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民工”称谓的消失应基于现实处境的改善

“农民工”称谓的消失应基于现实处境的改善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全国政协委员、重庆陶然居集团董事长严琦的提案《关于停止使用“农民工”称谓的建议》引来一阵争议。她认为“农民工”概念模糊,随着农村医疗、住房公积金、社会保险等福利的实施,“农民工”必将成为历史。其实,“农民工”这个称谓也是一种生存状态,农民工对这个称谓的接受程度,正反映了这个群体在现实中面对的种种处境。

□评论员 刘兴伟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陶然居集团董事长严琦的提案《关于停止使用“农民工”称谓的建议》引来一阵争议。她认为“农民工”概念模糊,随着农村医疗、住房公积金社会保险等福利的实施,“农民工”必将成为历史。(2011年3月9日中国网)

在网络搜索引擎上一查便知,这并不是一个新话题。长久以来,不管是民间还是官方,都有停止使用农民工称谓的呼声,甚至在以往的“两会”上也不乏类似的提议。今年再度提起,依旧引来不少争议。赞成者的理由与这位委员类似,反对者的理由一般都是说,“只改变一个称呼并不能改变农民工的生存状态”。

其实,改变称谓的意义与改变生存状态,既不是对立关系,也不是因果关系,他们根本就是两个层面的事情。改变称谓更应侧重于文化上的认同,古语有云“名不正则言不顺”。称谓是一个人社会地位和文化上受尊重程度的体现,如果被称呼者对自己的称谓都感到不舒服,或者有被冒犯的感觉,还谈何改变生存状态呢?

社会上一直以来的呼声,包括这届两会上政协委员的再度提议,是一种很可贵的文化关怀。其实,“农民工”这个称谓也是一种生存状态,农民工对这个称谓的接受程度,正反映了这个群体在现实中面对的种种处境。

这位政协委员进行了一些调查,在调查的100家餐饮企业近1000名80后、90后进城务工人员中,80%明确表示不愿听到“农民工”这个词语。他们认为这是对他们的歧视,同时很容易让他们产生反感情绪。这样的反馈是值得深思的,如今的农民工群体发生了很大改变,新生代农民工已经达到了上亿人,但他们却仍然无法丢掉“农民工”的身份标签,这说明距离真正意义上的生存状态的改变还很遥远。

新生代农民工表现出受教育时间长、未婚比例高等区别于传统农民工群体的特点,而他们面对的问题诸如收入偏低、保障水平低、稳定性差等,都属于整体性问题。这些新的特征,使新生代农民工比传统的农民工在情感上更加趋向于市民阶层,但现实情况却是他们始终无法真正接近市民阶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称谓的更改才一次又一次地被提出来。

其实,改变这种心理与现实的冲突,既需要文化关怀,也需要对他们的处境做出彻底的改变。如果能够像对待市民一样,对这个群体一视同仁地给予权益保障,不仅更符合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预期,也是社会观念的重要转变。

(原载于《华商晨报》2011年3月11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