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片光荣的土地:20世纪30年代,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西征曾驻扎这里,播下了革命的火种。毛泽东参观清真寺,与阿訇、群众促膝谈心,传播革命道理。
这是一片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土地:每逢集日,十里八乡的乡亲们都往这里汇集,这里的村民依托市场,开起了多家杂货铺和饭馆,建了300多家各式各样的企业。
这里更是一片令人振奋的土地:几十年来,这里的群众不等、不靠、不要,靠聪明才智,靠勤劳的双手,在“贫瘠甲天下”的西海固,闯出了年人均收入2500元的骄人业绩。家家住上了宽敞明亮的瓦房,户户用上了自来水,近400户村民家家通上了程控电话。1997年,单家集单北村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命名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示范村”;1998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
5月的一天,记者走进西古县兴隆镇单家集村,追寻单家集群众摆脱贫困的坚实足迹。
一
1994年秋天,单家集人面临一个艰难的抉择。
单家集地处葫芦河东岸,是甘肃省静宁、庄浪、会宁县与宁夏原州区、隆德、西吉县交接地带。数百年来,这里的人们就以经商见长,单家集逐渐成为遐迩闻名的“旱码头”。1983年恢复集市后,单家集人更是如鱼得水,搞起了牛羊交易、牛羊屠宰、皮毛收购、餐饮服务,生意越做越红火,生活一天好似一天。
交通部门决定扩建中静(中卫至静宁)公路的消息,打破了单家集的宁静。单家集之所以能成为远近闻名的旱码头,全靠绕村而过的中静公路。正因为中静公路绕村而过,单家集的集市效益还得不到完全的发挥。能不能利用这次扩建的机会,使中静公路穿村而过,带动单家集集市贸易上层次、上规模?熟谙生意之道的单家集人,从中静公路的扩建中捕捉到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要想让公路改道,谈何容易?交通部门会不会改变设计方案?要改道就要拆迁房屋,占用土地,还要投工投料,铺筑路基,这些费用到哪里去筹措?一道道难题,横亘在单家集村民面前。关键时刻,单家集党总支部一班人站了出来,他们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做通了群众的思想工作,在较短的时间内拿出了解决房屋拆迁、占用土地补偿方案。他们一次次到上级交通部门反映问题,协商中静公路改道的有关事宜。执着和诚心打动了上级交通部门,中静公路改道方案终于获得了交通部门的认可。紧接着,单家集党总支按照方案,发动群众集资4.8万元,及时将房屋拆迁费发放到了拆迁户手中,保证了拆迁的顺利进行。同时,又集资2.2万元,按照公路部门的要求,移动土石1.5万立方米,修通了24米宽2.2公里长的路基,确保了中静公路的按时贯通。中静公路改道工程不但没要国家一分投资,还为国家节约资金100多万元。此时已是11月份,山区的初冬,寒冷异常。但单家集人顾不得这么多,党总支一班人一鼓作气,组织动员群众,在公路两边修建砖混结构平房和二层楼房300多间,为群众进行商业、餐饮活动提供了条件。中静公路改道,单家集的群众舍小家,顾大局,做出了极大的牺牲,拆迁掉的房屋每平方米只有十几元的补助,30多亩土地被无偿占用。但单家集人紧紧抓住了这次机遇,为单家集经济的发展拓展出了更广阔的天地。截至2003年年底,全村牛羊屠宰和贩运户发展到了150户,年屠宰牛2万头,羊3万只,贩运牛羊肉4万吨,销售收入达2000多万元。单家集还发展起了毛皮收购、贩运牛百叶、杂碎收购和加工销售队伍,年销售收入800多万元,获利60万元。单家集村已发展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村级畜产品交易中心。
一次艰难的抉择,考验了单家集的广大党员群众,考验了单家集村党支部一班人。也是这个正确的抉择,成为单家集历史发展的转折点,把单家集经济社会的发展推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二
与遍布于六盘山麓山山峁峁的无数个村庄一样,缺水的阴影,一直笼罩在单家集人的心头。数百年来,这里的人“开门见山,出门爬坡”,一面面黄土坡刻下了他们的艰辛。
如何走出干旱的困境,摆脱贫困,是单家集众乡亲年年月月的期盼,更是历届村党总支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
农业是单家集经济的基础。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单家集村党总支一班人抓住村位居葫芦河下游这一优势,利用自治区政府将单家集村确定为小康试点村的有利时机,争取国家投资20余万元,打深井9眼。与此同时,村党总支发动群众,按照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打机井23眼,为每个打井户提供6000元银行贷款。30多眼机井,运行良好的提灌工程,确保了单家集农业的稳产增产。全村水浇地由1980年的500多亩,增加到了近3000多亩,人均占有水浇地0.75亩。为了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村党总支多次聘请技术人员,传授农业生产技术,积极引进优良品种,水浇地亩产量迅速提高到900多斤。单家集人再也不为吃饭穿衣而发愁,他们从发展农业上尝到了甜头,进一步坚定了脱贫致富的决心。单家集村党总支也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过程中得到了锻炼。
三
