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鹤年先生书艺一瞥
曹柏昆
李鹤年先生,1912年生于天津,1938年毕业于南开大学,1943年参加革命,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教育委员会委员、书协天津分会副主席。
李鹤年先生的书法艺术蜚声津门。其作品在香港、日本、芬兰、西德、澳大利亚、美国等地多次获好评。日本奈良“雪心会”欣然接纳先生为第一海外会友。
先生髫龄习书,先后从津门前辈孟广慧、王襄、方药雨诸先生钻研书法、甲骨金文、考古学和碑帖考证,又追随吴玉如先生达四十年之久,朝夕寝馈于斯,寒暑无间,坎坷无滞,虽说遭遇了人生少有的劫难,但他志愈坚,心愈耑,以超人的毅力笔耕不辍,由是练就一身真、行、草、隶、篆无体不能的硬功夫。
《书谱》有云,书之为妙,在于能“旁通点画之情,博究始终之理,熔铸虫、篆、陶均草、隶。体五材之并用,仪形不极;籍象八音之迭起,感会无方”。先生于此可谓身体力行。先生大篆宗《毛公鼎》,小篆写邓石如,兼采吴让之、赵之谦、杨濠叟、丁佛言诸家之长,写法多用揉笔,纵则横揉、力透纸背、一点一画皆虎虎有生气。他的隶书,从《夏承》入又广采博收入完白之室。他的行草径取晋唐神韵,潇洒飘逸、秀而不媚。楷书则从欧、虞、褚入手,上溯《龙藏寺》,刚柔相济,洒脱从容。
先生之作品无论何种书体都讲究布局考究文字,遇有相同的字或偏旁部首,写法迥异、绝不雷同。线条柔韧之余取涩势,粗细有致、阴阳相生。转折处或意以圆、或出以方,又方圆相参。结体端庄凝重又不拘规矩。写来墨饱笔酣,细微之处尤见精神。
实践孕育着真知。李鹤年先生之作品《蹇斋文摘》、《中国书法史讲话》、《孟广慧、王襄、王懿荣与甲骨》等著作,记录了他对书法、书法史、碑版金石以及甲骨多方面的精辟见解。他认为,书法作品不是“画”出来的,而是写出来的。画与写之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他还认为,学书法当重视用笔结体的变化。如从钟鼎彝器上看,篆文字体有大小,笔道有粗细之变,这是大篆的本来面目。写大篆著称于世的清人吴大澂虽功力深厚,但结体与用笔忽视了大小粗细的差异,因而他的大篆也就失去了钟鼎铭文的风采神韵。丁佛言的大篆懂得用笔结体的变化,所以比吴大澂略高一筹。他主张“学北碑的人应该慎重,常见写北碑的多半是怪诞如刀削斧凿,笔画像扁片一样,实则已走上不可救药的绝境”,“善学的遗貌取神,不善学的东施效颦。亦步亦趋,终非上乘”。凡此种种,都是先生几十年来从事书法学习与创作的总结。
谁都有自己心目中的书家,李鹤年先生兼收并蓄、广采博收的笔墨生涯究竟能给我们什么启迪哩?
原载《书法报》1989年6月28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