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主体的角色

主体的角色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以说整个20世纪的中国文学,文学创作的“主体”和文学研究的“主体”是在西方文化语境中展开言说的。在这种大环境中作家用“思想”进行文学创作的“主体”角色是很难维护的。这种复杂感和疲惫感是因作者不是把“主体”放在洞察事实、评判社会、感思人生的言说快感中,而是把写作裹挟在了“职业”的使命中。一个优秀的纪实小说作者,应该不仅是一个文学家,还同时是一个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教师、布道者。

很多年前,有学者就慨叹中国缺少“原创性理论”,缺少思想的“原创者”,这是中国的一种无奈的事实。自孔子那个时代产生过“思想大爆炸”,之后的志士仁人在思想上就缺少了“爆发力”,延续到今天,中国的文人知识分子在“思想的边缘”做了两种角色:一是“注释者”;二是“翻译者”。这两种角色的主体性就表现在阐释先贤的思想、翻译古人或洋人的理论。对中国古人的“译”与“释”我们先不说,姑且说他们“注释”“翻译”也是在传承中华文化。可是对西方的理论借鉴就贯穿了整个20世纪,21世纪还在延续,尤其在文学创作领域。

就现代文学来说,“在‘五四’后短短的几年内,可以说西方文艺复兴以来各种各样的文学思潮及相关的哲学思潮都先后涌入中国。如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浪漫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印象主义、心理分析派、意象派、立体派、未来派等等,以及人道主义、进化论、实证主义、尼采超人哲学、叔本华悲观论、弗洛伊德主义、托尔斯泰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国家主义、马克思主义等等,都有人介绍并有人宣传、实验、信仰”[30]。这种对西方理论的“拿来”在新时期又表现出了极大的活跃,引入的思潮和学派充斥了文学、哲学、美学、社会学、教育学等领域。可以说整个20世纪的中国文学,文学创作的“主体”和文学研究的“主体”是在西方文化语境中展开言说的。用法国精神分析学家拉康的一句话说:“主体是通过对别人的言说来承担起他的历史,这就是新的方法的基本思想。”[31]中国的作家作为文化人正是这样阐释着中国的文化历史。那么,中国的作家就酷似包装“思想碎片”的“蓝领”,也酷似西方后殖民理论中那个被无形的社会历史性所控制和支配的“他者”。这似乎是中国作家至今都无法摆脱的一种“宿命”。在这种大环境中作家用“思想”进行文学创作的“主体”角色是很难维护的。

可是,我们还是要说:写作不是一种“码字”的职业,应是一项发掘智慧的事业。有人不愿承认这一点,把写作当成一种“职业”,以写作为生,通过写作赚取生活的资本,换来粮食、金钱和荣誉。这种类型的作家在写作过程中会受外界复杂因素的影响,写作过程也会感觉很疲惫。这种复杂感和疲惫感是因作者不是把“主体”放在洞察事实、评判社会、感思人生的言说快感中,而是把写作裹挟在了“职业”的使命中。张炜就不赞成把写作看成是职业,他说:“我们不能将作家的工作说成是一种职业,因为通常作家是一些更为复杂的人……因为我们知道艺术是无常理常规可遵循的。”[32]张炜所说的“复杂”大致意思是:职业通常都有一定的规则,须接受种种限制,写作变成职业时,也就会让作家陷入追求自由和遵守规则的矛盾中,会处于“想写什么”“不能写什么”和“必须写什么”同时存在却无法调和的纠结中。

写作是在发掘智慧、熔炼精神,这种写作就是一种创造。创作要“发出声音”,启人智慧,这也是作家的职责之一。就像教师这种职业不是为了教书以挣取工资,而是“传道”“授业”“解惑”,是为发人思维;给人以知识和经验、释人以思想和理想,这都不够,要让接受者自我塑造高尚的人格、铸造伟大的灵魂,“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这才是美育,也才是教化。这一点上,作家和教师都具备天然的机遇,因为他们都天然地拥有受众。作家也需要“传道”“解惑”,需要把问题揭示给人看,以启人思悟。作家“发出声音”时心怀正义,胸怀民族,心向美好未来憧憬,才能在众声喧哗中张扬正义、捍卫良知

人们在学校里接受的是教师的教导,在社会中应该接受作家这一类知识分子的引导。人们把教师的光辉形象比喻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却很少把作家的光辉形象比喻为社会阳光的缔造者。这种缔造可以通过浪漫主义的想象来表现,可以通过现实主义的“改编”来塑造,还可以通过纪实文学的真实再现来激励。这种缔造有时是通过正面的塑造来树立,有时是通过对阴暗面的批判来建构。高等院校的知识分子往往是从理论到理论,把社会的真相悬置于学术的高阁上,阅读圈子越来越“学院化”“圈子化”“术语化”。作家可以代表知识分子通过形象阐发正义与理想,揭示现实的真实与实质,才能把作家的职业联系到事业胸怀。所以,那种太功利的“金钱叙事”和太个性的“身体写作”,还有炒弄国外学派理论、频繁更换新名词的创作和批评,就显得情愿逐潮、甘当过客,大有应景之嫌,自我牺牲了主体责任感。写作不应是满足一己的眼前欲望,而是要成为思想者,要发出思考的声音,把这种声音传到爱、光明、自由的伟岸。

纪实小说是作者对某些事件、现象有感想、有表达冲动才诉诸创作的,这种写作应该有“一吐为快”的写作快感。作者还有作为一个集体成员、一个社会个体言说的激情。作者会在适当的场合表达人类的情感指向和人道主义关怀,这种表达会让作者充分地感到自己是言说的主体、创作的主体、抒情言志的主体。文学表达与社会学研究、人类学研究毕竟是不同的,不是停留于历史和现实的阐释,还应阐释人类未来的“存在”。一个优秀的纪实小说作者,应该不仅是一个文学家,还同时是一个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教师、布道者。故而在纪实小说中应该还能发见作者发出“声音”的“姿态”与“策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