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一路牵挂百姓有没有饭吃……

一路牵挂百姓有没有饭吃……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返京后,邓小平用“猫论”首先解决“火车正点”问题,从铁路系统开刀,因为他牵挂的是百姓是否有饭吃,却再次被打倒。邓小平回到南昌将军楼后,15天后迎来了1973年。邓小平复出后,一九七五年出访泰国,指名要景德镇雕塑瓷厂生产的“六鹤同春”瓷雕,作为礼品送给泰国国王。此时的鹰潭为县级镇建制,隶属上饶地区。

伏尔加进入抚州地界的第一个县是南丰县。

南丰以蜜橘闻名于世。邓小平考察了南丰蜜橘园。

如果说赣南之行是以怀旧为主,那么,邓小平的抚州、景德镇、鹰潭之行则完全是考察国情民生。

陪同邓小平的是抚州地区革委会保卫部主任徐成江,南丰县委副书记李信、龙泉等。

邓小平有些提问,他们难以招架。这里农业生产情况怎样?老百姓生活怎样?这里的橘子味道为什么这样好?有些地方为什么不好?

今天听到这样的问话习以为常,甚至认为是做秀。在那个年代,政治挂帅,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的年代,问这些话是在宣扬“唯生产力论”,是要被打倒的。

那时的铁路系统的口号是:宁要社会主义的晚点,不要资本主义的正点;农业战线的口号是: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

邓小平问得更具体更实在了,他得知这几年抚州农业发展较好,高兴地说了一句:“老百姓有饭吃就好。”

离开南丰蜜橘园,县领导送了两篓橘子。卓琳照例付钱,说:“这个不能破例,你们是要收钱的。”

到了抚州,由抚州军分区副政委伍耀金陪同,视察了三家工厂。先到开关厂,抚州开关厂是一家有300多名职工的工厂,隶属一机部,专门生产军工产品。邓小平说:“不要长期搞军品,单一的不好,还要搞民用。”

党委副书记赵昌荣说:“我们书记已到北京联系。”

邓小平十分高兴:“那我们想到一起去了,好啊,好啊!”

邓小平又问:“你们书记以前搞什么工作?”

赵昌荣回答:“是搞农业的。”

邓小平语重心长地说:“大家要努力学习,精通业务,当革命建设的多面手,成为又红又专的领导干部。”

尔后到抚州市第一制药厂。这是一家新办的厂,主要生产四环素,经济效益比较好。

他不顾疲劳,爬上爬下,参观了发酵、动力、酸化、结晶车间。很有兴趣地健步登上高大的制药罐,保卫人员要搀扶,为他担心,他摆摆手,站在那儿观看机器搅拌原料。他兴致不减,又到化验室,观看显微镜下的微观世界

职工眼中的邓小平不是一个老者,仿佛是一个中年人,能上能下,爬高走低,浑身充满了活力。

第三家厂是针织内衣厂。

邓小平叫车停在厂外,自己步行进厂,以免骚扰工人。陪同人员建议邓小平戴个口罩,纺织车间尘絮太多,邓小平摆摆手说:“我不怕。”

首先参观了成衣车间,从一条台板到另一条台板,从剪裁,缝纫,到检验,从厚绒生产点到纯棉生产点,他仔细观看了各个环节。

接着参观了织布、漂染和织袜车间,织袜机旁有些半成品,他说,这个很漂亮。这种白色棉纶丝袜是工厂新开发的产品,外形美观,性能优良,没料到,邓小平一眼看中。

最后一个车间是细纺车间。

有一位工人认出来是邓小平,悄悄凑近伍耀金耳边问:“是说黄猫黑猫的邓小平吗?”

因为在上班,大家只能抬头,行注目礼。

参观了几家工厂后,陪同人员介绍说:“临川县的青莲山麓有口温泉,很适宜洗澡。”邓小平没有拒绝,到那儿痛痛快快地泡了一个温泉澡。

返京后,邓小平用“猫论”首先解决“火车正点”问题,从铁路系统开刀,因为他牵挂的是百姓是否有饭吃,却再次被打倒。

5年后,他再次复出,用“猫论”解决了“社会主义草”和“资本主义苗”的问题。那是后话。

邓小平回到南昌将军楼后,15天后迎来了1973年。这期间,周恩来总理于12月18日致信纪登奎、汪东兴:“邓小平一家曾要求做点工作,请你们也考虑一下,主席也曾提过几次。”

1973年春节过后,邓小平提出到瓷都景德镇看看。

邓小平多次说:“景德镇很有名气,我小学念书时就知道。”

