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年,我的次震区采访

年,我的次震区采访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今天是2011年5月12日,今天的映秀的天气是多云,今天是我这次来到四川的第29天,今天也创造了我历次外出采访的最长纪录。2009年4月26日,一场特殊的集体婚礼在北川羌族自治县吉娜羌寨举行,婚礼上的20对新人中,至少有一方的配偶是在地震中遇难。如果说,我的工作得以延续并提升,也正是得益于一次次四川震区采访中的反思与感受。

□首席记者 穆云平

今天是2011年5月12日,今天的映秀的天气是多云,今天是我这次来到四川的第29天,今天也创造了我历次外出采访的最长纪录。

如果再往前推算,今天,是3年里我第6次来到同一个地方采访,这在以往任何采访中都不曾发生过。6次四川采访,时间总计120天,这意味着,3年时间里,我一共有4个月时间是在震区度过的。这样的经历,放在任何一个记者身上,也并不常见。

于是,我对于四川震区,产生的内心感受便格外强烈;四川震区对于我,带来的人生经历就显得分外不同。

从一个记者的角度,6次震区采访是一次与众不同的职业体验。

从一个普通人角度,6次震区采访更是一段值得珍藏的人生记忆。

众志成城

采访时间:2008年5月12日—2008年6月3日,共计23天

报道主题:5·12地震爆发

地震发生之后,我在第一时间便被派往了四川。其实在出发之前,我根本没有去过汶川、北川等地方,当时甚至连它们的名字都闻所未闻。不过,当这些地方一点点留下了我的足迹之后,它们也就渐渐成为我人生的一部分。

当时地震已经造成了前往成都的航班停飞,我最终是从一对暂停去重庆度蜜月的情侣那里,得到了一张机票,才顺利出发的。到达重庆的时间已经接近午夜零时,我又包乘一辆出租车,连夜赶往四川,这是当时从各地赶来的记者的共同选择。

5月13日清晨5点多,当我登上都江堰市的土地时,也成为从辽宁来到四川震区的第一个记者。至此,我的震区采访开始了。

其实就像人的存在,必须要有“血性”来支撑一样,一个国家遭遇危难的时候,也必须依靠着“血性”来度过。四川地震,就是我们这个民族又一次迸发出血性的时刻。

我当时在四川的采访地点遍及了汶川、北川、都江堰、阿坝州、什邡市、绵竹市、绵阳市、安县、德阳市、江油市、唐家山堰塞湖等地,沿途所见,既有陌生人的解手相救,也有朋友间的患难与共,从国家领导人到解放军消防官兵,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志愿者到全国各地的医务人员,每一个人的脸上,每一个人的心中,无不洋溢着战胜灾难的必胜信念。

后来,我曾用12万字的篇幅来回顾当时的采访过程,对于采访见闻,一个最大的感受,就是这场突发的地震灾害,使我们全民族结成了空前的众志成城的凝聚力。我作为一个普通记者,能够参与并感受,这是一种工作和人生的双重收获。

那时候,只有身处其间才会知道,工作、采访、写稿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东西,那种从精神层面对人的感染,才是让我终生难忘的。

坚韧前行

采访时间:2009年1月16日—2009年2月3日,共19天

报道主题:震后的第一个春节

在2009年春节前夕,因为有感于春节对中国人的独特意义,我和本报另一名摄影记者,共同来到了四川。

四川的冬天较之我们东北有所不同,因为房间里面没有取暖设施,这使得我俩极不适应。但是震区人的内心却是暖烘烘的,地震之后的第一个春节,他们感受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温情。

这种温情,就包括了来自辽宁的援建。

当时,安县被确定为辽宁省的对口援建地区。于是,从花荄中学到安县人民医院,从五路口商业区到辽园居民社区,无不倾洒着辽宁援建者的汗水。这些地点,也成为我们到达之后采访的重点对象。

在采访过程中,时任安县县委书记王黎得知我们到来,不仅盛情接待,提供采访上的便利,还主动通过本报向辽宁人民拜年问好。

安县的一名普通出租车司机韩开林,执意把我们请到家里,提出一起过年。

其实安县的变化、安县人的态度,正是当时整个四川震区的缩影。离开安县之后,我们又取道北川,先后见证了北川新老县城、擂鼓镇农贸综合市场的改变与复兴。

除夕之夜,我们更是受到吉娜羌寨热情的北川人的接待,他们以民族的特有方式与我俩共同欢度春节,他们拉上我俩跳起了羌族舞蹈锅庄……

也正是在吉娜羌寨,我第一次与前来视察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无限接近,在他斑白的鬓角间,我感受到了国家最高领导人对震区人民的关切。这种关切,使得震区人民在震后第一个春节便开始了坚韧的前行。

重建成长

采访时间:2009年4月16日—2009年5月12日,共28天

报道主题:地震一周年

2009年4月26日,一场特殊的集体婚礼在北川羌族自治县吉娜羌寨举行,婚礼上的20对新人中,至少有一方的配偶是在地震中遇难。于是劫难中存活下来这些人,在当地政府组织撮合下,重新走到一起,组成了家庭

