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前所述,毛泽东在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的过程中,敢于同教条主义作坚决的斗争。这种斗争体现了毛泽东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与工作作风。教条主义者与毛泽东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前者是从本本出发,不顾客观情况,不顾中国国情,机械地搬用外国的经验,把共产国际的决议指示教条化、神圣化,其结果导致中国革命遭受挫折;毛泽东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解决问题不是从共产国际的指示决议中去寻找答案,而是从实践中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毛泽东这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工作作风不仅是个人不断前进的思想基础和政治条件,而且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不断胜利的思想基础和政治条件。
毛泽东不仅在反对教条主义的斗争中,表现出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而且在整个第一次历史转折的过程中都体现出实事求是的精神,都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这种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具体体现在:
第一,在革命转折的历史过程中,十分注重调查研究,通过调查研究,对国情、省情有科学的认识,对形势有正确的分析。“八七”会议后,毛泽东与彭公达等奉命回湘领导秋收起义。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深入农村作社会调查,了解农民对土地问题的要求,他通过开调查会、个别访问、和农民会商,广泛听取意见,深刻地了解农民对土地问题的迫切要求。这些为毛泽东制定正确的土地政策提供了依据。在制定秋收起义计划时,毛泽东通过实地调查,清醒地分析了“马日事变”后湖南省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党员人数锐减的形势,认为以党的精力及经济力量计算,只能制造湘中周围各县的暴动,因此在省委制定起义计划的会议上,毛泽东坚决主张缩小起义的范围,在筹备起义的日子里,毛泽东还是忙中偷闲,对敌情,对起义区域里的风土民情作调查。为了寻找工农革命军的落脚点,毛泽东经过了较长时间的实地调查。还在张家湾部署秋收起义时,他就听取了安福农民自卫军负责人王新亚介绍大革命时期井冈山附近几个县革命斗争情况和袁文才、王佐部队情况以及井冈山地区的地理条件等。起义部队抵达宁冈古城后,毛泽东经与袁文才协商,先在茅坪安置伤病员,接着自己率领部队转战县、桂东、遂川,进一步了解井冈山周围的情况,然后他根据这里地势险要,重山峻岭,“参天古木千百里”,进可攻,退可守,少量部队经济一般可以自给,有较好的群众基础,而且地处湘赣粤三省交界,敌人“三不管”。我们一举一动的革命影响涉及三省,是革命力量休养生息和发展的理想场所,最后决定选择井冈山作为落脚点,建立革命根据地。上了井冈山以后,毛泽东又进一步调查井冈山地区的政治经济情况和该地区人民群众的思想状况。为制定符合井冈山地区情况的方针政策提供依据。
毛泽东通过调查研究,制定出正确的政策,对此,毛泽东深有体会,在此基础上,毛泽东于1930年5月写下了《反对本本主义》这篇文章。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开宗明义地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他明确指出,“调查就是解决问题”毛泽东尖锐地批判了党内不注重调查研究的倾向,指出:“离开实际调查就要产生唯心的阶级估量和唯心的工作指导,那末,它的结果,不是机会主义,便是盲动主义”,毛泽东从理论的高度阐述了调查研究的作用,他说:“社会经济调查,是为了得到正确的阶级估量,接着定出正确的斗争策略。”为了提高全党调查研究的水平,毛泽东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调查研究的方法和经验传授给大家,他指出,要开调查会作讨论式的调查,调查的对象要是深切明了社会经济情况的人。既要包括有经验的老人,也要包括有进步思想,有锐利的观察力的青年人,还要有各种职业的人,调查的人数要根据需要来确定。为了搞好调查要事先拟好纲目,要亲自出马,要作深入的调查,而且要自己作纪录,等等。毛泽东的这些办法都是长期运用并被实践证明是科学的方法,毛泽东运用这些方法进行调查研究,获得了对中国国情的科学认识。
第二,在历史的转折的过程中,毛泽东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不断变化的形势,调整作战计划和政策,使计划和政策更加符合实际。
按照中共中央有关决议和湖南省委制定的秋收起义计划,秋收起义的主要目标是攻打长沙,形成广州与长沙联成一片的革命形势。起义打响后,毛泽东指挥各路部队按照既定方案向长沙进军。但是在作战过程中,出现了新情况,即各路起义部队程度不同受挫,守卫在长沙的国民党军队也在不断增加。在这种情况下是继续进攻长沙,让部队遭受更大的损失?还是及时调整部队,改变进攻方向,避免部队更大损失?毛泽东审时度势,他果断地选择了后者,及时命令起义部队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改由到文家市汇合,再商定行动方向。这在当时需要承担很大的压力,一是要承受来自中央的压力,中央的决议就是要进攻长沙;二是要承受来自共产国际的压力,当时共产国际代表马也尔坐镇长沙。当毛泽东决定起义部队到文家市集合,当彭公达决定停止“长沙暴动”时,马也尔暴跳如雷,指责毛泽东、彭公达是临阵逃脱,要求中共中央派员来湘查处毛泽东和彭公达,除此之外,毛泽东还要承受来自起义部队的压力。在这种巨大压力面前,毛泽东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勇敢地负起这份历史责任,调整部署,及时向农村进军,为革命保存了一批骨干力量。假设毛泽东患得患失,机械地执行中央和湖南省委的决议,后果是不难设想的。
