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琮瑜在《最后一堂生死课》中说:“人们总期待存在世间能有安全的立命之道,可是活在这个世界绝对是不安全的,我们只是在不安全当中找到安立之道、安心之道,所以生死学的功能能让人‘学到什么’与‘学不到什么’。”
那么,在生死学里能学到什么呢?辜琮瑜说一共有四个方面:
第一,“是练习面对恐惧。我们要把恐惧拿出来晒太阳,不要让它躲在角落、衣橱、地下室里面,以免一看到某些情境就引发恐惧的感受”。
第二,“是练习面对未知。未知令人恐惧,其实不只未知可怕,如果我们对过去充满依恋,对未来充满梦幻的期待,对现在轻忽而过的话,过去、现在、未来这三段都可怕”。
第三,“是勇于面对内在的失落与哀伤。我们在面对伤痛事情时,总习惯听到这样的劝慰:‘你要节哀顺变!’‘不要再难过伤心了,这样会……’所以,我们内在的一些情感没有被看到、被处理,未处理的事物就藏进黑盒子里,但黑盒子会出来吓人,会在我们隐藏了很久之后的某一天、某个情景,甚至闻到某个味道,而触发隐藏许久的伤心故事。因此,我们可以学习通过心理学的观点、佛法的角度等方法,去面对失落与悲伤的情绪”。
第四,“是看到别人如何看待死亡、对待死亡,包括各种不同的宗教或哲学、文学、文化等。死亡既然是每个人都会碰触到的课题,别人怎么走过的,有时候可以帮我们做一些思考。就像学佛不只是参加仪式,最重要的是遇到生命中的烦恼、痛苦时,我们会想一想‘如果是佛菩萨,他会怎么做’、‘经典里面怎么告诉我们的’,或是‘师父会怎么说或怎么做’,这些都可以用来当作参考指标,或提醒我们以各种不同的角度来思考,虽然没有标准答案,但总会有适用的,虽然这个适用会随着时空环境,以及我们内在的成长之后,产生变动与调整。当我们有愈开放的心,愈能容纳、容摄更多种不同的可能时,面对问题就比较有机会找到不同的趋向,方法不会只有一两个,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考虑”。“最后是找出或建立自己的生死观,或自己对待生命与死亡的态度,这个部分其实是生死学中很重要的意义。亦即追问自己:‘我把死亡当作什么?我把生命当作什么?从生到死的过程,我打算怎么过?’”“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曾说过,我们像是被莫名其妙抛掷在这个世间。我们被丢到这个世界,莫名其妙,不明所以,什么时候要死也不知道,就在思索这个莫名其妙的‘生’和莫名其妙的‘死’之间,出现了存在主义式的思考,就是发现人的生命如此荒谬:怎么来的?不知道。什么时候死?不知道。可是我们有一个很重要的权利,就是在生到死中间的这一段,我们有权利、有自由,也有义务活出一个我们认为有意义的生命,通过各种不同的生命观、生死观、价值观的理解,在当中糅合出一个自己现在想要过的人生,想要对待死亡或生命的态度。”
那么,在生死学里学不到什么呢?辜琮瑜说:“学不到的部分来自一个坏消息,就是目前在生死学这个领域里所有的文献,包括医学、神秘学、宗教等,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人能说明他所了解的死亡就是绝对的答案。”
“这些无法确定的内容,可以归纳为四个部分:第一个是无法知道死亡的真相。也许我们的宗教或信仰会有一些说法,但这是进入信仰的领域,就是你相信,它就存在,甚至有些人确实有感应、有体会,但对于没有体会、没有感受的人,自有权利选择信或不信。到目前为止,每一种信仰有各式各样的说法,而人们都相信信仰所告诉他们的是真的。但这个部分属于信仰层面,目前科学无法验证。作为课程,教学领域和信仰领域必须切割开来,即使在信仰的层面,我个人相信,但在教学的领域,我不能告诉大家:‘我相信的这个就是绝对的。’这是第一个要澄清的。”
“第二个是无法知道死后的世界。虽然我们有种种关于轮回、灵魂转世等观点。但有趣的就是,目前仍各说各话、没有交集。立绪文化事业公司出版过一本《灵魂考》(Soul:An Archaeology),你会看到很多哲学家、科学家、宗教学家努力地想要阐释‘什么叫灵魂’,阐释到最后仍然属于各自范畴的表述。”“不只东方人感兴趣,西方人也对轮回、灵魂非常好奇,做了很多研究,但毕竟是通过人的思维、经验和大脑结构去探讨,这部分一定有其限制,所以没有办法定义哪一个是绝对的。可以提供的是不同宗教或科学探讨的结果,但愿意选择哪一种来接受,决定权在个人手上。”
“第三个是我们无法通过信息数据,得到任何关于生死的保障或保证。即使上完课拿到学分证明,也无法拿到保证书,以确知死了以后会去哪里。因为生命的意义、生命的真谛,或解脱、修行的道路,本来就是孤独、辛苦、漫长,却又属于个人的感受与体验的,没有办法保障,更别提在生死途中、黄泉路上定能有人相伴。”
“第四个是无法得到权威人士的观点与依靠。我们可以参略各领域的智慧,但不能说:‘因为这个人在死亡的历程上很有权威,所以可以相信他。’生死学有趣的地方就在这里——人人都是权威,但人人都不是绝对的权威,每一个人都可以提供他的各种不同经验或智慧,但没有人可以告诉你:‘这是绝对、唯一的。’”
【注释】
[1]节选自辜琮瑜,《最后一堂生死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