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提升文化品位

提升文化品位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校本课程的建设在进入到一个课程设置比较合理、课程制度比较完善、课程取得一定成效的阶段后,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面临下一步课程建设的走向设定的问题。而个性班级又是以相应的校本课程为主要依托的。此项工作主要由班主任和该校本课程的指导老师共同负责完成。

北仑区大碶小学 虞志浩

校本课程的建设在进入到一个课程设置比较合理、课程制度比较完善、课程取得一定成效的阶段后,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面临下一步课程建设的走向设定的问题。作为一个由学校自主开发和实施的课程,校本课程对学校的整体发展将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作为学校精神内涵所在的学校文化也将随着校本课程的不断深入发展而得到有效的形成。

一个学校的文化形成、课程构建都应是从本校的历史和现状出发,结合所处地域,本校的教师、学生等各种资源而形成的。我们认为,只有立足学校自身,建立在符合本校学生发展需求基础上的学校文化、课程文化才是最理想的、最有价值的。

具体而言,学校的文化形成必须是以学校的整体办学理念为基点,并由此形成富有鲜明个性的学校文化的形成。因此,学校办学理念的确立能促进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的形成,而作为学校办学意志集中体现的校本课程将在促进学校文化形成过程中担任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任务。

结合我校的实际,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逐渐形成了以校本课程建设促学校文化形成的思路,并在一些领域取得了点滴成绩和心得。本文将通过显性的课程文化和隐性的课程文化在学校文化形成过程中的一些具体表现和两者的有机整合在提升学校文化中所起的作用来简单阐述校本课程建设在促进学校文化形成中的一些方法、意义和点滴收获。

一、显性课程文化打造学校特色

一般在开发校本课程的初始阶段,我们总是以学校既定的办学理念来指导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的具体实施等。同时,在课程的实践过程中,我们也会很自然地发现校本课程的实施又为实践学校办学理念、形成学校文化进行了现实的论证。可以说,办学理念的具体表现,学生文化的具体形成,都是和校本课程息息相关的。理念、文化、课程,三者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

说到学校文化,我们首先注意到的是那些显而易见的表象,也就是本文说到的显性文化。那么,就校本课程而言,它的显性文化必须是学校办学理念的体现,必须是学校特色的体现,必须是班级个性的体现;必须是学生特长的体现。

下面,我们着重通过个性班级、专用教室和文化长廊等内容来阐述在课程的显性文化建设中对学校文化形成的有益探索。

(一)布置鲜明的个性班级

作为学校的基本构成单位——班级是学校文化的一个缩影。我们学校在建校伊始就确定了构建“健体健脑”的办学理念,并以此为出发点加强了个性班级的建设。而个性班级又是以相应的校本课程为主要依托的。

具体而言,我校在每个年级段都设置了相对固定的个性班级,并在这些班级中实施相应的校本课程。如“铜管乐个性班”,就是以“铜管乐”校本课程为主要内容来进行课程的具体实践的。同时,这些个性班级还呈现了课程发展的一贯性,也就是说整个小学阶段这个内容的校本课程将跟随这个个性班级的始终。

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课程氛围,在个性班级的布置上充分体现了本课程的特色和学生的个性要求。

1.教师指导下的个性布置

在校本课程内容确立和个性班级组建完成后,各个班级就开始落实个性班级的布置,以营造一个良好的个性氛围,让每一个学生在班级中受到不同时空的熏陶。

在低年级,由于学生的能力有限,需要我们教师来帮助指导班级学生进行个性化布置。这里特别要强调不同学科教师的协同合作。此项工作主要由班主任和该校本课程的指导老师共同负责完成。特别是校本课程的指导老师需要发挥自身的特长,积极参与到个性布置工作中来,并把课程的内涵文化渗入到班级文化的建设中。比如以“业余无线电台”为课程主要内容的个性班级文化建设就需要班主任和课程指导老师共同完成。在班级布置中通过墙上贴一贴、板报画一画、台上摆一摆等方式,多方位地展现各种文字、图片、实物等,学生眼之所及、手之所触都将是一种个性文化的感受。

