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吉林野生动物地理分布
清《嘉庆重修一统志·吉林·土产》
软体动物
珠:出混同江诸处。详“奉天府卷”内。
鱼类
鲟鳇鱼:出混同江。《金史·地理志》:上京岁贡秦王鱼。即此。
哲绿鱼:《通志》:出宁古塔。似鲈而黒,味美,不腥。
达发哈鱼:宁古塔诸江河有之。秋八月,自海入江,充积河渠,驱之不去。土人有履鱼背而渡者。
乌库哩鱼:四五月时,自海入江。
鸟类
雕。
鹰:《通志》:白鹰尤为鸷猛。宁古塔诸山中有之。
海东青:《元史·地理志》:海兰府硕达勒达等路有俊禽,曰海东青。由海外飞来,土人罗之,以为土贡。《明统志》:五国城东出。小而健,能擒天鹅,爪白者尤异。《通志》:今出黒龙江,乌苏哩江左右。海兰,硕达,勒达改俱见前。
哺乳动物
熊胆,鹿茸,【略】虎,豹,熊,罴,麋鹿。
驼鹿:《通志》:出乌苏哩江。一名堪达汉。形类驼,角扁阔而莹洁。可为箭括。
貂:《后汉书》:挹娄出好貂。《通志》:今乌喇诸山林多有之。以松子为粮。捕者八月往,十二月回,正月进御。皆于雪天,寻其迹而捕之。
貂熊:《通志》:大如狗,紫色。出宁古塔。
猞猁孙,银鼠,灰鼠。
密狗:《通志》:出乌拉山中。如狗,尾黑。可用为缨。
海狗:《通志》:出宁古塔。土人跳冰取之。
海豹,江獭。
清光绪十七年《吉林通志·食货志·物产
环节动物
虫属:水蛭。
又 蚓:山原,草泽皆有同上。
又 蜚蛭:《大荒北经》:肃慎氏之国有蜚蛭,四翼《山海经·十七》。
软体动物
鳞介:
蚌蛤:形长曰蚌,圆曰蛤。乌拉诸江出者多狭而长,内孕明珠《盛京通志》。
又 海螺:出海中种类尤多同上。乌稽出【略】海螺,【略】《宁古塔纪略》。
又 虫属:
蜗牛:头有两角,涎画屋壁。又士蜗,俗呼鼻涕虫同上。
甲壳动物
鳞介:
蝲蛄:蟹身,鱼尾。泽畔石下有之《盛京通志》。哈食马拉姑,水族也。似虾有螯,似蟹无甲,寸许,产溪间《扈从日录》。刺姑鱼,身如虾,两螯如蟹,大可盈寸。捣之成膏《绝域纪略》。生于江边浅水处石子下。上半身似蟹,下半截似虾,长二三寸。亦鲜美可食《宁古塔纪略》。
又 蟹:女直多大鱼,螃蟹《北盟会编·三》。渤海螃蟹红色,大如碗,螯巨而厚,其脃如中国蟹螯《大金志·二十七》。俗呼螃蟹。至秋,味腴。又海蟹颇大而腥,有虎皮,金钱诸名《盛京通志》。今出珲春海中。其大者,圆径可二尺余《采访册》。
虾:出海中者,去壳,曰虾米,通行各省。大者,长数寸。生海边者,名红毛子。作虾酱尤佳,晒干者曰虾米同上。
唇足动物
虫属:蚰蜒,蜈蚣。
又 山原,草泽皆有同上。
棘皮动物
鳞介:
海参:形如虫,有肉刺。珲春出者,尤胜。
海红:形如海参。
海茄:形如团蛤,皮肉似海参,无刺。滋阴妙品。均出珲春《吉林外纪·七》。
蛛形动物
虫属:
壁钱:似蜘蛛而色斑,壁上作幕如钱同上。
昆虫
虫属:
蚕:濊知养蚕,作锦布《后汉书》二百十五(5)。濊有麻布,蚕桑作绵《魏志》三十。高句(骊)[丽]【略】民皆【略】衣布帛[及皮]。土田薄塉,蚕农不足以自供《魏书》一百。辽地多寒,畜之者犹少《盛京通志》。
山蚕:一名樗茧。放之樗,柞等树,春秋收茧,练丝为紬。又有绿茧,多生山中杏条上。绿色,坚靸,箭扣用之同上。少昊九雇:其一,桑雇。[桑扈,]窃脂,为蚕驱雀。可见唐虞以前,大抵皆山蚕耳。《尔雅》云:(蝝)[蟓],桑茧。雠由,樗茧。棘茧,栾茧,蚢萧茧此五茧,惟食桑者成于蚕。(食)余四种并山蚕,棘蚕。李时珍谓:蚕食柘,与奴柘所成。今有一种野蚕,成茧于蒿艾间。萧茧,或即类此。惟栾茧不可知。樗茧,即齐之茧椿,亦即槲茧,亦可呼柞茧。《御览》引《广志》曰:柞蚕食柞叶,可以作绵。盖即樗茧也郑珍《樗茧谱》。
白蜡虫:唐宋以前,浇烛,入药,所有白蜡即蜜蜡也。其虫白蜡,则自元以来,人始知之。【略】其虫大如[虮]虱。芒种后,则延缘树枝,食汁,吐涎黏于嫩茎,化为白脂,乃结成蜡,状如凝霜。处暑后,则剝取,谓之蜡渣。若过白露,即黏住,难刮[矣]。其渣炼化,滤淨,[或甑中蒸化,沥下器中,待]凝成块,即为蜡[也]。其虫嫩时,白色。作蜡及老,则赤黑色,乃结苞于树枝。初,若黍米大。入春,渐长大如鸡头子,紫赤色,累累抱枝,宛若树之结实[也。盖]虫[将]遗卵,(则)作房[正如雀瓮,螵蛸之类尔],俗呼为蜡种,亦曰蜡子。子內皆白卵,如细(虱)[虮],一包数百。次年立夏日,摘下,以箬叶包之,分系各树。芒种后,苞拆,卵化虫,乃延出叶底,复上树作蜡《本草纲目》三十九。熟女真土产黃蜡《契丹志》二十二。宁古塔亦有蜡。遇喜庆事,汉人自为蜡烛。满州人亦效之,然无卖者《宁古塔纪略》。
蜂蜜:出吉林诸山中《盛京通志》。宁古塔不知养蜜蜂。有采松子者,或樵者,于枯树中得蜂窝,其蜜无数。汉人教以煎熬之法,始有蜜《宁古塔纪略》。有蜂蜜,贵家购之以佐食。下此,不数数得《绝域纪略》。吉林有白蜂蜜,蜜脾,蜜尖,生蜂蜜《竹叶亭杂记》一。
蜾蠃:亦名土蜂。纯雄无雌,其子即螟蛉《盛京通志》。
蟋蟀:一名促织。秋后,则鸣。穴于灶者,名灶鸡同上。
蟪蛄:《广雅》谓之蟧蛁。今俗名聒聒同上。
螳螂:俗呼刀郎。郛子作房,著树枝,即螵蛸,入药同上。
蜣蜋:俗呼矢壳郎。好转粪为丸同上。
蛾:蚕蛾而外,凡草木虫以蛹化为蛾者,甚多同上
蝶:山中,蝶大如掌,彩色斑烂。子即山蚕也同上。
萤,螬,蜻蜓。
所在多有。
又 蜉蝣【略】:山原,草泽皆有同上。
蚊,虻,窠稽,蚊,虻,白戟之类,攒啮人,马。马畏之,不前。乃焚青草,聚烟以驱之《柳边纪略》。惟黑龙江蚊不入室《盛京通志》。
蠛蠓,蝇。
所在皆有《采访冊》。
鱼类
鳞介:
鱼:东沃沮臣属句騼。句騼使大加统责,其租赋,貊布,鱼盐,海中食物《后汉书》一百十五(6)。女真海多大鱼《北盟会编》三。元《刘哈喇巴图尔传》:居二年,召还。帝论之曰:自此而北,纳延故地,曰阿巴拉呼者,产鱼。吾今立城,名其城曰肇州。汝往为宣慰使。即至,一日得鱼九尾,皆千斤,遣使来献《元史》一百六十九。宁古塔鱼肥美,实异于他处。冬时,河水尽冻,厚四五尺。夜间凿一隙,以火照之,鱼辄聚。以铁叉叉之,必得大鱼《宁古塔纪略》。虎儿哈,冰开后,无贵贱大小,以捕鱼为乐。或钓,或网,或以叉。每出,必车载而归《柳边纪略》。剃发黑斤人最善叉鱼。认取鱼形水纹,抛叉取之,百无一失。虽数寸鱼,亦如探囊取物。不知何以神异若此《曹延杰日记》。冰鲜鱼,《辽史》:春巴纳,曰鸭子河泺。皇帝【略】卓帐冰上,凿冰取鱼《辽史》三十二。每春冰泮,辽主必至宁江州,凿冰钓鱼《松漠纪闻》。今吉林诸河,冰鱼最著。诸冰鱼中,白鱼最美。滨江所至渔者,各池之。夏秋网得,即畜于池。入冬,凿取出水,即冰官。斯土者市之,远饷京师。其味之鲜,若新取于网《采访册》。刘纶《恭和御制松花江捕鱼元韵》:山围水猎皆壮观,松花净绿开江烟。师岂习兽臣伎,势如赤马操呉船。凡鳞琐碎那足校,倚舷抛掷纷鲤鲢。须臾网定义亦止,大波突起何轩轩。巨鱼充贡送河伯,余者婢媵更仆难。吞钩掣缆俟力尽,任公蹲海或庶焉。譬如轶材一获隽,风毛雨血空缤翻。归来乡梦落淞泖,鸣榔夜听扁舟寒《盛京通志》一百二十一。汪由敦[同]前题:阹山猎兽已饱观,路遵沙渚披晴烟。清江一曲网罟集,中流正放黄龙船。波平风细下见底,大有鳣鲔小鲂鲢。师挺(义)[叉]鱼奋跃,如麋带箭犹腾轩。银刀泼刺浪花卷,百取一二曽何难。巨鳞昂首(争)[惊]出水,槎头丙穴奚数焉。颁鲜餍饫等围罢,细斫作脍丝纷翻。江空舟散两岸阔,近人秋月清光寒同上。
鲫:渤海俗所贵者,湄沱河之鲫《唐书》三百十九。鲫鱼大者有重至三斤,鲜美不可名状《柳边纪略》。即鲋鱼。冬月,肉厚,子多,其味尤美《本草纲目》四十四。产宁古塔,混同江者,尤佳《盛京通志》。
