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心情十分好,因为他脱离社会接触6年了。现在,重新可以审视大千世界,他一直在思考,这个世界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下午五点到了吉安,车经过井冈山大桥,驶进了地委交际处(现为吉安宾馆),住进了毛泽东主席 1965年曾住过的一号房。
井冈山地委(原为吉安地委,“文革”中改为井冈山地委,1979年又改为吉安地委,现为吉安市)副书记吴平等领导在交际处等候。
饭后,邓小平不改散步习惯。不过,这次散步不是在家中,不是一人,井冈山地委几位领导陪同他沿着赣江边人行道散步。白鹭州半醒半睡在暮色中,直到江中的景色全部融于夜色,他们才返回住处。
客厅里已有人在等待,其中一位军人是山西人,大家叫他老崔,他是赣州军分区副政委、地委常委崔永明。1942年到1943年,他在八路军129师政治部保卫部当侦察员,是邓小平的老部下。
老崔一口纯正的山西口音与邓小平交谈,两个人仿佛又回到曾经生活战斗过的太行山区。他们回忆起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任江西省委书记陈正人,二野18军军长张国华中将,这两位老红军都是吉安人。
话题转到“文革”,邓小平感慨地说:“好多年没有出来了,这次出来什么都新鲜。”
当听到林彪企图篡改井冈山的历史时,邓小平平静地说:“这是不可能的,历史还是历史,历史不能篡改,那是‘左’的路线。”
吉安夜话,兴致勃勃,从南昌出发已过去了十四五个小时,邓小平没有打个盹,已是深夜,仍无睡意。大家不由得发出感叹:“小平同志身体真好!”
当年接待过邓小平的老人白云旺回忆说:“我原先认为邓小平同志‘文化大革命’倒了霉,又在望城岗劳动了几年,身体会垮掉。见到他后还真吃了一惊,没有想到他身体这么好,走路这么快。他话不多,偶尔还开个小玩笑。”
第二天, 11月13日,早餐后,灰白色伏尔加又出发了。不过离开地委交际处,多了一辆车跟随,井冈山地委配备了一辆车,还增配了几名警卫员。
从永新、宁冈方向上井冈山。山路起伏,蜿蜒而上,秋色已至,层林尽染,翠绿渐少,墨绿金黄互渗其间,一路秋色,随车伴行。
在永新县委招待所作短暂休息后,在县武装部负责人陪同下去了龙源口。
1928年6月,由朱德指挥的龙源口战斗就发生在这里。这是朱、毛两军会师后,红军在井冈山根据地打的第一个大胜仗,也是红军以劣势装备打败优势敌人的典范战例。邓小平站在“龙源口大捷纪念碑”前,饶有兴趣地听着讲解员解说当年战斗的情景。在休息室里,县武装部负责人说:“林彪反党集团把朱德指挥的龙源口战斗篡改为林彪指挥。林彪当时是营长,不可能去指挥几个团作战。”邓小平听后说:“这些人(指林彪一伙)注定是要失败的。”
从龙源口出来,汽车沿着崎岖的山路驶向三湾。
1927年,毛泽东对军队实行改编,把党的支部建立在连队上,实行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湾改编”。小车停在三湾改编的会场旧址枫树坪前,邓小平下车,环视四周,对卓琳说:“这个地方不错,是个适宜部队整编的好地方……三湾改编很重要,秋收起义部队受挫,甩掉了追赶的敌军来到三湾,在这个清静的地方采取果断措施,对这支面临崩溃的部队进行了改编,这是毛泽东同志的一个创举。三湾改编与古田会议一样重要。”