在文家市,毛泽东和前委决定将起义部队引向农村。但最后以什么地方作为落脚点没有最后确定。按照毛泽东的想法,要把部队带到湘南去,在湘南建立根据地,以图同广东革命形势的相互配合。然而当他在行军途中了解了井冈山的情况,又及时调整行动方向,最后通过调查研究,将落脚点选择在井冈山。
毛泽东率部走上井冈山后,粉碎了敌人的多次“会剿”。但是,井冈山毕竟是一个山区,“人口不足二千,产粮不过万担”,而且由于红军在井冈山地区坚持了一年多的斗争,湘赣两省的国民党军队不断加紧对井冈山根据地的“会剿”,国民党其它部队也陆续集结到井冈山周围。如果继续死守井冈山,就可能坐以待毙,根据这种变化了的形势,毛泽东又及时率部离开井冈山。当然,毛泽东最初离开井冈山,目的在于采取“围魏救赵”的战略,等将敌人引开后,毛泽东还要重新回到井冈山的。但是,当毛泽东在转战赣南闽西的战斗中,发现在赣南闽西更适合红军开展游击战、运动战。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又及时从实际出发,改变重上井冈山的计划,在赣南、闽西开辟革命根据地。实践证明,毛泽东的这一决策如同当年决策上井冈上一样是科学的,是正确的。后来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联成一片,成为中央根据地。
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毛泽东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实求是事的思想路线,“八七”会议前后,中共中央主张只没收大中地主土地,对小地主则实行减租。毛泽东在调查中发现,中国大地主少,小地主多,若只没收大地主的土地,则没有好多被没收者。被没收的土地既少,贫农要求土地的多,单只没收大地主的土地,不能满足农民的要求和需要。为了调动广大农民参加秋收起义的积极性,毛泽东主持制定了满足农民要求的没收全部地主土地交给农民的土地革命政策。毛泽东在井冈山主持制定了《井冈山土地法》,规定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并禁止买卖,这种土地政策的执行,致使豪绅阶级和中间阶级同时受到打击。毛泽东认识到“中间阶级之所以反叛,受到革命的过重打击是主因。”实践使毛泽东认识到有必要调整土地政策。在赣南闽西后,毛泽东又主持制定《兴国土地法》,改没收一切土地为没收地主和公共土地,并在一些具体政策作合乎实际的调整。这些都体现了毛泽东实事求是的态度,既敢于修正别人的错误,也敢于修正自己的错误。
在传达、贯彻、执行上级指示、决议时,毛泽东坚持从实际出发,把中央及上级指示同井冈山地区的实践相结合。1928年冬,江西省委送“六大”决议来井冈山。“六大”决议中,《农民问题决议案》规定:对土匪要争取其群众,杀戮其领袖。接到“六大”决议后,毛泽东找了几个负责人,先开了会,作初步传达,会上毛泽东还逐句地念了“六大”决议。当念到上述两句话时,由于王佐、袁文才在场,毛泽东突然不念了,说“休息一下”。他考虑决议中这条政策,在井冈山对袁、王怎样执行。后来,在小范围里开会研究这个问题。毛泽东说,决议是对的,但要根据具体情况执行,要对袁文才、王佐作具体分析。他认为,袁文才这个人本来就是党员,不能杀。王佐这个人虽然原来不是党员,但过去是和豪绅对立的,现在又经过改造,入了党,性质起了变化。毛泽东还谈到,由于王佐得到改造,欢迎和拥护了我们,帮助我们在井冈安下了家。根据这些情况,毛泽东认为王佐也不能杀,没有理由杀他。
总之,毛泽东无论在制定计划,制定政策,还是在执行计划,执行政策的过程,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从而引导革命渡过了一道道难关,克服一个个困难,取得了一个个胜利。
第三,毛泽东对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了科学的阐述。
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中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而且在理论上科学地阐述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种科学态度集中体现在《反对本本主义》这篇著名的文章中。
首先,毛泽东强调我们要有马克思主义这个“本本”,但同时要结合中国实际。他指出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这种科学真理对于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毛泽东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对的,决不是因为马克思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被证明是对的。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毛泽东说:“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在批判“本本主义”的同时,毛泽东阐明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思想方法。
其次,毛泽东指出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是要坚持群众路线,毛泽东说:“共产党的正确而不动摇的斗争策略,决不是少数人坐在房子里能够产生的,它是要在群众的斗争过程中才能产生的。这就是说要在实际经验中才能产生”。从实际出发,本质上就是从群众的实际出发,这就必须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起来。毛泽东在这篇文章中谈到调查研究工作时,就贯穿了群众路线的思想。他提出,作为我们社会经济调查的对象的是社会各阶级,而不是各种片断的社会现象。