水浇地的面积扩大了,单家集人的吃饭问题有了基本保障。如何结合单家集的实际,探索出发展全村经济的新路子,单家集党总支一班人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努力。1996年,他们针对中静公路改道后单家集集市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原有市场狭小不能满足群众及客户交易需要的实际,再次发动群众集资建起了新的市场。如今,光这个市场每年就能给村民带来二三百万元的收入。
单家集地处交通要道,每年到新疆等地打工的群众较多,但单家集没有直达新疆班车。有些群众为外出打工,只好辗转赶到固原或银川乘车。针对这种情况,单家集村党总支一方面动员、帮助、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做生意,主动为外出打工村民办理有关手续;另一方面,发挥致富带头人的作用,支持有丰富经验的单北村村委会主任单云杰出面与新疆的一家汽车运输公司联系,开通了单家集至新疆的客运班车,由单云杰在西吉县组织客源,该公司负责运输。目前,该班车每月发车16个班次,不但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单云杰也从中得到了实惠,带活了单家集的劳务经济。现在,全村每年输出劳务工500人次,为村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淀粉加工是单家集人擅长的致富项目。前几年,整个村子因为只有2台不足200千瓦的变压器,供电量严重不足,使得单家集村的淀粉加工企业一直处于小打小闹家庭作坊状态。为解决这个“瓶颈”问题,单家集村党总支多方联系,借二期农网改造在西吉县开始实施的机会,在单家集村新安装了15台大容量的变压器,供电量比以前增加了近10倍。有了充足的电量保证,单家集村的淀粉、牛羊肉、皮毛加工等新办企业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全村,为单家集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四
单家集村的快速发展得益于集市贸易,而要确保集市贸易的长期繁荣,不断改善市场条件,为群众、客商创造一个良好的交易场所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在软环境建设上下功夫,努力营造一个留得住群众、留得住客商的市场氛围,这既是单家集党总支的共识,也是村党总工作的一个侧重点。多年来,村党总支充分利用单家集人良好的商业文化传统和集市管理经验,因势利导,制定了集市管理办法,指定专人负责维持集市贸易秩序,强调尊重客商、让利客商,反对欺行霸市。外地客商贩运来的货物如果在当日集市上销售不完,便由负责人把货物按市场价分摊给本地坐商;瓜果蔬菜等易腐产品销售不完时,单家集人会主动联系本村村民积极帮助销售,直到售完为止,宁可使本地人受损失,也不让客商吃亏。外地客商来单家集采购牛羊、皮张等,本村的经纪人都会热情帮助交易,偶尔有外地客商与本村人为生意上的事发生争吵,有人会主动出面调解,以达到客商满意为原则。这种维护集市秩序的优良传统,赢得了群众、各地客商的好评。
单家集村党总支还把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与集市贸易有机结合起来,抓住西吉县创建“十星级文明户”活动这个契机,开展职业道德建设,优化市场软环境。目前,单家集村已有1001户“十星级文明户”。这些“十星级文明户”以金字招牌赢得了客商的信赖。提到这一点,长期在西吉县与甘肃兰州之间做牛羊生意的赵怀仁说:“以前来进货总怕被人骗,现在这种担心少了,和文明户交易更放心了。”“十星级文明户”致富能手刘宗元集种粮、贩牛、开店于一身,年收入1.3万元,还带动了10户农民共同致富,他指着文明户牌匾说:“讲文明、树新风让生意更好了,外地的客商就认我们这些带‘星’的。”
单家集村后湾组是一个回汉杂居村,由于远离公路,条件较差。几年来,单家集村党总支先后发动党员集资1.2万元,帮助后湾组建起了教学点,方便了孩子上学;购置输电配件,配合县供电部门,解决了后湾村群众用电问题;帮助后湾村建起了水塔,使后湾村的群众吃上了卫生、甘甜的自来水。互相帮助、团结融洽、共同发展的民族关系凝聚了民心,稳定安宁的社会环境也为单家集引来了更多的客商。现在,占地500亩、总投资达3000余万元的单家集工业园已开工建设,单家集人将依托工业园区着力打造“民族、清真、绿色”三大特色品牌,“西吉单家集”商标及品牌注册工作正式启动。贫穷落后的单家集已成为历史,要不了多久,一个文明、富裕的新村镇将出现在人们的面前。
五
采访中记者印象最深的是年近60的单家集村党总支书记许文杰。谈起单家集的巨变,这位已将大半生奉献给了单家集的全国劳动模范深有感触地说:“单家集能有今天的巨变,一靠党的政策,二靠广大党员群众的共同努力,三靠群众的积极参与。”当记者问起他在单家集村发展中的作用时,他只是憨厚地笑笑说:“作为党员,能为党旗添光彩,是我的光荣。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帮着群众富,这是我们应尽的义务。”许支书的话语简单、朴实,但简单朴实的话语中饱含着一名共产党员对党的事业、对群众利益的无限忠诚,饱含着一名共产党员的矢志不渝的人生追求。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体化到实际工作中,把“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当作奋斗目标,单家集村党总支、村委会一班人团结拼搏,无私奉献,用忠诚、智慧、勤劳,谱写了一曲激动人心、催人奋进的乐章。
(原载于《共产党人》2004年第1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