再往前是宁冈县砻市,这是秋收起义队伍和南昌起义余部会师的地方,史称朱毛会师。这儿是当年湘赣边界党政军的大本营。宁冈县(现已并入井冈山市)革委会副主任刘步文陪同,邓小平走过龙江河畔的广场和主席台,站在龙江河的会师桥上默默地环顾四野。这儿有毛主席住过的八角楼,邓小平进楼后,翻看了毛主席的两篇文章《井冈山的斗争》和《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当讲解员讲到林彪篡改“朱毛会师”的历史为“毛林会师”时,他插话说:“假的就是假的,真的就是真的。”
邓小平和卓琳关切地向刘步文询问当地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刘步文如实地说:“现在群众的生活还很苦,每个工分值只有8分到1角钱,人均年收入只有30~35元,还有不少倒欠户;人均口粮也只有350~400斤;猪、鸡、鸭、鹅,也因为割资本主义尾巴养得少。”
小车旁已有一些围观的农民,邓小平从这群淳厚朴实的“老表”们衣着上,已看出了山区的贫穷。虽然只是深秋时节,山区已经相当冷了,老百姓仅仅穿着一条单裤,衣衫褴褛,大部分是自织的土布。在与拖拉机修造厂工友们交往中,他已经了解到老区生活仍很艰苦,很贫困。今天亲眼见到,邓小平十分难过。
他说:“当时条件真苦。你们现在在这里工作,还是很辛苦。过去毛主席在这儿干革命时很穷,现在还是穷。以后会好的。”他又坚定地说,“我们的党很好,是有希望的;我们的国家是好的,是有希望的;我们的人民是好的,是有希望的。井冈山精神丢不得。”
在暮色中,伏尔加爬上了井冈山茨坪,驶进了井冈山宾馆,井冈山管理局党委书记兼革委会主任程世茂及几位相关工作人员正在这里专候。
程世茂是位老同志,虽然上级有明文规定,一把手不陪同,可山高皇帝远,规定阻不住他的热情。他安排邓小平和卓琳住进一号楼,这是1965年毛主席重上井冈山时建的住处。一号楼是栋砖木结构的平房,卧房、书房、警卫室、会客厅、小型餐厅、洗浴室、卫生间等设施一应俱全。一号楼只住邓小平夫妇,司机等随同人员均住在邻近的楼房里。
邓小平在山上活动了三天四夜。
时间十分充裕,活动安排不紧不松。上午参观,下午时间由邓小平自己支配。
14日上午,程世茂未执行“一把手不能陪同”的规定,全程陪同,参观了双马石、八面山和黄洋界哨口。邓小平曾读过毛泽东1928年写的那首《西江月·井冈山》: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 报道敌军宵遁。
今日终于领教了黄洋界的英姿。双马石哨口尚不通车,要步行一段路才能到哨口,山路崎岖,邓小平左腿受过伤,一位陪同人员见邓小平爬山有些吃力,赶紧到路边砍了根竹棍给他,邓小平接过竹棍,拍着左大腿微笑说:“除了这条腿,我全身零件都是好的。”
在双马石哨口遗址边,讲解员拔起地上长的一把草说:“这种草叫蕨根,井冈山时期红军曾用它充饥。”
邓小平接过这把草,放在鼻前闻了闻,若有所思地说:“是的,这种草其他地方也有,红军长征时也经常吃,虽然有些涩口,但能充饥又可解渴。”
井冈山寒冷来得早,这时气温已经很低了。回到宾馆,房间没有暖气,累了一天的邓小平没有睡意,他从箱里拿出了书,躺在床上看,这是他每天的习惯,睡前都要在床头灯下看书或翻阅资料。
那段时间,中国外交关系上发生了一件大事,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不久前来华访问,建立了两国外交关系。这是继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后又一件震惊世界的事件。世界各国纷纷发表评论。邓小平没有把自己置身局外,在他带来的书中,有新华社编发的《参考资料》(又叫大参考)和介绍日本政要人物的《田中角荣传》、《我的履历书》(田中角荣著)等。每天下午和晚上,邓小平唯一的“休息”,就是坐在房间里读书看报。