青鱼:宁古塔最多《宁古塔纪略》。青亦作鲭,以色名也。大者,鱼《本草纲目》四十四。
鲤:吉林诸河有之《盛京通志》。
鳜:扁形,阔腹,大口,细鳞,有斑采。明者为雄,晦者为雌。又名花罽鱼《盛京通志》。
花鯚鱼:吉林产《竹叶亭杂记》一。
鲂:缩项,穹脊,扁身细鳞。俗呼鳊花《盛京通志》。女直产鲂龙须《明一统志》八十九。
鳢:一名文鱼。首戴星,夜则北向。《尔雅翼》云:鳢鱼圆长而斑点有七点,作北斗之象《尔雅义疏·释鱼》。唐开元二十六年,渤海靺鞨献干文鱼一百口《册府元龟》。俗呼黑鱼,亦产鲢。首肥而巨《盛京通志》。
鮸:《说文》鱼名。出薉邪头国。鮸海鱼似鲈而肉粗,大者长四五尺。鳞细,紫色,无细骨。不腥《说文义证》三十六。
魵:《说文》:鱼名。出薉邪头国《说文解字·鱼部》。《尔雅》:魵,鰕。郭注:出秽邪头国。斑鱼,即魵鱼。魵,斑,声近。郭云:小鰕,失之《尔雅义疏·释鱼》。秽出斑鱼皮《三国志》十三。
白鱼:《尔雅》:鰋。郭注:今偃额白鱼。按:白鱼,名鲌。《广雅》云:鲌,鱎也。《玉篇》:鱎,白鱼也。鲌,一作。鲌,又名鲰。《说文》:鲰,白鱼也。今白鱼生江湖中。细鳞,白色,头尾俱昻。大者或长六七尺也《尔雅义疏·释鱼》。吉林产者最佳,珍为美品《采访册》。
魦:《说文》:鱼名。出乐浪潘国。
鲛:《说文》:海鱼。皮可饰刀。陈启源曰:鲛鱼,一名沙鱼,背皮粗错如真珠瓣。又有鹿沙,虎沙,锯沙诸种《说文义证》三十六。朦骨国以鲛鱼皮为甲,可捍流矢《金志》二十。鲨,青色,皮可饰器。用背上鬐鬛,名沙翅,泡去外皮,莹若银丝,极肥美,食品珍之。相传,鲨以胎孕,口吐而生《盛京通志》。
鲻:状如青鱼,身圆。俗呼柳银鲚《盛京通志》。开元十七年,渤海靺鞨献鹰,鲻鱼《册府元龟》。鲻鱼,长者六七尺,见《异物志》《太平御览》九百三十七。
发禄鱼:形似缩项鳊。夏间,最多,满洲人喜食之《宁古塔纪略》。发绿鱼,似鳊花而大,色黑《盛京通志》。
鮠:《说文》:鮀,鲇也。《本草蜀本》:《图经》云:有三种:口腹俱大者,名鳠。背青而口小者,名鲇。口小,背黄,腹白者,名鮠。三鱼并堪为臛《说文义证》三十六。无鳞,似鰋而大,俗呼槐子鱼。出混同江中。其皮可衣《盛京通志》。
鲇:《尔雅》郭注:别名鳀。江东通呼鲇为鮧。《尔雅翼》云:鮧鱼,偃额,两目上陈,头大,尾小,身滑,无鳞。谓之鲇鱼,言其粘滑也《尔雅义疏·释鱼》。鲇鱼,混同江出。大者至数十斤,或百余斤。取皮制衣,柔韧可服《盛京通志》。
鱮:似鲂而弱腴,腹细,鳞颐锐,形扁。俗呼鲢子鱼同上。
重唇鱼:即鲨鮀。如鲫而狭,淡黄色。尝张口吹沙同上。渤海,岩举,鮀鱼之属皆有之《契丹志》二十七。鱼长尺余,细鳞如粟,金光灿目。鳞背上黑点如豆,排列成行。鱼腹一线中分脊翅,后多一软翅,觜有重唇。是鱼之罕见者《遂銮纪恩》。
雷鱼:雷多则生。出混同《皇朝通志》一百二十六。小者如指,色黑《盛京通志》。
竹鱼:翠色如竹。出混同江《皇朝通志》一百二十六。状如青鱼,翠色可爱《盛京通志》。
黄锢:似白鱼而头尾不昻,阔不愈寸,长不径尺。土人呼为黄骨子《盛京通志》。
船矴鱼:长二三寸。大头,阔口,黄色,有斑。见人,则喙插泥中同上。
箭头鱼:头尖小如箭同上。
哲禄鱼:似鲈鱼,色黑。味美,不腥。出宁古塔同上。遮鲈鱼,大可百余斤,有骨而无刺。如中华之鲤,而其味更胜《绝域纪略》。赭禄鱼,细鳞鱼,头尖,色白《吉林外纪》七。
倒鳞鱼:出宁古塔,船厂城东北龙潭山。鳞皆倒生。相传以为龙种《盛京通志》。尼失哈站南山上有潭,产小鱼。鱼皆逆鳞,人不敢食。尼失哈者,汉言小鱼也《柳边纪略》。
鲞:身薄,多刺。出东海。岁以时逆水而上,多且厚。土人每群取之,名曰淘湾。干者名勒鮝,俗呼火勒鱼。通行郡邑《盛京通志》。
黄花鱼:扁身,弱骨,杂黄色。腹鳔可粘物。出东海同上。
鯼:圆厚而长,口在颔下,腹黑,背微黄。大者或至数十斤同上。
鲩:身圆肉厚。有青白二色。俗呼草根鱼同上。
鳡:即。俗呼鳡条同上。
鰷:形狭而长,鳞白而细。其性浮,俗呼曰漂子同上。
鲟鳇鱼:《地理志》:会宁府贡秦王鱼《金史》二十四。《酉阳杂俎》:东海人(常)[言近]获鱼,长五六尺,腹胃成胡鹿刀槊之状。或号秦皇鱼《太平广记》四百六十五。鲟鳇鱼,混同江出《明一统志》八十九。秦王二字,即鱏鳇之误。盛京之鱼肥美甲天下,而鱏鳇尤奇。巨口,细睛,鼻端有角。大者丈计,重可三百斤。冬曰,辇以充庖借赐,亦有售于市肆者。都人分鲙之,目为珍品《御制鱏鳇鱼诗》注。鲟鱼,辽名色里麻鱼。鳇鱼,即鳣鱼。肉白,脂黄。辽时,名阿八儿鱼。今出混同江。鼻端有龙须,口近颔下。虽鳞色不同,而形体相类,俗统呼鲟鳇,又名阿金鱼《东海小志》。《经典释文》:鱏,音寻。《字林》云:长鼻鱼也。重千斤。又音淫。高诱注《淮南[子]·说山训》云:淫鱼长头,身相半,长丈余。鼻正白,身正黑,口在颔下,似鬲狱鱼而身无鳞。鳣,灰色,其肉黄,通呼黄鱼,亦呼鲟鳇鱼。鲟,鳣,声相转也《尔雅义疏·释鱼》。去大乌喇虞村八十里,地名江一带。一鱼头大者,须一车载之。嘉庆十年前,此物甚贱。自京中以此骨为美品,鱼头遂不肯售,竞相晾晒发卖,而价亦特贵《竹叶亭杂记》八。
牛鱼:《礼志》:状似鲔鲔之类也《金史》三十一。牛鱼,混同江出。大者长丈五尺,重三百斤。无鳞,脂肉相间,食之味美《明一统志》八十九。东海有牛鱼,其形似牛,剥其皮悬之,潮水至,则毛起。退,则毛伏《物类相感志》引《博物志》。程大昌《演繁露》:契丹主滔尔河钓牛鱼以占岁。周麟之《海陵集》:牛尾出混同江。其大如牛。周必大《二老堂杂志》:牛尾,一尾之直兴牛同。《本草》:生东海中。头似牛。今罕见。或云:即今之鱏鳇鱼也。是一,是二,存以参考《盛京通志》。牛鱼,鲟鳇鱼也。头略似牛,微与南方有别。土人直呼为鲟。中土人或谓之牛耳。重数百斤,或千斤。混同江,虎儿哈河皆有之。然其味在鲫鱼下《柳边纪略》。
又 乌互路鱼,七里性鱼。
皆逆海入混同江。黑斤,济勒弥人不知岁月,皆以江蛾飞时,为捕鱼之候。江面花蛾变白蛾,时值五月,乌互路鱼入江。青蛾初飞,时值六月至七月上弦,七里性鱼入江。其至也,三四联贯,逆流而上,轰波喷浪,势甚汹汹。鱼日行可六七百里。黑斤人于江边水深数尺处,多置木椿,横截江流。长或二三丈,四五丈,亦有作方城形,虚一面无椿,名曰闷横,平置水面下,系以袋网。次日,操小舟取之。每一闷横,可得鱼数千斤《曹延杰日记》。乌库哩鱼,宁古塔出。四五月时,自迎海水入江《盛京通志》。
达发哈鱼:宁古塔,三姓,珲春诸江河有之。秋八月,自海逆水入江,驱之不去,充积甚厚。腹中子大如玉蜀黍。取鱼晒干,积之如粮。土人竟有履鱼背渡者同上。又名打不害。肉疏而皮厚,长数尺。每春,溯乌龙江而上入山溪间,为稽人取其肉为脯,裁其皮为衣。无冬,无夏,袭焉。日光映之,五色若文锦《扈从附录》。大发哈鱼,一作打发哈,子若梧桐子,色正红。噉之,鲜水耳。其皮色淡黄,若文锦,可为衣裳及为履袜,为线。本产阿机各喀喇。走山及宁古塔之贫者之服用之《柳边纪略》。又名远布哈鱼。牙最利,含小鱼,类内地之乌鱼。或以为干,或以为面,亦不一品《竹叶亭杂记》卷三。黑斤江面,小青蛾再飞时,值七月下弦至八月晦,达莫嘎鱼逆海入混同江《曹延杰日记》。
又 庶物:
呵胶:女直出《明一统志》八十九。呵胶出虏中,可以羽箭,又宜妇入贴花钿口嘘随液,故谓这呵胶。刘贡父和陆子履诗云:此胶出从辽水鱼,白羽补缀随呵嘘《词林海错》。
两栖动物
鳞介:
鲵:《尔雅》郭注:今鲵鱼似鲇,四脚,前似猕猴,后似狗,声如小儿啼。大者,长八九尺。《史记》徐广注:人鱼即鲵,是也。《广雅》云:魶,鲵也。《司马相如传》郭注:鳎,鲵鱼也。《汉书音义》云:魶,鰨,鯷俱鲵之别名也。《王会篇》之前,兒,即此物。兒,鲵,古字通也《尔雅义疏·释鱼》。《王会解》:秽人前兒,前兒若猕猴,立行声似小兒《逸周书》七。
