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争雄,中山千乘之国因何抗争数百年?中山故都,为什么城中拱卫一座小山?中山王墓,究竟哪些出土瑰宝令世界惊叹?
人们通常用燕赵大地来定义河北,而燕、赵都是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但是你知道战国时期,石家庄地区属于哪个国家吗?你知道石家庄周边现在有哪些诸侯王陵吗?今天就带你走进战国时期中山故都遗址的平山县三汲。
三汲,是太行山东麓一个很普通的山乡,普通的山,普通的水,农人应时而作,自然村散落在山水之间,一派田园静谧。
唐代古刹万寿寺
“三汲”这个名字是如何得来的呢?这还要从三汲东林山的万寿寺说起。
⊙ 三汲村
⊙ 万寿寺塔林
万寿寺始建于唐中宗神龙元年,也就是公元705年。
根据元代至治年间和明代崇祯年间的重修万寿寺碑记载,五代时期后唐的一位天寿太子,因不满封建礼教,出游至此,在万寿寺落发为僧,法号园泽。这位园泽法师在这里传法数十载,后来圆寂于此,葬于寺旁山坡上的塔林。
万寿寺塔林,现存十二座灵塔,占地3500平方米。其中园泽法师墓塔高6米,周长5米,平面呈六角形,塔上刻有“大唐皇子泽云和尚灵塔”的字样。2006年,这片塔林被批准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这座古刹背后的东西林山之上,还有著名的林山石窟,保存着唐代以来历代雕刻的石窟佛像,使这座山林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当地传说,正是因为有了这座万寿寺,山下这座小村庄才会叫三汲,这是为什么呢?
据说万寿寺建成后,几经扩建,规划宏大,香火非常旺盛。由于烧香拜佛的人用水太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要用三根扁担连接起来才能汲到水,所以谓之三汲。这就是三汲这个村名的由来。
一块儿卵石惊世界
三汲村水土肥美,环境优雅,村边还有一座小小的山丘,人称小黄山。不少风水先生走到这里,都会感叹一番。这背山面水的静谧之地,真乃风水宝地啊!
在这块风水宝地中,有一块儿天然的河光石。但是,它与普通的河光石不同,这上面刻有两行十九字,清晰美丽,刻技娴熟。这块儿石头的显身,向全世界揭示了一个惊天之谜。
话说1935年秋,平山县三汲乡南七汲村一位叫刘西梅的老人在村西挖土时,发现一块儿刻有文字的天然卵石。它上面刻篆文两行,共十九字。他感觉这可能是一件文物,就藏到了自己家里。不久,日本侵略军占领了石家庄这一带。为了不让日本人抢走,刘西梅就把这块儿石头埋在了地下。直到1974年,河北省考古工作者在平山县三汲村一带搜集文物,这位老人才告诉考古工作者,他家藏着一件宝贝。
1975年,当时主持文物调查的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的陈应祺研究员,前往刘西梅家看到了这件河光石,非常惊叹。
这块儿石头上的文字是全国继石鼓文之后最早的刻石文字。陈应祺经过研究,认为这是战国时期的一种大篆。
后来,陈先生就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研究员李学勤先生对这块儿石头进行考证。经过鉴定,这块儿石头是战国时代的遗物。
上面这些古文字意思是说:我告诉后来的君子们,我们两个人给国王看守园囿、给他捕鱼,现在又给他们看守陵墓。这段话是两个守墓人留下的,由此证明了这里曾经是战国时期一个王家园陵的所在地。
这块儿石头很不起眼,却是中国碑碣文化的开山鼻祖,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碑刻。
那么,这块儿石头上镌刻的国王园囿,指的是哪位国王呢?难道这三汲地下尘封了一个战国时期的诸侯王国不成?