揭发批判林彪反党集团的斗争已在全国深入进行,《江西日报》开辟专版,每天都刊登揭发批判文章。下午,当服务员把刚来的报纸送到房间后,邓小平会仔细看完,再递给卓琳。那间30多平方米的卧室里,他一样可以散步,一样在思考,在猩红色地毯上,他来回地走着,沉默不语。
15日上午,安排他参观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茨坪毛主席旧居和井冈山竹艺厂。规定要求,邓小平进馆时,工作人员都站在展室一旁。虽然没有伸出手,工人们都用满脸笑容表达了欢迎与爱戴,邓小平回以笑意。
邓小平与卓琳来到井冈山工艺美术厂,厂负责人和工人们都在门前列队迎接。工人们情不自禁地长时间鼓掌,有的还伸出手要和邓小平握手,规定阻止不了群众的崇敬之情。
这个厂是1958年建设投产的,主要利用井冈山的竹木资源,生产各种高中档的竹木工艺品。部分产品已在广州交易会上打开了销路,出口到海外。井冈山天气潮湿,竹木制品春天发霉的问题还无法解决,出口受到影响,因质量退货的不少,邓小平仔细观看了厂陈列室的样品,勉励他们要确保产品质量,想方设法解决竹木制品发霉这个难题,争取多出口创汇。
16日上午,邓小平前往朱砂冲哨口、黄坳毛主席旧居参观。
当天晚饭,因他第二天要下山,而山上数日,他遵守规定一直单独开伙。程世茂决定向邓小平汇报工作,并请他吃晚饭。地点在一号楼小餐厅。卓琳高兴地对邓小平说:“书记请我们吃饭,你可以喝两杯。”程世茂回忆说:邓小平同志那天确实多喝了几杯,他兴致很高,食欲特好,边喝酒,边抽烟。在一个小时的用餐中,共喝了3小杯茅台酒(约半两1杯),3大杯啤酒。每小杯茅台分五六次喝完,每喝一口白酒,便接着喝一口啤酒,两种酒交替着喝。
晚饭后,还在一号楼会客厅为邓小平安排了一场专场电影,放的是革命现代样板戏《红灯记》。这个安排影响到了往后的赣南之行,每个县都仿效,晚饭后放一场“样板戏”招待邓小平。
放映前,邓小平夫妇与程世茂闲聊。卓琳问:“这里‘文革’搞得怎样?”
程世茂讲了1966年7月到1968年10月间,井冈山地区的造反派夺权,各种武斗造成死伤无辜的一些情况。讲述了自己曾被关了10个月,批斗时,第七根肋骨被打断了。
卓琳摇了摇头说:“这样的情况快过去了。”邓小平依然只是默默点头。
宾馆的职工们提出要求见见邓小平,因会客厅太小,只有20多名服务员入厅和邓小平一道观看电影。虽然事先交代了不必鼓掌,当邓小平出现在会客厅时,大家还是禁不住热烈地鼓起掌来。当影片中浩亮扮演的李玉和手提红灯出场时,邓小平诙谐地说:“这个浩亮,不姓浩,姓钱,叫钱浩亮。文化大革命了,他钱也不要了!”邓小平的话引来一片笑声。
17日早餐后,邓小平与卓琳从井冈山的东面下山。下山前,他来到桐木岭哨口,站在哨口,静静地望了10多分钟,然后和程世茂一行握手告别。
井冈山山下是泰和县。泰和县拖拉机厂是南方农机定点厂家之一,生产的小四轮拖拉机很受农村欢迎。
拖拉机厂书记兼厂长赵木根一早已接到县革委会的电话通知,告知邓小平上午要到拖拉机厂参观,明确要求,此事只能他一人知道。
全国农业机械化南方现场会刚在泰和结束不久。接到通知后,赵木根和厂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安排接待,他一个人在厂门口专候,陪同邓小平、卓琳参观的是泰和县革委会副主任隋文豪。
厂会议室,赵木根向邓小平简单汇报了全厂的情况。当谈到小四轮拖拉机的生产时,邓小平插话说:“上海的生产技术不是很好吗,你们可以引进来嘛!”赵木根说:“上海的当然是好,那是中型拖拉机。目前我厂的条件、设备等尚不具备生产能力,只能试制生产小型的。利用现有条件,投资小,见效快。它既可跑运输,又可下田耕作,农民也欢迎。”
