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中国,正处在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期,社会的经济成分、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和利益关系进一步多样化。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阶层进一步分化,形成了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私营业主等多种多样的利益主体。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必然导致舆论主体的多元化。各利益主体面对经济、政治、文化体制改革中推出的各种方案的不同态度,都必然通过社会舆论反映出来。我们党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积极推进政治文明建设进程中具体政策措施的落实,进一步促进了社会舆论的多元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传媒工具的普及,现实中舆论传播制度某些方面的不合理性,舆论渠道的不畅通,舆论主体文化背景、价值取向的差异性,社会舆论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各种社会舆论的交互作用和影响,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舆论多元化。
一、正视社会舆论多元化对党执政基础的影响
社会舆论多元化是社会转型期意识形态领域的突出特点,是时代进步、发展的必然,也是社会舆论自身发展规律的体现,同时不可避免地对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带来深刻的影响。
对党执政的思想基础的影响。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以代表社会发展方向的先进文化作为自己的思想旗帜和精神力量,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思想和党执政的思想基础,这应该是当前社会舆论的主流。
但是,随着社会舆论多元化趋势的强化,各种非主流舆论对我们党执政的思想基础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如有的直接否定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主张党的指导思想多元化;有的搞抽象肯定、具体否定,任意篡改、随意歪曲马克思主义观点,将马克思主义搞得面目全非,等等。对这种现象,我们必须加以重视,采取措施,合理引导,将其消极影响控制在最低程度。
对党执政的组织基础的影响。江泽民同志曾指出:“改革开放条件下,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文化必然会乘虚而入,同我国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剥削阶级腐朽思想文化相结合,滋长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腐朽生活方式等消极现象,对人们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产生冲击,也会腐蚀我们的干部和党员队伍甚至毁掉一些意志薄弱者。”更值得警惕的是,在对外开放的进程中,西方国家通过各种舆论工具对我国进行长期的渗透侵蚀,宣扬资本主义美好,宣传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人生哲学。一些共产党员包括领导干部,经不住金钱和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诱惑,逐步改变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些人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可见,舆论多元化的影响至深至巨,绝不能低估。
对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的影响。人民群众是党执政的社会基础。人心向背决定着执政党的兴衰存亡。我们党能不能长期执政,从根本上讲,取决于人民群众的认同感和信任感。中国共产党几十年如一日的伟大实践,通过社会舆论的传播,深入广大老百姓心中,产生了强大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进一步夯实了党执政的社会基础。
但是应当清醒地看到,社会舆论的多元化,特别是那些政治观点错误、内容不健康的社会舆论,对我们党执政的社会基础产生极强的销蚀作用。这些舆论损害党的形象,离间广大人民群众对党的感情,导致党组织的影响力凝聚力下降,直接间接地损害了党执政的社会基础。
二、积极应对舆论多元化的挑战
社会舆论具有社会控制功能,它能有效地影响社会成员的心理、情绪,调整、规范社会成员的言行。所以牢牢守住舆论阵地,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向着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构建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环境方向发展,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应有之义。
要牢牢掌握社会主流舆论的主导权。《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指出,牢牢把握舆论导向,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增强引导舆论的本领,掌握舆论工作的主动权。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必须运用自己掌握的各种资源,牢牢把握社会舆论的主导权,通过正确有效的引导,最大限度地在全社会达成共识,最大限度地统一社会各阶层人们的思想认识,调整、规范人们的言行。对于党刊工作者来说,这既是对人民、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更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永葆党的先进性的具体体现。在社会舆论多元化的趋势面前,党刊工作者更应该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自觉做好“把关人”,勇于、善于做好“过滤器”,把好关,把好度,守好社会舆论传播的主阵地,旗帜鲜明,引导得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
要在社会舆论中理直气壮地弘扬主旋律。从法律的角度讲,每一个舆论主体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没有贵贱尊卑之分。但是,舆论主体的平等并不等于各种不同价值取向的舆论也没有主次扬抑之分。社会舆论多元化趋势的强化,并不等于放弃对社会舆论的引导。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定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既是中国共产党人来之不易的理论成果,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建立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成果。所以,作为执政党的共产党人完全应该在一切思想文化阵地包括社会舆论中理直气壮地宣传、弘扬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社会舆论多元化的背景下,我们更需要通过所掌握的舆论工具,运用生动、形象,有说服力、感染力的语言来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社会舆论中理直气壮地弘扬主旋律,保证我们的各项事业能够沿着正确轨道向前发展。
要加强对非主流舆论的关注和引导。对于非主流舆论,不能采取听之任之的自然主义态度,而是必须充分关注、认真分析、正确引导。对公众中的正确舆论,要加以吸收和利用,对偏颇的甚至是错误的舆论,则要站在党性和党的政策的立场上,用主流舆论对其进行调节疏导,达成共识。
党和政府及主流媒体,应积极广泛采用新闻发布、热点访谈、重点报道、信息披露等形式,及时对非主流舆论进行引导,理顺群众情绪,化解社会矛盾。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想要完全依靠一种传播形式及内容来控制所有的社会舆论是非常困难的。对于非主流舆论,党和政府应通过改革主流舆论的传播方式,更新传播技术,搞活传播内容形式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扩大主流媒体的覆盖面,努力形成正面舆论的强势,使党的方针政策,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入人心,逐步渗透到社会各个舆论领域,实现对社会非主流舆论的有效引导。要密切关注社会舆论在潜性、显性、行为阶段的不同表现形式及特点,及时疏导,防患于未然,确保社会的稳定。
要在社会舆论中广开言路,畅通思想表达渠道。宽松的舆论环境有利于不同声音的表达甚至是宣泄。所以我们要充分理解、正视社会舆论多元化的必然性,主动适应舆论多元化的现实,自觉地在社会舆论中广开言路,开门纳谏。要通过立法和建章立制,完善人民群众表达意愿的舆论渠道,通过新闻媒体刊登播发群众呼声、进行舆论监督等形式,使人民群众有话可以说,有意见可以提。只有让老百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才能使人民群众视我们党为真正的贴心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才会越来越巩固。
要在增强引导社会舆论的本领上做好文章。对社会舆论的引导,归根到底,是对不同阶层、不同利益需求、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价值取向的舆论主体的心理、情绪、思想感情及行为方式的引导。思想文化的多元、多变决定社会舆论的多元、多变。如何在社会舆论多元的状况下,处理好指导思想一元化与思想观念多元化的关系,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如何在人民精神需求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大力发展先进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如何面对复杂多样的社会舆论主体,把握舆论主体的特点,把握宣传工作规律;如何在西方发达国家凭借经济科技优势,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和文化扩张的压力下,既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借鉴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有效抵制西化、分化的图谋;如何在高新技术条件下特别是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条件下,有效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形成网上舆论强势,这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只有认真研究舆论主体的特点,探究新的历史条件下舆论宣传规律,不断增强舆论宣传工作的科学性、艺术性,建立完善舆论宣传制度,创新舆论宣传的形式,才能积极主动,应对自如,牢牢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才能不断提高党引导主流舆论的能力,才能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原载于《共产党人》2006年第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