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代农业发展的有力支点

现代农业发展的有力支点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日,经国家农业部审核确定,天合农机专业合作社荣获“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社”荣誉称号,成为石嘴山市首家获此殊荣的农机专业合作社。一名安徽的客户,打来电话,要王玉林尽快提供10吨中药材锁阳。2013年1月,王玉林又在本村流转土地539亩,成立平罗县众源家庭农场,开始大规模种植柴胡、黄芪、党参等中药材。

9月上旬,驱车行驶在通往平罗县姚伏镇高荣村祥盛家庭农场的乡村道路上,犹如穿行在巨幅画卷中:道路两旁,杨树高大挺拔,枝繁叶茂。路左是一眼望不到头的玉米,路右是无边无界的稻田。坐在农场钢结构仓储棚下与场主徐迎平聊天,心里感慨万千:三面被一望无际稻田围住的七八间砖混结构的住房,宽敞明亮。房前是两三亩大的水泥晒场,房屋东侧是几个一亩见方的鱼塘,秋风吹过,清爽宜人。生活在这样清新自然、安详宁静的环境中,真是一种享受。

今年刚过而立之年的徐迎平初中毕业后就开始学开车,跑运输。有了一定积累后,1998年,徐迎平投入全部积蓄5万元,购买了一台收割机,开始了创业之路。2010年,村“两委”换届时,村里的党员群众觉得徐迎平头脑活络,有带领群众致富的经验能力,选他当了村支书。上任后,他积极引导群众进行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种养业。2012年7月,徐迎平又以自己承包的133亩耕地及4台大、小型机械为基础,流转了高荣村六组18户农户的承包地372亩、村集体荒地496亩,注册成立了平罗县祥盛家庭农场。农场成立后,他筹集巨款,机械平整土地500余亩,开挖鱼塘23亩,新开农沟2公里,改善生产条件,当年实现纯收入15万元。2013年,徐迎平又投入大量资金,新建晒场、仓储及车库2600平米,购买大型配套农机具2台,建设标准化牛舍20间,青储池60平方米,养殖育肥牛60余头。家庭农场的建立,提高了机械化作业程度,减少了作业成本,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得到了优化组合,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和利用率,既解放了高龄劳力无力种植导致的承包地撂荒等问题,又使本村青壮劳动力从农田中解放出来,走上了创业或外出务工之路,留守劳力又在家庭农场打工挣钱,有力地提高了本村人均纯收入。村民将土地流转出去后,每年能获得每亩420元的流转费和150元左右的农业综合补贴,同时,不出村就能在农场务工,实现了农民得益、场主赢利、粮食安全有保障的目的。

“家庭农场圆了我的致富梦,我一定带领乡亲们好好干,力争使群众收入有一个大的提高,农场有一个大的发展。”这是徐迎平的肺腑之言。

采访中,我们见到了平罗县科技特派员、平罗县天合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姜明。1991年从原宁夏农业机械化学校毕业的他,从走上工作岗位起,就一直从事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2009年8月,为了探索出一条适合平罗县实际的农机化全方位、多层次、规模化的经营新路子,他毅然离开平罗县农机化中心推广站站长的岗位,联合本县农机具齐全、具有一定经营规模的农机大户成立了平罗县天合农机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按照现代企业管理要求,实行理事长负总责、股东分工负责的方式,对农业机械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调配、统一作业、统一收费、统一供油、统一核算”;与每位股东签订生产目标责任书,提高股东的责任意识;定期向董事和股东公开财务收支情况,接受董事和股东的监督。合作社成立以来,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和项目资金的引导和扶持下,先后购置了稻麦联合收割机、玉米联合收割机、打捆机、水稻插秧机、蔬菜移栽机等农业机械,建设工厂化育秧大棚20座,社员从建社初期的15人发展到271人,各类农机具的拥有量达到135台(套),固定资产达520多万元,服务能力从单一的耕种作业发展到收获、耕种、植保、土地深松、秸秆回收、水稻育插秧等一条龙作业的多功能农机专业合作社。2011年,在姜明的带领下,天合农业专业合作社又流转土地1200亩,核心连片300亩,建立千亩以上玉米全程机械化示范区,玉米从种到收全部实现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种植、机械化作业。三年来,合作社年经营收入由2010年的137万元增长至223万元,增幅63%;年纯收入由22万元增加至45万元,增幅105%;年作业服务总面积由3.5万亩增加至5.2万亩,增幅47%,作业区域覆盖平罗县13个乡镇及邻近县市,为加快平罗县农业现代化进程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近日,经国家农业部审核确定,天合农机专业合作社荣获“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社”荣誉称号,成为石嘴山市首家获此殊荣的农机专业合作社。

“没有规模经营,就没有农机的用武之地。没有农业的机械化,现代农业就无从谈起。”这段话道出了一名基层农机工作者对现代农业与农机关系的深刻理解。

走进渠口乡渠口镇众源家庭农场办公室还没有坐稳,王玉林手机就响了起来。一名安徽的客户,打来电话,要王玉林尽快提供10吨中药材锁阳

“10吨锁阳,你有这么多的储备?”

