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中山国依托滹沱河屏障建立了一座战略要冲——东垣城。赵佗、赵云、李皋等历史名人都从这座古城走出。
石家庄几十万年的历史车辙,一刻不停地向前碾过,留下了一座座城池、一处处村落,孕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新时代的今天,随着城中村改造的步伐,一座座古朴的村庄离我们渐行渐远,用文字和镜头去记录它们,显得越来越重要。有一个村庄,曾是战国时期中山国的城邑、文化名城正定的祖根,驰骋过汉刘邦平定叛乱的战马、养育了一身是胆的三国名将赵云,这个村庄到底是哪个地方?我们迎着历史的光环,掠过时光的荏苒,去找寻这条历史之根。所有的线索都锁定在石家庄市长安区的一个小村落——东古城村。村名中的这个“古”字,就把村子古老的历史氤氲荡漾开来。
历史的波涛,恰如滹沱河的河水,在静水流深之间,流逝了太多的年华。
现在的东古城村,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个村落了。它正在被东垣小区和一座座在建的高楼所替代。小区名字中的“东垣”,就是我们要探寻的古城——东垣故城。它在这里存在了两千多年。站在这片土地上,与这座古城,近在咫尺,却又隔着一世的苍茫。审视这全新的现状,或许只有深挖一抔土,才能闻到些许东垣古城的味道。那么,东垣古城,究竟是一座怎样的城池,它起源于何时,又向我们诉说着怎样的过去?
诸侯必争之地
东垣故城,是历史文化名城正定的前世,所以,确切来说,故城的名字,应该叫东垣真定故城。它的起源,要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屈指算来的话,已经有近两千五百年的历史了。
在冷兵器时代,城市都是和战争连在一起的。春秋战国时期,因为滹沱河流域优裕的地理和自然条件,成为各个族群和诸侯争夺的要地。在连年的征战中,这个地方,崛起了一个新的诸侯国——中山国。约公元前381年开始,中山国已发展成一个千乘之国,军事实力逐日增强,和周边国家的纠纷也就越来越多。尤其是相邻的赵国、燕国这两个万乘大国,更是觊觎中山国这块肥肉,大小摩擦更是接连不断。
所以,在和周围大国的抗衡之中,发挥重要防御作用的城邑便应运而生。在滹沱河中下游地区,中山国先后建成了灵寿、房子(今高邑县古城村)、棘蒲(今赵县南)等重要城邑。东垣城也始建于这一时期。
东垣城傍依滹沱河南岸,西依太行山东麓、东邻滹沱河冲积平原,扼守太行出口,衔燕赵、控中原,这样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它一经建成,便成为这一区域的战略要邑。在中山国和赵国的南部边境争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史记·赵世家》中记载,公元前305年,赵武灵王经过胡服骑射的改革之后,国力大增,便趁着中山国内矛盾重重之时,从中山国北面,派三路大军合军曲阳(今曲阳县西),分兵攻取华阳、鸱之塞(今倒马关)。赵武灵王则亲自率军,从南面攻取鄗、封龙(今元氏北)、石邑(今鹿泉南故邑)、东垣(今郊区东古城)。万般无奈之下,中山国献四邑请和,赵武灵王许之暂时罢兵。
⊙ 东垣真定故城城墙遗迹
这场战争使东垣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史册之中。
史学专家经过研究,这个东垣,起初可能叫垣邑,因为赵武灵王此次攻中山、取东垣,使得此地归入赵国的版图,为了区别赵国原本坐落在山西的垣邑,所以加个“东”字,改名东垣。这和藁城市九门一样,中山国时代名叫九门,赵国攻占九门之后,因为赵国原本在新河县北有一座九门,所以把藁城九门改名为北九门。这种说法在唐代名相李吉甫主编的《元和郡县志》中得到了印证,书中记载说:“以河东有垣县,故此加‘东’。”东垣这座城池,相对于现在的区划来说,位于石家庄市区北部,西起东古城村东,东至南高营村,北边到滹沱河河滩,南到桃园村北。城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约5000米,东西宽约3000米,总面积约1500万平方米,比四十二个石家庄新火车站的面积还要大。
古城的城墙都是夯筑的,照片中的,只是古城墙历经千年之后残存的一小段。根据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勘探发掘证明,城墙最古老的时候厚度达到23米。20世纪80年代,东城墙还保留着200多米,南城墙还保留着两个夯土台子。现如今,早已经消亡殆尽了。东古城村中,唯一一个可以为当时那个年代提供佐证的,就是村东的一个土疙瘩,这座土疙瘩被当地人称为24号古墓,对于东古城村来说,是一个谜。而整个东垣古城,还有很多谜,值得我们一一揭开。首要一件就是:东垣古城,是怎么从一座城池,一步步演变成现在东古城这个村落的呢?
