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被“认证”的“潜伏者”仍非阳光角色

被“认证”的“潜伏者”仍非阳光角色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这份额外的工作,对这些“心理情报员”来说并不公平。而如今,“打小报告”成为部分学生除学习之外的“重要工作”时,心中可能少了担忧,还会产生些许自豪和荣誉感,只是这个被“认证”了的“潜伏者”恐怕依旧不是阳光、美好的角色。

□评论记者 韩丽娜

某同学早恋了,某同学缺少父母关爱,某同学家里经济条件不好而自卑……这些是深圳市南山区前海学校小小心理情报员从各自班级里收集到的信息。每个班上有两名学生,他们除学习外还做潜伏工作,观察同学情绪与心理变化,每周向老师提供情报。(2012年10月23日新华报业网)

只有一名心理教师如何能摸清全校学生的心理状态?通过几名学生来协助做这项工作,应该说是个比较可行的思路。但这份额外的工作,对这些“心理情报员”来说并不公平。试想,在校园里哪个同学要是总跟老师“打小报告”,不仅不会受同学欢迎,还有可能挨揍。而如今,“打小报告”成为部分学生除学习之外的“重要工作”时,心中可能少了担忧,还会产生些许自豪和荣誉感,只是这个被“认证”了的“潜伏者”恐怕依旧不是阳光、美好的角色。

应该说,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深圳这所学校已经开始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这是个很好的尝试。可我们的教育不能因为实施起来方便的原因,就抛弃这些“心理情报员”的心理健康问题——他们要一面学习功课一面又要对同学秘密地察言观色,甚至刺探隐私,最主要的是,还得隐藏“敌对”身份,要是能不纠结、心理不出现困惑那可真是难为他们了。

还有,没有不透风的墙,学校怎能保证3年来其他学生对于这个事情完全不知情?一旦得知自己身边存在老师派来的“密探”,猜疑、惶恐、不信任难免不在校园里弥漫,那么这种结果对于尚处于初级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来说,就是雪上加霜。

(原载于《华商晨报》2012年10月24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