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万古绵水留名胜

万古绵水留名胜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种师闵率领爱国将士继续抵抗,固守天长镇七天,在外无援兵、内无粮草的情况下,天长镇沦陷,种师闵和数千名爱国将士惨遭擒杀。从明代建城直至今天,井陉人民对古城墙进行了多次修护,所以大部分城墙保留完好。后来,由于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王景岳被国民党军统局逮捕,关押两年多后获释。1951年9月17日,王景岳在甘肃天水被捕,第二年3月执行枪决。以城隍庙为例,天长镇的城隍庙不仅保存相对完好,还有其特殊之处。







千年古镇,为何得名天长?破败老院,又住过哪位名将后裔?四百年后,这里又诞生了一位怎样的高僧格西?


在井陉西部晋冀交接的群山中,掩藏着一座历经千年不衰的古镇,它就是井陉县的天长镇。

天长镇位于井陉县西部,这里是太行八陉之一,是石家庄进入太原的必经之地,素有“晋冀交通咽喉”之称。天长镇是石家庄市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山城,它依山就势北高南低,像簸箕一样端坐在太行与绵河的怀抱中,因此也被称为“簸箕城”。

那么,天长镇的名字有何来历呢?这里又发生过什么样的故事呢?


古镇铿锵号天长


唐代大诗人王维以“井邑傅岩上,客亭云雾间,高城眺落日,拯浦映苍山”之句赞美天长镇的风光。古镇悠久,建筑巍峨,仰望天空,飘浮着淡淡云丝绵延无尽,仿佛诉说着这里的故事。

说起这座古城名字的来历,还要从天长镇的地理位置讲起。天长镇背靠雪花山,面对绵蔓河,控扼井陉古道咽喉,地势险要,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

有人说天长之名源于汉代。其实,在唐代有一种建制,就是在军事要地设置军镇,用以阻挡来犯之敌,因此我们推断天长镇就是唐代为加强井陉县军事防御而设置的军镇,镇内的驻军为天长军。五代的后晋时期,大概为了显示军威,这里的驻军名叫天威军,天长镇也就改叫天威军镇。北宋熙宁八年,井陉县的治所从天护城迁至此地,从此天长镇就成为井陉县治,历经宋、元、明、清四个朝代以及民国,做了八百八十三年的县城。至于这个天长的名字因何而来,并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也许为这里命名的人是想自己的统治像天一样长久吧!

然而事与愿违,天长古城自唐代建成以来,就屡经战火,留下了许多悲怆的记忆。在北宋靖康年间,有一位民族英雄在这里抵抗金国入侵,最后壮烈殉国,谱写了一曲英勇抗击外虏的慷慨悲歌。

据《金史·宗望传》记载:“宗望会诸将,发自保州……宋种师闵军四万人驻井陉,宗望大破之,遂取天威军。”宗望就是当时的金国大元帅。这段历史记录的是:北宋靖康元年农历九月初,金兵南下攻陷了太原,直逼井陉。当时,北宋爱国名将种师闵率军镇守井陉,种家是北宋末年著名的抗金英雄世家。种师闵得到太原沦陷的消息后,就赶紧命令天威军把城内和各个要塞的乡民百姓护送到天台山的深处,以避战乱。同时招募义勇,加筑城防,准备迎击金兵。九月初三,宗望率领十余万金兵涌进井陉山谷,种师闵埋伏在固关,英勇抗击。但是金兵动用火炮、战车,种师闵寡不敌众,固关被攻破,宋军退守天长镇。种师闵率领爱国将士继续抵抗,固守天长镇七天,在外无援兵、内无粮草的情况下,天长镇沦陷,种师闵和数千名爱国将士惨遭擒杀。这正是“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与其他古城相比,天长古城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不同之处,就是这砌墙的石头,竟是圆圆的鹅卵石。北方的城墙一般都是以青砖或青石砌成,可是这里怎么会用鹅卵石呢?

这天长古城的城墙始建于宋代,最早是以土为之,夯土成墙,建成之后,屡遭水患。特别是明代隆庆三年的一场大雨,雨水将土墙冲毁。为防止再被雨水冲击,聪明的井陉人民在重修城墙时,取绵河中的河石,垒砌成墙,建筑石城。古城周长三里,高三丈五尺,厚一丈两尺,有东、西、南三个城门。从明代建城直至今天,井陉人民对古城墙进行了多次修护,所以大部分城墙保留完好。

古城中,总兵府、旧县衙、都堂府、蔡家巷、卢家巷,城垣门垛、官署学宫、私家宅第鳞次栉比,仿佛置身历史的幻境。那么,在这座千年古城中保存最完整、最负盛名的宅邸是哪一处呢?


