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自然环境,石嘴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没有什么优势可言,医院地处宁夏最北端的石嘴山市惠农区,北与内蒙古乌海市毗邻,南接平罗县,服务人口约40万。但10多年来,石嘴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一班人带领全院医护人员和职工坚定信念不动摇,咬定目标不放松,硬是在较差的环境中闯出了一条新路。医院近年先后荣获“全国文明行业创建示范单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百佳医院”等12项荣誉称号。
定中心——“一切为了病人”
2004年5月的一天上午,一位老人在儿女的陪伴下,从内蒙古东胜来到了石嘴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点名要找房青大夫看病,不巧的是,房大夫的老伴患心脏病装心脏起搏器才几天,她正在家照顾老伴。咨询护士试探着给她打了电话。房大夫一听说是有病人专程来找她看病,立即将照顾老伴的任务交给了家人,急匆匆地赶到了门诊部。紧接着就是热情地为患者检查身体,仔细询问记录病史,认真地为病人诊疗,然后耐心细致地嘱咐子女用药、饮食等方面的注意事项。等这一切忙完后,已是中午1点多钟。看着病人和家属满意地离去,房大夫才又匆匆地赶回家。
这只是我们采访中了解到的医院众多的医护工作者中,奉行“一切从方便病人出发,一切为了病人”的一例。医院上下现在能普遍做到这一点,还要从当初说起。
石嘴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虽是一家创建于1959年的老医院,但进入上世纪90年代,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医院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双重压力。面对严峻的形势,医院党委一班人首先立足医院所在地工矿企业多、农民多这一现实,认真分析形势,提出增强危机意识、竞争意识、发展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同时动员全院讨论:患者走进医院想什么、要什么、怕什么、盼什么。通过分析讨论,院党委认为:医院要发展、要壮大,关键是要转变观念,一切围着病人转,赢得了病人信任,就赢得了医院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这是一条“硬道理”。多年来,医院党委坚持教育、宣传、制度并举,将医院的所有行为纳入到“以病人为中心”这一着力点上,一切围绕病人需求去运作,最大限度地让病人满意。
为了让病人走进医院就感到舒心、安心、放心,医院进行了不断的探索、改进。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已初步架构起了规范服务、承诺服务、温馨服务、满意服务、高科技服务、跟踪服务为内容的6个服务框架。医院从一切方便患者入手,推出了最佳治疗方案、最佳手术阵容,凡大中型手术必须安排科主任上台,以确保手术质量。此举使术前住院日由原来的人均4.5天缩短为2.3天;医院围绕规范入手,通过建章立制,规范服务流程、服务质量、服务行为、服务纪律,将规范服务的内容分解到每一个岗位、每项操作中,方便患者监督,方便医护人员遵照执行,使病人不必为找好大夫而四处求人送红包。规范的服务措施,树立起了良好的医院整体形象。
医生开大处方,患者看病费用高是群众意见较为集中的一件事。医院为此成立了药事管理委员会,凡新药进院,必须由药事管理委员会成员进行投票表决。医院推行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制度,将进药的审批权、采购权、使用权“三权”分离,增设财务二级会计明细账,严格实行“管账不管库、管库不管购、管购不管用”制度,确保药品质量,维护了患者的利益。
同时,医院纪委采取各种形式随时检查、规范用药行为,通过抽查处方的方式,按月、按季分析用药情况。对用药品种单一且用量大的处方,及时反馈、公示,查明情况后,及时处罚。2004年,医院共抽查中西医处方32178张,中药处方平均金额48.39元,百元以上处方占4.4豫,西药处方平均金额48.30元,百元以上占4.2豫。这些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了患者的负担,为医院赢得了良好的社会信誉。
夯重心——术有专攻树品牌
医院要让病人满意,靠热情、靠服务质量仅仅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有过硬的医术和“品牌”专科,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关键在人才。这些年,医院党委提出通过“传、帮、带”,通过管理促进人才成长,不断提高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医院的设备水平,使患者对医院的认可度越来越高。
20世纪90年代初,石嘴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烧伤治疗技术还是一片空白。医院党委反复研究认为:石嘴山第一人民医院所在地煤炭和高载能企业多,烧伤事故发生率高,医院应立足这一现实,引进烧伤治疗技术,力争把其发展为“拳头产品”,以实现经济社会效益的双赢。1990年医院引进烧伤湿性治疗新技术。经过烧伤科的努力,湿润烧伤治疗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1997年,烧伤科正式成立,并成立了中国烧伤创疡宁夏石嘴山市科技医疗中心,加入了全国烧伤急救医疗网。目前,该科室每年应用皮肤再生医疗技术治疗各种烧伤创疡患者200多例,治愈最大烧伤创疡面积达96豫。几年来,烧伤科先后在国家级、省级专业期刊上发表了30多篇论文,先后多次荣获中国烧伤创疡科技进步三等奖。烧伤科在较短时间内成长为石嘴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的特色优势科室之一。2004年8月6日,石嘴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烧伤科关于“烧伤面愈合过程中的组织学观察”的科研课题通过了中国烧伤创疡学会及区内外有关专家组成的科研组的评审,得到了专家一致好评,顺利通过了自治区级科技成果鉴定,标志着石嘴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烧伤治疗的学术、技术和科研水平在西北地区处于领先。这些成绩的取得,凝聚着医院党委及烧伤科医护人员7年来的心血,这也是石嘴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自上世纪中期以来实施的“院有优势、科有特色、人有专长”的业务发展总目标取得的初步成果之一。
