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6月中旬,毛泽东回湘执行湖南武装起义计划,并出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后来,由于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者取消了这一计划,并调毛泽东回武汉。这样毛泽东于7月初由长沙到了武汉,他在参加了七月三日召开的中央常委扩大会议后,遵照中央指示,暂留武汉。此时,中共湖南省委书记的工作由易礼容代理。毛泽东在武汉期间,参加起草《中央通告农字第九号——目前农民运动的总策略》,参与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湘鄂粤赣四省农民秋收暴动大纲》。同时和湖南省委保持密切联系。其间湖南省委曾多次写信向他汇报工作及报告省委成员的分工情况,并通过他把湖南的情况转告中央,毛泽东也及时将武汉政局的变化及我党中央的有关新精神向省委通报。所以省委在给他并转中央的信中说:“润兄寄来各件、中兄十日和十一日各信均收读。此间对于中兄所示时局问题,决议草案,虽未作详细讨论,然大体认为很对,其它各项策略与此间所规定大略相同,正在一一力求执行”。“润兄所需详细军事报告,此时尚做不出,请缓数日做上。”[10]
7月下旬,毛泽东根据中共中央农字第九号通告的有关精神,以及湖南省委送上的关于“团结湘南军事起见,特组织湘南军事委员会”的军事报告,在武汉受命起草了《中共湖南省委关于湘南运动的大纲》,月底拟就,8月1日,经中央常委讨论通过。8月 3日,中央将毛泽东起革的《湘南运动大纲》的内容,列入了《湘鄂粤赣四省农民秋收暴动大纲》之中,指出:“湘:准备不久时期内在湘南计划一湘南政府,建设革命政权及一切革命团体,在广东革命委员会指挥下,现即须组织湘南特别委员会,受省委指挥,交通不灵通时,得有独立指挥此委员会所能活动的地方工作,特委:夏曦、郭亮、泽东、卓宣,(书记毛泽东)。”[11]8月8日,中共中央写信给南昌起义的前委,通报了在湘南组织革命政府及特别委员会问题,中央“决定由前敌分兵一团或两团交由郭亮处,希率领到湘南占据郴、宜、汝一带。组织湘南革命政府,受前方革命委员会指挥,并供给相当的饷弹”,党内组织特委自始至终“在湘省委指导之下主持,同时与前委发生关系。”[12]接着中共中央又将湘南运动大纲寄湖南省委,信中说:“寄上湘南工作计划一份,此计划系泽东提出,已经常委通过。”[13]可见,中共中央对毛泽东起草的湘南运动大纲十分重视,对大纲的实施从政治、军事、组织等方面作了周密的部署,是我党在历史转折关头一个新的重大战略步骤。
《湘南运动的大纲》内容是:
(一)湘南特别运动以汝城为中心,由此而进军占领桂东,宜章,郴州等四、五县,成一政治形势,组织一政府模样的革命指挥机关,实行土地革命,与长沙之唐政府对抗,与湘南之反唐部队取得联络,此湘南政府之作用有三:
1.使唐在湖南本未稳定之统治更趋于不稳定,激起唐部之迅速分化。
2.为全省农民暴动的先锋队。
3.造成革命力量之中坚,以达推翻唐政府之目的。
(二)军事方面
1.请中央命令彭湃同志勿将现在汝城之粤农民他调。
2.浏、平农军千人立即由郭亮率领赴汝城。
3.江西革命军中调一团人赴汝城。
三部分共兵力约一师,以革命军一团作中坚,至少有占领五县以上的把握。
(三)湘南须受江西革命领导机关的指挥,革命的粤政府成立,受粤政府的指挥,并供给其需要,中央应命令江西方面执行此计划。
(四)党的湘南特别委员会,受湖南省委的指挥,在交通阻隔时,得独立行使职权。[14]
这个大纲提出了湖南秋收起义开展武装斗争的新构想,这就是以军事暴动为主,以汝城为中心,包括资兴、宜章、郴县等四、五个县建立一个与唐生智政府相对抗的革命政权,成立以毛泽东为书记的湘南特委。实行统一领导,建立一支军队,这块根据地的目的很明确,实行土地革命,就是说《湘南运动的大纲》把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目的和要求,相当明确地和盘托出,体现了毛泽东以军事暴动为主在湖南农村开展武装斗争,深入土地革命,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战略思想。不仅表明了毛泽东“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思想已经产生,而且为他后来“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湖南的秋收暴动,虽然后来没有在湘南首先发动,但毛泽东的这些光辉思想并不因此而失去价值。