⊙ 河光石
中山故国留故都
1975年至1979年,河北省考古工作者对三汲村附近两座封土高大的墓葬进行了发掘。随着墓葬的打开,一个尘封在地下两千多年的艺术宝库炫然登场。
原来,这里是战国时期中山国的都城遗址,这些封土高大的墓葬,竟然是史册中很少记载的中山王的墓冢。由此,解开了战国中山国的千古之谜。
公元前403年,赵、韩、魏三家分晋,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期。随着诸侯争雄,逐渐形成秦、齐、楚、燕、赵、韩、魏战国七雄争霸的局面。中山国在这个动荡的年代,面对虎视眈眈的强邻,几起几落。
公元前409年,魏文侯以乐羊为将,大举进攻中山。中山倾国迎战,因寡不敌众,在坚持了三年之后终告灭亡,成为魏的附属国。魏国对中山国施行宽柔政策,并把先进的中原文化带到中山,中山国的文化因此得以与中原文化充分融合。
公元前380至公元前378年间,中山桓公乘着魏国内乱,摆脱了魏国的统治,实现复国,并将都城迁到今天的平山县三汲乡境内,充分利用太行山的自然、河沟作为天然屏障,创建了中山国的都城灵寿。从此,中山国开始逐步强大,成为仅次于战国七雄的千乘之国。
据考古工作者发掘证明,在三汲乡周围18平方公里范围内,分布着中山故都的遗址。这座都城呈不规则桃形,散布在包含三汲乡在内的十三个村子中。
三汲村附近是中山国都城的西城墙遗址。这段城墙约有70米长,当时的高度应在十几米,在1995年做成的护坡,而西边树林就是过去的护城河。
都城内部分东、西两城,东城北部为宫殿区,南部为官署区、居住区和手工业作坊区;西城分为中山王墓区,南部王公苑囿和商业区、居住区、农业区。
⊙ 中山王墓出土的山字形礼器“桑封”
旁边的小山叫小黄山,海拔202米,是位于都城内的山。城中有山在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因为古代城墙的修建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而要把山围在城中,则需要额外付出巨大的人力物力。那么,古代中山人为什么要如此建城呢?
从中山王成王的墓中出土的大型山字形器,经过史学界研究认为,它是代表山川神主牌位的祭祀用的礼器,名叫桑封,也是最古老的诸侯国的国徽。把山形作为一个国家的国徽,这种崇拜山的传统,是中山国特有的文化习俗。山是中山国人崇拜的偶像和图腾,也是中山国王权的象征。在中山故都城内还曾经出土过拜山的陶俑,中山国曾经在今河北唐县西北的粟山建国,据说就是因为城中有山,国名故曰“中山”。
历史上中山国几经沉浮,每逢灾难,总是躲进太行深山休养生息,可以说大山是这个民族的发祥地与庇护所。这种气势雄伟的青铜礼器,就是中山人对大山崇拜的体现,也可谓是国徽的最早雏形。
千乘之国几兴衰
从中山桓公复国到中山国最后被赵国所灭,中山国在灵寿都城里共经历五代君主,存在了八十六年。这八十六年,是中山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它不仅将国土的疆域扩大到“方五百里”的范围,即南达高邑县西南的故城村的房子,北达唐县西北的倒马关,西至太行山与山西交界处,东到冀州市的扶柳镇,而且中山国的君主还与韩、燕、宋的君主一起成就了五国相王的活动。从此,中山国成为仅次于战国七雄的赫赫“千乘之国”,甚至有些当代学者根据中山国的实力和历史作为,称之为“战国第八雄”。
中山国的强盛与衰亡,与中山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个人就是司马赒,他是中山国相邦,相当于后世的丞相。
司马赒亲自率兵征伐燕国,立下了赫赫战功,受到当时中山王的宠信。
中山王墓出土的青铜方壶、铜鼎的铭文中铭刻着他的相邦司马赒的功绩。
有一年,燕国君王将王位禅让于相邦,引起国内动乱。它的邻居齐国乘机发兵攻入燕都。中山国也乘势出兵伐燕。当时中山国的相邦司马赒“亲率三军之众,以征不义之邦”。这次征伐燕国的乱臣贼子,中山国夺得燕国的大片土地,占领城池数十座,扩展疆土数百里。这场战争胜利后,中山王让相邦司马赒用缴获燕国的兵器,铸造了一批青铜器,以铭记他的功业,讴歌先王,铭记燕国“臣主易立”“而亡其邦”的教训。从铭文来看,司马赒的功绩当时还得到周天子的赏赐和诸侯的祝贺。中山国在诸侯中名声大震,日益强大,确实显示出“战国第八雄”的实力。
