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亿农业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6,占中国总人口的8/10。
从这个角度看,中国,与其说是一个农业大国,不如说是一个农民大国。
几千年来,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的根本问题。农民是拥护还是反对,决定着一切朝代的兴衰存亡;农民是积极还是消极,决定着任何社会是前进还是停滞;农民是支持还是违抗,决定着所有政策是成功还是失败……
中国革命的胜利,依赖于农民。
中国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建设的成功,依赖于农民。
中国的吃饭问题,也必须依赖于农民!
几年前,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曾发生过这样一件趣事:
一个看上去普普通通的农村青年,有一次他乘坐的小轿车被交通警察拦住了——
“谁的车?”
“我的。”
“你啥级别?”
“没级,我是农民。”
“农民坐啥车?!”警察毫不客气地摘走了车牌。
是的,农民没有级别,但没级别的农民难道连坐小车的资格也没有?
对农民的偏见程度,反映着一个国家的文明与进步。
在当代发达国家,农民( fammer)完全是一个职业概念,指的就是经营农场、农业的人,与商人、工匠、渔民等职业并列。而在许多不发达国家,农民一般不被称为fammer,而被称为peasant。这不是一般的翻译区别,而是一种认识差异。包括中国在内,我们谈到农民,想到的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且也是一种社会等级,一种身份或准身份。一般来说,越是不发达的国家,后面这些涵义越复杂。在这些社会里,“农民”生活方式落后,社会地位低下。并且在人们的心目中(也包括政府的政策里),不仅种田人是“农民”,就是许多早已不种田的人、住在城里的人,也被认为具有“农民”的身份。在我们的报刊上,“农民工”、“农民企业家”、“农民科学家”、“农民发明家”等词语层出不穷。这就是说,只要你未被“有关部门”认可,如招工、录干、“农转非”,农民血统的人就只能永远是农民。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许多富起来了的农民,都愿意花几千上万元去买一个既无意义也无价值的“城市户口”,让一些县、乡政府白捞一笔。
对农民这种低下的社会地位,一位作家这样写道:“在中国,什么人才当农民?除了祖祖辈辈的农家子弟,再就是被下放的干部、被精简的工人、被改造的‘右派分子’、接受‘再教育’的知识青年……被流放的犯人最怕的是‘注销城市户口’。一个人,只要沦为农民,就意味着到了社会最底层,神农氏的子孙依赖的是土地,但又最看不起庄稼人!”
在我们这个农业古国,以农为本,是历代君主的基本国策。但重农业并不意味着尊重农民。在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中分离出来的中国农民,虽然支撑了5000年的东方文明,但一直没有改变被人忽视、被人歧视的地位。
解放后,农民家庭出身的毛泽东把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来对待,把农民当作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主力军来尊重,农民受压迫受歧视的境遇才有所改变。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几十年的坎坎坷坷,中国农民和共和国一起经历了大起大落、大喜大悲的情感更迭,一起走过了从一穷二白到富裕强盛的艰难岁月。1949年的土地革命,使农民摆脱了压迫;1979年的农村改革,使农民摆脱了贫困。而亿万农民则以辛勤的汗水哺育了共和国,用坚实的脊梁支撑了共和国!
但是,几千年的等级观念和地位意识,并没有消除对农民的轻视,没有填平城乡之间的沟沟壑壑。我们靠农民养活,但我们却没有给衣食父母应有的尊重。有人在乱摊派加重农民的负担,有人在用伪劣商品打农民的主意……
邓小平同志曾告诫我们:农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不摆脱贫困,就是我国绝大多数人没有摆脱贫困。他还指出:“工业的发展,商业和其它的经济活动,不能建立在80%的人口贫困的基础上”。
共和国的领导人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数亿农民用自己的脊梁撑起了共和国的大厦,而谁来支撑他们那赢弱而不堪重负的身躯呢?
一一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宣布:共和国给农民撑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