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 傅万夫
近日,国家级贫困县安徽省霍邱县决定,拍出6亿元巨资奖励一家民营企业。奖励款全部来自财政收入,而霍邱县2008年财政收入为7.05亿元。(2009年7月19日《京华时报》)
据说,受奖励的企业将上马巨型项目,预计建成后年产值66.7亿元、税收5.89亿元。很显然,正是该项目可能带来的数字政绩所产生的巨大诱惑,让霍邱县委书记权俊良说出了“要举县而为,一切围绕项目转,一切围绕项目干”之语。
霍邱县奖励民营企业的举动,表面上是在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的成长,而实际上,这些充满主观性和偏颇性的奖励和补偿,更似在挖当地经济的根基。
试想,如果有投资更大、利税更多的项目落户霍邱县,为了保证公平,该县至少得拿出超过6亿元的资金来奖励吧?一旦陷入这种恶性循环,脆弱的县财政还拿什么得瑟?难道要倾家荡产甚至负债累累地求发展?
透过某些官员喊得咣咣响的口号,我们就能够发现植根在部分官员脑海中的政绩毒瘤。所谓“一切围绕政绩转,一切围绕政绩干”,或许才是当地政府敢于冒着喝西北风的风险,不惜以奴仆姿态去讨好一个民营企业的关键所在。也正是这种思想上的偏颇,才使得个别官员挺着胸脯做公仆,却甘做商家的孺子牛。
当然,一些官员会因此踩上政绩的筋斗云,但倒霉的极可能是当地经济的竞争和发展环境。这种将一方经济押宝在某个企业身上的做法,显然背离地方经济全面发展的初衷,更有可能造成地方政府被企业牵着鼻子走,甚至沦落为企业的官方代言人。而一旦政府角色变异,损害的将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还有百姓对政府的信任以及公权力的威严。
地方官员对于发展经济的重视,是值得鼓励的。但招商引资本就应该是一个政府要发展、企业要利润的双赢举措。只是个别官员患上政绩饥渴症,才让这种本来平等的选择变成了政府的低三下四和企业的故作矜持。
要治疗个别官员的政绩饥渴症,我们不妨借鉴一下校舍安全建设中校长终身负责制的方式。如果,各地在重大项目和决策背后捆绑上干部的仕途和政绩,或许可以避免财政收入被当成“红包”送礼等败家的举动。
同时,各地应将“不以GDP论英雄”的官员考核体系落到实处。将官员从GDP竞赛中解脱出来,不再做政绩的奴隶,才有可能让官员们的工作重心从为企业和商家服务,转移到为老百姓服务上。
(原载于《华商晨报》2009年7月20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