重镇沦落成村落
秦王政一十七年(前228年),秦军攻入赵国国都邯郸,赵王迁被迫降秦,赵国破灭。自此,秦朝便在赵国推行郡县制,设立了恒山郡。恒山郡的疆域阔达方圆五百里,统领十多个县。东垣是其管辖的一个县,也是当时恒山郡的治所。恒山郡是一级政区,相当于现在的省。东垣作为它的治所,就相当于现在河北省的省会石家庄一样。
公元前206年,秦王朝灭亡,项羽大封诸侯,封张耳为恒山王,东垣城依旧是张耳的都城,保持着这座城市政治中心的地位。在这座古城遗址西北2000米,丰收路北小沿村东,曾经发现了一座汉代初期的诸侯王墓葬,出土了铜缕玉衣的残片,随身有一枚铜印,阳文“长耳”,秦朝张与长相通,所以专家认为,古墓就是张耳的墓葬。
⊙ 东垣长印
公元前204年,刘邦在元氏恢复设立常山郡,就将郡治从东垣迁到了元氏,东垣就从原来的省政府所在地降成了县政府所在地。
随后,刘邦开始了艰辛的楚汉之争。
汉高祖十年(前197年),代国相陈豨在河北山西率兵叛汉,出兵占领了邯郸的赵地,攻占了恒山郡二十二座城池。
第二年,刘邦亲自带兵出征东垣,在这里平定叛乱。消灭叛军之后,他登上这座城垣,带着胜利者的豪气,下诏改东垣为真定,取“真正安定”之意。司马迁在《史记·陈豨传》中记载了此事,说:“上自击东垣,降之,更命东垣为真定。”可惜,到了清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皇帝登基,因为他名叫胤禛,真字犯了忌讳,才把真定改成了正定。
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刘彻又把真定升格为诸侯国,辖真定、肥累、绵蔓、藁城四县,直到东汉初废国,东垣再次成为常山郡下辖的一个县。在此期间,东垣真定古城,作为诸侯国,一共传承了七代真定王,历时一百多年。城内恢宏的真定王宫署,自是必不可少。并且,这里还曾经为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刘秀,举办了一场隆重的婚礼。
西汉末年,王莽篡汉,建立新朝,刘秀起兵匡扶汉室。公元24年,刘秀来到河北,但是遭到邯郸伪皇帝王朗的围攻,刘秀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便在宋子(今河北赵县北)人耿纯的撮合之下,娶真定王刘扬的外甥女郭圣通为妾。真定王刘扬在真定王宫,为郭圣通和刘秀举行了隆重的婚礼。正是这场政治联姻,使得刘秀得到了真定王刘扬的支持,刘秀南征北战,稳定了在河北的统治,才有了后来的东汉王朝。
⊙ 恒山郡政区图
如此说来,刘秀能成立东汉王朝,东垣这个诸侯国,是功不可没的。但没想到的是,刘秀却亲自废了这座助己称帝的城池。公元25年,刘秀在鄗邑(今柏乡县固城店)称帝后,创建了东汉,郭圣通自然成了皇后。然而郭圣通的舅舅真定王刘扬,不安分守己,反而与绵蔓土匪串通一气,图谋自立。“卧榻之下,岂容他人酣睡!”刘秀随即派大将耿纯将其诛杀,废了真定国。从此,东垣真定古城,便从一个真定王的公署,变成了东汉王朝时期,真定县的衙门。
无论在何朝何代,一个中心城市的荣辱兴衰,总会被政治气候的阴晴冷暖所影响。社会安定时,最繁荣昌盛是它;政局动荡时,最颠沛流离也是它。东垣真定古城,就是一座这样的城池。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这座古城一直是常山郡的治所,河北中南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两晋时期,城垣扩张,东垣城的规模达到了鼎盛时期,成为方圆数百里内的名城。但在政权更迭之中,东垣逐渐日薄西山。
东晋时期的公元311年,前燕大将慕容恪为了和后魏的冉闵在此地抗衡,在滹沱河北岸修筑了军事堡垒,并取了个寓意深远的名字——安乐垒,就是现在正定城的前身。
东晋末、北魏初年,也就是公元398年,北魏道武帝得意于“安乐垒”这个名字的好兆头,就把常山郡的治所,迁到了安乐垒城中。到了唐朝初年,真定县与常山郡的治所,一并都迁到了安乐垒,也就是今天的正定城。
东垣故城群英谱
广为熟知的常山赵子龙、南越王赵佗,和在中国医学史上被誉为“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名医李杲,都是真定人,但这个真定,不是现在的正定,而是在东古城这片土地上的东垣真定故城。
自唐初的大迁徙之后,东垣城内,人走巷空,城中喧闹的亭台楼榭,变成了耕地里的阡陌纵横;王侯宫里的管弦丝竹,也都变成了老农手里那无声的锄头。“常山崩”“滹沱溢”“地震山鸣”等等天灾,更使得雄踞千年的古城,如鲸吞蚕食一般,散入脚下的土地,东垣故城,风光不再!
⊙ 赵子龙像
⊙ 故城遗址出土文物
元末明初开始,连年的战乱,使得这座东垣真定故城遗址进一步遭受破坏。故城周边人烟稀少,土地荒芜。明代洪武初年,朱元璋稳定了政权,实行卫所军屯制度,让军队在此地安兵驻守,进行生产,还从周边进行大量的移民,现在东古城村周围南高营、北高营这些村名都是军屯制度留下的痕迹,东古城村内内繁多的姓氏,也是军屯、移民这两种现象的有力证明。
现如今,东古城村是唯一一座完整坐落于东垣真定故城遗址上的村子,虽然正随着时代的浪潮进行着革旧图新的变化,但东垣故城遗址上散落的陶器、刀币等各个时代的文物,都以某种姿态存在着,或在历史博物馆,或在村民手中,或是深埋在地下,这座古城两千年的荣辱兴衰便在它们身上得到了传承。
东垣真定故城遗址,已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关部门正在编制故城遗址文化保护规划,计划在滹沱河畔创建一座遗址公园,创建一座有故事、有内涵、有品位、有特色的博物馆,让东垣真定故城重见天日,使其成为石家庄市城市的文化标志,成为正定历史文化名城的寻根之源。
这正是:
东垣真定留故城,大汉天子浩荡风。
滹沱河畔拂杨柳,欲于后人说废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