这就是震区的重组家庭。

地震一周年的时候,重组家庭虽然只是我的多篇报道中的一篇,但它却延续了一个相同的主题,那就是重建。

四川震区的重建,不仅表现在家庭重建上面,还包括建筑重建、心理重建、制度重建等。从2009年4月16日抵达四川,来自方方面面的重建,就一下子展现在我的面前:从北川新县城的规划开工到基层干部的火线补缺,从政府机构的非常重组到震区人民的心理援助,一年前大地震遗留下的创伤,正在方方面面的重建中慢慢抚平。

事实上,透过这些重建工作的开展,我在震区看到的更是国人的成长。震后这一年来,中国的志愿者群体得到空前壮大,中国的应急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中国的80后一代开始成熟,中国政府有了更加强有力的领导……

这些变化,正是通过大地震之后的重建工作得以展现的。作为一名记者,我在四川震区现场所看到的,正是震区得以迅速恢复,中国得以继续发展的基石。

冷静反思

采访时间:2010年5月5日—2010年5月12日,共8天

报道主题:地震两周年

当地震两周年悄悄临近的时候,四川震区的重建工作已经有了基本的雏形,于是,围绕着重建之后利益的分割以及制度的完善,大地震发生之初的热情开始消退,一些并不积极的因素逐渐显露出来。

2010年5月5日,在进行广泛的信息搜寻之后,我又一次踏上了四川震区,这是地震两周年的报道,更是地震两周年之后对震区的冷静反思。

我的反思主要集中在新县城利益的分割、重组家庭现状、政府重建后面临的问题等几个方面。通过采访,我在出发之前的预想就越来越清晰:一个地区的重建,正如同一个人的成长,到了一定阶段,就会必然出现各种问题。

这,就是成长的代价。

于是,我开始把报道集中在发现问题以及如何解决问题上面。记者的工作意义,并不在于破坏,而是在于提出建议。如果说,我的工作得以延续并提升,也正是得益于一次次四川震区采访中的反思与感受。

孩子的使命

采访时间:2010年8月19日—2010年9月1日,共13天

报道主题:北川中学开学

中国的任何一所学校,都不会像北川中学那样受到如此多的关注。其中的原因,既有大地震中北川中学遇难了数量众多的师生,也有中央领导多人多次分别来到北川中学视察。

同时,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北川中学的重建,是在中国侨联组织下,集合了众多海内外华侨的力量而建成的。于是,当新北川中学在2010年9月1日开学时,我又一次提前来到了北川。

事实上,在我提前10天到达的时候,北川中学就已经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准备工作。在现场,让我惊讶的是,北川中学的准备,并不是刻意为之,在校的师生们,一直在用一种发自内心的参与感,默默地为新学期开学而忙碌着。

这种参与感,主要是来自对新学校建成后的满足以及对地震中逝去的师生们的追思,那是一种混杂着满足与悲伤的复杂情绪,于是,随着开学时间的越来越近,这种情绪最终升华成了“努力学习,报效国家”的崇高使命感

关于这种使命感,主要是来自侨联、侨胞在重建北川中学过程中花费的巨大心血,这让孩子们感觉到了压力,于是中国侨联主席林军接受我的专访时,特意进行了说明。他的话语朴实而深切,他说,他不希望孩子们背负沉重的负担,他只希望孩子们能够快乐、健康地成长。

其实,这何尝不是所有关注北川中学发展的国人的想法呢?

四川再起

采访时间:2011年4月15日—2011年5月12日,共29天

报道主题:地震3周年

当地震3周年即将到来的时候,其实也意味着国家对口援建政策接近了尾声,于是围绕着重建工作的展开情况,我和同事开始了地震3周年的采访报道。

我们首先把目光投向辽宁的对口援建地区——安县。

此时的安县,已经与3年前地震发生时截然不同,在辽宁援建者的努力下,它变成了一座崭新的县城。现任安县县委书记赵迎春把安县称作辽宁的第45个县,这既是对辽宁援建者工作的认可,更是对安县未来发展的憧憬。

其实安县的建设情况,只是四川震区3年后变化的一个窗口。在北川新县城,地震时遭到家园倾覆的居民们住进了崭新的楼房,商业街的开通,吸引来了大批的游人。

在都江堰,倒塌的房屋重新修复一新,旅游城市的标签再次成为了它的名片。

在绵竹市,当年的板房区已经拆除,俨然的房屋成为了居民们新的归宿。

3年之后,四川已经能够再起。3年以来,我伴随着震区的采访而成熟。

岁月更迭使我年长了3岁,但是岁月的积累却增长了我的见闻与感受:通过震区的发展变化,我看到的是人的价值得到了最大体现,这是我们国家的幸事,也是一个社会的幸事。今天是5月12日,今天我的这次震区采访将要结束。今天的映秀的天气虽然是多云,但是今天我能看到的却是映秀街道上一排排崭新整齐房屋。今天,是一个结束,但更是一个开始,让我们一同去开始。

(原载于《华商晨报》2011年5月12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