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被贬的安乡是否就是晋州侯城村?朱德总司令是否真的在侯城住过?石门攻坚战的经验是否从侯城走向全国?
说到安乡,可以从一首诗说起。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首诗背后的故事家喻户晓。诗中既有作者曹植凄苦含泪的抱怨,又有对皇兄曹丕的讽喻,就连心胸狭隘、残忍自私的曹丕听了这首诗以后也潸然泪下。正是因为这首感人肺腑的诗,才使得曹丕没有对曹植痛下杀手,只是把曹植贬为安乡侯。
千百年时空流转,历史的时针指向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正是解放战争的关键时期。当时的石家庄叫石门,是联结平汉、正太、石德三条铁路的枢纽,是华北战略要地,它就像一个楔子,横亘在晋察冀同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之间。人民解放军决定攻克石门,这是解放战争中解放军主动攻取的第一座中心城市。在此关键时刻,一位总司令亲临前线,周密部署,亲自指导石家庄战役。1947年11月6日,解放石家庄战役打响,经过六个昼夜的激烈奋战,石家庄回到人民手中。
战争胜利之后,这位总司令来到侯城村,总结战争的经验教训,为解放战争的全部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这两大历史事件,同时指向了一个村庄——侯城。
曹植安乡何处寻
石家庄晋州市向东10公里,就是我们要说的这个有着六千五百多人的大村子——侯城。侯城是晋州有名的大村,人称古城古乡。单听名字,它应该是某个朝代诸侯的都城,抑或是某个名人的封地。村民说,侯城的历史非常悠久,不久前,还有几位省市文物部门的专家来侯城考察,他们打算对侯城进行考古挖掘。
要探寻侯城村的历史,就得提到西汉时期的一位皇帝——汉成帝刘骜。刘骜在竟宁元年,也就是公元前33年,封赵哀王的儿子刘喜为安乡侯,封地就在侯城村。这段历史,在清代地理总志《大清一统志》卷十八《正定府》中有记载:“安乡故城,在晋州东,汉置县,属巨鹿郡,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封赵哀王子喜为侯国,后汉省。”
⊙ 侯城村
由此可知,侯城村就是西汉的侯国之城。
在《汉书·地理志》中也有明确记载:“安乡侯国,属于巨鹿郡。”也就是说这个安乡是个诸侯国,属于巨鹿郡管辖。
北齐时期晋州人魏收编纂的《魏书·地形志》中记载:“下曲阳,有安乡城。”曲阳就是今天的晋州,也就是说,晋州有安乡城,就是指这个侯城。
这个有近两千年历史的古老村落,现在还能看到一些历史遗存。
侯城村有一段残破的城墙,村民说在20世纪60年代保存得还相当完整。当时的城墙,四四方方,整个村子被环绕其中。当地老百姓有“侯城的墙,内七外八中三丈”的说法。这座古老的城池,在魏晋时期来了一位才子——曹植。曹植被贬为安乡侯。他当时居住的城池安乡城,就是现在的侯城。
然而对于这种说法,无极县安城的村民却持否定态度。他们认为,无极的安城才是真正的安乡城。
细细思忖,其中确实存在很多疑问。曹植究竟是因为什么被贬为安乡侯的?安乡城到底是晋州的侯城村,还是无极的安城村呢?
首先来回答第一个问题:曹植是因为什么被贬为安乡侯的。
《三国志·陈思王传》记载:“陈思王植,字子建。”曹植是曹操之妻卞氏所生第三子。
他自幼颖慧,十几岁的时候,便能背诵数十万字的诗、文、辞赋,出言为论,下笔成章。
曹操几次想立曹植为魏王世子,“而植任性而不雕励,饮酒不节”。曹植的性情却使曹操十分失望,所以立曹丕为嗣。
⊙ 曹植塑像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继魏王位,不久又称帝。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巨大改变。他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公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多次因为犯忌被贬。
黄初二年(221年),监国谒者灌君希上疏指责当时身为临淄侯的曹植:“醉酒勃蛮,劫胁使者。”说曹植经常酣饮醉酒,态度傲慢,威胁朝廷钦派的监国使者,按律应当治罪。于是,曹植被贬爵安乡侯。
现在,我们来回答第二个问题,曹植被贬的安乡城究竟是无极的安城还是晋州的侯城呢?