那么,毛泽东起草《湘南运动的大纲》的根据是什么?中共中央为什么又在四省秋收暴动大纲中,采纳了毛泽东的主张,并批准它发给湖南省委执行呢?这是由以下四个原因决定的:
第一,湘南是湖南的南大门,以汝城为中心,包括资兴、宜章、郴县等地的地理位置很好,这里毗邻广东,是当时中央认为最有可能首先取得革命胜利的地方。这里距彭湃领导的海陆丰农运中心和潮汕地区只有四、五百公里,易于接受共产国际的援助。资兴、宜章、郴县、汝城也靠近江西、广西,向来是敌人统治薄弱的交界地带,回旋余地较大。
第二,湘南各县党和农会的基础比较好,工农武装的力量比较雄厚。据1927年春统计。湘南各县计有党员1500多人,农会会员55万人,各县还建立了农民自卫军,工人纠察队。马日事变后,湘南各县的党和农会组织虽受到摧残,但在湘南特委书记陈估魁等人紧急部署下,采取了许多隐蔽应变措施,保存和恢复了许多县的党组织及工农武装。6月汝城农军在特支书记朱青勋领导下恢复和发展到了3000余人,宜章农军在县委书记高静山领导下转移到了汝城,郴县、永兴的农军亦相继来到汝城,广东惠、潮、梅县的农民自卫军300余人,由任卓宣、吴振明、于鲲、林军杰等率领到达汝城。7月底,屯集在汝城的工农武装达四、五千人,有枪支一千余条,加上从宜、郴、永等地撤退来此地的农会骨干和会员,总计约有二万余人。各县工农武装汇合汝城后还举行了“欢迎会”,进行了“武装游行”,据《汝城县志》记载:各地农军会聚后“声势益壮,发号令,擅兴华,操生杀,无不为所欲为,稍与抗,则指为反动派”。足见这里有较雄厚的革命力量,这是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确定以汝城为中心,在湘南发动起义的又一个根本原因。
第三,毛泽东先后在湘南考察过,对这里的地理环境,民情风俗有清楚的了解。据长期在湘南工作的老同志屈子健回忆:1923年11月毛泽东去广州出席中国国民党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由长沙乘火车到衡阳,然后步行经郴县,越骑田岭,过乐昌到曲江乘火车去广州。1925年春、毛泽东回家调查农民状况,发动农民运动,后遭到军阀赵恒惕的追捕,也是由衡阳经宜章到坪石,坐民船到曲江,搭火车去广州的。那时粤汉铁路湖南衡阳至广东韶关一带尚未通车,这两次毛泽东路过湘南,或步行或坐船,对民情、疾苦、地理环境都做了深入的调查。湘南是五岭山脉与罗霄山脉接壤的地区,这里物产丰富,地形险要,毛泽东两次沿途考察,对湘南的情况有比较深切的了解。这是毛泽东确定以汝城为中心发动起义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第四,在湘南发动起义组织革命政府,有策应南昌起义的战略意图。毛泽东根据中共中央部署四省秋收起义的意图,湖南首先在湘南发动,是为了“响应南昌暴动”以“牵制唐生智对南昌的压迫”,8月5日,中共中央给湖南省委的信指出:“南昌政变给了四省暴动以有力的帮助,在此时四省应给南昌政变以有力的响应”,要“鼓动工农群众极热烈的响应南昌政变”[15]用以牵制、破坏,压迫南昌之敌。这就是说,在湘南发动以汝城为中心的革命暴动,可以配合南昌起义部队打回广州,重建广东革命根据地,举行第二次北伐。所以,毛泽东在《湘南运动的大纲》中规定,湘南起义胜利后建立的革命政府,在“革命的粤政府成立,则受粤政府的指挥。”这是湖南的秋收起义首先确定在湘南发动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毛泽东起草的《中共湖南省委关于湘南运动的大纲》从理论到实践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它对研究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的“上山”思想,探索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思想渊源是有很大的帮助的。《湘南运动的大纲》,是毛泽东率先放弃“城市中心论”,把革命重点开始转向农村的有力证据。在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的历史转折关头,党内对要搞武装斗争,绝大多数人的认识是一致的。但是,在哪里搞武装斗争,当时普遍认为是在城市搞武装暴动。