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赵朴初的“人生七悟”和遗偈

赵朴初的“人生七悟”和遗偈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安徽省太湖县的余世磊曾拜望赵朴初的夫人陈邦织先生,谈起“宽心谣”这首歌谣,陈邦织先生证实此歌谣非赵朴初所作。赵朴初生前,这首歌谣就在社会上广泛流传。从这些事不难看出赵朴初先生非凡的人格魅力。赵朴初先生去世后,他的家人在家里设有一个小小的灵堂,在他的遗像旁,有一幅赵朴老亲笔书写的墨迹——八句偈语,亦即“遗偈”:“生固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我兮何有,谁欤安息。明月清风,不劳寻觅。”

关于“人生七悟”,赵朴初先生写道:“我今已古稀,感悟有七,写出来与老年朋友共勉。

第一,活着日出东海落西山,活一天少一天,过一天乐一天,乐一天赚一天。

第二,高兴:高官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寿,高寿不如高兴,高兴了就好;只有高兴是‘现款’,其他至多不过是‘支票’而已。

第三,自己的:地位是暂时的,荣誉是过去的,健康是自己的。

第四,不一样: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限的,子女对父母的爱是有限的;子女有病,父母揪心,父母有病,子女对父母问问、看看就知足了;子女花父母的钱,理直气壮,父母花子女的钱,就不那么顺畅;父母家也就是子女的家,子女家可不是父母家,不一样就是不一样。明白人把对子女的付出视为义务和乐趣,不图回报,一心想回报,就是自寻烦恼。

第五,指望谁:养病指望谁?指望子女,久病床前无孝子;指望老伴,自顾不暇,无能为力;只能指望钱,用钱养病。

第六,怀旧:常想一二忘八九,健康长寿样样有;老当益壮天地宽,满目青山松和柳。

第七,直面死亡:生老病死,自然规律,人人平等,要有思想准备,一旦阎王策小鬼来叫,无牵无挂无语,跟上走就是了。”

民间还流传一首“宽心谣”,据说是赵朴初先生92岁时写的,读来发人深省:

“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

遇事不钻牛角尖,身也舒坦,心也舒坦;

每月领取养老钱,多也喜欢,少也喜欢;

少荤多素日三餐,粗也香甜,细也香甜;

新旧衣服不挑拣,好也御寒,赖也御寒;

常与知己聊聊天,古也谈谈,今也谈谈;

内孙外孙同样看,儿也心欢,女也心欢;

全家老少互慰勉,贫也相安,富也相安;

早晚操劳勤锻炼,忙也乐观,闲也乐观;

心宽体健养天年,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安徽省太湖县的余世磊曾拜望赵朴初的夫人陈邦织先生,谈起“宽心谣”这首歌谣,陈邦织先生证实此歌谣非赵朴初所作。赵朴初生前,这首歌谣就在社会上广泛流传。赵朴初在河南有位亲戚,专门抄录了这首歌谣向赵朴初咨询,赵朴初否定是自己所作。有人想替他阻止这种借用他的名声的做法,但赵朴初不想这样做,他说,“只要有人喜欢,就随它去吧”。从这些事不难看出赵朴初先生非凡的人格魅力

赵朴初先生去世后,他的家人在家里设有一个小小的灵堂,在他的遗像旁,有一幅赵朴老亲笔书写的墨迹——八句偈语(是其遗嘱的一部分),亦即“遗偈”:“生固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我兮何有,谁欤安息。明月清风,不劳寻觅。”根据曾任民进中央副秘书长的徐德骁解释,这首遗偈的“前四句,朴老表述了他的生死境界;后四句,朴老表达了他的大度大悟”。“佛学里说生死是因缘,生是因,死是果,生死乃因果关系。唯物辩证法说生死是自然现象,有生就有死,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生固欣然,死亦无憾’,朴老生于乱世,辞于盛世,花开见佛,果满成功。一生安安心心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对国家、对人民、对自己都可称无愧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朴老的喻义是指一切正义的事业,都是有根之花,有开有落,有源之水,水流不断。”“‘我兮何有,谁欤安息’表达了朴老的虚怀大度。‘我’都没有,又有谁在安息呢?难道真的有一个能安息的主宰或灵魂、有一个安息的处所吗?佛教不承认人死了还有‘灵魂’。安息是西方的说法,既没有灵魂,也就不要说‘安息吧’。”“‘明月清风,不劳寻觅’表达了他的精神世界达到大彻大悟,把自己的一生和未来融入宇宙自然之中,到了清净的世界。既然这样,也就不要烦劳生者为他寻觅。他在遗嘱中所说‘不留骨灰,不要骨灰盒,不搞遗体告别’,就是不劳寻觅的具体体现。”

【注释】

[1]节选自“人生七悟”,《老人报》,2013年12月25日。

[2]节选自余世磊,“《宽心谣》非赵朴初所作”,《中华读书报》,2006年4月5日。

[3]节选自徐德骁,“关于赵朴初先生遗嘱中的八句偈语”,《民主》,2008年第8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