见记者疑惑不解,王玉林笑笑说:“这不是什么大事,我在左旗有收购点,只要价钱合适,一个电话就能定下来。”

10年前,年届30、仅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王玉林靠购销菟丝子起家,走上了贩卖中药材之路。经过10多年的摸爬滚打,成了远近闻名的中药材贩运大户。2012年,王玉林凭着十多年积累的见识和广泛的人脉关系,在陶乐镇流转土地100亩,开始种植中药材。2013年1月,王玉林又在本村流转土地539亩,成立平罗县众源家庭农场,开始大规模种植柴胡、黄芪、党参等中药材。王玉林向记者算了一笔细账:“一亩地的流转费大约是750元,每亩中药材的毛收入有1万元,扣除成本,每亩纯收入3000元以上,每年纯收入应该有160万元左右。”种植中药材,锄草、施肥需要大量人工,现在,在众源家庭农场务工的村民每天都有六七十人,最多时一天有167人,渠口村五、六等四个组的村民一年就能从务工中得到80多万元的劳务收入,户均从家庭农场获得6000多元。“以前,地少,种植不成气候;现在地多了,种起来有劲头,大型农机的投入也值当。明年,我准备再流转些土地,引种牛蒡子、黄芪等,扩大规模,加快发展。”谈到未来的打算,王玉林充满自信。“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犹如一股春风吹遍全国各地,更加坚定了王玉林等人发展壮大家庭农场的信心和决心。

今年奔40岁的任剑个子不高,皮肤黝黑。在平罗县众多家庭农场主中,他的经历有点特别。

任剑的老家在平罗县黄渠桥镇通润村。1996年,大学毕业后的任剑,顺利进入了银川市乡镇企业局工作,半年后,局里把他调到一家企业锻炼,22岁的他,当上了副厂长。正当任剑打算大展拳脚,好好干一番事业时,母亲生了重病,加上父亲年龄大,哥哥又远在俄罗斯,家里一时忙得不可开交。因为母亲治病,花掉了任剑的全部积蓄,1998年,企业改制时,他已拿不出钱参股,任剑只好选择辞职回家照顾父母。母亲病好后,不甘心平庸下去的任剑,将父母带到了惠农区,开了一家面馆,起早贪黑维持生机。不幸的是,没过多久,父亲也被查出得了直肠癌,为了带父亲治疗,任剑被迫关了面馆,又搬回通润村。2001年,为了弥补父亲的遗憾,在父亲离世前,他与本村一个姑娘定亲结婚。3年后,任剑投奔远在莫斯科的哥哥做起了服装生意。国外的4年打拼,为任剑实现人生理想奠定了物质基础。

2008年从国外回来后,任剑将村里的200多亩荒盐碱地承包下来,按照宁夏农科院专家的意见,对土地进行改良,开始在家里搞种养殖,经过两三年努力,荒滩显出了生机,200多亩土地渐渐有了收成。“既然决定种田,何不多种一些,搞规模化种植!”2012年,任剑又将村上87户农民的1170亩土地流转过来,注册成立金茂源家庭农场,建成集农业种植、生态养殖、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现代企业。有付出就会有收获。2012年秋天,近40亩蔬菜和260亩水稻,终于给任剑带来23万余元的收入。2013年任剑再接再厉,投资130万元,与县农技中心合作,开发盐碱荒地,改造中低产田,种植了玉米、水稻、制种豌豆、油葵等近1200亩;与宁夏大北农石嘴山分公司合作,投资2000万元建设垂钓、游乐于一体的休闲项目;投资200万元新建标准化养殖棚舍8000平方米,进行生态养殖示范园区建设;投资130万元建设仓库864平方米,晒场2150平方米,机库281平方米。

3年内,任剑计划流转土地面积达到2000亩,在科研院所的技术支持下,与相关涉农企业合作,建立产、供、销一体的农业产业链,解决本村200名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促进本村农业向产业化、专业化方向迈进。

“虽然农场现在还处在起步阶段,但有国家和政府的支持,我相信在田地里也能干出一番事业。”

农民入股农场,农民变成股东,既可以获得固定的土地流转费,又能从农场获得分红,还能在农场打工挣钱,平罗县三农土地股份制农场的大胆创新,赋予了农业现代经营主体另一种新形式。

作为平罗县三农股份制农场的创始人,2008年,郭跃军从灵沙乡农民手中以每亩260元流转费流转土地,开始创业。刚开始,郭跃军以为通过土地使用权流转,农民从土地中解脱出来可以从事第二三产业,增加收入,自己也能大显身手,干一番事业。然而,事情并不如他想象得那么顺利,水稻收购价格的连年上涨让不少农民对土地的流转价格产生了不满,开始要求增加土地流转费。经过协商,郭跃军将流转费用提高到每亩420元。这件事让他认识到,解决问题不能总靠违背合同更改流转费用。为此,郭跃军经过反复思量,提出了以土地入股的土地流转模式:农民用土地入股,1亩地算1股,每亩地保底股金420元,年初年终各付一半。农场的利润扣除30%用于员工福利,其余70%按照6颐4的比例分配给经营者和股东。

