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青岛产业工人的出现及其早期斗争

青岛产业工人的出现及其早期斗争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青岛近代工商业的兴起和发展,以产业工人为主体的青岛工人阶级队伍也逐渐成长壮大。这些法令对包括青岛工人在内的中国人,严密管制起来。德、日殖民统治者视中国工人的生命如草芥,不采取劳动保护措施,对工人的工伤事故漠不关心。日占时期,青岛工人的收入也是极其微薄的。1908年12月,青岛木工所工人抗议德国监工无理扣发5人工资,全体罢工,获得了胜利。

三、青岛产业工人的出现及其早期斗争

(一)青岛工人阶级队伍的产生和壮大

青岛工人阶级形成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是中国工人阶级中一支富有战斗力的队伍。德国侵占青岛前,青岛虽有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萌芽,但还没有近代工商业。1891年,章高元进驻青岛后,随着码头和大路的修建,青岛口的贸易经济更日趋兴盛。青岛口当时不仅已有手工业工人,而且已有少数的工程技术人员与技艺较高的建筑工匠和从事电报业务的人员或工人。这些人员就成为青岛产业工人的前身。

随着青岛近代工商业的兴起和发展,以产业工人为主体的青岛工人阶级队伍也逐渐成长壮大。德国侵占青岛后,为将青岛尽快建成其在远东的军事基地和掠夺中国资源的据点,疯狂地开发青岛,在客观上带动了青岛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德占后青岛出现近代工业30家左右。不管这一时期的工厂规模大小、机械化程度高低以及性质如何,崭新的生产力毕竟在青岛出现了。伴随着生产关系的演变,青岛工人阶级诞生了。在德国统治近17年中,工人总数达万人以上,工人阶级队伍已初步形成,其中产业工人有五六千人,是青岛工人阶级的核心力量。

日本取代德国在青岛的殖民统治后,继续大力兴办工厂企业,青岛工人阶级队伍进一步壮大,已经形成一股新生的政治力量。

在帝国主义利用中国原料和廉价劳动力开设工厂、剥削青岛工人的同时,青岛的民族工商业开始崛起。1913年,中国民族资本家周学熙(1865—1947)买下德华丝厂,定购5000锭英国细纱机,改建为“华新纺织有限公司青岛工厂”(青岛第九棉纺织厂前身)。尽管民族工业在青岛近代工业中占据少数,但它毕竟说明在青岛工人阶级中产生于民族工业的产业工人又有所增加。

据统计,至1922年底青岛回归中国时,青岛工人总数已达到4.9万人,其中产业工人约有2万人,主要集中在铁路、港口、纺织、建筑等行业。

(二)青岛产业工人的来源和特点

青岛产业工人是伴随着德日帝国主义殖民工业的产生而产生,并伴随着殖民工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青岛产业工人的来源大致有3个方面:

一是当地居民。德帝国主义占领胶澳后,即颁布所谓的《置买田地章程》,将当地百姓强迫迁走。以低微的代价,强买了他们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这批失去了衣食之源的农民以及破产的渔民无处栖身,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为了养家糊口,大多数人只得出卖廉价劳动力,成为最早的工人阶级的来源。

二是从外地流入或从农村招来的灾民和破产农民。这在青岛工人的来源当中占的比重较大。青岛附近农村以及山东农村由于内战连绵不断,军阀统治盘剥,再加上黄河连年决口和旱灾蝗灾,农民无法生存,大批弃家外逃,流入青岛谋生,进了工厂。

三是从外埠外地招来的技工等。德国殖民当局通过山东各州、县官府招募的手艺人以及从广州、上海、天津等对外通商较早的工业城市雇来极少数的技术工人。这批工人虽然为数不多,但一来到青岛就成为传艺的师傅。

青岛工人阶级在成长过程中造就了自身的特点:一是反帝意识强,思想觉悟高;二是青岛的工人当时数量虽然不多,但居住集中,易于联合,战斗力强;三是青岛的工人大部分来自即墨、胶县、高密、日照等相邻地区的破产农民,他们与广大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和农民阶级是天然的革命同盟