又 虫属:
蟾蜍:背黑,无点,多痱癗。俗呼癞虾蟆。
又 山哈:多伏岩中,似虾蟆而大腹。俗呼合什蟆,其油可食同上。
爬行动物
鳞介:
鳖:夫余国,【略】东明奔走,南至(淹)掩水。以弓击水,鱼鳖皆聚浮水上。东明乘之,得(渡)[度]。因至夫余而王之[焉]《后汉书》一百十五。俗呼团鱼,又名脚鱼。甲入药《盛京通志》。
蛇:长白山,其上禽兽皆白。人不敢入,恐致蛇虺之害《契丹志》二十七。吴桭臣云:余曾于六月中,檐下遘一蛇,长三四尺。以小刀断为三四,顷刻即连。又断四五,复接如旧,行更速。再断之,每断用木夹掷墙外,有悬于树上者,始不能连。后有识者,云:此即续弦膏。弓弦断处以,以此膏续之,胶固巽常。虽用之积久,他处断,而接处不断。乃无价实也,甚为惜之《宁古塔纪略》。
又 琴蛇:《大荒北经》:酥慎氏之国有虫,兽首,蛇身,名曰琴虫。郭注:亦蛇类也《山海经》十七。
又 虫属:
蛇师:即蜥蜴。俗呼马蛇子同上。
鸟类
禽属:
雕:似鹰而大,色黑。出宁古塔诸山。其品不一:上等,色黑者,曰早雕。有花纹,曰虎班雕。黑白相间,曰接白雕。小而花者,曰芝麻雕。羽宜箭翎。雕之最大者,能捕獐,鹿。山中间有之《盛京通志》一百七。后引皆同。雕极大而多,但用其翎毛为箭。黑斤富者,则以雕翅盖屋《宁古塔纪略》。雕鸟,状如鹰而大倍之,翅若车轮,爪同锋刃,双眸喷火,长喙反钩。飏风有凌云之志,鸷鸟之雄也《随銮纪恩》。
鹰:唐开元十年,渤海献鹰《册府元龟》。辽统和十三年,铁骊贡鹰《辽史》十三。铁离靺鞨惟以鹰,鹘等物与契丹交易。女真禽有鹰,鹯《契丹志》二十二。高士奇《扈从杂纪诗》:离絛绣帽脱鹰师。自注:围中鹰,以绿绣花锦帽蒙其目,擎者绾絛于手。见禽,乃去帽,放之《扈从日录》。辽以东皆产鹰,而宁古塔尤多。每年十月后,即打鹰,总以得海东青为主。凡鹰生山谷林樾间,视其出人之所,系绳张网,昼夜伏草间伺之。人不得行,行则惊去《柳边纪略》。
白鹰:黑水靺鞨多白鹰《唐书》二百十九。靺鞨土多白鹰《唐会要》。苏颋《双白鹰赞》:开元乙卯岁,东夷君长自肃慎扶余贡白鹰一双。其一重三斤有四两,其一重三斤有二两,皆皓如练,色斑若彩章,积雪全映,飞花碎点,所谓金气之英,瑶光之精,高髻伟臆,长距秀颈,奋发而锐,坚刚则厉,【略】实稀代之尤也。【略】赞曰:鹰之大者,精明竦峻。劲而横絶,雄则远振。锦文素彩,珠联玉润。往乃奋威,将军所徇。鹰之次者,勇鋭光芒。截海而至,乘风载扬。络以红点,文其彩章。下鞲必中,惟吏之良《唐文粹》二十四。白鹰尤为猛鸷。吉林,宁古塔诸山中有之《盛京通志》。又有芦花鹰,极贵重《宁古塔纪略》。鹰,纯白为上。白而杂他毛者,次之。若色纯白,梅勒章京亦不敢畜,必送内务府《柳边纪略》。
海东青:《辽史》春巴纳,曰鸭子河泺。【略】[冰上凿冰,取鱼]冰泮,乃纵鹰鹘捕鹅,雁。【略】五坊擎进海东青鹘,拜授皇帝放之。鹘擒鹅坠,势力不加,排立近者举锥刺鹅,取脑以饲鹘,救鹘人例赏银绢。皇帝得头鹅,荐庙。群臣各献酒果举乐,更相酬酢致贺,语皆挿鹅毛于首以为乐《营卫志》。五国之东出名鹰。自海东来者,谓之海东青,小而健《北盟会编》三。海兰府硕达勒达等路有俊禽,曰海东青,由海外飞来。土人罗之,以为土贡《元史》五十九。海东青,五国城东出。小而健,能擒天鹅。(瓜)[爪]白者尤异《明一统志》八十九。海东青,羽族之最鸷者。身小而健,其飞极高,能擒天鹅,搏兔,亦俊于鹰,鹘。鹰,雕皆有窠巢,多缘峭壁为之,人不能上。惟海东青,从未见其巢。《辍耕录》载《演雅》言:海东青,羽中虎也。燕能制之,群集缘扑即坠,云云。以小制大,物性往往如此。亦犹黄腰啖虎之类也高宗御制诗注(7)。海东青能擒天鹅,一日能飞二千里《宁古塔纪略》。鹰品之最贵者也。得海东青,满汉人不敢畜,必送梅勒音京《柳边纪略》。今多出鸟苏里江《盛京通志》。李太白诗: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来。盖东海有海东青,俊鹘。白诗言其舞如海东青也《秕言》。
鹘:唐开元二十五年,渤海来献鹰,鹘《册府元龟》。辽应历二年,铁骊进鹰,鹘《辽史》六。鹘有二种:一玉爪,一黑爪。又有鸦鹘,兔鹘之别。其拳坚处大如弹丸,俯击鸠,鸽食之。
鹞:仲尼在陈,有隼集于陈候之庭而死楛矢贯之。以问仲尼,仲尼曰:隼之来也,达矣。此肃慎氏之矢也《国语》。隼,鹞也。或日雀鹰。春化为布谷,此属数种,皆为隼《诗义疏》。鹯负雀鹞也《尔雅·释鸟》(8)。女真禽有鹰,鹯《契丹志》二十六。宁古塔产鹞子,黄鹰,猛于他处《宁古塔纪略》。鹞,即鹯类,一名隼。小者为鹞。有花豹,白豹,细胸,松儿,朵儿,拦虎兽诸名《盛京通志》。
鹄:能食蚌珠,藏其嗉。又有后鹘,号海东青者,能击天鹅。人既以俊鹘而得天鹅,则于其嗉得珠焉《北盟会编》三。俗名天鹅,江海间有之。其毛可为服饰《盛京通志》。高士奇《扈从杂纪诗》:新翻艳谱天鹅曲。注云:族门铙吹,多奏海青捉天鹅曲《扈从日录》。
雉:黑水靺鞨俗插雉尾为冠饰《唐书》二百十九。雉,俗呼野鸡《盛京通志》。野鸡最肥,油厚寸许。辽东野鸡颇有名,然迥不及矣。出猎秋间,号打野鸡围《柳边纪略》。
鸢:俗呼鹞鹰,不善搏击,贪于攫肉《续通志》,《盛京通志》。
鵏:似鹅而大,灰白二色,羽可为箭翎《盛京通志》。
沙鸡:似雉而小,脚有毛,《尔雅》谓之鵽鸠,俗呼沙半斤《盛京通志》。亦名树鸡,多出林中,不在沙漠之内《东海小志》。
野鸭:有绿头,黄脚等名。蒲鸭大于野鸭,黄色《盛京通志》。
乌雅:辽统和九年,东京进三足乌《辽史》十三。
白鹊:金时,咸州贡白鹊《金史·五行志》。
鷽:尾长,觜红似鹊而有文彩。一名山喜鹊,或呼为勃姑鸟,亦名彩鹊。毛羽文彩者,亚于翡翠《盛京通志》。
鹳:水鸟。有黑白二种。其羽可为箭翎同上。
水鹅:黄肚雀,俗呼黄肚囊。有大小二种。小者长觜,短尾。大者尾根白同上。
白翎雀:青黄色,翎白。穷冬冱寒,不易其处。元人重之,故元世祖乐有《白翎雀歌》同上。
大眼雀:睛大而圆。白眼雀,目有白圈。靛雀,色如靛同上。
鸬鹚,鹌鹑,鸱鸺,鸽,鸠,燕,鸿,啄木。
又 所在有之同上。
白头翁:形如鹡鸰,头白,身灰黑。又有名掘老婆,颔下色红。
哥哥鸟:自呼其名曰:哥哥同上。
蜡觜:即桑扈之属。喙如黄蜡,畜之可玩同上。
红料:色红,善鸣。色花者,谓之花料,又谓之麻红料同上。
铁脚:雀之大者。爪坚如铁。置囮覆网取之,漏网者未几后至,亦鸟之义而愚者。冬则群飞入海。
千里红:顶有红毛。喜食苏子,俗呼苏雀,又称老羌雀,出俄罗斯地。雪后即来,网而取之,炙食,极美。
以上俱《盛京志通》。
孟鸟:《大荒西经》:在貊国东北,其鸟文赤黄青。东乡郭注:亦鸟名也《山海经》十一。
哺乳动物
禽属:
寒号虫:一云即鹖鴠。状如小鸡,足有肉翅。冬时,毛脱,鸣益急。粪,名五灵脂同上。
又 蝙蝠:所在有之同上。
又 兽属:
野牛:女直国兽多野牛《通考》。野牛,女直产《明一统志》八十九。
山羊:生山中。似羊而大,善登山。皮黑灰色,血可治疾。吉林有之《盛京通志》。羱羊即盘羊,鹿身,细尾,两角盘,背上有蹙文《塞北小钞》。野羊一名悬羊,类青羊,而柔毛过之《东华辑要》。山羊即野羊,亦即羱羊《本草》五十一。
又 蜜狗:生鸟拉诸山中。嘴尖如狗。尾黑,可饰盔缨《盛京通志》。
又 野猪:黑水靺鞨俗编发,缀野豕牙《唐书》二百十九。女真国兽多野猪《通考》。野猪,女直出《明一统志》八十九。今山中有之《盛京通志》。大如牛,形如彘,耳稍小,上下牙如钢钩。驱突时,猛如虎兕《随銮纪略》。
豪猪:有刺,白本而黑端。怒则激去,如矢射人《本草》五十一。
又 野驴:女真兽多野驴《明一统志》八十九。女直出野驴。似驴而色驳,鬃尾长,骨格大《本草纲目》五十一。
