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制作《头头是道》的点滴体会

制作《头头是道》的点滴体会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在《头头是道》栏目的实践,我感触颇深。1996年12月,我被安排参与《头头是道》节目创作。因为《头头是道》是抗辩型谈话类节目,它要求的是使观众用最直接的方法看到屏幕上所发生的事情,所以跳切应该是最直截了当的转换方式。但这次独立编辑《头头是道》却让我得到了很好的锻练。这是我作为制作《头头是道》栏目的最大感受。为了制作好每一期节目,我尽量做到参予《头头是道》的节目前期策划会。

庞 健

专业技术人员参与电视节目创作,对提高自身专业技术水平的促进作用,究竟有多大?通过在《头头是道》栏目的实践,我感触颇深。

我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多年,平时只是与机器打交道。

1996年12月,我被安排参与《头头是道》节目创作。该栏目开办至今,由于人员、设备都很紧张,我就身兼三职,独立承担了导播、编辑、制作的工作。在担任导播初期,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二件事:一是按键手指时常发抖。其原因是因为我以前从没担任过现场导播,一时还没有从技术人员的逻辑思维转到编导人员的形象思维上来。二是对何时该转换镜头,怎样给观众一些新鲜的,不同视角的景别等,思路不够明确,对选择不同机位的拍摄镜头犹疑不定;对从大全景到特写镜头的转换方式的选择,把握不定。在前几期导播中,我常常让摄像师把镜头从全景直接推到特写,其实这种作法是非常幼稚的。因为《头头是道》是抗辩型谈话类节目,它要求的是使观众用最直接的方法看到屏幕上所发生的事情,所以跳切应该是最直截了当的转换方式。

我以前也做过编辑,不过常常是将一段口播一段节目串连起来,没有什么变化。编起来觉得很轻松。但这次独立编辑《头头是道》却让我得到了很好的锻练。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怎样过洋节》这期节目。一开始从演播厅拍完片子出来,我拿着切换后的原始素材带,就按照以往的方法来编辑这期节目。删删减减,四十分钟的节目不到二小时就编完了。当时我很得意,自我感觉良好。没料到审片根本就通不过。当时的评价是:“镜头顺序不对。层次混乱。”我一下就被搞懵了,不知所措。当时制片人拉着我,手把手地指点我,在她的指导下,我在二天内,就又重新编了五遍。编完后再看,感觉就大不相同了,像是脱胎换骨一般,对节目的反应才算找了点感觉,特别是对镜头节奏有了更深入地认识,即镜头处理应尽量避免落入俗套。那种可以让人预见的镜头,会减少节目的观赏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电视节目却很独特,它需要把技术的灵活性与节目的巧妙构思有机地结合起来,摄像机的角度、光学镜头的运用及特技处理,除了依赖专业技术人员对机器设备的熟练运用外,还应在节目实施前,一定要在头脑中使节目形象化。这是我作为制作《头头是道》栏目的最大感受。为了制作好每一期节目,我尽量做到参予《头头是道》的节目前期策划会。深入了解节目内容,把握节目的主旨,对节目的编排做到心中有数。在策划会上,编导们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她们那些精僻的见解和有趣的争辩,常常令我激动不已。我时不时也偶尔提出些疑问,以求搞清楚彼此之间的关系。慢慢地对该节目加深了理解,在脑海中,对节目也有了一个较完整的概念,这使我不仅增长了许多见识,尤其对每期节目的重要场景、重要镜头、重要镜头的转换更加形象化,在脑海中形成了一幅幅完整的画面。使脑海中的“小电影”与实拍中的具体画面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这样就大大减少了实拍给后期编辑带来的困难,为“遗憾的艺术”减少了遗憾。

编辑了《头头是道》近三十期,总的感觉就是一个字“累”,但累有所值,它使我感受到了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无穷魅力,也使我看到了专业技术人员以技术为基础,积极主动参与节目制作,全面提高电视栏目质量的广阔前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