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总部月日下令,主力月日转移

总部月日下令,主力月日转移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8月31日,刘、邓命令,主力掩护破路群众转移。随后,再留下小部队在正太路打游击,破坏敌人的修路活动。如前所述,总部已于8月24日下令,正太破击战至少必须坚持半个月。从8月20日计算,其最低限期为9月4日。这时,14团仍在张净镇一带同敌人对峙。这进一步表明,刘、邓提前部署群众和主力转移是多么重要,如果等到9月4日,大批敌军进入正太路时再转移,后果不堪设想。

385旅主力转移后,“以一部接收桑掌至张净镇(含)段破路工作,以主力位于桑掌、龙门村、曹梁地域,并控制北龙门以南之1582高地”。

上述地段,原为新10旅,即右翼纵队战区。因新10旅转向寿阳方向扩张战果,故改由385旅主力接收。

做这种调整,还因总部于8月24日下令:“正太破击必须坚持至少半个月(15天)之久。”比原预计的至少5-7天延长了1倍多,必须有一支最得力的部队阻击阳泉之敌。在敌人飞机、大炮的反复轰炸下和我方补充弹药粮食困难的条件下,将狮垴山阻敌的时间相应地从5-7天延长到半个月是不可能的,只能改在野外相机阻击。新10旅的前身“平汉纵队”是一支群众自发组织的抗日武装,1939年底刚编人129师,相对于385旅而言,战斗力当然要稍逊一筹。

所以,385旅主力已从狮垴山转移,但主要任务还是没变,即一旦“阳泉之敌出击”,就由留守在狮垴山一带的小部队与转移到桑掌一带的主力“夹击消灭之”,以保障对正太路的继续破击。

也许有的读者会问,八路军按原计划打它5-7天就走是不是会好一些呢?

有这样一个情况。那就是破路是一项工程很大的事。据当时的总结,一个营一个白天只能完全破坏3里窄轨铁路,还只包括“不留一根铁轨,不留一根枕木,不留一颗道钉,不留一根电杆,不留一米电线”,不包括破坏路基。按这种效率计,从娘子关到榆次的约400里铁路,如果全部扒光的话,要13个营破击10天。再加上炸碉堡、炸桥梁、炸山洞、炸车站,搬运战利品,送茶送饭,送医送药,工作量很大。由于日军平时防范严密,又实行一地出事,抓当地百姓报复的毒辣手段,破路的机会不多。现在见打得顺手,便想利用这个机会多破一点路,尽量破得彻底一些。

也有人说,破了路敌人还可再修,岂不是白破了?这种思想在当时的八路军官兵中也有。因此,129师负责破的这一段,破得很好。晋察冀军区破的那一段,就相对地差。据陆定一说,因有的部队破路不积极,至少使正太路破击任务推迟了3天才完成。

为什么129师破路任务完成得最好呢?这与刘、邓对破路的意义认识最深刻有关。

刘伯承对破路的意义,曾进行过全面深刻的阐述。不但从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来予以论证,而且从整个抗战的根本大计上予以了论证。就以他的几个比喻来说吧,他说:

在军事上,铁路是敌人的大运兵线,公路是小运兵线。

从“囚笼政策”上说,铁路好比是柱子,公路好比是链子。

从敌人“以战养战”的政策上说,铁路是大血管(今天我们说铁路是国民经济大动脉,意同),公路是小血管。

从文化侵略上说,铁路是大毒水管,公路是小毒水管。

从整体上说,敌人侵入的中国领土,面积约166万平方公里,南北纵长从大青山到广西边界,约6000里,东西横宽,从山海关到宜昌,约2000里,“敌寇为了维护他的占领区,这就非得具备现代交通条件不可”。所以敌人说:“只要交通有保证,灭亡中国绝对不成问题。”

为了让广大官兵及民众更容易理解上述意义,129师的政治工作者提出了许多具体形象的口号:

“破坏一里铁路等于消灭一连敌人。”

“让敌人用脚同我们赛跑。”

“让敌人用牛驴去搬运炮弹、炸弹、飞机、大炮。”

“收回一根铁轨等于缴获一挺机枪。”

…………

至于今天破明天修,也没有关系,敌人的人力、物力、财力是有限的,铁路公路上多花一分钱,多派一个兵,战场上就少了一分钱,少了一个兵,这怎么会白破呢?