2.学生自主的个性展示

经过相应课程内容的学习,个性班级中的学生具有了一定专业知识和个性特长。在此基础上,对班级的个性布置就可以放手让学生们自由完成了。

比如我校有一个“铜管乐”个性班级的学生,不但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到各种文字、图片粘贴在教室的醒目地区,而且在教室角落中还开辟了一块地方专门放置同学们的乐器,教室俨然成了一个小小的音乐室。同时,他们还把班级、学生的各种获奖、考级证书等集中摆放,形成一个小小的荣誉台,互相鞭策、互相促进。

(二)营造特色的专用教室

学校专用教室的建设不仅是学校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更是为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是学校特色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学校基础建设、硬件设置的不断完善,学校中的专用教室也健全发展起来。同时,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展也获得了物质上的保证。

营造特色的专用教室是学校课程文化建设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通过营造特色的教室来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并以此来进一步促进校本课程的深入发展。例如,在开展有关信息技术的各门校本课程时,通过布置具有鲜明特色的专用教室让参与课程的各位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信息世界的魅力。

(三)打造精彩的文化长廊

学校中除了各种相对固定的教室空间外,还有很多更为广阔的开放式空间,这些同样是建设学校文化的主要场所。诸如走廊、连廊、楼梯等等,都是很好的学校文化布置空间。

比如,我校就在学校的一条楼梯上进行了学校文化的布置,把实施“少儿跆拳道”校本课程的个性班级的优秀学员的获奖、活动、生活等照片通过彩绘的形式上墙,让上下楼梯的学生总是能感受那样的文化熏陶。而“少儿跆拳道”课程作为我校的一个精品课程,也深深地扎根在了每一位学子的心中。

二、隐性课程文化彰显学生风采

校园“隐性文化”是指学校中客观存在的、常常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实际影响的各种因素。

(一)班级文化的形成

每一位学生身上显露出来的精气神都可以在班级生活中显现出来。可以这样理解,一个班级的良好课程文化是一个学校的文化的缩影。因而,加强班级中隐性文化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由于不同的校本课程具有自身的不同特点,显现出来的课程文化也就不尽相同。那么,每一个个性班级由于不同的校本课程内容也就具有了分明的班级个性,从而形成了班级所特有的隐性文化。例如,“铜管乐”个性班级的学生总给人以艺术家的气质,吹拉弹唱总能露一手;“跆拳道”个性班级的学生则总是精气神十足,为人处事又谦虚恭敬。

(二)学校文化的形成

1.注重学生的礼仪品德

注重学生礼仪的培养、品德的培养其实是学校工作中最基础的一个部分。每个学校都在做,一些学校也探索出了一些适合本校的途径。我们学校则认为,通过加强校本课程中的文化渗透来关注学生的礼仪品德也是一条非常好的途径。

例如,作为全校性的校本课程“少儿跆拳道”就在我校的文化形成中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跆拳道的精神——“礼仪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屈”,这些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就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实践。就拿最简单的鞠躬来说吧,它是跆拳道的一个基本礼仪,体现了对人的一种尊重。在我们学校处处可见学生以标准的鞠躬向老师问好,而老师们也还以鞠躬。可以说,跆拳道的课程文化已经深入到每一位师生的内心深处,形成了学校的典型文化。

2.注重学生的精神面貌

学生的精神面貌往往是一个学校的隐性文化的微观体现。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由于课程自身潜在的文化内涵,总是这样那样地影响了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影响着每一个学生精神面貌的养成。因此,必须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强化对学生良好精神面貌的形成,并使之能体现在学生的日常行为中。

记得有位教师曾经表示他特别喜欢去跆拳道个性班级上课。问其原因,他说到跆拳道班去上课,一开始听到学生强有力的问好声仿佛自己也充满了力量。其实,这就是课程文化对学生精神面貌的渗透,学生在平时的课程学习中已经形成了对课程文化的深入理解,从而促进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学校文化的形成。