2月7日清晨,从南昌启程,当天下午抵达瓷都。

景德镇市委市革委会,既高兴激动,又忧虑和茫然。许多具体事宜该 如何处理,再次向省委办公厅请示。

省委回复说,称呼上可以叫“同志”或“邓老”。“老邓”与“邓老”两个字进行了颠倒,也是历史在颠颠倒倒。

这次不是伏尔加,是吉姆轿车,车上是邓小平一家人,卓琳、毛毛及邓小平的妹夫张仲仁。

景德镇市委、市革委会领导在进入景德镇市界点的吕蒙渡专候邓小平。他们已请教过赣南地委领导,心中对接待如何做有数了。

安排住入当时景德镇市条件最好的宾馆:市委交际处。

在交际处一楼大厅看见了两组装饰橱窗,里面摆设了不少造型各异、色彩斑斓的艺术瓷,专供住宿客人观赏,邓小平对此很感兴趣,说:“这个东西很好。”

在二楼会议室,照例举行欢迎仪式。

邓小平说:“毛主席要我回北京前,在江西看一看,景德镇很有名气,我小学念书时就知道,这回要好好看看。”

卓琳说:“邓小平第一次来景德镇,主要体验生活,想看看规模较大、生产恢复快点的工厂,了解一下生产情况。”

二楼会议室用屏风遮挡,作了临时餐厅,尽管餐厅不雅,但景德镇人用景德镇餐具,盛满了景德镇人的敬爱之情,款待邓小平一行。

桌上菜肴大都是四川口味,特地采购了茅台酒。

邓小平也高兴地回敬,说:“家中没有瓷器用了,回京前买一点,再送点给老乡。”

那顿夜宴,很热情,很随和,很尽兴,景德镇干部第一次零距离和邓小平交谈,在他们人生旅途中多了个值得记忆的夜晚,值得记忆的人。

来到瓷都,邓小平最关心的还是瓷器。

市里安排了几家瓷厂:以生产青花玲珑瓷为主的光明瓷厂,以传统瓷雕为主的雕塑瓷厂,以粉彩艺术瓷为主的艺术瓷厂,以高白釉日用瓷为主的为民瓷厂,以釉下彩瓷为主的红旗瓷厂,以青花瓷为主的人民瓷厂,以高温颜色釉瓷为主的建口瓷厂,以新彩日用瓷为主、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宇宙瓷厂,还有综合反映中国历代制瓷历史的景德镇陶瓷馆。

邓小平早早起床,室内散步、看报,等待出发去参观这些瓷厂。

交际处服务员罗文英敲门,允许后,走进了202室。邓小平放下报纸,微笑地对她说:“辛苦你了。”

据罗文英回忆,他们进行了一段简短有趣的对话。

罗文英说:“打扰你了。”便开始整理房间。邓小平外出住宿,习惯自带枕巾被罩等床上用品。来景德镇带的是有花朵图案的薄鸭绒被。

邓小平说:“我们已经铺好了。”

小罗打水洗茶杯。

邓小平说:“这些茶杯(青花瓷)很漂亮。”

又问:“你是景德镇人吧。”

小罗答:“不是。”

邓小平问:“你是哪里人?”

“我是九江人。”

邓小平说那我们是半个老乡,邓小平自称自己是半个江西人。

邓小平继续问:“你读过几年书?”

答:“我是中专毕业。”

邓小平:“啊,那你是个秀才。”

对话结束,邓小平开始了他的景德镇考察。

走进景德镇陶瓷馆,仿佛走进了神奇的陶瓷王国、艺术殿堂。年轻的女讲解员叫胡雅蓓,口齿伶俐,表达清楚。

小胡讲到“三阳开泰”釉花瓶寓意“吉利”时,引用了一句古诗:三阳开泰运,五湖转新机。

邓小平对卓琳说:“这是国画。”

到了艺术瓷厂。这个厂有职工2000余人,画瓷的都是老艺人,年龄在七八十岁。

文革”初期,大批技术人员下放到农村,艺人由968人减到140人,1972年落实政策才逐渐返厂。

1972年产值1000万元,实现利润200万元。

在雕塑瓷厂的遭遇,让邓小平心情很沉重。

“文革”初期,破“四旧”,砸烂“帝修反”,不但砸烂了艺术品,还砸烂了模具和机器。当邓小平看“福禄寿”、“观音罗汉”、“弥勒佛”、“才子佳人”等瓷雕产品时,问:“这个又可以搞了?”