驼鹿:出宁古塔,乌苏哩江。形如驼,一名堪逹汉。颈短,形类鹿,色苍黄,无斑,项下有肉囊如繁缨。大者至千余斤。角扁而阔,莹洁如玉,中有黑理。截之镂为决胜象骨《盛京通志》。其蹄能驱风疾《皇朝通志》一百二十六。《王会解》:稷慎大麈。孔晁注:稷慎,肃慎也。贡麈似鹿《逸周书》七。麈即今之四不象,名驼鹿。其形似鹿非鹿,似狍非狍。皮可以为半臂,衣之,愈久则愈厚,愈久亦愈软。若为油水所污,俟其干,揉之仍复如故。凡皮见水则硬,衣此者若嫌其污,可加濣濯焉。闻此衣油垢既甚,可御火枪。刀不利率尔,亦不能刺入也。关东兵卒多衣之《竹叶亭杂记》八。席百北有鹿,大若橐驼,名康大罕。角可为决糟若线者,价三十四两《柳边纪略》。四不像者:蹄似牛非牛,头似马非马,身似驴非驴,角似鹿非鹿。不刍不豢,惟食石花。奇勒尔俄伦春人养之,用则呼之使来,牧则纵之使去。性驯善,走德同良马,亦美物哉《曹延杰日记》。刘纶《恭和御制堪逹汉元韵》:垂胡姿自轶,竖鬛态何颀。利用思钩控,称名利佽飞(堪逹汉,兽名,角中韘材)。搜田推物性,山泽任天机。末学惭麞误,奎文为订非(《盛京通志》一百二十二)。
鹿:渤海所贵者,扶余之鹿《唐书》二百十九。辽统和九年,女直进唤鹿人《辽史》十三。《胡峤陷北记》:又东女真善射,多牛,鹿。其人常作鹿鸣,呼鹿而射之。《诸蕃记》:女真兽多牛,马麋鹿《契丹志》二十六。好刺即各色鹿,女直出《明一统志》八十九。吉林所产有汤鹿,毛鹿,合子鹿《盛京通志》。鹿角,鹿顶合,燕以北方可车,须是未解角之前。才解角,血脉通好者,有人字。不好者,成八字,有髓眼,不实。北人谓角为鹿角,合顶为鹿角合。南鹿不实,定有髓眼,不可车。北地角未老,不至秋时,不中《松汉纪闻》。鹿牡者有角。夏至,则解。牝者无角。宗奭曰:鹿茸以如紫茄者为上。然此太嫩,血气未具,其实少力。坚者又太老,惟长数寸,破之肌如朽木,茸端如玛瑙红玉者,最善。人有以麋角伪为者,不可不察《本草纲目》五十一。鹿尾,东方佳品《扈从日录》。
麋:似鹿而色青黑,大如小牛,肉蹄,目下有二窍为夜目《本草纲目》五十一。麋角兴鹿角不同:麋角如驼骨,通身可车却无纹。鹿顶骨有纹,上下无之,亦可熏成纹《松漠纪闻》。麋角顶根上有黄毛若金缐,兼旁生小尖,色苍白。麋鹿茸角今人罕能分别,陈自明:以小者为鹿茸,大者为麋茸,亦臆见也。不若亲视其采取时为有准《本草纲目》五十一。人之服药。盖有同等药物而阴阳实相反者。又有一体气血而功用之不同者,如麋茸,鹿茸是也。二者之性原自有异:麋茸补阳利于男子。鹿茸补阴利于妇人。《月今》:仲夏日,鹿角解。仲冬日,麋角解。鹿以夏至陨角,而应阴。麋以冬至陨角,而应阳。故知,二者阴阳之性不同。鹿肉暖,以阳为体。麋肉寒,以阴为体。以阳为体者,以阴为末。以阴为体者,以阳为末。末者,角也。其本末之功用,又不同也《野客丛书》。
马鹿:形大如马。山中极多,亦曰父鹿,一名八叉鹿。岁取其角交官《盛京通志》。
虎:濊祠虎以为神《后汉书》一百十五。勿吉有虎,豹,罴,狼《魏书》一百。今诸山中有之,间有白质黑章者,尤猛鸷。虎骨熬为膏入药《盛京通志》。
文豹:濊多文豹《后汉书》一百十五。似虎而小,白面团头。色白者,曰白豹。黑者,曰黑豹。文圆者,曰金钱豹,最贵重。文尖长者,曰艾叶豹《盛京通志》。
貔:豹属。出貉国《说文·豸部》。
熊:小者为熊,大者为(熊)[罴],紫黑色。今山中熊类不一,有猪熊,狗熊,猴熊,诸名《盛京通志》。熊极猛力,能拔树掷人《宁古塔纪略》。熊趫捷,而罴憨猛,皆兽之绝有力者。罴重千余斤,熊亦及半。熊,罴冬令皆入蛰不食。熊小,或居木孔。罴大,则居穴也高宗御制《盛京土风诗》注。石熊全身乌黑,狰狞可畏,长喙锯牙,前掌如人手,后掌如人足,重七八百斤《随銮纪恩》。松花江两岸旧为费雅喀部所居,喜弄熊,呼曰马发。多以重价购养,使邻里亲朋射杀为欢。有马熊,狗熊,二种。射毙而后,聚食之。先食熊头于野,谓敬长老也。余则聚食于家。妇女惟食熊髀,身不净者远之《曹延杰日记》。熊蹯,东方佳品,官厨以为贵《扈从日录》。
罴:靺鞨太山有熊,罴《隋书》八十一。女直产罴皮《明一统志》八十九。熊各处皆有,罴惟吉林,盛京始有,他处所无《御制盛京土产诗》注。
獐:室韦人惟射猎獐,鹿为务《契丹志》二十六。獐,鹿属,无角,即麕。肉亦可食。猎时,以背式骨交官,有定数《盛京通志》。《王会解》:发人麃麃者,若鹿迅走《逸周书》七。《尔雅》:麆,大麃。郭注:麃即獐《尔雅·释兽》。
狍:獐类。色苍赤,形比内地产稍大,味微腥《盛京通志》。其皮可蔽潮湿《采访册》。
麝:形似獐,一名香獐。喜食柏。脐血入药,名麝香《盛京通志》。
豺:足似狗,瘦如柴。性鸷猛,善逐兽同上。
狼:皮毛青白者贵。可为坐褥《采访册》。
麂:麕类。毛长,犬足。皮堪为履舄《盛京通志》。《马扩茅斋自叙》:阿骨打每食,以木楪盛鹿,兔,狼,麂,獐,狐,狸,牛,驴,犬,马,鹅,雁,鱼,鸭,鸡,虾,蟆等肉,或燔,或烹《北盟会编》三。
豽:夫余国出貂,豽。章怀太子注:豽似豹,无前足《后汉书》一百十五。貂豽皮毛柔蠕,故天下以为名裘《魏书》九十九。
獾:似狗而短,体肥,行钝。皮宜裀褥《盛京通志》。形如狗,喙如豸,足皆五爪。毛深厚,油能治火伤《东华辑要》。
狐:女直产狐狸皮,有黑白黄三种《明一统志》八十九。色赤而大,夜击之,火星迸出。毛极温暖,集腋为裘尤贵重。元(孤)[狐]出下江,大于火狐,色黑,毛暖,最贵。又青狐名倭刀《盛京通志》。鸟稽出元狐,黄狐。元狐全黑者,不可多得,一岁不过数张《宁古塔纪略》。
沙狐:贱者被貂毛,羊,鼠,沙狐裘《契丹志》二十三。生沙碛中。身小,色白。腹下皮集为裘,名天马皮。颏皮,名鸟云豹《盛京通志》。
野猫:唐开元七年,靺鞨献白兔,猫皮《册府元龟》。居山谷中。狐类口方,色苍黄,有斑,善搏,亦曰野狸《盛京通志》。
貉:状如狸。斑色,其毛深厚,温滑可为裘同上。貉俗名野马,其皮纹上圆下方。寝处其皮者,立能解酲。设有警急,毛辄竖《格致(境)[镜]源》八十八。
貂熊:出宁古塔。大如狗,紫色,头紫黑,两胁微白《盛京通志》。
貂鼠:挹娄出好貂《后汉书》一百十五。夫余出貂狖。挹娄出好貂,今所谓挹娄貂,是也《三国志》三十。夫余国出善马,貂,豽。肃慎贡貂皮《晋书》十九。勿吉以尸捕貂。貂食其肉,多得之《魏书》一百。黑水靺鞨多貂鼠。拂揘,开元,天宝间,来献貂鼠《唐书》二百十九。女直兽多青鼠《北盟会编》三。辽统和十五年,鸟舍以地远,乞岁时免进貂皮。开泰七年,铁骊等五部岁贡貂皮六万五千《辽史》十六。貂以紫黑色为贵,青色为次《契丹志》二十三。女直土产貂鼠皮《明一统志》八十九。貂鼠,女直有之。大如獭,尾粗,毛深寸许。用皮为裘帽,风领,寒月服之,得风更暖,着水不濡,得雪即消,亦奇物也《本草纲目》五十一。今三姓,珲春,宁古塔各处山林多有之。毛色或黄,或紫黑,皮甚轻暖。猎者皆于雪天寻其迹而捕之《盛京通志》。貂鼠一名松鼠。喜食松子,在深山松林中,其窟或土穴,或树孔。捕者先设网穴口,后以草刍烧烟熏之。貂畏烟,出奔即入网中。貂皮之利,居人藉以衣食,故《金史》称其地富庶云《扈从日录》。又有纵犬守穴口。伺其出而啮之者。紫黑色,毛平而理密者,为上。紫黑而理密者,次之。紫黑而疏与毛平而黄者,又次之。白斯为下。貂大与狐等,每皮价四五钱。拔枪毛为帽脊者,曰钻草。臀曰坐草。腹曰拉草。钻草绀色,上也。坐草黄色,中也。拉草灰色,下也。为被褥则不拔枪毛。枪毛即锐长而黄黑色者,出鱼皮国者,佳。岁至宁古塔交易者二万余,而贡貂不与焉。宁古塔人得之,贩鬻京师,岁以为常《柳边纪略》。
猞猁狲:即土豹《明一统志》八十九。类野猫而大者,有长毫,白花色。小者曰鸟伦《盛京通志》。《事物绀珠》:猞猁孙黄黑色,其皮可裘。出女直《格致镜源》八十九。
