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中国地域差别只是一个历史现象
马老板听了上述一段话十分高兴地说道:“李总,你讲得很好,深入浅出,听得明白,真是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您给我的感觉好像不仅仅是个外贸专家,更像个学者,一个地理学家。”我笑了笑,“小时候就对地理感兴趣,这些年来走的地方多一点,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经过的事情多了,知识面就会宽一些。”马老板跳开话题说道:“我刚才提出了两个问题你慢慢讲解,我忽然又想起另一个课题,就是在沙特的华侨中,大部分是西北人,他们经常谈论这样一件事,在中国从古至今都是南方人领导北方人,所以这里的人们说:不在中国也好,如果在中国也永远是最底层的臣民……”。
“你的看法不太准确,事实上,这是近百年的事,”没等马老板说完我就接过了话题:
“首先要搞清楚中国南方和北方是怎样划分的。它是以阳历元月份0℃等温线为依据,从西到东画一条线,即秦岭———淮河线,西段在秦岭,东段在安徽蚌埠一带,此线就叫零度线,零度线实际在黄河以南,长江以北,此线以南是南方,以北是北方。这条线不只是气温和降雨量区分线,也带有南北方不同人文习俗的差别。
其实北方的帝王占多数,再远的说不清了,打秦代开始,嬴政生于邯郸,后随父到陕西咸阳;汉朝刘邦是江苏沛县人(出生在丰县);晋朝司马懿河南焦作人;隋朝杨坚陕西华阴县人;唐朝李渊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人,祖籍河北邢台;宋代赵匡胤河北涿州人;直到元代蒙古铁木真、清朝满族人努尔哈赤,都是北方人。算起来只有东汉刘秀是湖北蔡阳(现枣阳县东)、明代朱元璋安徽凤阳勉强算为南方人。只是到了民国以后南方人多了。如孙中山广东中山县人,蒋介石浙江奉化人,毛泽东湖南湘潭人。
你提的问题可能涉及另一个命题:即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里为朝廷管事的头头脑脑确实出现大批南方人,这与科举制有密切关系。我曾经粗略地查过历史有关资料:中国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经唐朝、元朝、明朝、到清朝光绪二十七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历时1 300多年。据不完全统计,宋朝状元共约120人,南方人占90%;明朝状元共约90人,南方人占95%;清朝文状元共约130人,南方人占85%,武状元87人,南方人占50%。科举制是朝廷选聘各级管理者的一种方式,它分级别考试,如秀才、举人、进士、状元等,就是孔夫子所主张的‘学而优则仕’。考试的内容是八股文,多数出自古诗书,没有念过私塾和没有进过学校的则无法跨过这道门槛儿。
话又说回来,在古代什么人才能够上私塾、上学校呢?当然是家庭解决了温饱而且有一定资产积累的人。我们知道南方因为雨水充足每年可种两季到三季庄稼,尤其水稻产量最高,据说三至五分地就能养活一个人,基本上是旱涝保收。人们吃饱了,才有心思和一定物质基础让孩子上学。但是北方呢?甭说三至五分地,就是三至五亩地也养活不了一个人,遇到灾年还会颗粒无收,多数人过着糠菜半年粮的生活。在中国科举制实行的1 300年中,穷苦人家的后代哪有进科举考场的机会呢!中国的气候和地理环境条件直接影响了南方、北方在人文教育方面的差距。过去有人说南方人聪明北方人笨,这种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地理环境的差别还影响了南北方的文化差异,我们知道越剧产生于浙江嵊州,黄梅戏源于湖北黄梅地区,后逐渐向东流传到安徽安庆怀宁,逐步成为著名戏种。这些戏剧都是表现古代才子佳人爱情故事的,是当地人吃饱了饭以消遣的方式去欣赏的剧种,那唱腔,那动作,那舞蹈,那剧情都是非常轻松的,其中多数是喜剧而不是悲剧;再看北方的戏剧是个什么样子,以山西北路梆子和河北梆子为例,唱腔都具有慷慨高昂调门,多数以唱悲调为主,这些调门和剧情符合当地风土人情。解放前,在河北任何一个农村搭台演唱一出《六月雪》(即斩窦娥),你都会看到台上台下哭成一片的悲惨景象。可以肯定,剧情越悲越会吸引人。从中不难看出经济基础是文化和文明发展的根本依据。
时光荏苒,时代变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达,以及中国社会主义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特色,南北的差距正在缩小,南方有好的农业和背靠海洋便于发展商业;而北方或西北地区有取之不尽的能源工业和贫瘠土地及沙漠改造的潜力,两者具有巨大互补性,这种态势越来越明显,将来还是真的说不清谁是永久而稳定的富有者?!”
马老板带着满意的神情插言道:“我从来没有想到,中国的科举制能够跟中国戏剧联系起来,看来气候和环境具有很大的作用,我在临夏生活了19年加上沙特的29年,一共48年,你讲述的这些道理,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我希望西北人早日成为富有者,你的这些观点既新鲜又有趣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