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我们村是全县有名的贫困村。现在,我们村几乎家家用上了摩托车,户户装上了电话,人均收入高出全县1300多元,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家乡的巨变,多亏村支书马清选。”这是在马支书的帮助下已与4户村民共同投资30万元建起了仔猪繁育场的村民马清雄的肺腑之言。
荒山坡上杏花红
1998年11月,马清选开始担任隆德县沙塘镇马河村党支部书记。马河村近140户700余人,312国道绕村而过,距离隆德县城不足15公里,自然条件相对优越。但长期以来,村民习惯守着300多亩水浇地过日子,有了口粮没有钱,顾了肚子没了穿,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到20世纪90年代人均收入还没超过千元。马清选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时候,集体经济一片空白,村上召开村民会议、党员会议竟没有一个固定场所。
怎么凝聚起民心,集中起民意,充分发挥优势,闯出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子,成了摆在马河村党支部、村委会面前的首要任务。马清选为此夜不能寐,焦虑不安。上任初的一个多月时间内,他走东家,入西家,收集意见,听取群众的想法,认真研究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良策。渐渐地,马河村的发展按照计划有了基本的轮廓。
“要想富,关键看支部。但马河村党支部连一个固定的办公地点都没有,这样的党支部没威信,说话当然没人听,怎么能有号召力!”马清选与支部委员一商量,决定先修建党员活动室,为党员、群众活动提供一个场所,也为新班子树立起一个新形象。盖房没钱,马清选先拿出自己的4000元钱,又找镇、县相关部门解决了部分资金,短短十几天的时间,党员活动室就建了起来。随后,他又垫支1200余元,同时号召党员捐资捐物,购置齐了电教设备。
马河村东北边有一座近千亩的山丘,几十年来,几经绿化,却仍是光秃秃的一片。马清选任村支书不久,就将目光投向了这座荒山。
听说马清选要在荒山上做文章,一些人说起了风凉话,说马支书和荒山较劲是没事找事瞎花钱。而马清选自有他的想法:过去绿化只知道栽些松树、杨树,十年八年见不到收益,所以群众积极性不高,栽下的树也没人管。现在植树就要考虑绿化和经济效益的关系,群众能从绿化中得到实惠,自然就会积极投入,对树木倍加爱护。入情入理的分析,统一了村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的思想认识。1999年春天,马河村的党员群众在隆德县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苦战两年,在荒山上栽下了4万余棵杏树。转眼间5年过去了,当初栽下的不足1米高的树苗,现在已长得郁郁葱葱,开始挂果!世世代代光秃秃的荒山,现如今成了马河村的“绿色银行”。马河村的群众看在眼里,喜在心头。5年来,马清选始终肩负着另一项责任——义务护林员。每天早晚,他都要沿着杏林走一走,看一看,发现不爱护杏树的行为,他都毫不留情地加以制止。
马河村的房屋都建在山坡上。村西南的水浇地和村东北山间的小水库是马河村群众祖祖辈辈维持生计的基本保证。进入20世纪90年代,由于长年失修,引水渠道不畅,水资源浪费严重,庄稼淌水困难,影响了群众的生产、生活。这一切马清选看在眼里,急在心头。2000年春节,当其他地方的人们还沉浸在节日之中时,马清选就发动组织群众集资整修起了水库,动用土方2000余立方米,新修水渠2000余米,马河村的生产条件得到了改善,水浇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高产田。修建党员活动室,治理荒山种杏树,整修水库修水渠,村党支部及马清选带领村民迈出的这三大步,让马河村的群众看到了村党支部、村支书一心一意带领他们脱贫致富的决心,更坚定了跟着党支部走,早日摆脱贫困的信心。
“四位一体”起温棚
与隆德县其他村子相比,马河村有水库、有水浇地,生产、生活条件相对优越。但全村700来人要想靠仅有的300多亩水浇地和近千亩山坡地走上富裕之路,可谓难上加难。马清选和村民们深知这一点。长期以来,马河村的村民们就有养猪生财的习惯。但由于猪品种落后,喂养方法不科学,
很难有可观的经济收入。如何发挥这一传统优势,靠科学管理,规模养猪闯出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子,马河村党支部和马清选没少想办法,没少费心思。
机遇永远垂青那些有所准备的人。1999年夏天的一个上午,马清选到镇上办事,无意听到了县农牧局要在隆德县推广温棚猪舍和“四位一体”(养猪、蔬菜种植、厕所、沼气)温棚的信息。何不争取将项目落实到马河村,借此推动马河村养猪业上档次、上规模,加快马河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想到这,他立即赶回村上,召集党支部、村委会开会研究对策。第二天一早,他就赶到了县农牧局。县农牧局的领导被这位主动找上门来要项目,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热心人打动,决定将温棚猪舍、“四位一体”温棚放在马河村,扶持该村发展养殖业。
