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因祸得福的迁移

因祸得福的迁移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见当时猃狁的入侵给周王室的统治构成了极大威胁。为解除南淮夷危机,周厉王率虢公长父亲征。因此,虢国在政治、经济、自然环境日益恶劣的情况下,背井离乡,东迁崤函,无疑是一个不得已的英明决策。因此,可以判定西周墓和遗址文化层是分属前后两个阶段,西周墓较早,属于焦国墓葬。从墓葬规模及随葬器物判断,这些都是平民和较低等级贵族墓葬,焦国国君及高等级墓葬尚未发现。

(二)因祸得福的迁移

西虢为何东迁?专家们认为猃狁的侵扰是西虢东迁的原因之一。

猃狁即狁,本是宗周西北的戎狄部落。他们从事游牧生活,能骑善战,经常对周人进行侵扰和掠夺。自西周中期以降,随着周王室统治势力的日益衰落,特别是周厉王时位于东南方的淮夷大举入侵,位于西北方的猃狁便乘机向周人发动频繁进攻。《诗·小雅·采薇》说: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意思是没有房屋没有家,那是猃狁打进来;住不好睡不安,那是猃狁打进来。可见当时猃狁的入侵给周王室的统治构成了极大威胁。

厉、宣之际周王室与猃狁的斗争,在古文献和金文资料中有大量记录。

史记·秦本纪》载:宣王四年(前823)“西戎杀秦仲”,事后宣王命秦仲之子庄公等五人率师“伐西戎,破之”。西戎即猃狁。不其簋铭:“猃狁广伐西俞,王命我羞追于西,余来归献擒。”宣王五年的兮甲盘铭也说:“王初格伐猃狁于署廑,兮甲从王,折首执讯。”虢季子白盘也记载猃狁大举东侵,侵入洛水之阳,在虢季子白等将领的奋力反击下方才解除了威胁。王国维《鬼方昆夷猃狁考》指出:猃狁“侵暴中国,亦以厉、宣之间为最甚也”。可见,猃狁的大举入侵,使西虢的外部环境急剧恶化,只有迁徙,才为上计。

在猃狁从北边入侵之时,南方的淮夷也大规模内侵,深入到伊洛水流域。为解除南淮夷危机,周厉王率虢公长父亲征。南征淮夷与北伐猃狁等战争,耗费了王室和西虢的大量精力、财力和人力,削弱了它们的军事实力,使西虢失去了生存的军事支柱。

西虢东迁的第二个原因可能是自然条件的恶化,导致生存条件的恶化。

西周晚期,我国进入气候干旱期,关中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大旱持续多年,人民流离失所。

《诗经·小雅·雨无正》记载周厉王时的旱情时说:“浩浩昊天,不骏其德。降丧饥谨,崭伐四国。”《太平御览》引《史记》曰:周厉王“十四年大旱,火焚基屋,伯和篡位,秋又大旱。”《帝王世纪》记载:“宣王元年,天下大旱,至六年乃雨。”《诗经·大雅·云汉》描写周宣王时期的旱情说:“旱既大甚,涤涤山川。旱魃为虐,如炎如焚。”如此严重、持续多年的灾害,农作物颗粒不收,人民生活困苦,虢人是根本无法抵御的。为了生存,虢人只有东迁。

因此,虢国在政治、经济、自然环境日益恶劣的情况下,背井离乡,东迁崤函,无疑是一个不得已的英明决策。东迁有效地避免了过早灭亡的命运,为西虢的继续生存、再图发展寻找到了新的空间。

倚仗周王室的恩宠,虢国在三门峡大肆扩展地盘,弱小的焦国自然成了它扩张的牺牲品。

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沉睡在地下的焦国子民大概不会想到,毁了他们的宗庙社稷、让他们的魂灵无家可归的,竟然是同族。

焦国留给我们的资料少之又少,只有这片贫薄的墓地在静默中诉说着那段遥远的历史

接着发掘的文化层也为判定墓地的国属提供了佐证。焦国文化与虢国文化有着一定的差别。

据发掘者披露,这些墓葬被李家窑遗址文化层所叠压,均为口小底大的方坑竖穴墓,随葬器物大部分是陶器,以鬲、豆、盂、罐为基本组合形式,墓葬的级别是由鬲、豆、盂、罐套数的多少来决定的,只有个别墓葬出土铜器。

从地层的叠压关系来看,该墓地年代上早于遗址中的虢国文化层,可以肯定这批墓葬不是虢人的墓葬,那么,压在下面的这批西周墓葬只能是焦国墓地。墓地的下限为公元前774年,即虢人灭焦之年。

从出土陶器的制作工艺来看,则与李家窑遗址虢国文化层和上村岭墓地所出陶器存在着较大差异。

李家窑遗址虢国文化层所出陶器除鬲、罐施有绳纹外,盂、豆等器更趋仿铜化,陶质细腻,褐色陶器占主导地位,器物表面抹光。在绝大多数的豆盘底、喇叭座,以及盂肩、腹等部饰发达的锯齿纹;而西周墓则陶质粗糙,青灰色陶器占主导地位,表面不抹光,极少有锯齿刻画纹出现。

因此,可以判定西周墓和遗址文化层是分属前后两个阶段,西周墓较早,属于焦国墓葬。从墓葬规模及随葬器物判断,这些都是平民和较低等级贵族墓葬,焦国国君及高等级墓葬尚未发现。李家窑遗址目前已经建成公园保护,下面是否有焦国墓葬,也许将来学者会帮我们揭开谜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