厂负责人立即回答:“周总理有指示,只要外国人需要,我们可以适当生产一些。”

邓小平听后,说:“是可以的。”

卓琳对新产品“玉兰花”十分赞赏,厂领导为表示对邓小平夫妇敬意,特地选了两个色彩鲜艳的玉兰花台灯送给他们。上车时,被邓小平发现了,他们坚持不要,直到卓琳付了钱后,邓小平才同意带上。

在光明瓷厂,邓小平详细询问了一线生产工人的月收入。

当工人们知道邓小平来厂时,都鼓掌围了上来,这时,邓小平已坐在车内,小车无法开动。邓小平风趣地说:“群众不知刘邓路线人物是什么样的人,让他们看看。”邓小平走下车面对群众,向大家招手致意,人群自动两边分开,让出了一条通道。

下午开汇报会。

一位市领导的开场白是:“邓老此次到景德镇参观访问,是对景德镇抓革命、促生产的关怀,我代表市委市革委会表示衷心感谢,对邓老一行在景德镇期间接待仓促不周望予谅解。邓老一行明天要离开景德镇了,征求邓老对景德镇今后瓷业发展的意见,并作指示。”

邓小平不在乎老邓变邓老,他多次场合表示叫老邓,入耳,听习惯了。

他还是务实地说了两句:“景德瓷从历史到现在,在世界上都是有声誉的,用泥巴换外汇,用瓷器换外汇很值得。”

市领导代表35万瓷都人民向邓小平赠送了一套为民瓷厂生产的“红梅牌”文具与茶具各一套、一只粉彩大茶杯和一对青花瓶。

邓小平拒收。

领导们只好做卓琳母女的工作。

卓琳说:“我们买吧,还买一点家用瓷器,带回新建,带回北京。”母女俩去了宇宙、红旗、建国等瓷厂挑选,购买的都是一些普通餐具。景德镇陪同人员奇怪地问:“怎么不买好的?”

卓琳说:“别看以前在中央工作,我们也是普通家庭。”

普通家庭的老邓变成邓老后,要回北京了。

临别时,邓老说:“景德不仅是瓷都,而且世界有名,景德镇的工人是有创造性的,劳动能创造世界。”

邓小平复出后,一九七五年出访泰国,指名要景德镇雕塑瓷厂生产的“六鹤同春”瓷雕,作为礼品送给泰国国王。他说过,景德镇是世界有名的。

景德镇赠送给他的礼物,他带回了北京,一直珍藏着。

如果说到景德镇是邓小平主动提出,那么到鹰潭则是被动的选择。

1973年2月19日回北京转车的那一天。

当时,邓小平要回北京,可供选择的路线有两条:一条是从南昌坐火车经向塘西转车到湖南株洲,再经京广铁路回北京,全程2005公里;一条是从南昌坐火车到鹰潭,换乘福州到北京的特快,经浙赣、京沪铁路回北京。相比之下,后一条线路虽然要远295公里,但只需转一道车,较第一线路少一次折腾,更宜保密和安全保卫工作。于是,中央和江西省委选择了后者。

事实上,到鹰潭,邓小平一家没坐火车,而是乘了两辆轿车。

1973年2月19日清晨,一样的太阳,不一样的心情,邓小平一家人离开步校的“将军楼”,两辆小轿车缓缓地启动了。车上坐着邓小平、卓琳、夏伯根、邓林、邓楠、女婿张勤和一个出世不久的小外孙女以及秘书王瑞林。

送行的人群分开、举手,喊着:“老邓,老邓,有空回来看看啊!”轿车拐弯后加速了,出了步校大门,进入南昌市区,穿过一片闹市,向鹰潭飞驰。

鹰潭,地处赣东、信江中游。相传鹰潭是因境内龙头山上几株千年古樟上常有雄鹰栖息,山下信江中又有一泓碧潭而得名,人云:“急流漩其中,雄鹰舞其上。”此时的鹰潭为县级镇建制,隶属上饶地区。

江西省委接到汪东兴电话后,决定由省委书记黄知真直接通知上饶地委书记王瑞清,再三叮嘱要绝对保密,百分之百地保证邓小平在江西最后一站的安全。鹰潭镇委书记霍凤翠接受了这个任务。全权负责这次接待工作。王瑞清书记已提出了三点要求:一要安全,绝对安全;二要保密,严格保密;三要热情周到。霍凤翠和鹰潭镇委副书记、镇武装部政委汪光标商量后,第二天早,由霍凤翠、汪光标到镇委办公室召集镇委常委开了一个短会,决定安排邓小平住镇委招待所。

招待所位于镇区东面的信江边,一堵用青砖砌成的围墙与市井相隔。院内绿树成荫,环境幽静。主楼为一座两层楼的宫殿式建筑,建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各种设备比较齐全,安全舒适,曾接待过许多党政军领导。与招待所相对的人民公园,原为国民党海军司令桂永清家的花园和屯兵藏宝的库房,园内有几株千年古樟,依然枝繁叶茂,郁郁葱葱。

下午4点50分,两辆轿车驶入镇委招待所,邓小平身着雪花呢大衣稳健下车。

霍凤翠诚挚地问候:“首长,一路上辛苦啦!”当听到“首长”的称呼时,邓小平平静地说:“还是喊我老邓吧!习惯了,这样亲切些。”