县农牧局的工作刚刚做通,村里的部分群众却有了不同意见。群众只见过蔬菜温棚,而每栋自己先投资3000元国家才配套另一半资金搞什么养猪、种菜、厕所、沼气四位一体化的温棚,村民顾虑重重,心里没有底。面对这种情况,马清选先发动党员带头建起了温棚,养上了猪,种上了菜。当年,马清选家仅养猪一项就收入了5000元。事实最有说服力。在马清选和其他党员的带动下,村民终于动了心,陆续建起了高标准的猪舍和“四位一体”温棚。马河村在全县首先用上了节能、洁净的沼气。
事情的发展并不一帆风顺。正当一些农户积极修建猪舍,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市场上生猪销售价格大跌,部分养猪户饲料短缺。马河村刚刚起步的养猪业一下子陷入了困境。为了稳定群众情绪,帮助群众渡过难关,马清选一趟趟跑隆德县饲料公司,采取请人担保、个人资产抵押等形式,给群众赊回了16万元的饲料,解了燃眉之急。紧接着,马清选又带着两名村干部,用农用车装上二三十头生猪,上兰州、跑西宁,决心闯开生猪市场。他们晚上出发,一跑就是一个通宵。天亮赶到市场后,又要与当地的生意人讨价还价,生怕把握不准,让群众吃了亏。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次次的奔波,一次次苦苦的推荐、宣传,马河村的猪肉终于进到了兰州、西宁的大超市。马河村的猪肉由于瘦肉多、质量好、味道鲜,被兰州、西宁的消费者命名为“马字牌”猪肉。“马字牌”猪肉成了兰州、西宁市场上的抢手货。与此同时,马清选又想方设法,办起了年加工能力500吨的饲料加工厂,成立了养殖业服务中心和农牧业综合开发经济合作组织,为村民发展养猪业提供流通和技术服务。扎扎实实的几项工作,推动了马河村养猪业的快速发展。目前,马河村已有112户村民搞起了温棚养猪。2003年,全村出栏生猪3000头,产值122余万元,户均收入过万元。全村25栋“四位一体”日光温棚每栋平均年收入6000元,80豫的农户用上了沼气。村民马清雄联合4位村民共同筹资30万元建起的占地20多亩的仔猪繁殖场,年出栏仔猪1500余头。仔猪除满足本村养殖户需要外,还畅销周边地区。在马河村的带动下,周围各村村民纷纷养起了猪,马河村及周边村庄已成为自治区确定的隆德县瘦肉型猪养猪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大山沟里绿西芹
马清选是一个有心人。无论是开会还是走亲戚,只要一听到什么项目能够赚钱,他都要刨根究底问个明白。前几年,他认识一位来自河北的老人。这老人是一名种菜的好手,专门在固原各县租地种菜。听人说,2003年,老人在泾源县种植了30亩西芹,年收入估计有13万元。听到这个消息后,马清选动起了心思。隆德县与泾源县相距不远,泾源县能种西芹,隆德县就一定能种。马河村有的是平展展的水浇地,家家养猪有充足的农家肥。如果把这300多亩地都种上西芹,化肥投入会大大降低,马河村的种植结构也将会有大幅度的调整,村民又会增加一大笔收入。每亩产西芹1万斤收入4000元的话,全村就会增加产值100余万元,这等于是种粮收入的十几倍。算到这,马清选坐不住了。2003年8月16日,他专门挑了个西芹上市的日子,跑到泾源县市场上摸行情,跑到河北老人的地中探虚实。回来后,他一边到隆德县农牧局进行技术咨询,一边做群众的思想工作。为确保万无一失,他早早地翻晒了自家的温棚,2004年一开春,他就亲自到县农牧局拉回了西芹种子,亲自育苗,供群众栽种。5月下旬,到了移栽秧苗的季节,马清选又跑前跑后,指导村民施肥,起垄,栽苗,淌水,200多亩西芹在村民的悉心呵护下,长势喜人,丰收在望。马河村党支部和马清选已经着手联系西芹的销路。
秦韵声声颂安宁
马河村富了。富裕起来的马河村,村容村貌、村民的精神状态有了极大的改变。户户盖起了砖瓦房,家家置备了新电器、新家具。夏天,他们忙着侍弄生猪、庄稼。冬天,他们忙着拉苫、放苫,种菜卖菜。春节前后,他们还要请戏班子到村上唱唱戏,邀请临近村子的篮球队到马河村来打打篮球,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小偷小摸没了,违法犯罪现象几乎绝迹。村民们的生活现在富裕、安宁。但马清选一家却变化不大。在担任马河村党支部书记之前,马清选就是村上能干的包工头,每年都能承包到许多木工活,收入万余元。但自从担任村支书后,他再也没有时间、精力承揽工程。就连自己家的几栋温棚,也由于他整天忙着跑群众的事而无人操心,年年都比其他村民的温棚收入少。几年来,为跑生猪销路、为引进项目,他还贴进去了几千元的费用。对此,亲戚家人不理解,老伴也时有怨言,说他没日没夜的操心费神,每月只拿一百多元的补助到底图个啥?而他只是笑着说:“人光想着自己的得失,活着有啥意思。我是名党员,是党员就不能光顾着自己。”
(原载于《共产党人》2004年第1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