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修行,我们在路上

修行,我们在路上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做好人,是为了一个更好的自己,是没有条件的,不是去牺牲,而是喜悦地去做。我如何做,那是我们自己的事。梓林学长说的这些,正是我需要的。因为这些个原因,所以我来到了北京大学公益讲座。大乘佛教说,适量地喝酒,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加速供氧,让我们精力充沛,是可以喝一点的,但是不能过量。最终还是靠你自己。

张松文/赣州019志愿者

问:我想问:“什么是良知?”

答:今天上午,我听到三位学长在台上分享,哭了一上午,流了一上午的眼泪。他们的经历让我感同身受,我的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个不停,这就是良知。再比如说:我们看到一个小孩,他可能会受到伤害,我们的脑海中马上跳出这个念头,我们会帮助他,让他免受这个伤害,这就是良知。当这个念头跳出的时候,我们马上去做了,这叫致良知。有良知还不够,还要致良知。

问:我想问一个一直困扰我的问题:为什么好人没有好报?谢谢。

答:作为一个人要明白,我们来这一次,要遇到这么多发生,这一切是为了什么,为了一个更好的自己,怎么做才能成就一个更好的自己呢?只有帮助别人,才能让自己更好。那如何帮助别人呢?就是不分时间、不分地点地付出,是付出而不是牺牲。

付出和牺牲的共同点就是都是做,而付出是开心的、喜悦的、没有条件的;牺牲是有条件的,是要求回报的。我们做好人,是为了一个更好的自己,是没有条件的,不是去牺牲,而是喜悦地去做。别人如何看待,那是人家的事。我如何做,那是我们自己的事。我只在乎我做什么,我不在乎别人说什么,别人怎么看我没有关系,因为我是来成就我自己的。

问:参加北大公益讲座的志愿者都是普通的老百姓,您是成功人士。在您的人生已经功成名就之后,人生目标是什么?我想听到高级的回答。谢谢!

答:首先我不是什么高人,做不了什么高级的回答。但可以说一些我的感受和我的知道,我的知道有不少,但还是有很多做不到的。

我很早就下海,在外企工作,晋升得很快,2000年的时候,我做了董事长的特别助理。2004年,我以总经理的身份代表董事局到江西赣州开创企业,我们花了三年的时间,开创了一个3800员工的企业,年产值好几亿。四年后企业希望继续延期聘用,我实在不想干了,因为我很不开心,我很不舒服,我很难受。我也不知道这个难受来自于哪里,我就是不想干了,我想转行。

2008年底,我下定决心离开。然后协助朋友创办了一家金融公司,用了三年的时间,累积做了几十亿规模。但是,我依然不开心,很难受,为了解决我的不开心和难受,我开始禅修。除了难受,我还一直很纠结,因为我想把我知道的完完全全地做到,但是很多时候做不到,我就在琢磨到底该怎么办呢?我开始学打坐,我花了四年的时间,从单盘到双盘,从5分钟到60分钟。

我也到寺庙去拜师,几位老师教给我很多佛学的智慧,我也看了很多佛学的经典,但是,当我离开寺庙,面对复杂的商业人际关系的时候,我经常会破功,因为我学的那一套在社会上不太适用,用不上,所以我还是很纠结。有时候开心,有时候不开心。

一年半前,我认识了梓林学长,那个时候他刚刚从福建南山寺内观回来。我有一个朋友跟我说,有一位高人是北京大学的教授,他什么都知道,你什么都可以问他。

我是一个非常高傲的人,也是一个非常自以为是的人,我说还有这种人?我就跟我的朋友说,他回来时,我们一起去接他,然后我请他吃饭。刚好那天我比较忙,没有去接,然后我的朋友把梓林学长接回来了,我就在我们酒庄接待了梓林学长。

当时他给我的感觉,非常普通,面色苍白,说话有气无力,头发花白,然后我们聊天。他介绍北京大学公益讲座的理念和原则,还介绍了三个放下:放下名,放下利,放下自以为是。

我第一次听到“放下自以为是”的时候,哇,那一刻我觉得好美,原来“自以为是”是可以放下的。多年前,我就看过一本非常棒的书,叫《第五项修炼》。里面说到,一个人的自我不能太强大,当一个人的自我太强大的时候,外面的世界就装不进来;我们要把外面的世界装进来只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什么?把自我缩小。第二种方法就是把心量扩大,当我们的心量就这么大的时候,要想外面的东西进来得越多,我们就要把自我缩小。