银鼠:有银鼠,尤洁白《契丹志》二十三。吉林诸山中有之。毛色洁白,皮御轻寒《盛京通志》。
灰鼠:女真献有青鼠《契丹志》二十六。青鼠皮,女直出《明一统志》八十九。青鼠即灰鼠。吉林诸山有之。灰白为上,灰黑者次之《盛京通志》。
豹鼠:开元十八年,渤海靺鞨献豹鼠皮三张。二十六年,渤海靺鞨献豹鼠皮一千张《册府元龟》。《尔雅》:豹文鼮鼠。郭注:鼠文彩如豹《尔雅·释兽》。
鼯鼠:《尔雅》:鼯鼠夷由。郭注:状如小狐,肉翅,翅尾项胁毛紫黑色,脚短爪长尾,三尺许。飞且乳,亦谓之飞生《尔雅·释兽》。大乌稽多鼯鼪,狸,鼠之类《宁古塔纪略》。
鼪鼠:一名鼬,又名黄鼠狼,又名骚鼠。其尾,高丽市以作笔《盛京通志》。
黄鼠:刁约使契丹,为《北语诗》云:密赐十貔狸。注形如鼠而大,穴居,食谷梁。嗜肉,味如豚而肥《契丹志》二十四。貔狸即黄鼠《本草纲目》五十一。今呼豆鼠。头似鼠似兔,尾有毛,黄黑色性好在田间,食谷豆《盛京通志》。乌稽出黄鼠,食之最佳《宁古塔纪略》。
鼢鼠:即田鼠。形似鼠而大,常穿地以行《盛京通志》。
松鼠:苍黑色,大尾。好食果,蓏。小者不过三寸,通身豹文同上。
猬:似鼠有毛刺,脚短,尾长。犯之,则缩毛,张如集矢。俗呼刺猬皮,入药同上。
白兔:渤海所贵者,太白之兔。黑水靺鞨,土多白兔。开元,天宝间,来献白兔皮《唐书》二百十九。靺鞨土多白兔《唐会要》。开元七年,靺鞨献白兔,猫皮《册府元龟》。今出阿勒楚喀等处《盛京通志》。
跳兔:大如鼠,其头目毛色皆兔,爪足则鼠。尾长,其端有毛,或黑,或白。前足短,后足长。行则跳跃,性狡如兔,犬不能获之。疑即《诗》所称跃跃毚兔者也《北征录》。跳兔前足寸许,后足近尺。山中有之《盛京通志》。
却尘兽:出句骊国。其兽毛色殷鲜,光软无比。剥其皮,合毛为褥,则尘埃无犯。唐有却尘埃褥,是也《物类相感志》。却尘褥出句骊国。云是却尘之兽毛所为也。其色殷红光华无比《杜阳杂编》。
又 鳞介:
鲸鱼:《黑水靺鞨传》:拂揘,开元,天宝间,入献鲸睛《唐书》二百十九。开元七年,靺鞨献鲸鲵鱼睛《册府元龟》。女直出鲸睛《明一统志》八十九。《魏武四时食制》:东海有大鱼如山,长五六里,谓之鲸鲵。次有如屋者,其须长一丈,广三尺,厚六寸,瞳子如三升碗大《太平御览》九百三十八。东北海口有大鱼,长一二丈,大一二围,头有孔如江豚。涉波孔中,喷水高一二丈,訇然有声,可闻数里。黑斤,济勒弥通呼为麻勒特鱼。每于水浪大作时,乘舟持叉。躧捕鱼出水,即以叉掷之。叉尾系长绳,俟鱼力困惫,牵至江沿出之《曹延杰日记》。
又 江獭:出混同诸江。形似狗而小,长尾。色青黑,亦有色白者。獭穴必预度水所不至,人以是为潦水之猴。混同江尤多《盛京通志》。库牙喇产海豹,江獭皮《柳边纪略》。
又 海豹:唐开元十八年,渤海靺鞨献海豹皮五张《册府元龟》。女直出海豹皮《明一统志》八十九。海豹毛有花点,出混同江等处《盛京通志》。海豹皮出东北海中。长三四尺,阔二尺许。短毛,淡绿色,有黑点,可染黑作帽《柳边纪略》。《华夷鸟兽考》:海豹其大如豹,文身五色,丛居水涯。常以一豹护守,如雁奴之类。其皮可饰鞍褥《格致镜源》八十二。
海龙:皮大与海豹等,毛稍长,纯灰色。京师人每误指为海獭皮《柳边纪略》。
海狗:女直出腽肭脐《明一统志》八十九。海狗,兽身,兽头,鱼尾,尾连两短足,毛有斑文。油能澄水肾入药名腽肭脐。出宁古塔《盛京通志》。都城市中有戏海豹者,围以布幔,索钱三文乃许入视。其物实鱼而狗头,喙若虎,四足类鳖,黑质黄斑若豹皮,长三尺余。其嘘如吼。与之食物,能以前两足据桶,出水而夺之,状甚狰狞,戏者谓海豹。按《山海经》:北岳之山,诸怀之水出焉。其中多鮨鱼,鱼身而犬首。《说文》:有鮨,鲔。郝兰皋农部谓:极似海狗,岂即腽肭耶《竹叶亭杂记》八。
海驴:女直出海驴皮《明一统志》八十九。海驴皮毛在陆地,候风潮则毛起《本草纲目》五十。海驴形似驴。常于秋月,登岛产乳。皮制雨具,雨不能润。今亦罕见《盛京通志》。多出东海。状如驴,舶估有得其皮者,毛长二寸许。睛则毵毵下垂,阴则牦彩整整也。或以制卧裍,善人御之,竟夕安寝。不善人枕藉,魂乃数惊矣。岛夷诧其灵,不敢蓄也《格致镜源》八十三。
海牛:女直出海牛皮《明一统志》八十九。形似牛,鼍脚,鲇毛。其皮甚软,可供百用。脂可燃灯《本草纲目》五十一。
海獾:女直出海獾皮《明一统志》八十九。辽东女直地面有海獾皮,可供衣裘《本草纲目》五十一。
又 庶物:
骨咄角:靺鞨,士多骨咄角《唐会要》。契丹重骨咄犀,犀不大,纹如象牙,黄色。止是作刀柄,已为无价。天祚以此作兔鹘插垂者《续松漠纪闻》。骨咄犀,乃蛇角也。其性至毒,而能解毒,盖以毒攻毒也。故又曰蛊毒犀。叶森子必明将骨咄犀刀靶二来看,即此也。其花纹如今市中所卖糖糕,或有白点,或有如嵌糖糕点。以手摸之,作岩桂香。若更摩之,无香者,伪物也《云烟过眼录》。殊角,即海象牙《明一统志》八十九。
清光绪二十一年《吉林外记·物产》
软体动物
东珠:盛京以东各河,蛤蚌皆产珠。惟吉林,黑龙江界内松花江,嫩江,艾珲各江河产者,最佳。每年,乌拉总管分派官兵乘船裹粮,溯流寻采。遇水深处,用大杆插入水底,采者抱杆而下,入水搜取蛤蚌携出。眼同采官剥间,或百十内得一颗,包裹,用印花封记。至秋后,方回。将军同总管挑选,如形体不足分数,或不光亮,仍弃之于河,以示严禁,不敢自私。亦汉时,钟离意委地之廉洁也。至冬底,入贡验收,按成色给赏绸缎布匹。近来,折发银两,牲丁,更沾实惠矣。
鱼类
鱏鳇:即寻鲤也。长丈余,鼻长有龙须,口近颔下。
细鳞鱼:头尖而色白。
哲鲈鱼:似鲈鱼,色黑。味美,不腥。
鲫鱼:似小鳊花。出[宁]古塔南湖者,极佳。
鳜鱼:大口,细鳞,有斑彩。即鳌花鱼也。
鲂鱼:缩项,穹脊,细鳞。即鳊花也。
鱎鱼:细鳞,形窄,腹扁,头尾向上。即白鱼。
以上同。诸色鱼,岁以入贡。
哺乳动物
貂鼠:吉林,宁古塔,三姓,阿勒楚喀诸山林多有之。甚轻暖。英俄岭以南者色黄,岭北者色紫黑。三姓,下江,黑津,皮极高。除贡皮二千六百张外,余准通商贸易。
白貂鼠:另有一种,称千年白者,非。但不能似黑黄色者多耳。
猞猁狲:类野狸而大耳,有长毫,白花色。《明一统志》谓之土豹。
狐:色赤而大。夜击之,火星迸出。毛极温暖,集腋为裘,尤贵重。
元狐:出下江。大于火狐,色黑,毛暖,最贵。又次,黑毛稍微黄者,名倭刀。
沙狐:生沙碛中。身小,色白,腹下皮集为裘,名天马皮。颏皮,名鸟云豹。
貂熊:大如狗,紫色。出宁古塔者,头紫黑,两肋微白。
银鼠:吉林省诸山中月之。毛色洁白,皮御轻寒。
灰鼠:吉林省诸山中有之。灰白为上,灰黑者次之。
又 鹿茸:鹿乃佳兽,能别良草。《述异记》云:鹿千岁为苍,又五百岁为白,又五百岁玄。辽东山阔草壮,鹿得以蕃息。其茸角胶血力精足,入药自为上品。
虎骨胶:虎之一身筋节,气力皆出前足胫骨。带胫骨为全虎骨,熬膏胶,治一切风寒湿潮,腿疾,虚亏之症。亦有专用胫骨熬膏胶者,其效如神。
又 熊胆:《本草》称为上品。本不易得,吉省深山密林中,樵采者时常遇之。猎户捕之,易得也。
腽肭脐:即海狗肾。《纲目》云:出西番,壮似狐而尾长大,脐似麝香,黄赤色。按《临海志》云:出东海水中。状若鹿,头似狗,尾长。又出登,莱州。其状非兽非鱼,但前足似兽而尾似鱼。观此,似狐鹿者,其毛色也。似狗者,其足形也。似鱼者,其尾形也。今珲春,三姓地近海边,亦有之。医家以滋补药多用之。
又 麝:形如獐,一名香獐。喜食柏。脐血入药,名麝香。出三姓。
清光绪十一年《奉化县志·志物产》
环节动物
虫豸类:
蚓:《礼》谓之蚯蚓。俗呼曲蟺。白颈者入药。
软体动物
鳞介类:蚌,蛤,螺。
甲壳动物
鳞介类:
虾:甚小,亦不多。
唇足动物
虫豸类:蚰蜒。
蛛形动物
虫豸类:蜘蛛,【略】壁钱。
昆虫
