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重见天日上阳城

重见天日上阳城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1年1月8日,河南省文物管理局和三门峡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了“虢国都城考古发现新闻发布会”。在人类城市发展史上,这种双城壕的设置十分罕见,这反映出虢国作为西周军事诸侯封国,十分注重战争和防御。从目前发掘所获的考古资料,结合文献有关记载,充分证实了上阳城作为虢国都城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和条件,因此这一发现得到了许多国内著名考古专家和学者的赞同与认可。

(二)重见天日上阳城

现在,城墙和护城壕都出现了,墙固壕深,而且采用的是以防御为主的极为罕见的双城壕的设置。这和虢国尚武重伐的情况是吻合的,结合其他遗迹,专家们断定:这里就是考古人员苦苦寻觅了半个世纪的虢国都城——上阳城。

2001年1月8日,河南省文物管理局和三门峡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了“虢国都城考古发现新闻发布会”。来自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大学的知名考古专家和新华社、中新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香港大公报、香港文汇报等海内外数十家媒体记者终于看到了虢国上阳城的真面目。

1.坚固雄伟的城墙

上阳城北依上村岭,南临青龙涧河,略呈东北—西南走向。城垣平面呈长方形。

南城墙已被青龙涧河水冲毁,仅留残垣断壁。北城墙和东城墙保存尚好,东西长1000~1050米,南北残宽560~610米,周长约3200余米。城垣墙基宽4.5~6米,残存高度不一,最低处只有0.5米,最高处近2米。

城墙采用大板筑的方法填土分层夯筑而成,夯层清晰可见,厚度6厘米左右。

在城垣外侧,平行环绕着两道宽阔的大壕沟,为防御工事。内城壕宽13~17.5米,深6.4~10米;外城壕宽15~22米,深4.3~6米。

整座城址宏伟而壮阔,极为少见。在人类城市发展史上,这种双城壕的设置十分罕见,这反映出虢国作为西周军事诸侯封国,十分注重战争和防御。这种“双保险”的城壕的设置,对研究和了解古代都城发展和演变以及人类战争史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巍峨宏伟的宫殿

2001年5月,在李家窑发掘的考古人员迎来了更大的惊喜。他们在城址内西南部发现了上阳城的宫城。

宫城平面近长方形,东西长310~405米,南北宽315米,周长约1 350米。在宫城外也环绕一道与宫墙基本平行的壕沟,宽7~11米、深5.7米,专家指出这也是用于防御外敌入侵的工事。

在宫城内中偏西的北部,较完整地露出一座大型夯土建筑基址。

该基址北部紧邻宫城北墙,基本保存完整。其坐北朝南,约略高出周围地表,总体为长方形,与宫城北墙平行,东西长24.6米,南北宽21米,总面积约478平方米。

在该基址上分布有较密集的柱础,共发现45个,均圆形,除个别柱础较小,其余为直径0.65~1米的较大型柱础,大体可初步看出其为南北向7排,东西向5排。可以想见当时建筑的巍峨宏大。

础坑内堆积十分坚硬,均经过了夯打砸实,有的底部铺垫有料礓石,而更多的则在底部置整块砾石。柱础石形状不一,均似经挑选的自然石块。部分保存较好的础面呈圆凹形,中间低,周围高,础表极坚硬,有的凹面内还遗留有木柱根部的灰白色朽灰或黑色炭块。

在基址的中南部与西南角共发现有瓢形或椭圆形灶坑3处,内有红烧土块和灰烬残留。基址表面较高处局部保存有因踩踏而致的硬面,可见其上经过了人们的长期活动。

如此巍峨宏大的建筑,无疑是当年王宫所在地。

横贯基址中部略偏北有一条窄浅而较规整的沟槽遗迹,长23.2米、宽0.25~0.3米、深0.25~0.28米,斜壁近平底状,沟内堆积着黄灰色淤沙土,极为纯净,底部有明显的水浸痕迹。