邓小平听了,频频点头,表示赞同,鼓励说:“你们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敢于开拓,敢于创新……农业机械化是个方向,你们还要研究农业机械化。”
走进车间,邓小平倍感亲切,他在拖拉机修造厂工作了三年,太熟悉了。
看到职工大汗淋漓地开炉烧铸造时,转身对隋文豪、赵木根说:“职工很辛苦,一定要爱护职工。”
在金工车间,看见车、铣、刨、磨、钻等机床一字排开时十分高兴。他走近一位正在操作的车工说:“这些机床不错。”因为事先没有通知,这名车工对近在眼前的邓小平毫不知晓。
他问工人:“‘文革’期间,厂里停工停产了吗?”工人回答说:“没有。”他表示满意,说:“工人不做工,去喝西北风!”还仔细询问了全厂有多少党员,有多少科技人员。
他说:“一个三百多人的小厂,有这么多的共产党员,这是一支强大的政治队伍、政治力量,有了这支队伍,就能经受住任何风浪的考验。一大批受过高等教育的科技人员是你们的宝贵财富,要尊重知识,依靠科技人才,厂子是大有希望的。”
离厂后,他来到上田观大队观看厂里生产的农用水田插秧机的示范表演。邓小平说:“插秧机这个问题,世界都没有解决,连日本都没有解决好,关键的问题是分秧不均。”四点多钟,回到县委招待所后,进餐时,邓小平还念念不忘农业机械化这个话题。他说:“农业机械化是个方向,这个插秧机大有作为,要千方百计把这个机械搞上去,要想办法搞得快一点,要总结经验,逐步进行推广。一件事总是从难到易的。要多培养自己的技术人员,人才是关键。”
第二天是11月18日,邓小平和卓琳一行来到吉安市禾埠公社军民团结大队,书记肖金发陪同邓小平去养猪场,在路上,邓小平见路边一丘丘绿油油的蔬菜,说:“这些大白菜长得很好!”
肖金发忙答:“首长,这不是大白菜,是南方的大青菜。”邓小平接着微笑说:“哦,跟北方的大白菜很像嘛。”
快到养猪场时,邓小平看到一些农民在生产米粉,顺便到米粉厂看看。肖金发介绍说,米粉厂生产的米浆是养猪的好饲料。村里不仅有米粉厂、养猪场,还有砖瓦厂。养猪场距米粉厂不远。
养猪场是一栋简易平房,长26米,宽8米,内有20个猪栏,最多时能养150头猪,是当时井冈山地区(现吉安市)最大的养猪场。邓小平走进养猪场,饲养员伍进秀正在喂猪。
邓小平问她栏里有多少头猪,伍进秀回答说有109头。邓小平沿着猪栏走了一圈,回到伍进秀身边说:“怎么只有100头?”伍进秀一时急了:“我没有说假话,是有109头。”她向邓小平解释说,一个猪栏内的洞口开了,一头母猪带着8只小猪仔溜到外面晒场上晒太阳去了。果真,不远处一头母猪正带着8只小猪在阳光下嬉耍。邓小平满意地笑了,好,好,好。养猪场附近是一片稻田。看到稻田金灿灿一片,邓小平走上田埂,弯下腰用手托起一串沉甸甸的稻穗问肖金发:“亩产能产多少?”
肖金发答:“早稻已跨纲要(亩产800斤),晚稻跨纲要也没问题。”邓小平用手将稻穗抛了抛,说:“穗子很沉啊,很好。”肖金发又向邓小平汇报了村里除了种水稻外,还种了花生、芝麻、番薯、蔬菜等经济作物,搞了一些科学小实验。
邓小平说:“好的,农业要科学化,科学种田,我们的产量就会不断提高。”
回南昌的路上,他想起毛泽东1965年写的《重上井冈山》: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需看。
真的是到处莺歌燕舞吗?不是置疑,是思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