虫豸类:
蚕:地寒。养之者少。
蜂:种类不一。■蜜蜂,群处■■■千累百,营蜜为食,并有君臣佐使之义焉。人分刿其虫,亦不轻螫。此地养者尚少。
蚁:性略如蜂,唯善斗。
又 萤:腐草所化。《诗》名熠燿,俗名萤火虫。至夜有光。
木牛:入药,能通乳。
蜣螂:一名蛣蜣,一名推车客。入药。
蟋蟀,蜻蜓。
蟫:即蠧鱼。
又 蝶,【略】蛾,【略】螳螂。
蝼蛄:俗呼剌剌蛄。
又 阜螽:即蝗。
又 螬,蠓,蝇,蚊。
虻:俗名瞎虻。
两栖动物
虫豸类:
山蛤:俗名蛤什马。
蛙。
爬行动物
虫豸类:
蛇:即俗名马蛇。
鸟类
羽类:
慈乌:孝鸟,色纯黑,能反哺者,俗名老鸦。
鸿雁:《诗疏》云:大曰鸿,小曰雁。不另配偶,盖义鸟也。
雉:羽有文采。《书》谓之华虫。祀品,亦贡品。
布谷:能催耕,知时鸟也。
燕:知祥鸟。性喜近人。
以上俱佳鸟。
鵏:似鹅而大。灰白二色。羽可制箭。
野鸭:《尔雅》谓之凫。
雀:依人小鸟。巢檐,穿屋,俗名家雀。
以上各鸟性拙,人每取供食用。
百舌:能随百鸟之声,故名。仲夏无声,又名反舌。盖鸟之灵者,俗名百灵鸟。
鸽:依人鸟,一种类异,能听人指。
黄鹂:即《诗》之黄鸟。俗名黄雀,善鸣。
鹊:性最灵,俗名喜鹊。
蜡嘴:喙如黄腊,故名。性灵听人指。
哥哥鸟:其鸣自呼。
红料:色红,善鸣。
靛雀。
千里红:俗名苏雀。
拙老婆:颔下色红。
以上鸟性灵巧,以声色胜。
鹰,鹞,鹑,啄木。
以上类鸷性之鸟。
鸮:恶鸟。
哺乳动物
羽类:
蝙蝠:《尔雅》谓之服翼。粪入药,即夜明砂。
又 毛类:貉,狐,兔。
鼠:有鼬鼠,鼢鼠,鼠各种。
狼。
民国四年《辑安县乡土志·物产·动物》
环节动物
虫豸之属:
蚓:《礼记》:孟夏,蚯蚓出。冬至之日,蚯蚓结。俗呼曲蟺。白颈者入药。
软体动物
水族之属:蛤。
甲壳动物
水族之属:
蝲蛄:状略如虾,有硬壳,尾宽。可食,肉似螃蟹。
昆虫
虫豸之属:
蚕:分两种。有家蚕,以桑饲之。有山蚕,放之山上,食柞叶者。养者均少。
蜂:俗以在地作房者,曰土蜂。大黄蜂,曰马蜂。酿蜜者,曰蜜蜂。
蜾蠃:亦名土蜂。纯雄无雌,负桑虫而为子,即螟蛉也。
蚁:种类不一。大者,曰蚍蜉。小者,曰螘,俗呼蚂蚁。
绿茧:多生山中杏条上。绿色。坚韧,箭扣用之。
蜡虫:大如虮虱。食花■柳木,涎著枝茎。收炼成白蜡。
蟋蟀:似蝗而小,正黑,光泽如漆。善跳,好斗。秋后,则鸣。《尔雅》谓之蛬,一名促织,俗呼趋趋。又,灶马如促织,好穴于灶,亦名灶鸡。
蟪蛄:便腹,青色。秋鸣以股。冬亦可畜,交春则死。所谓:蟪蛄不知春秋也。《广雅》谓之蟧蛁,俗名聒聒。
阜螽:长角,修股。善跳,作声。形色不一。统呼麻蜡。雨久,则变为鱼。
螳螂:《月令》:仲夏,螳螂生。俗呼刀郎。深秋,乳子,作房著树枝,是为螵蛸。
蜣蜋:黑甲虫。一名蛣蜣,一名推车客,俗呼使客蜋。所转之丸,纳于土坎,子生其中。
蛾:蚕蛾而外,凡草木虫,以蛹化为蛾者,甚众。
蝶:形色黃白,大小不一,皆虫所化。山中,蝶大如掌,采色斑烂。子即山蚕也。
萤:《诗》名熠燿。今名萤火虫。《月令》:季夏,【略】腐草(化为)[为萤]。至夜有光。唐·[李]子卿有《水萤赋》,谓是水虫所化。
蝉。
螬:一名蛴螬。生粪土中。
又 蜻蜓:六足,四翼。群飞水际。《尔雅》谓之负劳。
两栖动物
水族之属:
哈什蟆:形似蛙,可食。
又 蛙:即鼃,一名田鸡。有蛤化为鹑,土人呼为青蛙。
爬行动物
水族之属:
鳖:俗呼团鱼。
鸟类
禽之属:雉,【略】,野鸭,蒲鸭,树鸡,鹳。
鹑:性喜斗,俗呼鹌鹑。
练鹊:似鹊而小,黑褐色,俗呼长尾练。
黄鹂:则《诗》之黄鸟,一名仓庚,俗呼黄鹂。
慈乌:色黑,能反哺者,俗呼老鸦。
鹊:俗呼略鹊,一名灵鹊。开户必背太岁。如岁多凤,则巢下。
鹡鸰:青灰色,尖尾,长喙,颈黑,腹下白。飞则鸣,行则摇尾。诗人取以验兄弟急难之意。
鹭鸶:《诗》咏振鹭,即此。林栖,水食。洁白如雪者,白鹭。又有紫鹭,碧鹭。种类,大小不一。
鹰:《礼记》:季夏之月,鹰乃学习。孟秋之月,鹰乃祭鸟。一名鷞鸠。
雕:似鹰而大,色黑。《山海经》谓之鹫。其品不一。上等,色黑者,曰皁雕。花纹,曰虎斑雕。黑白相间者,曰接白雕。小而花者,曰芝麻雕。[动物制造]:羽可为箭属。
鹘:《正字通》:鹘多义。冬撮鸟之盈握者。夜[以]燠其爪掌,[左右易之,]旦[即]纵之。《禽经》曰:鹘不击胎。
鹞:曰鹯鸟,曰隼,■■■风。《本草·释名》云:鹰,小为鹞。《列子·天瑞篇》:鹞为鹯,鹯为布谷,久复为鹞,此物变也。
鸢:鸱类,亦名鹞鹰。《续博物志》:今之纸鸢,引丝而上,令小儿张口望视,以泄内热。
鱼鹰:大于鸦。色黑,钩嘴,食鱼。一名钓鱼郎。
燕:有二种:俗呼巢于檐下者,为家燕,于屋内者。(为)山燕,秋后,■蛰山厓之内。至春,始来。来去吉,以社时,故曰社燕。
鸽:依人鸟也。来去无定。一名鹁鸽。
雀:依人小鸟。俗呼家雀。
戴胜:铁黑色,尾有岐,嘴青色,顶有毛,角如戴花。《月令》:季春,戴胜降于桑。
鸠:毛色,大小不一,通呼斑鸠。
又 鹪鹩:《诗》谓之桃虫。似黄雀而小,青斑,长尾,喙利如锥。取苇花为巢,最工致。焦(贡)[赣]《易林》曰:桃虫生雕,即《诗》拚飞维鸟之说。今俗呼为巧女。
啄木:《尔雅》曰鴷,啄木。嘴如锥,长数寸,形色,大小,绿黑不一。诸鸟,舌皆根于喉,而藏于咮,惟啄木舌根通脑后,舌尖引之逾长。树中蠧虫虽潜穴隙,皆能钩取食之。俗呼啄木官子。
铜嘴:比雀而大,色灰,黑喙,青黄如铜。
锡嘴:嘴白。
铁嘴:形类窝蓝,无角顶。
蜡嘴:喙如黄蜡。畜之,可为玩,即桑扈之类。
金翅雀:色黄,善鸣。
靛雀:大似瓦雀,靛色。
蒿雀:多伏蒿间。
鸱鸺:身大,色黑黄而斑。昼目无见,夜则明。其头如猫,俗呼夜猫子。恶闻其声。
柳叶儿:色淡绿,小如指。
串柳儿:类柳叶雀形,微大。
凤头鸟:一名阿蓝。韦昭谓之鴳扈。有毛冠者,曰凤头。《吕览》:鴳,一名冠雀。是也。小者曰清水,又曰叫天。《尔雅》谓之鹘鸼,尾短,多声。
千里红:顶有红毛,喜食苏子,俗呼苏雀。雪后即来。
铁背雀:大于家雀,灰色,尾分两白翎。
铁脚:雀之大者。爪坚如铁。
哺乳动物
禽之属:
蝙蝠:《尔雅》谓之服翼。昼伏,夜出。
又 兽之属:
野驴:似驴而色驳,鬃尾长。
山羊:生山中。似羊而大,善登山。皮灰黑色,俗呼悬羊。
野猪。
蜜狗:喙尖如狗。尾黑,可饰盔缨。
虎,[动物制造]虎骨可熬胶。
豹:似虎而小,白面团头。白者,曰白豹。黑者,曰乌豹。文圆者曰金钱豹,最贵重。文尖长者,曰艾叶豹。
熊罴:小者,曰熊。大者,曰罴。一云罴似熊,黄白色。今山熊头不一,有人熊,猪熊,猴熊,狗熊诸名。
麋鹿:《月令》:仲冬,麋角解。仲夏,鹿角解。本二物,今通呼曰鹿。有花者,曰梅花鹿。大者,曰马鹿。
狍。
狼:皮毛青白者贵。国朝品官坐褥冬用皮,有定制:一品用狼,二品用獾,三品用貉,四品用山羊。五品以下,用白羊皮。公侯极品,用虎豹皮。
獐鹿属,无角。即《诗》:麕。脐,麝香,[动物制造]麝香香獐脐。猎者获之,急取其脐。迟,恐吞食。因之宝贵。
豺:足似狗,瘦如柴。《月令》:豺祭兽,即此。
獾:似狗而矮,体肥行钝,皮宜裀褥。
貉:状如狸,性好睡。
野狸:狐类。口方,色苍黄有斑,似猫善搏,俗呼野猫。
狐:色赤,似狸而大。夜击之,火星迸出。毛极温暖,集腋为裘尤贵重。
沙狐:身小,色白,腹下皮集为裘,名天马皮。颏皮,名鸟云豹。
银鼠:毛色洁白。皮御轻寒。
灰鼠:灰白为上,灰黑者次之。
鼬鼠:俗呼黄鼠狼。其尾可以作笔。
香鼠:小于鼠,能捕雀。
鼢鼠:形似鼠而大,常穿地以行。《礼》云田鼠,即此。
猬似鼠。有毛刺,脚短,尾长。物犯之,则形缩,毛张如集矢。俗呼刺猬,[动物制造]皮可为药。
松鼠:苍黑色,大尾。好食栎果。小者,不过三寸,通身豹文。