此遗迹与夯土基址层位相同,恰处于基址之上。《考工记》中有“匠人建国,水地以县(悬)”的记载,因此该沟槽当属为了抄平夯土基址表面继而营修上部建筑而特意挖筑的具有“水准仪”性质的遗迹。这样测量水准的方法,在以往的基址中尚不多见。这说明当时的城市构筑技术已相当发达。

在该宫殿性基址的东南部解剖清理部分的夯土之下发现一长方形土坑,坑内埋一成年男性,仰身屈肢,面侧向左,上肢重叠置于胸前,下肢卷曲歪向一旁,放于呈斜坡的坑底之上,整体人骨似作挣扎状。

浅短而窄小的土坑与死者的高大躯体极不相称,显然为非正常死亡。这与同一遗址发现的众多墓葬皆有宽大且甚深的墓室、多仰身直肢葬、大都有葬具及随葬器物的现象格格不入,因此,这不是一个墓葬,而应是“奠基坑”,这是在举行工程开工仪式时,杀死奴隶或者战俘来祭祀的遗存。

该基址南边东、中、西部各向外凸出三个门阶,应分别为“阼阶”、“中阶”与“宾阶”。其中东侧者宽2.75米、长1.9米,中部者宽2.5~2.75米、长2.15米,西侧者宽2.6米、长1.75米,中阶明显长于左阶(东阶,阼阶)和右阶(西阶,宾阶)。当是虢国国君以及大臣上下的通道。接待宾客时,主人上东阶,宾客上西阶。于是后来宾客乃尊称为“西宾、西席”,主人则称“东人、东主、东家、东翁”。

在该基址之上及附近还发现有大量陶瓦残块,大都为板瓦,多浅灰色,表面饰绳纹,表明此基址很可能以瓦做顶。

该宫殿性基址,是目前虢都上阳城发掘的面积最大的建筑基址,也是在西周考古中与城址及宫城结合在一起发掘出的罕见的同类基址。可见该建筑曾经精心营造,设施较全,是一处典型的具有宫殿性质的建筑基址,为周代虢国城址的确定增加了重要砝码。

据对宫城内中北部的铲探与发掘表明,宫城北部自西向东均有大面积的夯土分布,夯土范围多呈方形或长方形,面积200~600平方米不等,表明位于夯土之上的建筑当有不同的规模与布局。宫城内中部及东南部也分布着夯土遗存。此外,在宫城内外,还发现有多座规模不等的地面式房屋建筑遗迹,其中有的面积较大,以夯土作基,显现出较高的规格,这与众多面积较小的半地穴式房基形成鲜明对比。

3.先进多样的工业作坊

在宫城和城垣之间,发现了多种手工业作坊。有制骨作坊、制陶作坊、冶铜作坊等。

制骨作坊位于宫城外东北侧,这里散布着数以千计的骨器成品、半成品和骨料等,并发现铜锯、砺石等制骨工具。

制陶作坊位于城垣西墙南端外侧,发现的陶窑不仅数量多,分布集中,而且保存完好。出土有陶器的成品、半成品以及烧坏的废品。

冶铜作坊位于城垣内西北隅。

另外,在宫城外西北侧发现了较大规模的地穴式储粮库。

横贯宫城中部,有一道东西长达160多米的陶制水管道,为防止陶管受压损坏,在部分地段,管道铺设在石头砌成的沟内。每节圆形管道的接口为子母口套接,这与我们当今的供、排水管道的原理完全一致。

从目前发掘所获的考古资料,结合文献有关记载,充分证实了上阳城作为虢国都城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和条件,因此这一发现得到了许多国内著名考古专家和学者的赞同与认可。

上阳城遗址的发现,填补了我国西周晚期没有发现古代都城的考古学空白,为我们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虢国这个两周时期的重要方国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也为西周考古学研究树立了一个有明确纪年的断代标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