医院的发展壮大,说到底就是人才的成长和每个人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只有抓住了人才,为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才能创造出良好的环境,走人才兴院之路,才能使医院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为了让人才脱颖而出,让每个人都能在岗位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石嘴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率先将竞争激励机制引进中层干部聘任中,通过现场演讲、民主测评、党委考核的方法,严格审查聘任56名中层干部。在新一轮中层干部的聘任中,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公开选拔一批年富力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走上领导岗位,充分体现了技术意识、责权利统一的意识,充分地调动了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如今被选拔重用的中层干部大部分已成为科室的技术带头人。为了让人才尽快成长,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医院就拟定出台了《临床医师继续医学教育实施方案》,制定不同层次人员培养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院党委及时提出了“重点发展科室”和大力扶持手术科室,增强医院竞争实力的工作思路,为科技兴院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为了留住培养出的人才,石嘴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一班人做了大量工作。1997年,医院党委针对本地经济滞后、人才流失现象严重的现实,组织实施了以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为核心内容的“凝聚工程”和“民心工程”,在医院上下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稳定队伍、留住人才的浓厚氛围。近几年,医院选派了400多人次医务人员外出进修,筹措资金1000余万元,引进各种中高档设备100余套,为人才成长创造出了宽松和谐的工作生活环境和大展宏图的工作舞台。
铸核心——一名党员一面旗
“在我们医院,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党员在医院的发展壮大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最苦最累的岗位上顶着干的大多数是党员;关键时候能站得出来的是党员;各科室技术骨干绝大多数是党员;历年来受各级表彰奖励的工作人员中,党员占绝大多数。”谈起这些,现任石嘴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书记、曾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院长”“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的吴志美脸上挂满了自豪。
侯风玲是医院消化科的一名党员。2004年年底,侯风玲所在的消化科住进了两名乙肝病人。这是两位来宁打工的中年人。住进医院的时候,病人的消化道已开始大量出血,频繁的大小便和出血让整个病房弥漫着浓重的血腥味。腥臭味加上病人排泄物的传染性,病人的家属都避之不及。作为护士长的侯风玲不但没有嫌弃,还主动替换病人家属帮病人把尿、把屎,翻身拍背。“作为护士长,我所能做的就是尽自己最大努力,减轻病人的痛苦,这样我才能对得起自己的工作和良心。”
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朱宁江只有40出头,今年被提拔为医院负责人。自参加工作时,他就虚心好学,潜心钻研技术,业务水平迅速提高,他所做的多项手术填补了自治区空白,同时,由他主持开展的多项科研项目分别获自治区、石嘴山市及医院科技进步奖,成为石嘴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的业务骨干。
麻醉科主任董龙才目前已是医院的技术骨干,而参加工作时只是一名中专毕业生,但他深钻业务,硬是靠自学获得了大专文凭,并成长为麻醉科主任,是医院“十五”期间第一批选拔的青年技术人才。他常说:“在医院里,一名共产党员就是要用过硬的技术来为群众服务。”在他的倡导主持下,石嘴山第一人民医院成立了外科ICU,挽救了许多垂危病人的生命。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石嘴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经受住了市场经济的考验,各项事业突飞猛进,上上下下呈现出和谐奋进、务实拼搏的喜人景象。这一切,得益于医院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集体,得益于有一支过得硬的党员队伍,得益于全院艰苦创业、负重拼搏的胆识和精神。这就是地处偏远小城的医院能不断发展壮大的秘诀。
采访结束时,已是中午。走出石嘴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行政楼,抬头望去,一座自筹资金4000余万元建设的高达10余层的医院大楼已拔地而起。要不了多久,医院将会以更好的环境、更先进的设备、更精湛的技术为患者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这是医院广大医护人员的期盼,也是广大患者的福音。
(原载于《共产党人》2005年第1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