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票决局级一把手

票决局级一把手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此之前,鞠兆喜担任丹东市委组织部干部处处长,有着23年组织部工作的经历。其中:市卫生局局长人选6人,科技局局长人选17人,市外事办人选7人,团市委书记人选4人。辽宁省党代表、元宝区委老干部局局长季凤龙本次是以党代表的身份见证整个票决过程的。从正式发布公告到票决只有一个月的时间,而每个参加竞争的人选均有自己的日常工作。

□首席记者 丛治国

2012年5月4日是拟任丹东外事办公室(侨务办公室)主任人选栾春新公示期的最后一天。

做了6年的丹东边境经济合作区管委会副主任、党委常委,在本次丹东市管局级干部的公开票决中胜出,尽管如此,栾春新仍然强调说:“公示期之后,还需要履行人大的任命程序,所以我现在还是合作区管委会的副主任。”

在到场有投票权的44名市委委员中,栾春新获得了25票,刚刚超过了应到会委员的半数,可谓险胜。

谈及刚刚过去的公开票决,给栾春新最大感触的并不是胜负悬于一线的结果,而是整个过程,“这是我参加工作以来,第一次经历这样的方式”。

决策者的改革意图

事实上,“第一次”不仅仅是栾春新的感觉,参与整个过程的丹东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鞠兆喜亦有相同的感觉。

在此之前,鞠兆喜担任丹东市委组织部干部处处长,有着23年组织部工作的经历。鞠兆喜告诉记者,以往的提拔市管干部方式,是经过少数人的提名,再经过相应的程序之后由市委常委会讨论,经过无记名投票决定干部任职。

这种方式已经在中国各个地方党委的干部任命中运行多年。随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改变传统的不甚公开透明、主要由少数人提名的格局,无法避免地成为各地探索改变的重点。

丹东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刘向阳介绍说,这种想法是丹东市委书记戴玉林在2011年年底提出来的,交由市委常委会讨论后大家一致通过。这种自上而下的改革意图,首先是按照中央的要求。刘向阳告诉记者:“这是我们探索党内民主的一种尝试,戴玉林书记说过,‘要在全市开展民主提名差额选拔干部,建立多数人在多数人中优中选优的干部选拔机制。’这种机制其实是稀释了市委书记的权力,因为按照惯例,市管局级干部的一把手往往是由市委书记提名的。”

这种模式不仅仅是将市委书记的权力下放给大多数人,让更多的人来参与甚至决定干部的任免,也在某种程度上淡化了组织部的权力。丹东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王丽娟认为:“这种方式既符合中央的要求,更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尽管我们是第一次做这个尝试,但并没有所谓失去权力的感觉,实际上,民主的过程就是下放权力的过程。”

工作思路明晰之后,作为职能工作部门,围绕如何制订一个有操作性、科学性的方案就成为丹东市委组织部首先解决的问题。

王丽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我们到外地学习考察,然后根据本地的特点形成了一个有效的方案,交给市委常委会讨论。根据工作需要,决定拿出卫生局科技局、团市委以及外事办4个一把手岗位。”

组织部提出的方案得到了所有常委的首肯,但刘向阳还是有自己的担心:“担心参与度不够。”

不过,当2012年3月28日,在丹东本地媒体上发布4个岗位的民主提名公告之后,立刻激发了干部群众的参与热情,共有29个基层组织和97名个人提出了34个人选。其中:市卫生局局长人选6人,科技局局长人选17人,市外事办人选7人,团市委书记人选4人。

这种参与热情,不仅让刘向阳之前的担心化为乌有,也让鞠兆喜始料未及,“我们也曾担心参与度不够,所以准备了相关的预案,即由组织部提名。但4个岗位有34个人选,也没用上我们的预案,而且从最后的结果看,这种模式拓宽了我们选拔干部的视野和选拔干部的渠道。”

不过,栾春新等34名竞聘者并不清楚这些。

实际上,直到3月初,栾春新才在一次非正式会议上从管委会主任那里听说了市里的意向,当时也没有明确说明将拿出哪几个部门。不过,对于这些处于45岁左右的干部而言,公开选拔局级一把手,无论对个人的进步还是对未来的发展,都提供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机遇。

王丽娟告诉记者:“组织部门首先按照选拔的资格和条件进行资格审查,将34个人选减少到27个。因为这次选拔中,科技局局长学历要求是全日制本科以上,卫生局局长要求具有医疗卫生工作方面的实际经验,而外事办主任要求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团市委书记因为工作的特殊性所以有年龄的要求,不符合这些要求的提名人选在资格审查时被列为无效提名。”