中山国的迅速强大以及对燕国的用兵,无疑也使赵国感到了威胁。于是,赵国加强对北部边防的建设,以守为攻,防止中山南扰。赵武灵王二年,在边境筑鄗城,以备中山。这座鄗城,现在就在河北省柏乡县的固城店。
赵武灵王从与中山国的交战中,发现了中山国在戎装和战法上的优势。具有大智慧的赵武灵王,借鉴中山国的胡服优势,组织了强大的骑兵,一改战国时期以战车作为主要战争交通工具的格局。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
赵武灵王经过胡服骑射的改革之后,不仅在军事上增强了实力,而且推动了经济发展,使国力大增。在外交上,赵武灵王调整与秦、燕、韩、魏的关系,在诸侯中地位日益提高。在此基础上,他策划了攻伐中山的战争。
公元前306年,赵联合燕,南北夹击中山,于公元前296年占领中山国,烧毁中山都城灵寿。从此,显赫一时的中山国在历史上彻底灭亡了。
中山王墓现珍宝
斗转星移,曾经活跃百年的中山历史并没有彻底被时光带走,而是以另外一种方式保存下来,并在今天开启神秘之门,默默地向我们诉说曾经的过去。
在平山县中山古国遗址管理所中,中山国王陵文物陈列馆是管理所的核心组成部分,这里陈列着代表中山国历史文化的关键文物及仿制文物,让后人得以在此基础上复原一个诸侯国的文明概况。
在三汲这一带的考古发掘中,发掘出了第五代国君中山王墓,第四代中山国君成公墓,出土了文物一万九千余件,有三项世界之最、四项中国之最。
那么,这些惊世珍宝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呢?
中山王是中山国历史上一代有作为的君主,他的墓葬出土的这些惊艳世界的文物,集中体现在一部《墓——战国中山国国王之墓》的书中。
中山国曾经在诸侯中以酒著称,中山王墓里的随葬品中就有一个酒壶。
这壶酒可以说在地下尘封了两千三百多年。壶中液体清澈透明,呈淡翠绿色,并伴有酒香味飘出。后来送到北京市发酵研究所,经过鉴定,认定它是一种经过曲酿发酵而未进行蒸馏的酒,类似现在的黄酒,这也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保存年代最早的古酒实物。
从中山王墓里出土的铁足大铜鼎和夔龙饰铜方壶,是战国时期铭刻文字最多的青铜器。上面铭刻着司马赒如何进攻燕国取得胜利的光辉历史。铁足铜鼎上的铭文共有七十七行,共计四百六十九字,是战国时期金文字数最多的一件铜器,夔龙饰方壶排名第二。它们的文字价值、书法价值、科学价值在考古界和历史学界评价极高。
中山王墓里出土的兆域图,是中山王墓的一个规划图。图上不仅有平面图,而且还有尺寸的说明。经过考古学家的测算,它是世界上第一件使用比例尺的规划图,而且使用错金银工艺把它表现出来。经过测算,它的比例是1比500。
墓中出土的四龙四凤铜方案,根据后世学者们的研究,认为它有可能是一个棋盘座。它采用了非常复杂的铸造工艺,把四条龙和四条凤按照力学原理支持起来,而且在它的表面使用了错金银工艺,光辉璀璨,辉煌至极。
还有十五盏连灯,它是分段铸造的,是战国时期非常精美的一件灯具。
错金银双翼神兽,是中山王的一件瑞兽,当时是用来压席子的一种工具,铸造精美。现在它已经成为河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而且其形象被塑在了河北省博物馆的门口两侧,成为博物馆的重要标志。
为了再现古老中山国的辉煌历史,也为了让中山国文化展示于世界,相关部门已经开始对中山国遗址进行整体规划。由北京大学做的《中山古城遗址保护规划》已于2011年7月通过专家评审,2012年4月16日获得国家文物局批准。古老的中山国有望以崭新的面貌,向世人展示“战国第八雄”的浩荡风韵和曾经的太行雄风。
这正是:
万寿寺边三汲村,中山故都留遗韵。
灿烂文物惊世界,文化魅力千古存。
⊙ 夔龙纹刻青铜方壶
⊙ 凤铜方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