⊙ 天长宋古城

王家大院的乱世忠奸


这就要数王家大院了。王家大院是天长镇保存最好的一座明清时期古庭院建筑,走入其中,廊柱引绕,房屋纵横交错,院中有院,院院相通,而且每个小院都是建筑别致的四合院。据说从空中俯瞰,房院巧妙地构成了一个“囍”字图样。

明朝末年,山东博兴知县王涟在退休之后,回到了老家井陉,在天长建宅安居,颐养天年。王涟所建的就是最初的王家庭院,后来经过清代、民国时期的不断扩建,成为如今占地十五亩、房屋一百六十二间的一所大宅院。那么这座三百多年的古宅中,演绎过多少悲喜人生呢?

民国时期,井陉王家已经成为天长镇这一带的巨富,有商号三百多处,王涟的十一世孙王景岳就住在保留至今的这座大院里。

1937年“七七事变”后,王景岳投靠了日本侵略者,1937年10月任井陉县维持会会长,1938年2月任井陉县伪县长,直至日本投降。王景岳效忠日本侵略者,充当伪县长八年之久。在这八年中,王景岳用井陉人民的生命、财产赢得了日本侵略者的欢心和信任,1943年被华北日伪最高司令部嘉奖为“模范县长”。

⊙ 王家大院

日本投降后,王景岳不但没有悔改,反而变本加厉,把保安团一千一百余人和其他伪组织人员改编为国民党先遣军第八旅,自任旅长。后来,由于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王景岳被国民党军统局逮捕,关押两年多后获释。王景岳被释放后,深知自己血债累累,便潜居在北平。1949年1月底北平解放后,他如同丧家之犬,开始了流亡生涯。1951年9月17日,王景岳在甘肃天水被捕,第二年3月执行枪决。就这样,大汉奸王景岳走完了他罪恶的一生。

至今,王家大院还有一条400多米长的黑漆漆冷飕飕的地道,这个地道直通到王景岳在城中伪县长的办公室。据说当年王景岳逃避追捕,就是靠着这条地道逃出了井陉。

解放以后,人民政府也在王家大院办公,一直到1958年县政府迁到了微水镇,天长镇才告别了井陉县的政治中心,王家庭院便也失去了往日的喧嚣,归于平静。


城隍庙与都堂府


相比往昔的繁盛,如今的古镇稍显落寞。然而,可能也正是这半个多世纪的落寞才保全了它的气韵,使得古风古貌至今犹存。以城隍庙为例,天长镇的城隍庙不仅保存相对完好,还有其特殊之处。这里城隍的官阶是州府级的,比别的地儿高了一个级别。这里边有个传说故事:当年王莽赶刘秀的时候,刘秀逃到了天长后,他就不知道接下来该往哪走了,到了晚上他就睡在了城隍庙里。当天夜里城隍爷就给刘秀托了一个梦,告诉他往哪走,就能逃出王莽的追捕。醒来后,刘秀就按城隍爷指的路真的逃出了包围。后来刘秀做了皇帝,为了感谢城隍指路,就将天长的城隍加封一级,城隍爷穿戴的都是州府级的官服。

在城隍庙中还有一处建筑,堪称“华北第一戏楼”。这座戏楼坐南朝北,与主殿相对而建,为九脊穿堂戏楼,砖石台阶,四角白象攒尖歇山式瓦顶,砖木结构,在瓦顶正中有一个四角亭子。戏楼在两棵石榴树的映衬下,风姿绰约,所以有“华北第一戏楼”的美称。

天长镇人杰地灵,历史上出过很多忠臣良将。他们的府第有的至今保存尚好,为天长镇增添不少人文魅力。图上的这处宅院被称为“都堂府”。这座宅子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它的主人就是汉代著名大将军霍光的后裔——明代巡抚均兼都御使霍鹏。霍鹏在万历年以进士任知县,后来任明巡抚均兼都御使,俗称都堂。所以当地人称他为霍都堂,而他的宅子就是都堂府了。他虽官居高位,却体恤百姓,他加强武备使边境安宁,因此他四次得到皇上的嘉奖。后来他因病回归故里,病逝于天长。

⊙ 天长镇城隍庙

⊙ 城隍庙戏楼

⊙ 霍都堂府内宅

都堂府的灵性一直延续到四百年之后,当时在霍氏后裔中,又诞生了一位在中国佛教界颇有影响力的高僧。他是谁呢?