辽宁省党代表、元宝区委老干部局局长季凤龙本次是以党代表的身份见证整个票决过程的。季凤龙告诉记者:“如果条件允许,我也会报名,但我的学历只是大专,虽然学历不能完全代表能力,但既然是选拔,就应该有严格的标准。”

一位没有入围的人选表示:“尽管没有通过资格审查,错过了这么好的机会,令人遗憾,但组织部门认真负责的态度和一视同仁的做法,让我欣然接受这个事实。”

王丽娟介绍,对27名有效提名人选按1∶5的比例,由市委组织部门领导及干部处室负责人共计15个人根据有效提名人选和拟任岗位等多方面情况,以无记名投票方式差额选出参考人选名单,然后将人选名单交给由市委书记、副书记、组织部部长、纪委书记组成的5人小组,经过充分讨论酝酿,确定12名人选,即每个岗位保留3名人选。

实际上,在决出3名人选之前,每个岗位的报名者,对都有谁报名、有多少人等情况一无所知。

“好奇总是有的,但有纪律规定,所以我们也不去打听。”栾春新说。

鞠兆喜告诉记者,整体过程的工作安排严密而有序,“我们的工作方案既符合《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要求,又防止有任何的疏漏。比如,也就是在4月28日当天上午才由市委常委会通过差额票决,实现各职位人选的三进二。最后的8名人选名单,直至4月28日早上9时30分许,全委会公开票决大会的30分钟之前才出炉。”

稍微遗憾的是,整个票决过程的最初设计,曾经考虑现场直播给丹东所有市民,但因为转播技术的原因,直播未能如愿,最终采取的是录播的形式。

参与者的胜负心态

尽管正式交锋的票决已经过去多日,但无论是最后胜出的栾春新还是折戟的张涛,在提及各自的竞争者时,都称对方是“竞争伙伴”。

张涛是丹东市统计局副局长,本次竞聘的岗位是科技局局长。

张涛说:“按照传统方式,这些岗位往往是由市委领导提名,但这次领导能够放下这些权力,这种胸怀和胆魄是令人钦佩的。”张涛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事实上,对于这次公开的票决,张涛并不陌生,自称没有任何背景的他在2000年丹东的一次公开选拔中,就从一名教育工作者成为了统计局的局长助理,这种经历让张涛更相信此次票决的公开、公平、公正。

从正式发布公告到票决只有一个月的时间,而每个参加竞争的人选均有自己的日常工作。栾春新告诉记者:“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确定竞聘外事办主任后,就要考虑怎样才能将自己的能力,在很短的时间内展示给全体全委会委员,但日常的工作太忙,白天几乎没有时间去考虑,所以经常凌晨3点就起床,去考虑如何展示自己。”

从报名者到最后仅有的两名入选者,栾春新也从最初的自信满满到最后的庆幸不已。直到4月27日,最后的12名入选者才在组织部门开会,也就是在那天,每个职位的竞聘者才知道自己的对手是谁。栾春新说:“每个人都很优秀,另外两个竞聘外事办主任的一个有留美的经历,一个是有留学新加坡的经历,而且每个人都有很强的能力,也就是说,最后谁选上都是很正常的。”

在这次会议上,市纪委主要领导亲自讲话,对12名人选进行纪律诫勉,告诫每一名人选要绷紧纪律这根弦,不允许出现拉票等小动作。

王丽娟告诉记者:“这是底线,如果发现哪一个人选有拉票等小动作,无论多么优秀,也都要立刻取消其资格,不仅如此,这样的官员还要受到进一步的处分。”令人欣慰的是,整个过程未出现一个候选官员使出“盘外招数”。

每个竞选者发言的时候,其他人无法看到,栾春新是第五个出场的,没有脱稿,“因为丹东地处边陲,所以外事办格外重要。俗话说外事无小事,所以我选择念稿,因为在我们这个年纪,重要的是如何做正确的事情,而不是形式。”

对栾春新来说,因为管委会的工作曾经多次参与过重大外事活动,可真正面对44名到场的全委会委员公开做竞职演说,还是难免紧张。在走进会场的短短时间里,栾春新在内心告诉自己:要沉着,要稳重,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不去想结果。

