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时代延安精神的守卫者

新时代延安精神的守卫者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延安之于中国,总是有着特殊的含义和情感,而对于一个1937年生的土生土长,又“土老”于此的张志清而言,延安不仅是他曾经“战斗”过的土地,更是他晚年难以割舍的,必须守卫终老的精神家园。然而退休之后的张志清,仍坚持天天按时上下班,继续为延安文化、经济、社会发展出力。相信随着时间的流逝,张志清的形象,必将成为中国当代优秀共产党员中的榜样。

延安之于中国,总是有着特殊的含义和情感,而对于一个1937年生的土生土长,又“土老”于此的张志清而言,延安不仅是他曾经“战斗”过的土地,更是他晚年难以割舍的,必须守卫终老的精神家园。

2004年,张志清从延安市人大主任领导岗位退下来,此前他曾历任宜川县秋林公社党委副书记,共青团黄龙县委书记,共青团延安地委书记,中共宜川县委副书记,志丹县人民政府县长、书记,中共黄陵县委书记,延安地委副书记等职。然而退休之后的张志清,仍坚持天天按时上下班,继续为延安文化经济、社会发展出力。

在延安工作的60多年,张志清坚持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延安特色经济发展的路子,推动了延安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在张志清的正确领导下,延安地区大力开展希望工程建设活动,兴建希望工程140多处。坚持抓贫促富的发展战略,重视改善黄河沿岸和白于山两个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农村基本实现村村通路、通电和乡乡通程控电话的历史性转变,为经济开发创造了条件。

张志清坚持科技兴延战略,大力推广旱作农业技术,组织开展烟、果、羊、薯四大主导产业,促进了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制定和实施石油西进等工业发展战略,使石油、煤炭、卷烟、电力等骨干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形成了延安以能源化工为主体的工业格局。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的方针,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不断探索创新,取得显著成效,被评为全省精神文明优秀领导干部,还被国家授予重视老年工作者功勋奖。坚持任人唯贤,大胆起用事业心强的干部,放手培养选拔年轻干部,使大批青年干部脱颖而出,走上领导岗位。

陕西省著名作家高建群曾撰文《好大一棵树——记延安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志清同志》,指出张志清就是他的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中好干部白雪清的原型。相信随着时间的流逝,张志清的形象,必将成为中国当代优秀共产党员中的榜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