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保守的虢文公

保守的虢文公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虢文公的事迹古史有载,他是周宣王时的卿士,地位显赫。今本《竹书纪年》记载周宣王十五年:“王锡虢文公命。”这一制度又被称作“籍田”。外加公田是八家共作,更加重了这一矛盾。所以到了西周中晚期,土地国有形式逐渐遭到破坏,籍田之制已经无法维持,代之而起的是土地私有制的兴起。但是,以虢文公为首的守旧大臣认为这一举措违背了周朝祖制,竭力阻碍。

(三)保守的虢文公

虢文公的事迹古史有载,他是周宣王时的卿士,地位显赫。今本《竹书纪年》记载周宣王十五年:“王锡虢文公命。”《国语·周语上》记载周宣王即位以后,废弃了天子亲耕的籍田之礼。虢文公进谏说:“不可以这样。人民的首要大事是农业,祭祀的谷物靠它出产,人民靠它繁殖生存,一切事业靠它供应充足才能存在,同心和睦的局面靠它才能兴盛,国家财用靠它做基础,强大的国势靠它巩固。正是因为这样,主管农业的官员才非常重要。”虢文公讲述重视农业都是对的,但周宣王没有采纳他的意见,这又是为什么呢?

西周时在农业方面实行的是井田制。《孟子·滕文公上》云:“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意思是说,边长一里的正方形田为一井,每井分作九百亩,交由八户农户耕作。八户农户每户可得田一百亩,最中间的一百亩是公田。公田由八家农户共同耕种,待公田上的农事完毕之后,农户才开始做私田上的农活。公田所得皆上交,私田所得全归农民自己所有。这一制度又被称作“籍田”。每年春天,天子举行亲耕仪式,以鼓励百姓重视农耕。“籍”,就是借民力耕种的意思。这种土地制度的弊端一望而知,那就是公田与平民的切身利益没有太大关联,农民的劳动热情大多都投入在自家的私田之上。外加公田是八家共作,更加重了这一矛盾。所以到了西周中晚期,土地国有形式逐渐遭到破坏,籍田之制已经无法维持,代之而起的是土地私有制的兴起。一些大贵族开始出租、买卖、转让周天子分封给自己的土地。在这种形势下,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周宣王开始改革,就是取消“籍田制”,清查人口数量,以人口数量征收税赋。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农业税人头税了。

但是,以虢文公为首的守旧大臣认为这一举措违背了周朝祖制,竭力阻碍。对于虢文公洋洋洒洒的长篇谏辞,宣王不予采纳,依然坚决推行革新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史称“宣王中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