“不去想结果”也是张涛在走进会场的想法,“说实话,能够走到这一步已经算是成功了。”在张涛的日常工作范围内,一年里见到主管统计工作的市级领导的机会也不是很多,而在当天,将在所有常委和委员的面前展示自己,压力可想而知。

最后,栾春新以25票当选为外事办主任,可谓险胜。而张涛获得22票,没有超过半数,不得已,张涛和另外一名竞职人选需要进行第二轮投票,结果第二轮投票和第一轮投的票数别无二致。

“说不失望那太过虚伪了,但从两轮投票票数没有任何改变的结果可以看出,每个市委委员都充分行使了自己的权力,没有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因为只要有一个领导跟两三名委员暗示一下,比如说‘还是要培养年轻干部’之类的,那投票结果将会截然不同,所以通过这次票决,我是切身体验到了公平、公开、公正。”张涛说。

再次审视自己的表现,张涛说:“基本上算是正常发挥了,但多少还是有些紧张,表现得有些紧张。”让张涛没想到的是,统计局这个并不是被大众熟知的部门,经过电视台播放全委会票决的电视实况录像片之后,走在路上会有不认识的人跟他打招呼,“还有人鼓励我,说我表现得不错。老百姓对这次票决关注程度可见一斑。”

张涛认为,结果固然重要,但过程也意义非凡,“能够在这个平台上让更多的人了解我、认识我,对个人的成长进步也有很大的帮助。”

张晶是丹东市卫生局副局长,这次被提名为卫生局局长人选,在三进二的过程中遗憾出局,但对于张晶来说却没有遗憾。“能够入围到最后,被大家知道,就已经成功了,毕竟最后获得成功的王大林局长,在各方面都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记者了解到,除此之外,林竹红最终成为团市委书记人选。

鞠兆喜说,三进二之后,组织部门对没有进入正式演讲的干部都谈过话,虽然有心理疏导的内容,但更多的还是鼓励和教育。王丽娟说:“到了这个级别的干部,能够非常理性地看待结果,也能够正确看待自己的得失,所以不担心他们在工作上会受到消极情绪的影响。”

旁观者的积极响应

为了能让群众广泛参与,在干部群众的见证下阳光操作,此次票决“一把手”工作中,由组织部门邀请了10名党代表、40名组织工作监督员对差额票决全过程进行见证。

84岁的申传兴是见证团人员中年纪最大的,申传兴现在还担任丹东市振兴区头道桥街道办事处三街社区标牌小区党支部书记。申传兴在副县级岗位上退休,至今已经26年。在申传兴的记忆中,干部的选拔从未有过公开票决的方式,所以,当接到见证票决过程的通知后,申传兴就充满热情地研究相关程序。

“这4个部门都是很重要的部门。4月28日是周六,一大早我们这些监督员就坐上公交车来到会场,会场是市委党校,交通不是很方便,距离车站起码有2里路,但我到的时候,大部分人都到了,票决4个局级一把手,这些人选出来是给大众服务的,跟我们的利益息息相关,哪能不关心?反正整个过程我是一点没走神,回家的时候,家人都吃过午饭了,那天我家吃的是包子,虽然凉了但我感觉吃得挺香。全丹东那么多市民,而我有幸见证了这次改革,我觉得挺自豪的。”

刘向阳对记者说过4个部门的重要性:“卫生局关乎到公共利益,而且从管辖的人数与单位来说,是管理人数和单位较多的部门;丹东所处的特殊位置,决定外事办的重要性;团市委是培养年轻后备干部的部门,也就是说,未来的市级领导甚至更高级别的官员很可能会从这里走出去,一把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对于丹东来说,打造大气秀美的新丹东,科技兴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拿出这4个重要部门,当然是因为出现了岗位平台,但更重要的是,我们是要真正去探索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

对于本次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试水,刘向阳说将进一步总结,使干部人事工作科学化制度化,尽管在将来,这种电视全程录播、公开票决的形式不会成为所有部门一把手的选拔形式,“但适应时代要求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已经成为不可逆的发展方向。”

省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彭益民对记者表示:“丹东的这次尝试也是在落实中央关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要求,在扩大群众参与度的基础上,做了一次很好的尝试,同时,这种尝试也是有益于党内民主发展的尝试,对于这些尝试,无论是省里还是各个城市都在做,丹东做得早一些,所以我们也会总结丹东的经验。”

(原载于《华商晨报》2012年5月10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