这种武装斗争的“城市中心论”,是机械地抄袭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把革命胜利的希望主要寄托在城市工人和士兵暴动的成功上。南昌起义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进行的,起义胜利后不是与当时江西此起彼伏的农民运动相结合,就地生根,而是南下广州,重建广州革命根据地,再来第二次北伐,结果在优势敌人的攻击下先后失败了。毛泽东在起草《湘南运动的大纲》时,提出了在湘南以汝城为中心的农村建立革命政权,开展土地革命,这就表明他的着眼点,不是首先占据城市,而是在农村,说明他已经开始想到了把革命的重点由城市向农村转移,这种探索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湘南运动的大纲》奠定了湘赣边界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思想基础。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受挫以后,起义部队何去何从,是关系革命成败的重大问题,起义部队会师文家市后,在前委会议上讨论部队去向问题时,仍有少数同志主张继续进攻长沙,毛泽东以前委书记的身份,说服这些同志,放弃进攻长沙,向湘南撤退,这与他起草的《湘南运动的大纲》中所体现的根据地思想有直接的联系,他的进军方向不是城市而是农村,随后部队到达井冈山,经过调查研究,决心在井冈山发动武装斗争,实行工农武装割据,这种思想早在《湘南运动的大纲》中就植下根的。1927年冬,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部分队伍辗转到了湘南,年底在汝城召开了湘南各县县委书记联席会议,决定发动年关暴动,也不是偶然的,它与中央早先在湘南的决策有关。后来发动湘南起义,湘南各县实行暴动,并相继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开展了土地革命,它证明毛泽东起草的《湘南运动的大纲》是正确的,后来朱、毛会师,军队实力大大加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日益巩固和扩大,土地革命不断深入,这一切都说明将革命重心转向农村的正确性。也说明了毛泽东最早在《湘南运动的大纲》中所体现的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构想的正确性。
毛泽东起草的《湘南运动的大纲》提出了湖南秋收起义开展武装斗争的新构想,得到了中央的批准,为什么后来湖南秋收起义又没有在湘南发动,而是在湘赣边界首先发动呢?八七会议后,毛泽东被派回湖南领导秋收起义。回湘后他发现湘南局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以汝城为中心的革命力量的集结,引起了蒋介石属下的范石生、许克祥的恐惧,8月7日晨4时,惠、潮、梅及汝城军突遭敌人包围,激战数小时,吴振明等20余人壮烈牺牲,四个连长相继阵亡,汝城特支书记朱青勋在突围中负重伤,被捕殉难。突围出来的农军和部分农会骨干共计500余人,由何举成率领转移到湘赣边界的密林里。惠、潮、梅及汝城农军的意外失败,使我们赖以在湘南发动起义的革命力量丧失了。同时南昌起义军南下绕道福建,而没有走西线赣南,因而得不到配合与响应,再加上当时中央要求湖南实行全省范围的暴动,其中心是长沙、衡阳、邵阳、常德四个城市,也忽略了去湘南发动农村土地革命。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和湖南省委决定放弃湘南工作计划,而这时的湘东一带敌我力量对比,远比湘南对我有利。从敌人方面来说,蒋介石与唐生智的矛盾激化,迫使唐生智将部队调往衡阳以南,对付蒋系范石生、许克祥、宋鹤庚,湘东一带敌人的兵力相对减弱,而革命力量又集中在这里,平、浏农军,武汉警卫团,都因没有赶上参加南昌起义,汇合在铜鼓,修水一带整训待命,安源、醴陵、莲花一带有1000余人的工农武装,特别是湘东人民经过大革命的锻炼,有较高的觉悟,深厚的群众基础,于是秋收起义就转移到湘东首先发动,因此,敌我力量对比在湘南湘东的变化,是放弃湘南而转向湘东首先发动的主要原因。这个变化过程,说明毛泽东善于在革命实践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