从古镇到西藏


这要从1921年华北大旱说起。1921年是个大旱之年,华北地区农家几乎颗粒无收,生存无计。北京佛教协会从京沪等地募集粮食、银洋等到华北灾区发放义赈,在赈灾中北京佛教协会还收养了一些生活无依的孩子。霍鹏十六世孙、十七岁的霍履庸就是其中之一。他先被孤儿院收养,后被送到北京种德堂养士学校学习文化及佛教,之后又被送到华英中学读高中一年。

1924年,曾留学日本的大勇法师、西藏佛教高僧白普仁尊者先后到北京传经讲法。大勇法师听白普仁尊者讲经后遂生入藏学习西藏密宗之意,于是出面组织入藏学法团。霍履庸曾从大勇法师、白普仁尊者听经学法,因其年轻好学,又聪颖过人,颇受看重,被北京佛教协会推荐参加了大勇法师的入藏学法团。

1925年,大勇法师率入藏学法团诸法师及霍履庸一行,初至康定安雀寺学习藏语及入藏礼仪。霍履庸也在安雀寺正式剃度出家,法名密悟。

后来因川藏冲突,西藏方面封锁金沙江,学法团受阻滞留甘孜大金寺。1929年,大勇法师因病圆寂于甘孜大金寺,入藏学法团群龙无首遂解散,密悟仍留甘孜大金寺,后任大金寺堪布(主持)。

1932年,四川刘文辉与马步芳联手攻占甘孜,刘文辉邀请密悟法师入藏参与调停川藏冲突的活动。在此之后,密悟法师留在拉萨哲蚌寺学经。

直到1943年,在长达十余年的时间里,密悟法师学完了西藏黄教规定学习的五部大论。大约在1943年或1944年,他在拉萨参加“门朗钦布”(即拉萨一年一度的祈祷大法会)大节日的佛教考试,考中“格西”,并以优异成绩获得拉让巴格西头等第七名,称“昂格”,即超级格西(一等格西共取十六名,前七名为有特殊荣誉的格西,称“昂格”)。作为汉族僧人,参加藏族佛教考试,考入头等格西有特殊荣誉的前七名中,在藏族佛教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在密悟考获格西后,达赖专门宴请密悟并赠镶金僧靴。自此,密悟法师在西藏佛教界受到特殊尊重,被认为是来历不明佛爷的转世。

1946年,密悟法师离开拉萨返回成都。四川各大寺院、佛学社等佛教组织,纷纷邀请密悟法师讲经传法。密悟法师讲说的是藏传黄教,他学问博大精深,讲解深入浅出,在四川名声日高。于是,国民党政府就多次请密悟法师到南京蒙藏委员会任职,但是密悟法师却留在了四川。

原来,密悟法师在四川讲经时,就与共产党有密切联系,他留在四川就是要等待解放,为将来解放西藏出力。

1949年四川解放,密悟法师到重庆拜会时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的刘伯承元帅。刘伯承听密悟法师介绍了西藏情况后,动员他赴西藏为和平解放做劝和工作,他当场应允。

⊙ 密悟法师

1950年春,由密悟法师等五人组成的劝和团先于解放军部队一个月出发,向西藏行进。为安全起见,密悟法师化名志清法师。

密悟法师在进藏路上和进入拉萨之后,为和平解放西藏做了大量工作。他频频接触进藏沿路及拉萨的各界上层人物,向他们宣传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平解放西藏的主张和政策,说服他们欢迎解放军的到来,协助解放军解决进军中的困难。密悟法师利用自己在佛教界的影响和同西藏上层各界人士熟悉的条件,为和平解放西藏做出了重要贡献。

西藏和平解放后,密悟法师就留在西藏,一方面为团结西藏各界各层人士继续工作,另一方面组织翻译藏传佛教主要经典,以推进汉藏佛教文化交流。

密悟法师为人谦虚,对佛教流派的认识无门户之见。他认为汉藏佛教,各有所长,各有短缺。他对藏传佛教的研究所达到的深度和广度可称为有史以来第一人,是井陉天长人民的骄傲。

天长镇历经宋、元、明、清四朝,悠久的历史使镇区建设积淀了较强的传统文化色彩,堪称冀中南地区一颗古镇明珠。2006年,石家庄市编制了《天长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开启了利用古镇文化资源发展旅游的新产业。2009年,天长镇被确定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当你站在逸仙桥头回首古镇,千百年间的战火刀兵早已不见踪影,只留下古城在暖阳下呈现出的斑驳身影,仿佛隐藏着诉不尽的故事、回味不绝的沧桑。

这正是:

天长古镇绵水长,千载积淀似画廊。

靖康英烈留丰碑,密悟活佛写华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