兔:《礼记》谓之明视。
跳兔:前足寸许,后足近尺。《尔雅》谓之蹷。
又 水族之属:水獭。
清宣统二年《长白汇征录·物产·动物类》
软体动物
药品目录·鳞介昆虫部:
真珠:《纲目》:甘咸,性寒。谚云:上已有风,梨有虫。中秋无月,蚌无珠。其质感水精而孕,故能制火。入心肝二经,镇心安魂,坠痰去翳。一切疮毒收口生肌,功效极良。药中上品也。满洲自古产珠,惟长属一带无多,亦甚少巨者,故采得亦无定值云。
甲壳动物
鳞介族:
蛤蛣:形如螃蟹,前爪甚长,尾短而细如蝎虎状。味美,可食。
蛛形动物
鳞介族:
蝎:《说文》云:虿尾虫也。葛洪云:蝎前为螫,后为虿。按:蝎尾垂芒,其毒在尾。辽地严寒,此物少生,不如内地为多。
昆虫
鳞介族:
蜜蜂:蜂尾垂锋,故谓之蜂。蜜蜂之锋不甚毒,长股,短翅,飞声作响。冬居穴中,春出采花蕊甜质以酿蜜,作用甚宏。远东产蜜,盛行內省。长境山岩林木间,往往有之。土人如能加意收养,当更繁衍而获厚宝焉。
蚊:一作蟁。从昬,从虫。以虫之昬时出现者。《说文》云:蚊长吻如针,啮人,飞虫也。木境蚊虫较关內为大,土人呼为小咬。喙最毒,所啮之处,肌肤高肿,数月不消。故人多燃桦油,以防之。
蛱蝶:美须,大翅,枼枼纷飞,有媒介诸花之用。《博物志》云:蝶之发生分三期:第一期,从卵孵化。第二期,成蛹。第三期,成虫。一名蝴蝶,有草蝶,水蝶之分。长境,当仲夏之交,山岩多花蝶,亦繁盛。种色之佳,不減內地,亦边荒特色也。
鱼类
鳞介族:
鲤:鳞有文理,故曰鲤。无大小,皆三十六鳞。色鲜,味美,为诸鱼之冠。长白地濒鸭绿,鱼类甚伙,所产之鲤不及内省为多。
鲂:《释名》谓:鳊鱼。小头缩项,高脊阔腹,扁身细鳞。其色青白,腹内有肪,味最美。肪,音房,脂也,肥也。按:鸭绿江中,肥而美者,为鲂鱼。
鲫:《埤雅》云:鮒鱼,旅行以相即也。形似小鲤,色黑而体促,腹大而脊隆。大者祇至三四斤。喜偎泥,不食杂物。其肉美厚,补人脾胃(9)。
鲢:《释名》谓:即鲢鱼。好群行相与也。头小,形扁,细鳞,肥腹。其色最白,失水易死,故亦谓之弱鱼。
鳙:鱼之庸,常以供鳝食者。汉郑康成作溶鱼,味溶淡,故也。其目旁有骨,名乙骨。《礼记》云:食鱼去乙,即指鳙鱼而言。或谓,海上鳙鱼,其臭如尸,海人食之。是,或别有一种欤。
鳜:一名水豚。《本草》:李时珍曰:鳜,蹶也。其体不能屈曲,如僵蹶。鳜文斑如织花之罽,味如豚,故名水豚。春时,食之最肥美。
鳢:《本草》:李时珍曰:鳢首有七星,夜朝北斗,有自然之礼,故曰。鳢能蛇交,性至难死,犹有蛇性也。形长体圆,头尾相等,细鳞,黑色有斑点,有舌有齿,形状可憎。南人有珍之者,北人恶绝,不常食。道家指为水厌,土人所谓七星鱼,是也。
鳗鲡:《释名》谓:白鳝。《本草纲目》谓:蛇鱼,干者为风鳗。按:此鱼有雄无雌,以影漫于鳢鱼,其子附于鳢着而生。故许氏《说文》谓:鲡,与鳢同。其漫于鲤而生者,曰蛇,曰鳝。象形也,而究非鳝鱼也。
鳝:《释名》:黄,腹黄故也。形似鳗鲡而细长,赤似蛇而无鳞。绿江中有青黄二色。青质黑章,体多涎沬,色虽恶而味殊美。又有一种蛇变者,名蛇鳝,有毒害人。用者,当细审之。
鯼:《本草》:李时珍曰:鯼生江湖中。体圆厚而长,似鳡鱼而腹稍起,扁额,长喙,口在颔下,细鳞腹白,背微黄色。亦能啖鱼。大者,二三十斤。按:长郡多韩侨。韩人所售之鱼,多类此,但无甚大者。
鳟:《说文》:赤目鱼也。孙炎云:鳟好独行,故字从尊。身圆而长,赤脉贯瞳,青质赤章。好食螺,蚌,善于遁网。土人云:鸭绿江中有红目鱼,然鱼肆陈列多模糊莫辨。按:其体则似有鳟鱼云。
青鱼:《本草》:李时珍曰:青亦作鲭。大者名鱼,生江湖间。南方多有,北地时或有之。身长而色青,其头中枕骨疏落而坚硬,南人有用作梳,篦者。
爬行动物
鳞介族:
蛇:纡行蜿蜒,色类甚伙。《尔雅翼》云:蛇,草居,常饥。(饱食,则脱壳)[每得食稍饱,辄复蜕壳。]《埤雅》云:蛇以眼听。本境蛇多黑色,丛林中有。大至丈余,围可盈尺者。草甸,冈坡在在多有。冬蛰,春出,毒恶为甚。
鸟类
鸟族:
鸿:即雁也。以其多集江渚,故曰鸿。鸿字从江,从鸟。《诗疏》云:小曰雁,大曰鸿。鸿者,大也。状似鹅而羽翮疏长,善飞,遍身漆黑如乌。汉,唐书载有五色雁,今则罕见之。按师旷《禽经》:鳱,。张华注云:皆音雁。冬则适南,集于水干,故字从干。春则向北,集于山岸,故字从岸。雁为阳鸟,冬南翔,夏北徂,皆从阳也。故孳育于北,而终年飞振不休。古人豢以为媒,礼敦奠雁。今则否。
鹄:鹄鸣声:晧晧,故谓之。鹄大于雁,羽毛白泽其翔极高。所谓:鹄不浴而白,一举千里者,是也。李时珍曰:有黄鹄,丹鹄,出辽东及湖海江汉之间。《释名》谓:鹄为天鹅。天者,亦大之义也。
鹰:鹰以膺击,故谓之鹰。其顶有毛角,故又名角鹰。性爽猛,故又名鷞鸠。《禽经》云:小而鸷者,皆曰隼。大而鸷者,皆曰鸠。《尔雅翼》:云:在北为鹰,在南为鹞。一云,大为鹰,小为鹞。《梵书》谓之嘶那夜。李时珍曰:鹰出辽东者,为上等。北方及东北者,次之。北人取雏豢养,南人媒取其大者用以围猎,攫击兔属。其毛色苍黑,嘴爪皆如利钩,飞扬神速,所至披靡,莫能当其锋焉。
雕:雕似鹰而略大,尾长翅短。悍戾异常,空际盘旋,无微不睹,能搏鸿,鹄,犬,豕之属,人莫可驯。致之时,亦弋获,用羽制扇。长白山谷中,往往有之。春秋,则翱翔腾击。冬则伏。
鸱:即《诗》所谓鸢也。其声叱咤,故谓之鸱。似鹰而稍小,尾如舵,善高翔,捕雀而食。《尔雅》谓之茅鸱,俗呼老鸱。
鸮:鸮与鸱,二物也。周公合而咏之,后人遂以鸮鸱为一鸟,误矣。按:鸮即枭,猫眼,狗脸,毛色黄杂,状如母钱而小。昼不见物,夜则飞行,捕鼠,雀食。性狠恶,生而食其母。鸣声络络如笑,不祥鸟也。古人于夏至殛之,故其字从鸟,从木首,在木上取。见其则杀之义。
鹗:鹗状可愕,故谓之鹗,亦雕类也。李时珍曰:鹗,土黄色,深目好峙。雄雌相得,交则双翔,别则异处。能翱翔水上,捕鱼食。江表人呼为食鱼鹰。亦啖蛇。《诗》云:雎鸠,即此。并言:其亲唯健,故谓之雎。长白江洲间,多有此鸟。
莺:嘴尖,眉黑,爪色红青,遍身黄如甘草,羽及尾有黑毛相间。拂柳穿花,鸣声圆滑。《本草》云:冬月,则莺藏蛰入田塘中,以泥自裹如卵。至春,始出。《荆州志》云:农人冬月于田中,掘二三尺,得土坚圆如卵。破之,则鸟在焉,无复羽毛。春始生羽,破土而出,故莺身之味颇臭。曰苍庚,曰商庚,曰鹜黄,曰离黄,曰鶹,曰鹂庚,曰黄粟留,曰楚雀,曰黄袍,曰搏黍,曰黄鸟,曰黄鹂,皆莺之名称也。长属地寒,节候较内省为迟,此鸟发声最晚。
燕:《释名》:乙鸟。乙者,其鸣自呼也。《说文》:元鸟。元,其色也。大如雀而身长,两口丰颔,布翅歧尾。鸣声,上下飞舞不停。营巢,避戊已日,能知休咎。春社来,秋社去。其来也,衔泥巢于屋宇之下。其去也,隐身蛰于窟穴之中。或谓,其秋后即渡海,谬甚。长属之燕,仲夏始见,节候使然。
乌:乌篆文象形,即鸦也,一作。《禽经》云:鸦,声哑哑,故谓之鸦。此鸟初生,母哺六十日。长则反哺六十日。故有慈鸟,孝鸟之称。李时珍曰:鸟有四种:身黑,嘴小,反哺者,慈鸟也。似慈鸟而嘴大,腹下白,不反哺者,鸦乌也。似鸦乌而大,白项者,燕乌也。似鸦乌而小,亦嘴,穴居者,山乌也。按:乌种色稍殊,性皆贪鸷,鸣声哽咽不朗畅,故人多恶之。长地之乌,较内地为稀,地寒故也。
鹊:鸣声:瞄瞄,故谓之鹊。一名飞驳鸟,一名喜鹊,其色驳杂,故曰驳灵。能报喜,故曰喜鹊。性恶湿,故曰乾鹊。大如鸟而长尾,尖嘴,黑爪,白腹,背含有绿毛相间。上下飞鸣,以音感而孕。至秋初,则毛毯,头秃。俗云,牛女会于七夕,用鹊填河汉之桥。其说荒诞。盖鹊经暑热而后,毛有鼎革故耳。