3.注重指导者的文化素养

校本课程的指导教师不应该仅仅是课程内容的传授者、指导者,更应该是课程文化的传播者,并以此来促进良好的学校文化的形成。

一方面,课程指导者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对本课程要不断深入地研究,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为更好地实施校本课程做好充分的准备。另一方面,通过指导者自身的文化底蕴以及他对课程的深刻理解,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课程文化的理解,从而为形成学校文化建立了基础。可以说,课程指导者不仅是课程的传授者,也是课程文化的传播者。指导者在促进了学校文化的形成的同时,他自身也成为了学校隐性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社会文化的形成

虽然从定义上说,校本课程是基于学校开发的课程,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也深刻地体会到校外资源对课程的深远影响。因此,笔者认为校本课程建设在促进学校文化形成方面,校外文化的影响也是值得重视,并密不可分的。

包括校本课程在内的各课程实施总是会受到校内和校外诸多方面的影响,我们不能单纯地认为校本课程只是学校内部的工作,家庭、社会同样影响着课程的实施。注重来自社会的文化对学校文化的影响,使学校文化更加具有包容性,具有更为广泛的外延。

我们希望通过不同的文化交融来促进课程深层次的发展,从而形成学校的良好文化内涵。一方面,我们的学生能在家庭、社会给人一种特有的文化感受,能在社会上打下鲜明的学校烙印,也就是我们的学生走出校门能够让人感受到学校的文化风采。另一方面,社会上好的文化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活动来汲取其中的养分,为形成良好的学校文化服务。例如,我们的跆拳道班级学生经常出门参加交流、比赛等活动,在这些课程实践中使我们的学生受到或有意识的、或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从而更能拓展学校文化在形成中的范围,避免了学校文化只停留在学校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三、有效整合推进学校文化形成

校本课程在实施过程中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同样地,校本课程在促进学校文化形成方面也将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不管是学生个体,还是个性班级,或是一个课程,都不能简单地左右或是决定学校文化的形成方向,它们之间总是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是在整体推进学校文化的形成。

1.课程各因素的有效整合

校本课程在实施过程中,不管是学生、班级还是学校,课程目标总是统一的,那就是上文论述到的学校确定的办学理念。因此,虽然在具体的课程实施过程中个体和集体在对课程文化的感受上存在着理解上的差异,有着不同的文化定位,但是不管从微观还是宏观最终都是为了能够形成一个统一的良好的学校文化。

我们认为,一方面,个体文化的形成总是以课程总体文化要求为标准的,虽然因人而异,但是总是能够殊途同归;另一方面,课程文化的落实又需要个性班级、个性学生来具体体现。

校本课程的各因素只有有效地整合,才能真正为学校文化的形成作出贡献,真正形成良好的学校文化。

2.各课程之间的有效整合

不论是国家课程,或者是地方、校本课程,这些课程都有一个共通点——那就是课程是培养学生的,而学校文化的形成又恰恰是培养学生的具体成果体现。所以各课程之间的有效整合,将是形成整体的学校文化的一条必经之路。

在这里,我们认为课程之间的整合应由两个梯度组成:

(1)三级课程之间的整合

随着新课程格局的确定,三级课程的理念也逐渐深入人心。在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也有意识地把各级课程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并且目标明确地为形成整体学校文化的而努力。

(2)各校本课程之间的整合

每个学校所开发和实施的校本课程总是门类繁多,那么就需要学校来整合各个课程,使之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同时规范一些在课程实施中的共性的东西。通过各校本课程的整合来实现学校文化的有机形成。

我们希望通过显性文化的展示、隐性文化的培养、以及整合诸多课程的手段来为形成良好的学校文化而服务。通过校本课程的课程文化建设,进而使学生具有鲜明的特长,使班级具有鲜明的个性,使学校具有鲜明的特色,为营造一个具有本校特色的学校文化而努力实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