无极安城所持的说法是,安城至今流传着曹植和甄妃的美丽传说,还有一座曹植的衣冠冢。
对此,侯城也有自己的证据。
晋州的侯城属于巨鹿郡,位于滹沱河南;无极的安城属于中山国,位于滹沱河以北。
据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卷十《漳水注》中的记载,滹沱河以南,有一条人工河渠,叫太白渠,就是现在黄壁庄水库下游的石津渠。根据郦道元的记载,谭祺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中显示,这条河渠从平山蒲吾县南流经获鹿县北故城的绵曼城,经过桑中县也就是鹿泉市北新城,与井陉山水汇合,形成今天流经于底、大郭村的太平河,再流过高新区东仰岭村北的乌子堰,经过藁城市城子村的肥垒故城遗址,流经安乡城,一路向东。
根据这些文字记载,我们发现,这条太白渠流经的位置都在滹沱河以南,它流经的安乡城,也位于滹沱河以南,所以,安乡城很有可能是滹沱河南岸的侯城,而不是滹沱河北岸的安城。
⊙ 西汉时侯城、安城区位示意图
另外,《三国志·魏志·甄皇后传》中明确记载,曹丕的夫人即无极甄氏皇后被赐死以后,他的儿子曹睿当了皇帝,以魏昌县安城乡,诏封外祖父甄逸为安城乡侯。魏昌,就是现在的无极。无极的安城,就是曹睿诏封甄逸的封地安城乡。这个安城乡与曹植被贬的安乡城,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实际位置却是一个在滹沱河北,一个在滹沱河南,二者没有任何关系。
其实,“安乡侯”这个爵位和称呼,早在曹植被贬安城乡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公元220年,曹丕称帝之后,厚待前朝著名谋士程昱,把他从安国亭侯晋封为安乡侯。程昱死后,让他的儿子程武嗣位。直到曹魏被司马氏篡权,程氏家族一直是安乡侯。
公元221年,曹植被贬安乡侯的时候,只是一个虚名,只有短短几个月的时间。真正以安乡侯名义在侯城繁衍子嗣的是程昱的后裔们。
神秘司令驻侯城
侯城逐日富足,发展壮大,但是到了明代,这里却只剩下了姓石、姓荆和姓苗的三户人家。造成侯城由盛到衰的便是明代著名的靖难之变。
明代,建文帝朱允文即位后,密谋削藩,企图改封燕王朱棣到南昌。而朱棣本来就对朱允文继承皇位不满,便以“诛奸臣,清君侧”为借口,起兵反抗。1403年,朱棣称帝,改年号为永乐,史称明成祖。历史上称这一事件为“靖难之变”,民间俗称为“燕王扫北”。
在这长达一年的战火之中,侯城村这里的大部分村民死于战乱,朱棣延续太祖朱元璋的移民政策,从外地迁来大批村民落户。以后这里便都是山西洪洞县的移民了。
此后的侯城村,在古老城墙的保护下,默数着每一个日出日落。直到1947年11月28日,一个神秘人物来到了这里,饱经沧桑的古城迎来了激动人心的新篇章。
1947年11月,初冬清晨的寒风中,村民在城墙上总能遇到一位穿着八路军灰色军装、系着褡包的老汉,他四方大脸,很严肃,双手背后,后面两丈外跟着几名年轻人。当地人问他:怎么这么大岁数了还当兵啊?他就乐呵呵地说,我给部队喂喂马,干点杂活儿。这个神秘的老人是谁呢?
侯城村民齐长东回忆说:“我见过这个老人,那时候我刚十七岁,读过1945年晋县发的扫盲识字课本,课本里有毛泽东主席、朱德元帅的照片。我就觉得这个老人特别像课本上的朱老总。当我高喊‘朱老总’时,跟在他后面的卫兵就很严厉地问我:‘你听谁说的?’我说是识字课本上看到的。那卫兵听了什么都没说,转身就走了。”
攻取石门述得失
村民说的这个人,正是朱德同志。1947年,他亲自指导石家庄战役,在侯城驻留了大约一个星期的时间。
“朱总来,石门开。”解放石家庄的这场硬仗,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的历史转折点,打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威风,更为我军进行城市攻坚战开了先河,积累了宝贵经验。
战后不久,朱德总司令来到侯城村,召开“总结攻取设防城市座谈会”,总结攻克石门战役的经验得失。
当时,朱德召集了五十多名参加攻打石家庄战役的指战员,包括聂荣臻、罗瑞卿等等,还有来自战斗第一线的连长、排长和班长,这是我军战史上规格最高的一线总结会之一。
在会上,除了总结经验以外,朱德总司令还总结了四大教训,这对指导随后的“三大战役”有着重大意义。
这四大教训是:
第一,针对军纪问题,重申“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第二,针对缴获物品不上交问题,强调一切缴获要归公。
因为长期抗日战争所形成的分散、独立的游击队作风,晋察冀团以上单位都各自有自己的“小后方”,缴获的武器资财都不上交,富余的武器就埋在地下。这种现象,在《聂荣臻军事文选》中就有记载:“从抗战到现在1947年,地下锈烂的武器不知有多少!你也埋,他也埋,记都记不清了,就是不上交,几千年以后开矿去!”