翠鸟:大如燕,喙尖而长,足红而短,背毛翠色,翅尾黑色。亦有斑白者,俱能水上取鱼。《释名》谓水狗,鱼狗。《禽经》谓鱼师,翠碧鸟。盖谓此鸟能害鱼,故以此类命名。李时珍曰:处处水涯有之,亦翡翠鸟之类也。长属濒江所产翠鸟,其文彩亦斐然可爱。
雀:短尾小鸟也。字从小,从佳。佳,音锥,解作短尾。《释名》谓瓦雀,宾雀。盖以雀息檐瓦之间,如宾客然。俗呼老而斑者,为麻雀。小而黄者,为黄雀。其性最淫,卵生。群飞田间,于禾稼熟时为害尤甚。
野鸡:《释名》即雉也。汉·吕后名雉,高祖改雉为野鸡,其实鸡类也。直飞若矢,一往而堕,故字从矢。斑色,绣翼。雄者文采而尾长,雌者文暗而尾短。故《尚书》谓之华虫。《曲礼》谓之疏趾。长地,野鸡极多。猎取烹食,味嫩而美。冬令,尚可售之他方。
又 凫:《释名》野鸭。《诗疏》谓野鹅,沉凫,即俗呼水鸭,是也。短羽,高飞。江海湖泊中皆有之。似鹂而小,杂青白色,背上有文,短喙长尾,卑脚红掌,水鸟之谨愿者也。此物喜暖,盛产于南省。长境虽地濒鸭绿,间而有之。
哺乳动物
兽类:
虎:《说文》:虎,百兽之君也。《风俗通》谓:虎乃阳物,百兽之长。按:虎状如猫,大如牛,黄质而黑章,锯牙而钩爪,须健而尖。舌长大,倒生芒刺。目光若电,吼声如雷,风从而生,百兽震恐。《易卦通验》云:立秋,虎始啸。仲冬,虎始交。或曰:月晕时,乃交。又云:虎不再交,孕七月而生子。白山一带,产虎为多。据日本调查,谓与孟加拉地方之虎同种。自头至尾,长九尺余。猎者以其皮骨输出远方,颇获厚资云。
豹:《本草》引《禽虫述》云:虎生三子,一为豹。按:豹似虎而略小,俗谓能食虎。盖其性暴,敢与虎斗也。毛赤黄,间有黑色。其文尖长如艾叶者,曰艾叶豹。有黄文如线者,曰金线豹。冬至后,黑斑内生有黄毛,外圆而中空如钱者,金钱豹。其皮质稍薄,不及虎之美。长人终岁猎获之数与虎等。惟价值次之。
熊:熊大如豕,而猛憨多力,虎亦畏之。遇人,则人立而搏噬,故俗谓之人熊。竖目黄睛,睫毛遮蔽如不见物,土人因名黑瞎子。庞然蠢物,重可千斤。然升树,攀岩,异常轻捷。冬时,蛰伏树孔中,不出觅食,饥则舐其掌。俟春暖,则横出攫搏。喜食松子,蜂蜜及含有甜质之物。土人于禾稼成孰时,苦熊为甚。盖熊性贪残而褊急,群入属黍田中,意扬扬在吞尽而止,以左右爪相攫取,挟于腋下。然伸臂物堕,则不计也。自谓满载,而出顾所获者,仅三五。因而愤怒,复入田间,连茹拔茅,肆行践踏,折落一空,害何可堪。态之愚,于此可见。按:熊胆入药,最良。有铜胆,铁胆之分。熊掌味最美,居八珍之一。其皮革厚,猎户见之未,敢轻于一发云。
罴:类熊而色微黄。陆玑谓罴为黄熊,是矣。头长,脚高,动作一与熊同。或云,罴即熊之雄。长白熊多,而罴少。
鹿:《释名》即斑龙。按《乾宁记》云:鹿与游龙相戏,必生异角。则鹿之称龙,或以此欤。马身羊尾,长颈高脚,性淫而乐。群食则相呼,行则同旅,居则环角外向,卧则口朝尾闾。喜食龟,能别良草。清洁自爱,不与恶畜伍。《埤雅》所谓仙兽者,是也。其贵在角。《本草》云:牡者有角,夏至则解。大如小马,黄质白斑,俗称马鹿。牝者无角,小而无斑,毛杂黄白色,俗称麀。鹿孕六月而生子。今人谓黄色白斑为梅花鹿,其茸角最佳。色苍无斑者,为马鹿,其茸角次之。统以近夏至日获之,为良。至于鹿胎,鹿尾,鹿鞭,均入药品,为用甚广。长白猎户岁入,以此为大宗计。终所获牝牡,价值约四千余金。
麋:鹿属也。《本草》云:麋似鹿而色青黑,大如小牛,肉蹄。目下有二窍,为夜目。南方准海边最多,千百为群。牡者有角,十月取之。鹿喜山而司阳,故夏至解角。麋喜泽而属阴,故冬至解角。按:日本查谓,满洲出麋。本境猎户则不知有十月取之说。
豺:《埤雅》云:豺,柴也。俗称,体瘦如豺,是矣。其形似狗而色颇白,长尾细体,前倭后高。毛象狰狞,健猛多力。食小兽并喜食羊。其肉腥臭,不可食。皮质薄,无甚用处。
狼:《释名》称毛狗,谓其毛色如狗也。锐头尖喙,白额骈胁,高前广后,腰细而小。性最贪,喜肉食。皮厚毛长,可作御寒之物。惟产虎豹之区,狼则远避。故长人所猎,岁值不过数百余金。
獐:《释名》:即麕也《本草》。苏颂曰:獐类甚多,麕乃总名。有牙者,有无牙者,有牙出口外者,均不伤人。秋冬居山,春夏居泽。似鹿而小,无角,黄黑色,皮细软,胜于鹿皮。或曰:獐亦有香如栗子,能治恶疾。李时珍曰:獐无香。有香者,麝也。谓獐有香,误矣。
麝:麝之香气远射,故谓之麝。其形似獐而小,黑色。常食栢叶,又噉蛇,蝎。其香在阴茎前皮内,别有膜袋裹之。或谓,其香在脐。长白所获,岁值无几。盖麝以南省,西地为良。长产无多,其香亦次。
野猪:形如家猪,然肥大可千斤,牙长出口外,性憨力猛,群行觅食。猎人惟敢击其最后者,后者殪,则前者■行不顾。若击其在前者,则群相散,搏以伤人。其肉色微赤,味胜家猪,牝者尤美。皮革料坚厚,为用甚广。
山羊:《释名》:即野羊。《图经》谓:■羊■角有节殊■大,不入药品。有谓山羊为羚羊者。按:羚羊之贵在角,山羊之贵在血。《本草》谓:其角有卦痕者,为羚羊。无者,为山羊。李时珍曰:山羊有二种:一种大角盘环,体重至百斤。一种角细者,谓之宣羊。本境山羊较家羊为大,其血最热,有散淤止痛,滋阴补血之功用。近今价值颇昻,惟长属所产无多,猎者所得岁值约三四百金。盖山羊以滇,蜀,粤产为良。辽产,惟销本省。
獾:《释名》:狗獾,蜀人谓之天狗。穴土而居,形如家狗而脚短,食果实,草子之属。肥大多脂,其脂油能疗治烧疮,肉亦甘美,皮质脆而光滑,有用作褥者,然暖度则少差焉。
獭:獭状如犬,颈长似马,四足俱短,头与尾皆褐色,若紫帛然。大者,自头至尾,长三尺余。有山獭,水獭,海獭数种。《正字通》云:山獭性淫毒,山中有此,牝兽皆避去。
又 海獭:生海中,毛入水不濡。李时珍云:今人取其毛为风领,亚于貂。水獭生溪边,食鱼。居水中,亦休木上。王氏《字说》云:水獭于正月,十月,两祭鱼。一说,谓獭取鱼以祭天也。皆报本反始之意。长白所产无多,有山獭,水獭否之分,二种均不多观。
狍:一作麃。《说文》云:麠属。麠,大鹿也。按:狍形似鹿而无角,毛色苍黄。皮可障潮湿,肉味平甘,可作脯,亦野味之一也。
貂:许慎《说文》云:貂鼠尾大而黄黑,出零丁国。即今辽东,高丽诸地。其鼠大如獭,而尾粗如狐,毛深寸许。用皮为裘,帽,风领等物,最能御寒。遇风更暖,着雪即消,入水不濡。《本草》谓:尘沙眯目,以裘袖(枚)[收]之,即(出)[去]。诚毛革中之奇品也。白山左近,森林荫翳,产貂尤佳。有黑色,赤鲜褐色数种。以毛皮之浓淡,分价值之高低。且亦因其居处,异其毛色。按:产于松彬之林者,毛带黑色,品格最贵。栖于白杨之林者色,稍鲜明而品格次之。产落叶松及五叶松之林者,毛皮极鲜明而品格为下。其次于貂鼠而毛皮亦重贵者,为栗鼠。然类貂,惟多见者,能辨之。《释名》谓:貂鼠即栗鼠。《尔雅翼》注谓:貂鼠即狗,均系笼侗言之,尚未辨及纤微云。
灰鼠:似鼠而尾大,毛长,色如土灰。制裘甚轻,然暖不及狐。生山谷中,群出觅食。挚鸟,悍兽往往见而搏噬焉。长属甚产此种,惟皮质较吉,江两省少逊云。
狐:尖鼻大尾,后脚长而行速。腋毛纯白,谓之狐白。皮毛制裘,轻暖,故世尚狐裘云。
狸:《释名》谓:野猫。穴居,薶伏之兽也。黄质,黑斑,毛甚脆嫩,其肉味臭。食虫,鼠及草根。以其状类虎,故俗称虎狸,是矣。
猞猁狲:猿属而体小如猫,脸如狗,嘴尖似狐。毛色微黄,含有白针,极其滑泽,较狐皮尤佳。产于三姓为多,长白间或有之。
兔:篆文象形,一云吐而生子,故曰兔。有苍白黑各色。大如狸,然皮毛质脆,可制笔。用以制寒,不甚坚致也。
山狗:身长尺余毛,色黄者最伙。形类小犬,行则成群,足捷善走,山兽皆畏之。每遇兽,则一呼嗥皆至,围而食之。须臾食尽,余则埋之。土人唤为山炮手,亦曰豺狼狗子。长郡左近最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