219号客房是主楼最东头的一个大套间。这里凭窗眺望,能清楚地看到对面公园里那几株千年古樟,只不过再也见不到昔日雄鹰翱翔、栖息的景象了。邓小平下榻这里。

晚饭后,霍凤翠简要介绍了鹰潭地名的由来和地方工业、驻军等情况,省里干部朱开铨、莫循等人参加了交谈。交谈中,邓小平听说朱开铨是瑞金人,感到很亲切,话也多了些,他讲起自己在瑞金当县委书记时,遇到的一些人和事。当得知莫循曾在中原局工作,参加过创办《中原日报》,任过副总编时,邓小平话锋一转,又谈起淮海战役

时已深夜,客人散去,邓小平轻轻推开房门,迈步朝楼下走去。正在楼上值班的服务员郑飞凤,听到门响,连忙从值班室出来,迎着邓小平问道:“首长,您需要点什么?”邓小平摆了摆手:“什么都不要,只想随便走走。”郑飞凤一时感到很为难,因为上级已交代,为保密、安全起见,不要让首长随便外出。于是,郑飞凤委婉地劝道:“首长,天气很冷,外边又有霜露,出去容易着凉。”邓小平微笑着说:“不怕,已经是春天了,冷不到哪里去。”郑飞凤不好再坚持,只是远远地跟在邓小平身后,护卫着他朝楼下走去。

邓小平刚走下阶梯,负责内保的上饶地区公安处警卫科长刘树兴快步上前,准备搀扶,邓小平摇摇头说:“我看得清路,不用扶。”刘树兴陪伴邓小平一齐出了主楼大门,在院内散步。冷风扑面,寒意甚浓,皎月下倒映着邓小平稳健的身影,沉寂的四周不时回响起邓小平轻微的脚步声。忽然间,一片乌云笼罩着明月,院内骤然暗淡下来,刘树兴赶紧劝道:“首长,月亮已经被云遮住了,还是早点回房休息吧!”邓小平仰起头,望了望变幻莫测的天宇,十分自信地说道:“不要紧,月亮马上就会出来的。”半个小时之后,邓小平上楼休息,院内又回到先前的寂静。

2月20日上午11点多钟,邓小平一家在霍凤翠等人护送下,在鹰潭站登上了福州至北京的46次特快列车。在车厢内,霍凤翠十分抱歉地对邓小平说:“首先,真对不起,我们的接待工作没有做好,请您多批评。”

邓小平笑着连声回答:“不错,待如上宾,谢谢你们。”随着一声汽笛的长鸣,列车缓缓地驶出鹰潭站,朝着北京飞驰而去。

一个多月后,4月12日晚,在北京举行的欢迎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和夫人的盛大宴会上,出现了一个令世人瞩目的身影。翌日,邓小平的名字醒目地出现在《人民日报》上。

谁也不会想到,1985年2月14日,邓小平同志又在鹰潭车站站台上停留了35分钟,留下了“鹰潭是个好口子”(意指鹰潭优越的地理位置)这句让鹰潭人自豪的一句话。

更想不到的是,1992年1月30日邓小平南行北归经过鹰潭时,会对在旁陪同的江西省领导同志说:“你们思想要再解放一点,胆子要更大一点,政策要再宽一点,经济发展的步子要再快一点。”明确地为江西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重要指示。

因为鹰潭是个“好口子”,才选择为邓小平回京的路线,因为邓小平留下“好口子”一句话,鹰潭不仅自豪,更要腾飞。

后来他风趣地说,我有“三个专”:“从北京到江西是用‘专机’送来的;从鹰潭到北京是挂了一节车厢,‘专车’送去的;在301医院住院,一个人住一层楼,也是一个‘专’。”其实,还有一个“专”,那就是南昌新建县的“小平小道”,为他一个人修的,他和卓琳专门走的。

说明:

笔者1970年到1980年在赣州工作,军分区副政委崔永明的夫人王萍是我的支部书记,我工作的医院和军分区正对面,出门向左拐弯就是赣南宾馆。邓小平赣南行说是保密,实际很难。当年的“保守派”就是保刘邓这一派的欣闻邓小平赣南之巡,个个兴奋得写信,发电报,口口相传,自然有误传。邓小平手抓鸡就是误传,说邓小平关了三年,饿惨了,一只鸡上桌,来不及用筷,赶忙用手抓着吃,那帮人把邓小平坑苦了。传说,大热天邓小平给瘫在床上的儿子擦身,边擦边掉泪水。邓小平一生没掉过泪,传说中的应是汗水不是泪水。那个年代,年轻的我只当逸闻趣事记在心里。

40多年过去了,用文字表达出这些事,如在眼前,又如隔世。

本文资料主要来自:红土地纪事:1972邓小平赣南之巡,与这些资料相关的作者有:杨忠民、蒋建农、刘昌衍、危仁晟,皮端森、万诗平、冯军全。

特此致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