大城市石家庄被拿下后,缴获的东西更多。如果还是各自归各自的后方,肯定乱套,所以,朱德同志强调:“打开了石家庄,缴获不归公,公家就受损失。归公做什么?建设国家。”他下令缴获物品必须全部归公。
第三,针对秩序混乱的状况,强调打下大城市要加强管理。
朱德总司令说:“听说这次战斗结束以前,纪律是很好的,但战斗结束以后一段时间有点乱,并且打扫战场做得不好。”这确实是实情,石家庄战役结束时候,确实乱了一阵子,朱德指出“以后打大城市,打下来后,一个时期内,应该对城市进行军事管理”。
以前游击战、运动战,都是毁铁路、炸桥梁,消灭敌人有生力量。如今解放军要夺取全国胜利建立新中国,就要转变战略战术,“一面打仗,一面建立家务”。
解放一个城市之后进行军事管理的经验,对以后影响很大,比如北京解放后,叶剑英被派去当市长,陈毅被派去上海当市长等等。
第四,针对无谓伤亡事故,强调合理运用战术。
朱德总结出六项战术,并且用了一个特别鲜活的比喻。他说:“你们的作战经验很多,但就像一大篓子钱,是散的;战术就是钱串子,可以把那些钱都串起来,用的时候,要用哪个,就拿哪个。在大清河北战役时,还没有接近敌人就伤亡很多,就是不讲战术的缘故。”
⊙ 朱总司令题写的《攻克石门》
侯城会议结束后第二天,晋察冀野战军召开了党委扩大会议,在会上形成了《攻坚战斗中的经验教训》的报告,形成了一整套攻坚战术,迅速推广到解放战争的整个战场,对指导全国解放战争取得胜利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这次总结大会,意义是深远的,这在侯城历史上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当时朱德总司令选择住在侯城,也是经过周密考虑的。
侯城,距离石家庄70公里,避开了敌人重点轰炸区域,相对安全;虽处平原,但有高大的城墙掩护,易守难攻;交通便利,靠近古官道,出可达安国、河间冀中军区,入可直抵石家庄。所以朱德才选择住在这里。
朱德侯城鱼水情
在侯城村的齐家胡同里,朱德曾经住过的李家,仍然保持着当年的大致样子,旧街老巷、青砖土房诉不尽侯城人对朱老总的深情厚谊。
房东的孙子李玉领说:“院里原来有棵香椿树。当年朱老总比我爷爷小几岁,朱老总住北屋,我爷爷住西屋。平时俩人经常兄老弟相称,但是那个时候,我爷爷还不知道他是朱老总,就问他怎么这么大岁数了还当兵啊?朱老总就说:‘我就是给部队喂喂马、打打杂’。俩人还经常在香椿树下掰手腕子。
“朱老总在我家时,喜欢看我爷爷的一本《石头记》。临走的时候,我爷爷把这本书作为礼物送给了朱老总,老总也回赠了爷爷一大堆东西,很可惜,这些物件现在都没有了。
“朱老总对我们都很关心。我们家前院的邻居李生刚,家里有个小孩子生病了,特别紧急,当时朱老总立刻派卫生员、警卫员来给孩子治病。
“说起当时让朱老总住我们家的原因,一来是安全,我们家四面临道,东屋、西屋和北屋都是相连的,屋顶上还有垛口,便于安全防卫;二来是我们家是堡垒户,我父亲是党员,是革命家庭。”
朱德总司令在侯城驻留的时间并不长,前后也就一个星期左右。也许是历史的巧合,朱德和侯城十分有缘,在侯城期间,他度过了六十一岁的生日。当年在繁忙的战事生活中,朱老总也许并不记得这个生日,不过这件事被侯城村民和后来的研究者记录了下来。朱总司令住过的老房子,以及与村民之间的深厚情谊,被侯城村民当作传家宝,世世代代地流传下去。
如今,在石家庄火车站北侧的石家庄解放纪念碑上,镌刻着朱德总司令写下的七律《攻克石门》。胡锦涛同志在2006年12月1日纪念朱德同志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座谈会上指出:“朱德同志亲自指导解放石家庄战役,为组织夺取大中城市的攻坚战积累了宝贵经验。”石家庄市文物局已经把朱德在侯城的故居列入申报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名录,希望能通过审批,把朱德和侯城人民这段历史佳话永久地保存下去。
这正是:
昔日诸侯封邑城,曹植安乡怨难平。
老总挥师指顾间,石门破晓天地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