自我的表现就是自以为是,主观主导,一切都是“我认为”“我觉得”。这是一种什么状况呢?桌子一拍:“错了我负责!”自以为是,居然可以放下,我觉得好美。

然后,梓林学长就跟我交流,谈到了“念头”。我已经知道很久,只是没有认真地去做过。

我问梓林学长:“如何看到自己的觉知,抓住‘念头’呢?”他当时举了一个例子:“这里有一座房子,你是房子的主人,你坐在房子的一角,然后门打开了,进来了很多人,进来的人,就是那个念头。你就知道进来了什么人,穿蓝衣服的,穿红衣服的,穿黑衣服的,然后你要去分清楚,这些人哪些人是好的,哪些人是坏的,然后把好人留下来,把坏人请出去。从杂念纷飞,到念念分明,最后到区区一念,最后到无念无想。这是一个渐进的修行过程。”

梓林学长说的这些,正是我需要的。而在我过去所有的工作、学习、人生经历当中,统统没有。所以,听他说过之后,我发现,我不知道的还很多很多,原来是我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所以我需要学习。

我还发现,即使是我已经知道的,目前却还做不到。为什么就做不到呢?从知道到做到,的确很难。因为我发现,一个人的能量实在是有限,当你想改变的时候,过去的习性会拖住你,它会对抗,让你不自觉地就打回原形。而且即便是有意识地跟过去的习性对抗,往往还是会失败。在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其他的能量,我需要得到别人的帮助。因为这些个原因,所以我来到了北京大学公益讲座。

问:跟朋友在一起的时候,喝点小酒可以,但老喝酒也受不了。所以,我特别纠结,你说我喝吧,我心里难受,要不喝吧,我让别人难受。所以,我也很纠结。这个事咋处理?谢谢。

答:小乘佛教说,喝酒不好,因为酒会乱语,我们喝多酒会乱说话,它会乱心性,所以绝对不能喝。大乘佛教说,适量地喝酒,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加速供氧,让我们精力充沛,是可以喝一点的,但是不能过量。密宗说,没有我,没有酒,没有喝酒这么回事儿。

我曾经戒酒很多次,我的应酬很多。应酬是因为什么?因为我有所求,因为我有所求,所以我要顺他的意。当我去吃饭,我可以自由自在的时候,我可以不随他的意,因为你的意不一定是好意。中国十几亿人,所有对我们有缘的生命,不可能去如他的意,但是我们会尽我们的心。

为什么佛说“佛度有缘人”?但是佛还说了一句话,“无人可度”。“佛度有缘人”的意思是所有的生命,只要与我接触的,不仅仅是人,我都度。我都把我的方法、把我的智慧完完全全地传播开来,但到底多少人过河呢?最终还是靠你自己。所以他又说“无人可度”。

问:我发现你讲话、做事、举手投足之间,都是非常缓,讲话都是慢慢地,有条有理的,小桥流水一样地流到我们的心田,而且带着静,这点我感觉是我值得向你们学习的地方。但我吃饭很快,喝酒很快,说话也快,没经过头脑思想,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容易得罪人。我想请教怎么能让自己不浮躁,能够静下来。

答:你知道急不好,你也知道快不好,因为快就是慢,快就是急,急就会乱,所以你得让自己慢下来。

我们人有四种。一种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第二种是知道自己不知道,第三种是知道自己知道,但做不到,第四种是知道并做到。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就是比较高的境界,我们很多人一辈子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你已经知道但做不到,说明你生命是要修行。

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不好的行为,修正自己的过失,把自己的过失不断减少,少之又少,直到没有过失。这就是老子所说的“无为”。

修行另外一方面,要不断地增加我们的好,让我们的好,好之又好,好了再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所以,修行就是加加减减,不断地增加我们的好,不断地减少我们的过失。

所谓的“顿悟”,还只是知道,但知道不做还是零,知道一分做一分才能得一,知道五分做五分才可能二十五,你知道五分不做还是等于零嘛,所以去做。而做要达到一定的状态,只有坚持去做。我刚刚说了,我打坐我练了四年的时间,没有间断过。所以听课时才能持续坐几个小时不动。

【注释】

[1]2015年11月27~30日,北大公益讲座第三阶《幸福是想出来的吗?》(第12期)在井冈山楠竹山庄成功举办。张松文学长在学习期间,与志愿者做了一次开放式的分享。本文根据这次分享的现场录音整理而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