上述这些特点,决定了青岛工人阶级既是近代青岛社会新生产力的代表者,又是青岛社会各阶层中最革命最先进的力量。

(三)饱受欺压和奴役的悲惨境遇

无论德占还是日占时期,青岛工人阶级根本谈不上有什么政治地位。德国侵略者袭占青岛之初,便张贴布告威胁中国人只准驯服,接二连三地发布法规、命令达188种之多。其中对做工的人,胶澳殖民当局还专门订有《充当跟役、苦力告示》。这些法令对包括青岛工人在内的中国人,严密管制起来。德国统治者在四方机厂还实行“华人职工控制法”等许多桎梏工人的章法。中国工人稍有不慎,就被关押、罚款。工厂还建立搜身制度。工人下班出厂门时,要遭受严格的搜身检查。不管刮风下雨还是严寒冬季,工人都必须解开衣扣和腰带接受搜身,从上到下,从里到外,被警卫人员搜个遍,人格受到莫大侮辱。

德、日殖民者视中国工人为奴隶,任意辱骂、殴打。不仅如此,青岛工人都像牛马一样,劳动时间特别长,劳动条件格外差。德占时期,青岛码头工人一年分成夏、冬两季。“夏季”8个月,每天劳动15小时,“冬季”4个月,每天劳动12小时,上下班两头不见太阳。

日占时期,青岛工人更是苦不堪言。码头装卸没有机械,全靠人力。日商纱厂则一般分黑、白两班,每班劳动12小时,加上提前上班和下班搜身时间,工人每天在厂至少13个小时,有时还要无偿地加班加点。

工人不仅劳动时间长,而且劳动条件极端恶劣。德、日殖民统治者视中国工人的生命如草芥,不采取劳动保护措施,对工人的工伤事故漠不关心。据载,德国人在建筑“石头楼”时,从脚手架上掉下来摔死的工人就达十几名。

工人的收入很低,生活很苦。德占时期,像海军造船厂和四方铁路工厂这样第一流的工厂,工人每天劳动达12小时,可工资一般是一天二三角钱,学徒工更低。四方铁路工厂的学徒工,学徒3年,效力3年,每天工资才1角。日占时期,青岛工人的收入也是极其微薄的。日本纱厂不仅工资低,而且还采用“押薪制”的办法来控制和剥削工人。

(四)青岛产业工人的早期自发斗争

从19世纪开始,遭受帝国主义残酷剥削和压迫的青岛工人就纷纷起来进行斗争。他们或消极怠工,或破坏工具、机器,或自发性起来罢工。在斗争中,他们逐渐意识到个人力量的薄弱,纷纷组织行会团体,地域性帮派组织,有的结拜金兰,进行团体斗争。

1908年12月,青岛木工所工人抗议德国监工无理扣发5人工资,全体罢工,获得了胜利。1912年,青岛人民不顾德国殖民当局的阻挠和反对,热诚邀请中国革命的先驱孙中山惠临青岛。青岛各界在三江会馆举行盛大欢迎集会,孙中山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9月30日,孙中山乘火车离开青岛赴上海。孙中山的青岛之行,鼓舞了青岛人民的爱国热情,推动了青岛人民的反对德国殖民统治的斗争。

五四运动时期,四方工厂工人在日本殖民者的高压统治下,为反对日本殖民者停发工资,自发地提出“不开工钱就不干活”的口号,进行罢工请愿斗争。1919年春,四方工厂工人酝酿罢工,要求补发积欠工资,日本厂长急忙开除工人代表数人,罢工未能举行。1921年3月中下旬,青岛1、2、4、5号码头及大港等处的火车、轮船装卸工人1000余人因不堪日本人的虐待,进行大罢工,给日本殖民者以沉重打击。

青岛工人阶级在斗争中展现的革命力量,使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逐渐走进工厂、接触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从而为中共青岛地方组织的建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