的,换句话说,一定的土地只能养活一定的的人口。三年困难时期的饥饿阴影已经证实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是违背客观规律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这就是说,我们要保证炎黄子孙不饿肚子,一是要控制人口,二是要维持一定的耕地量。由于人口生产有一定的惯性,人口控制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我们现在虽然实行了最严格的人口控制措施,但到2000年达到12.8亿人口,到2030年达到16亿人口,已基本上成为定局。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必须保证有能维持这么多人口生存的耕地量,通俗地说,就是“保命田”。
按国土资源部的计算,到人口高峰年,按人均占有粮食400~450公斤计算,必须维持19.2亿亩的耕地保有量,否则,就不能保证中国人吃饱并且还能吃好饭。换句话说,就是有可能饿肚子。
19.2亿亩,这就是中国人必须保证的“保命田”!
这一数字已比前几年公布的数字高出了4亿多亩,很显然,在工业化进程越来越快的时候,在耕地减少的势头还未完全遏制的时候,要守住这块“保命田”,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我们又不能不守住,因为这是关系到我们将来饿不饿肚子的大事!
首先,我们必须控制耕地的减少,保证粮食播种面积。国土资源部已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应当占本行政区域内耕地的80%以上,其中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要占90%以上。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只保证重点项目用地,一般性项目的用地将靠整理存量土地来实现。为实现土地总量的动态平衡,要通过整理和开发来补充耕地。据估计,我国城镇现有建设用地中至少40%属于低效利用,另外全国还有174万亩闲置土地,通过内涵挖潜,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靠新占耕地,而主要靠存量建设用地,可以基本满足城乡建设的用地需要。另外,对现有耕地、各类零星闲散地、农村居民点用地、砖瓦窑场用地及乡镇企业用地进行整理,可以增加大量耕地。据估计,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占用地总量已达2.72亿亩,人均用地153平方米。如果我们按规划将人均用地标准降到100平方米,可腾出9500万亩,这比我国10年来非农建设项目占用的耕地面积总和还要多。另外,我国城市闲置率至少为15%,约有400万亩。同样的工业项目,我国的用地面积要比发达国家高11~13个百分点。如果将这些闲置的土地盘活,提高土地利用率,城镇里可挖掘出大约40%的土地潜力。由此看来,只要我们下决心挖潜力,不仅可以保证用存量土地满足城乡建设需要,而且还有可能挤出上亿亩的新增耕地。江苏省对原有耕地大面积整理后,增加耕地5~10%;上海奉贤县实行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村居民向集镇集中,增加耕地17%。若按土地整理后耕地面积增加5%推算,全国即可增加耕地1亿亩。
一方面我们必须死保现有耕地不再减少,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继续开垦一些宜农荒地,包括在不影响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开垦一些荒山与湖洲,并对建设用地和工业用地进行还农复垦。据调查,目前全国有成片可垦荒地5亿亩左右,其中近期可以开垦为耕地的约有1.2亿亩;有零星荒地1亿亩,近期可以开垦为耕地的约5000万亩;还有适垦滩涂5000万亩,可以改良的草原面积5000万亩以及可供养殖的淡水水面和约100万平方公里的近海海域。除宜垦荒地外,由于各种自然灾害和基本建设造成损毁的耕地资源数量也相当大,据估计,我国因各种人为因素造成的废弃耕地约2亿亩,其中因从事采矿、烧砖、燃煤发电等生产活动而造成的废弃土地约5000多万亩,其中70~80为良田沃土;全国兴修水利、修筑铁路、公路、建筑取土等建设造成废弃土地约1.5亿亩,其中耕地占70%左右。预计,今后我国仅工矿废弃地每年就将以70万亩速度增加,如开采1万吨煤,要塌陷土地3至4亩,我国年产煤11亿吨,要损失土地30多万亩。综合治理废弃土地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目前,我国废弃土地复垦率仅占4%左右,速度太慢,利用率太低。而美国、澳大利亚复垦率达85%以上。如果达到国外一些国家50%的复垦率水平,那么,全国就可新增宜农耕地4500万亩。国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从现在起,每年要复垦400万亩。按每亩生产粮食400公斤计算,每年可增产粮食16亿公斤。
除了保护耕地,要有效地增加粮食产量,那就只有在现有耕地上进行挖潜了。从生产潜力上看,现在耕地中有2/3(即9亿多亩)仍处于中低产水平,亩产水平在两三百公斤左右。只要因地制宜进行改造,平均每亩仅增加粮食产量50~70公斤,全国就能增产粮食500亿至750亿公斤。
从三大作物的单产潜力看,我国粮食中水稻和小麦的单产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玉米则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三者也都还有潜力可挖。我国目前至少有1亿亩耕地可建成“吨粮田”,而现在一般大都在400公斤左右。如果达到吨粮田水平,即相当于增加1倍的耕地。
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增加粮食单产,这也许是将来中国粮食增产的主要甚至惟一途径。
解放以来,我国的粮食单产增长较快,已达到世界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但与美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相比,仍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有差距也就意味着有潜力,只要我们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增加科技含量,中国的土壤照样能种出高产的粮食。为此,除了继承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生产技术外,加大水利设施建设和化肥、农业机械、电力、资金等大量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将是粮食增产的重要方法。
另外,科学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也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依靠科学技术夺取农业稳产高产,是当前发达国家一致的经验。根据对30多年来农业增长率的研究和测算,到目前为止,我国技术进步对农业增长率的作用仅占30%,而经济发达国家一般占60%至80%,这表明我国农业仍处在技术层次较低的粗放经营阶段,同时也说明在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方面,我国还有很大的潜力。如果通过努力使技术进步在农业和粮食增产中的作用由现在的水平提高到50%甚至再提高到70%的先进水平,就意味着我国粮食生产能力可提高4500~9000万吨,足以保证中国粮食生产能力在下世纪初再上一个新台阶。
在提高耕地的复种指数上,也还有潜力可挖。虽然全国平均的土地复种指数已达到150%,但地区之间很不平衡。长江以南部分省份已达到200%,长江中下游一些省份一般是180%左右,黄河中游的省份大多在135~171%之间,东北地区则只有100%。如果普遍达到150%以上,就等于又增加了几亿亩粮田。即使南方的12个省,也仍有2亿亩冬闲田,近期内可以开发利用的至少有1亿亩。
无庸讳言,中国的粮食生产面临着困难重重,阻碍重重,但只要我们下决心、下力气、下本钱,我们就完全有把握在下世纪初让中国的粮食产量稳定在50000万吨的水平,在2030年登上60000万吨的台阶,不但保证中国人不饿肚子,而且让每一个中国人都享受到小康水平的粮食占有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