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沉重的粮食

沉重的粮食

时间:2022-0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虽然与生产量还有一定的缺口,我们可以通过从国际市场上进口一部分粮食,以保证中国人能吃饱、吃好。通过调查,已证实了这一点。目前,京、津、沪三大城市非农业人口每人每年消费的口粮仅200公斤左右,每月仅十七八公斤,一天不过六市两。不仅是京、津、沪三市,目前,广东、福建、海南等省,人均粮食消费也接近500公斤,城市非农业人口超过550公斤。

我们反复论述过,吃饭问题,永远是中国人最大的难题。过去,我们是为如何让自己吃饱而操心,现在,我们又必须为如何让自己吃饱了还要吃好而困扰。

很显然,我们现在的压力更重、任务更大。

我们已尽了很大的努力,但到1997年,中国的人均粮食占有量仍只有398.5公斤。这个水平也只能解决我们填饱肚子。

但我们不满足只是填饱肚子,这就需要继续增加粮食的人均占有量。前面我们设想,到2000年,中国宣布进入小康社会之际,我们的人均粮食消费量达到400公斤。虽然与生产量还有一定的缺口,我们可以通过从国际市场上进口一部分粮食,以保证中国人能吃饱、吃好。

事实上,这人均400公斤粮食消费也是我们紧打紧计算出来的一个最低数值。我们且不与那些粮食过剩的发达国家相比,但从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表明,食物消费结构得到较大的改善,人均粮食消费至少要达到500公斤;而食物消费结构要得到根本改善,人均粮食消费则不应低于700公斤。这意味着,我们真正要达到吃饱、吃好的水平,人均粮食消费要达到500至700公斤的水平。

很显然,这与我国的粮食生产潜力有着相当大的差距,至少在目前这种生产力水平下还难以平衡。

但是,由于我国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许多地区已率先向“吃好”的阶段转化了。据调查,目前,京、津、沪三大城市的人均粮食消费水平已达600公斤,不仅比我国现有水平高出200多公斤,而且也远远高于我国2000年的预定消费水平。

作为京、津、沪的市民,也许会颇不以为然:过去我们买米是用麻袋,如今每个月拿个塑料袋,像顺便买瓶酱油米醋一样,一次就买几斤米,怎么会达到600公斤的消费水平呢?要知道一个月合了50公斤!

不错,现在很少有人大袋大袋地买米了,每个月买的米,很有可能比以前还少。大部分家庭都感觉到,过去按计划供应,每人每餐三两米,吃起来还略显紧张,现在一餐二两米都还吃不下。通过调查,已证实了这一点。目前,京、津、沪三大城市非农业人口每人每年消费的口粮仅200公斤左右,每月仅十七八公斤,一天不过六市两。

但是,“不吃饭”的人消耗的粮食却更多。吃1斤肉,要消耗7斤粮食,喝1斤酒,要消耗3斤粮食。目前,京、津、沪三大城市人均消费的肉类食品超过60公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0%,间接消费的粮食达210公斤,接近甚至超过直接吃的粮食。除此之外,这三市人均饮用酒17.6公斤,比全国平均水平(7.4公斤)多一倍多,相应的每人耗费酿酒用粮约30公斤。

不仅是京、津、沪三市,目前,广东、福建、海南等省,人均粮食消费也接近500公斤,城市非农业人口超过550公斤。湖南、湖北、江西、江苏、四川等产粮大省也不甘落后,以“近水楼台先得月”之势急起直追,人均粮食消费已达到450公斤左右。另有一些省市也开始超过400公斤。这种局部地区粮食消费大幅度增加,也是我国为什么人均粮食占有量接近400公斤,但仍然还有4000多万贫困人口未解决温饱问题的原因之一。

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以及一些粮食主产区,粮食消费增加,主要是通过肉食品的间接消费增加。这是难以抑制的消费趋向,是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化的必然趋势,这就给我们增添了更大的压力。因此,到2000年,我们的人均粮食消费很可能突破400公斤。有人预测,按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速度,到时候人均粮食消费需要达到500左右。我们只按12.8亿人口计算,总需求量50 295万吨,相差13705万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前驻中国大使郜若素为澳大利亚外交部提供的研究报告认为,以1990年人口为11.4亿为基数,按年增长1.3%计算,到2000年的人口为13亿,按粮食消费的常规增长(1.9%)计算,总需求量为5.47亿吨,人均421公斤;按粮食消费的高速增长(2.7%)计算,总需求量为5.92亿吨,人均456公斤。粮食供给量如能达到5亿吨,则常规方案缺口为5000万吨,高速方案缺口为9000万吨。

