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崇尚俭朴是中华民族始终坚持的优良作风
周恩来总理勤俭节约的故事,妇孺皆知,成为美谈。他一贯倡导勤俭建国、艰苦奋斗,要求“一切招待必须是国货,必须节约朴素,切忌铺张华丽、有失革命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作风”。著名抗日爱国将领续范亭在一首《五百字诗》里写得好:“节约莫怠慢,积少成千万,一粒米如珠,一菜不许烂。节约虽有限,万合是十石,细流成江河,冲破东海岸。”滴水汇成河,粒米攒成筐。可见,节约是强大力量的储蓄。聚沙成塔,积少成多,铺张浪费会给国家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事实已经证明,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骄奢淫逸成风,享乐主义盛行,就没有希望。
人们很少谈及“补丁”这个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个勤俭节约的代名词,记录着很多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生动、朴实、感人的故事。这绝不仅仅是一句说起来很轻松的顺口溜,它客观、真实地反映了人们所经历的那个时代的特征。当时人们那种对待节约的态度是真诚的、质朴的、发自内心的,言行高度一致的。“缝缝补补又三年”,这句话字面上似乎指的是穿衣,实际不然,它已深入人们生产生活当中的每一个角落,衣被也好,用具也好,工具也好,统统都是反反复复地使用,缝缝补补成为了人们的一种习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
在生活条件大大改善的今天,一些同志头脑中的节约意识渐渐淡化了。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有的同志认为现在是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代了,勤俭节约的道德观念陈旧了,再要求节约就过时了。在这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下,勤俭节约时下几乎成了“小农经济思想”的代名词。奢侈被认为有“派头”,节约反被认为“无能”。有的人奢侈浪费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享受生活,尽情消费”,“好日子先过,超前消费”成为部分社会群体的“时尚”和生活理念。如果听任这种奢侈浪费之风蔓延,我们中华民族“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和精神支柱就会被摧毁,我们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就会丧失,最终必然危及我们的宏伟大业。这种错误倾向是必须坚决抵制和反对的。
“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即使到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也没有理由可以奢侈浪费。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包括一些经济十分发达的国家也注意节约。日本的经济发展水平比我们高许多,他们人均收入达两万多美元,但他们的学校都进行各种“忆苦思甜”教育、挫折教育。教育下一代知道“粒粒皆辛苦”的道理,从而做到居安思危,自强不息。瑞士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但他们生产也注意节约节俭,过日子注意精打细算。对比起来,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比较低,而社会上却刮起崇阔、比阔之风。讲享受、高消费都过早地出现在我们的面前,这同我们的国情,同世界上的发达国家相比,是很不协调的。
勤俭节约是我们这个民族最珍贵的财富,最可依赖的资源,也是我们可以有信心摆脱贫困、走向富强的真正优势和可靠保证。勤是甘泉水,俭是聚宝盆。节约不仅是在物质条件匮乏时的权宜之计,而且是一个优秀民族所必须具备的道德品德和精神状态,也是一个进步社会所应当倡导的文明风尚,是一个当代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