过去因敌人守备甚严,匆匆忙忙地丢几个炸弹,扒几根铁轨就跑,现在正太路成了我们的天下,怎么不抓紧机会多干几天呢?

敌人还没完全消灭,要多干几天就得打仗。

我军放弃狮垴山后,敌军经过一番休整,于8月29日出动600余人,在飞机掩护下西犯。陈锡联亲率769团在桑掌、坡头附近予以阻击。

战斗从早晨到黄昏,打得非常激烈。600名日军被我截成数段,首尾难顾,呼应不灵。一见天黑,三去其一的日军便使出“绝招”,大放毒气弹,在毒气的掩护下退回阳泉。

“是役,计毙敌200人。我亦伤亡100余人,旅长陈锡联、旅政委谢富治、参谋长曾绍山等及以下中毒100余人。”

这时,敌情已开始发生基本变化。

在129师方面,日军已从晋南等地抽调7个步兵大队,部署了一个“晋中作战计划”,目的是“在石太线以南地区捕捉、消灭129师”。

敌人的这一动态,我军从8月26日起开始得到这方面的情报。但为了使正太路破击得更彻底一些,我军仍一面继续监视敌军,一面抓紧破路。

敌情一天比一天严重。

8月31日,刘、邓命令,主力掩护破路群众转移。掩护任务完成后,主力转移。部分部队留下掩护工兵部队继续破路,坚持到9 月4日,完成总部下达的坚持半个月的任务。随后,再留下小部队在正太路打游击,破坏敌人的修路活动。

当时,正太路上有数万名民众参加破路,他们的安全问题是非常重要的。邓小平在部署任务时,特别强调,“参战的地方武装和民兵,群众很多,要派得力干部去组织带领,注意保证他们的安全”。

由于安排及时,破路群众在8月31日全部安全转移。9月1日, 129师的主力部队也从正太路转移。

不要小看这件事,大兵团作战,转移的重要性和难度并不亚于攻守。古代有“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的兵法,红军有“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战术,共同点都是抓住敌军转移时常见的缺陷:客观上的疲惫,主观上的懈怠,等等。所以,很多战役都是败在转移上。我军主力,特别是数万群众能顺利地从正太路上转移,是我军始终保持主动和百团大战取得胜利的标志之一。

这一胜利还应归功于当时那种集中分散结合得很好的指挥体系。

如前所述,总部已于8月24日下令,正太破击战至少必须坚持半个月。从8月20日计算,其最低限期为9月4日。那9月1日是不应该让主力转移的。

但实际上并没有这么死板,总部的命令中还有一句重要的话:“必须注意敌情侦察,以便在情况有基本变化时及时进行新的机动。”有这句话,高度的统一性和高度的灵活性就结合得很好了。

总部对敌情的掌握当然要比前线慢一点,所以,总部到9月2日才下令:“连日由晋南往援正太路之敌约一旅团之兵力,其先头已达正太路西段……井陉、石家庄、定县沿线集敌五六千人,后续可望增加……决心从明三号电令(按)第二步行动方针转移兵力。”

这时,129师主力已提前执行了命令,留在正太路上的只有少数部队,其中一支就是14团,即坚守狮垴山到最后的那个团。

9月4日,14团也开始准备转移。

这时,14团仍在张净镇一带同敌人对峙。据侦察,前方敌人“只有200余人”。那就把他们打跑再转移吧。不料,“一打打出六七百敌人来”,结果,“转移阵地时很混乱,以致受到不必要的伤亡”。事后还受到了旅部的批评。

这进一步表明,刘、邓提前部署群众和主力转移是多么重要,如果等到9月4日,大批敌军进入正太路时再转移,后果不堪设想。

下节所要叙述的事比这还要惊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