根据世界银行研究预测,到2000年,中国粮食消费结构大致为,口粮占45%左右,饲料粮占35%;工业用粮占11%;种子用粮占3.2%,新增库存粮占0.2%(每年新增人口1500万人,按人均400公斤,储备率为18%),损耗占4.6%。

2000年转瞬即到,从目前的粮食生产态势来看,基本上能与粮食需求保持平衡,有些预测显然夸大了粮食消费量,低估了粮食供给量,实际上不会有很大的缺口,即使有部分缺口,也可以通过适当进口一部分粮食来解决。我们更需要考虑的是,到2030年,中国将进入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行列,同时又是人口达到最高峰值的时候,届时,中国的粮食需求情况如何呢?

国内外学者对此有很多预测与研究,他们大体都是以人口达到16亿作为计算基础。这与我国计划生育部门的人口峰值预测基本上是一致的。美国的布朗先生先后有过三次计算,他以人口16.3亿为计算基础,一是按人均400公斤计算,总需求量为6.51亿吨;二是按人均425公斤计算,总需求量为7.35亿吨;三是按人均478公斤计算,总需求量为7.35亿。据他计算,届时的粮食供给量将比现有产量下降20%,从而得出缺口分别为3.78亿吨、3.84亿吨、4亿吨的三个结论。日本外务省海外经济协力基金开发援助研究所在分析了中国省际之间以及品种之间的供求关系后,预测到2000年粮食缺口为2370万吨,2005年为6800万吨,2010年为13500万吨。

相比之下,国内的研究与预测则乐观得多。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的专家预测,到2000年人口为12.94亿,2010年为13.94亿,2030年为15.3亿,2040年为最大值达到15.6亿;到2030年粮食播种面积为16亿亩,亩产391公斤,总产量为6.26亿吨,人均消费需求为450公斤,总需求量为6.89亿吨,缺口为6300万吨。

中国农业科学院的专家研究预测,到2000年生产量达到6.6亿吨,2020年达到6.93亿吨,2030年为7.34亿吨,人均消费量为480公斤(其中直接消费为125公斤)。据此计算,2020年缺口为3300万吨,2030年缺口为零。

中国科学院的专家预测,到2000年,中国粮食总需求量下限为5.2亿吨,上限为5.6亿吨,人均消费量下限为400公斤,上限为430公斤。

国家计委农经司、国家统计局农调队预测,到2000年,中国粮食需求为50 973万吨,供给为49596万吨,加上储运过程中1.5%的损失,最大缺口为2121万吨,占总需求的4.2%。其中稻谷产量为17359万吨,小麦11903万吨,玉米4822万吨。稻谷将由目前的平衡转为出现缺口,小麦缺口缩小,玉米则由剩余转为有较大缺口。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等,对未来中国粮食的需求量也作了类似的研究与预测。综合各种研究预测,大体可以归纳为低方案和高方案两种。低方案为人均400公斤,高方案为450公斤。到2030年,人口以16亿计,低方案的需求量为6.4亿吨,高方案的需求量为7.2亿吨。中国的粮食亩产量如果能够达到400公斤到450公斤,播种面积又能保持16亿亩,总产量则可达到6.4亿吨到7.2亿吨,正好与需求量相等。这当然是乐观而又比较理想的方案,但绝不是不可能实现的,关键在于如何保证16亿亩的粮食播种面积和如何使亩产量上升到400 至450公斤。

无论是国外悲观的预测还是国内理想的研究,都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粮食需求将逐渐增加,这其中主要是粮食的间接消费增加。这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后必然出现的变化,是不可改变的事实,不可阻挡的潮流。中国未来的粮食发展目标就是满足中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这给中国的粮食生产以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压力。在耕地面积非常有限的情况下,一方面继续挖掘粮食生产潜力,一方面适当抑制粮食消费的过快增长,同时杜绝粮食的浪费,是我们目前最明智的选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