股份制把农场的收益和农民的收入绑定在一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郭跃军的股份制农场共有股东137人,流转土地1325亩。股份制不仅促进了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更重要的是借助于土地流转形式的创新,稳步提高了农民承包地的收益,促进了农民身份的转变。

最让郭跃军高兴的是,2012年,平罗县被列入全国农村土地经营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县。“国家允许试点地区先行先试,意味着我发的股权证有了法律效力,我这个‘董事长’也就合法了。”

“青年农民异地化、务农农民老龄化”和农民城乡之间“两头跑”、务工务农“两耽搁”等,是当前农村常见现象之一。其实质反映的是城市化进程加快背景下,谁来种地和如何种地的问题。作为全国农村土地经营管理制度改革试验区之一的平罗县,从2011年起,紧密结合全县发展实际,积极探索土地适度规模流转经营和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建立了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准入、监管、考评、扶持、退出机制和向规模流转经营主体颁发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证书制度,在“规模连片、经营年限、良种良法、机械化生产、登记注册、基础设施投入、农业保险、发展优势产业、经营效益”等九个方面设定了硬性指标,加大对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扶持力度。目前,已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181个,建成示范性规模经营示范点16个,流转经营土地14.6万亩,占全县耕地的18%左右,建立了全区新型农民培养基地。迅速发展壮大的家庭农场和新型农民队伍,有效解决了传统农业靠经验经营、效益低下等问题,为实现村集体和农民土地收入“双增”、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双赢”、农民市民化和土地规模经营“两促进”等目标,找到了切实的途径,有力地促进了平罗县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及现代农业格局的形成。但不容忽视的是,技术匮乏、资金不足等已成为制约家庭农场、新型农民队伍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

采访中,王玉林的一段经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今年7月的一天,王玉林药材地里的部分党参出现枝叶蔫黄现象,蔓延速度飞快。拔出蔫黄党参细查,发现病参下部须根或侧根出现暗褐色病斑,有些已经变黑腐烂。王玉林立即带着病株到平罗县农技部门请教,但连着找了几个人,也说不清原委。情急之下,王玉林只好连夜驱车六七百公里赶到甘肃省陇西县首阳镇找熟人请教。经指点,他才知道自家的党参得了根腐病。弄清了情况后,他立即按照药方,买好农药连夜返回,组织人员将病参架空并喷施药物稀释液,最终保住了150多亩党参。“自己懂的技术不多,本地又无人提供技术服务,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难题。”

与王玉林的感受一样,徐迎平除了对种植新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心里没底之外,资金匮乏、还贷压力大,也是困扰他的一个问题。2012年,平罗县出台政策,设立了300万元农村土地产权抵押贷款风险保证金等。按照上述政策,家庭农场的流转土地每亩可从银行获得约700元左右的贷款。贷款虽然有了着落,但还款压力,时时让徐迎平感到身上担子的沉重。

2012年成立家庭农场时,为了流转土地和改造农田,徐迎平一次性投入了80万元,其中的50万元是自己的积蓄和向亲戚朋友借来的钱,另外30万元是银行的贷款。2013年,他又多方筹资60万元,用于晒场、仓储建设和购置大型农机具,“县上出台政策,家庭农场能够以土地作抵押贷款,帮了我的大忙,但1000多亩地,每年的流转费、种子、化肥、人工费等需要大量的投入。农业生产周期长、风险大、收入薄,每亩地的年纯收入仅有二三百元,要在五六年的流转周期内收回投入,压力非常大”。

由于各种原因,各家各户的承包地既分散,又面积不等,流转过来后,必须要进行土地整理改造,才能符合规模化、机械化的作业要求。整理改造流转土地,既要做通土地承包户的思想工作,又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无疑会增加家庭农场的资金压力。

据了解,国家农业综合补贴主要由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和农资补贴组成。按政策规定,上述补贴的享受对象是承包土地的农民。土地流转出去后,原承包土地的农民享受农业补贴但不种地,而土地流转大户种地却不能享受农业补贴,如何破解这一难题,目前还没有相关政策依据,只能靠土地承包者和土地流转大户协商解决。为了扶持家庭农场发展壮大,去年,平罗县财政拿出200多万元,对符合条件的家庭农场给予每亩30元的补贴,今年,又规定对投资建设仓储库房、晒场及农场办公场所的家庭农场给予投资量40%、每个家庭农场最高不超过25万元的补贴;自治区政府也出台相关政策,对经审核符合条件的家庭农场每亩给予50元的补贴。这些补贴对家庭农场有一定的帮助,但解决不了大的问题。“希望政府也能为流转大户的农业生产提供直接补贴,鼓励和扶持我们的经营发展。”家庭农场、“新农民”要发展壮大,还需要更多的政策“滋润”,这是许多家庭农场和“新农民”的共同期盼。

(原载于《共产党人》2013年第2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