最后,毛泽东认为坚持事实求是的思想路就是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毛泽东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即“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当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和中国共产党内部盛行对共产国际和苏联共产党盲从之风,毛泽东提出这一原则,既是深刻的,又是需要有极大理论勇气的。虽然毛泽东尚未展开论述这一问题,但他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思想已露端倪。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所从事的实际斗争,总是要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作指导的。一般说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就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但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各国实践的运用过程中,必然要同那里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而形成具有本国特色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新形态,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实践过程中,努力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中国革命的实际,逐步形成有特色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这篇文章中,对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进行初步的理论概括,第一次提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仅冲击了当时盛行的教条主义之风,而且在理论上,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提供了雏型,这便是毛泽东写作《反对本本主义》的重要意义之所在。
这篇著作在毛泽东选集第一版编辑出版时,没有找到。1959年在福建龙岩博物馆找到后,送给毛泽东审辨,他很高兴,并说,将来毛泽东选集出版时,将其收入编撰进去,遵照他的意见1990年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再版毛泽东选集时,将其编入进去了。毛泽东那么多未发表的著作,他都没有提出再版《选集》时,编入哪一篇,唯独指示再版时编入这一篇,可见这篇文章在毛泽东的心目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第四,毛泽东对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作出的杰出贡献,是他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最伟大的结晶。从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形成过程中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共产党人为探索这一条道路付出了多么艰辛的努力。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关于无产阶级暴力革命的论述很多,关于武装斗争的论述也很充分,这些无疑帮助中国共产党人认识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坚持走暴力夺取政权的道路起了积极作用。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怎样进行武装斗争,到哪里去搞武装斗争,究竟走什么道路?可以说无经验可以借鉴。俄国十月革命走的是先城市后农村革命道路,而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那么,这条俄国式的革命道路在中国走不走得通呢?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内的教条主义者把这条道路偶像化,坚持“以城市为中心”。摆在毛泽东面前,可以说有的两种选择:一种选择是随大流,附合共产国际和党内教条主义,走“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其结果是影响革命的发展和胜利。如果选择这条道路,既得到共产国际的欢喜,又保证自己在党内的地位不受冲击,但是这种选择不符合毛泽东的性格,与毛泽东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不相容的。另一种选择是,以百倍的勇气,以求实的态度,在前人未曾走过的道路上大胆探索,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毛泽东抛弃了前者,选择了后者。实践证明,毛泽东这种选择是完全正确的。从毛泽东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角度看,这种选择具有必然性。
毛泽东在第一次历史性转折的过程中,为全党树立了实事求是的典范。他所坚持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他在关键时刻能够救党救革命于危难之中的根本原因,他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精辟论述是我党的宝贵财富。历史证明,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什么人能够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什么时候就能取得胜利,什么人就能够认请形势,在恶劣的条件下认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规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