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爱岗敬业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历来有“敬业乐群”、“忠于职守”的传统,敬业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主张人的一生要始终勤奋、刻苦、为事业尽心尽力。孔子曾有“执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等论述。
北宋著名学者程颐对“敬”字做了进一步解读。他认为“所谓敬者,主之一谓敬;所谓一者,无适之谓一。”意思是说,专心致志于一件事,心无旁骛就做到了敬,由此可知,一心一意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就是敬业。国内“敬业”一词的最早提出者是近代学者梁启超先生。他在《敬业与乐业》一文中,把敬业乐业当成是人生的至高法则,提出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梁启超认为,所有的职业都是神圣的,都是可敬的。因此,无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无论报酬和地位高低,都是值得尊敬的。从事工作和劳动,也是每个人来到世上的必然。
敬业表现为虔诚的劳动态度和工作作风。在敬业者看来,职业和岗位只是社会分工的不同而已,并无高低贵贱之别。“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各行各业都可造就优秀人才。北宋诗人张耒曾经写一首诗: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诗的最后两句意思是,人的职业无高低贵贱之分,关键在于志向坚定。一个人一旦有了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哪有时间安闲懒散呢?只要牢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古训,就能使自己的事业走向成功。
敬业就是精益求精,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业绩和水平。敬业包含精业和勤业。只有在技术上精益求精,始终做到学而不厌、习而不倦、勤苦钻研的人才能在本职岗位上有所建树。荀子在《劝学》中指出:“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荀子肯定“用心一也”而反对“用心躁也”,就是强调要专心致志,干一行,精一行,真正作出成绩。
爱岗敬业精神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一种民族品格。如果一个民族的大部分成员缺乏这种精神,那么,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就会在极恶劣的生存竞争中落伍、被淘汰。所以,倡导爱岗敬业精神不是一种奢求,更不是为了赶时髦或者作秀,而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乃至生死存亡的大事,是社会进步、事业兴旺、民族昌盛的必然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